《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2020-12-12 超凡博弈

引言: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指自然。不仁,仁,親也。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

所謂芻狗,一般就是指,用草結紮而成的祭品,祭拜天地或過世的聖人以及自己的祖先。

「芻狗」,有個特點,就是祭拜之前大家把它看得非常的重要,不準任何人亂碰它。可是,祭拜完了之後,馬上就把它隨意的丟掉了。有點讓它自生自滅的意思,也就是天地讓萬事萬物自生自滅。

萬物當春而榮,當秋而殺,而不住其常榮,此天地不仁。百姓得其時則富貴,不得其時則貧賤,而不任其常富貴,此聖人之不仁。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聖人是體會天地之心的,所以聖人大仁就好像不仁,這跟天地一樣的道理,讓老百姓自己去過自己的生活。這樣,他的存在就好像不存在的一樣。聖人做了很多事情,但從不居功。所以,老百姓都沒有感覺得到。

凡是完成歷史使命的人或物,都要及時退出原有的地位,這才是芻狗隱喻的真正含義。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橐龠(tuó,yuè):用手操作的鼓風工具,即古代的風箱,應該有人小時候見過。道衝的作用,就好像風箱一樣。風箱貌似沒有做什麼事,但它的功能卻很大,這邊風推進去,那邊馬上排出氣來,還可以把火引起來。而風箱所排出來的氣,又可以使得火焰生化,有了火焰,就可以冶鐵,做成不同的器物等等,人類由此得而進化。

這個過程中,大家感覺到火產生了很多功用,但風箱好像沒有功勞一樣,用完就丟掉它了。

虛而不屈,風箱就是一個空虛的東西,才有作用。而空氣進得去,出得來,這就叫做「不屈"。「不屈」,不窮竭的意思,不管大家怎麼用,它始終可以發生作用的。

「動而愈出」,不發動則已,一發動就會越生越多,從哪裡來的也不知道,反正就是那個動作,可以叫作道衝,然後作用就不停地發生了。

這裡老子,借天地之喻把道,理解為既無且有,和古人對大氣的認識一樣,虛空而無窮盡。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多言」,不是指話多,而是指把話講絕了。一個人如果講話,語氣很肯定絕對,最後往往就沒有信用了。

「數窮」,就是指斷了自己的退路。因為一旦把話講絕講滿了,後面就沒有退路了。這樣,就「不如守中」了。

注意這裡的「中」,和儒家的中庸之道不是一個意思。這裡的「中」就是指「衝」。道衝而用之,衝通盅,器物虛空,即虛空無為之義。

老子

那麼,人如何才能做到「衝」的功能呢?其實也很簡單,只要大家少私寡慾就行。只有如此,衝才會無窮無盡。

天地和聖人,如果對待萬事萬物和眾人的看法或做法,像對待芻狗一樣,祭祀前莊嚴而真誠,祭祀後視為垃圾,那就是違背道的本質了。

天地和聖人之所以仁,在於他們的不偏袒和同等對待;天地之道,就像風箱那樣,拉到最大也沒有感覺到有多大的作用,但推送的時候它的作用卻越來越提現出來了。

這一切,道也很簡單,就是懂得守中,保持理性的態度和相待的思維,來對待和處理萬事萬物。

求合乎天地不仁之德,以立身接物!

相關焦點

  • 被誅仙誤讀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何意?道德經才是正解
    看過《誅仙》朋友們可能知道:小說中有一句十分霸氣的語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很多的誅仙迷們,可能都不清楚這句話的意思,或者被書中的解釋給誤導了。更甚者,有的朋友連「芻」字都不認識,談什麼理解整句話的含義呢?閒暇之餘,就來談下這句話,別被《誅仙》給騙了,《道德經》才是正解!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在《道德經》這章想表達什麼?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的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的理解為:天地無情,無所謂仁愛還是不仁愛,它把世間萬物都當作祭祀時用芻草紮成的稻草狗一樣,一律平等對待。聖人無情,沒有任何偏愛,把天下百姓都當作祭祀時用芻草紮成的稻草狗一樣,不分親疏遠近,從不厚此薄彼。」這裡的「不仁」指得是「不偏愛」。
  • 《道德經》中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文章作者:琢磨君《道德經》第五章說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意思就是說: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愛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 老子的《道德經》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被誤讀千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人們關於《道德經》中最熟悉的一句話了吧。這本寫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書,是中國哲學的一大代表,很多人都說中國沒有哲學。但事實恰恰相反,今天我們就以老子的《道德經》的角度講解中國哲學的知識。
  •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絕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道德經》第五章乍一看,讓人嚇一跳,天地不仁,聖人也不仁,而且還像對待芻狗一樣?老子這句話似乎很無情,很冷酷,哪裡符合我們心目中那個仁慈、平和的老子形象呢?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直被誤解,原意是什麼?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直被誤解,原意是什麼?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老子《道德經》的開頭兩句,這兩句也是至今一直被誤解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原意是人如果不修為自己,那麼慢慢就會走向滅亡,它不是教你自私自利的,對動詞「為」字的理解上就錯了,後面的理解自然一錯再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既然不是上天踐踏萬物的意思,那麼它究竟是什麼意思?《道德經》作為我們本土道家文化的瑰寶和源頭,我們還是有必要把它弄清楚的。
  • 《齊善鴻講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蘊含著怎樣的人生哲理
    但是,老子卻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是什麼意思呢?《齊善鴻講道德經》裡面說,天地是沒有人間那種仁慈的,它沒有偏私偏愛,對待萬事萬物和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芻狗是什麼呢?它是古代祭祀的時候用草紮成的狗,用來做祭品用的。我們經常看到古代祭祀的時候通常要擺上豬牛羊等祭品。這豬牛羊好歹是活物來的,祭祀完還有食用價值。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究竟何意?
    老子是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他所著的《道德經》更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代表著先秦哲學的最高水平。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全球各國被翻譯成外國文字的名著,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第二就是《道德經》,可見其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哲學領域都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本是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原文,而且在這句話的後面還有一句,那就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兩大傳播途徑在這裡按照這兩條不同的傳播途徑,大概可以把受眾分為兩撥人,其中一波是古代傳統文化和思想的愛好者,他們喜歡研究各種古時候的典籍,如《道德經》、《論語》、《莊子》之類。而這句話又正好出自於《道德經》之中,所以自然就會有所了解。
  • 別再把草狗比作人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或被篡改過!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在道家的哲學體系中天地之間的萬物都有自己的「道」,說「道」可能不好理解,我們可以把它稱為「規律」。「無為」就是天地之道——像天地一樣不以自己的意願去改變事物的發展,讓世間萬物自然存在,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又說「道法自然」。芻狗芻狗,通常解釋為祭祀用的草狗,狗在遠古文明中具有非常意義,古人認為狗可以通靈,它可以為亡靈引路,所以在古代的喪禮中,死者的親人會用一根紅繩系住一隻狗,焚化給死者,讓狗給死者引路。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道德經中的這一句,一語驚醒多少夢中人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有一本書被人們稱作是智慧的結晶,這本書的名字叫《道德經》,相傳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的時候,遇到了當時的守城將領尹喜,尹喜對老子一直推崇倍至,不願意這樣輕易的放老子的離開,於是老子洋洋灑灑地寫下了幾千字的《道德經》,在這本書中,幾乎每一個字都擁有其深遠的意義,後世更是從這本書當中得到了無窮無盡的智慧
  • 初解道德經34——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具體的做法是什麼?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說的是天地無所謂仁慈,對待萬物就像對待稻草扎的牲畜一樣。那天地到底是怎麼樣對待萬物的呢?具體的做法是什麼?不清楚這裡寫的「一本」到底指哪個版本的《道德經》。結合第一篇中,老子寫的常無欲,以觀其妙我認為這三個字是表達,道一直是「無」的狀態,所以,可稱它為小。
  • 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原來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今天我們來講道德經的第五章。老子在第三章中講了聖人之道,接著第四章就講了聖人之道的理論依據天之道,第五章裡老子把天之道和聖人之道放在一起論述,著重說明了聖人之道要效法天之道的道學思想。大家看,老子的道德經就是圍繞著天之道,人之道在講述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一會講天之道,一會講人之道,一會又綜合在一起講述,生怕人們不明白,而實際上老子的這種論證方法的確起到了幫助我們理解的作用。我們看一下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 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uò)窮,不如守中。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第五章,《道德經》和《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影響中國人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具著。以前對這句話的理解,一直很模糊 ,現在才感覺有所清晰,試著跟大家分享一下。「芻狗」,就是古代祭祀時所用的用草紮成的狗。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何以不仁,萬物何以為狗?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原文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要理解這句話的關鍵點是理解 「芻狗」和「仁」的含義。「芻狗」是草扎的狗,上古時候狗是六畜之一,因此,上古的祭祀,用狗肉作祭品,是很普遍的事。
  •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當地關令尹喜遠遠看到「紫氣東來」,心情非常激動,希望老子能留下點什麼,於是老子取出筆墨留下5000字《道德經》,然後飄然出關。在《道德經》第五章中,老子說了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聽起來非常霸氣,頗有一種」逆天「之感。如果你只看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為天地不仁慈、虐待萬物,聖人不仁慈、魚肉百姓,但這樣理解是有問題的。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以道觀之,物無貴賤!
    《道德經》雖然只有五千多字,卻給世人留下了不少爭論至今的懸案,如第五章有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其中的「不仁」一說,就頗為令人驚駭。「天地不仁」蓋屬後義。(《管錐編》)據此,即是以「天地不仁」為麻木無知,而「聖人不仁」則更可以理解為「其不仁也,或由麻木,而多出殘賊,以兇暴為樂。」這是赤裸裸的叢林法則,弱肉強食啊。那麼,《道德經》是在提倡麻木殘暴,讓人回歸動物世界嗎?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你誤解這句話了嗎?這個解讀顛覆你認知
    經常在各種場合聽到有人引用老子的這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聽上去很有文化氣息,但是如果不明就裡,在某些場合錯用這句話不免貽笑大方。尤其是如果你將「不仁」解讀為「不仁慈」,那才是真正的曲解老子了!
  • 《道德經》:「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究竟什麼意思?
    《道德經》裡面有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咋聽起來,好像有點不近人情,所以很容易被人誤解。要想明白這句話什麼意思,首先我們說一下什麼是「芻狗」。一般有兩種解釋:一種就是草和狗;另外一種說是用於祭祀時用的草扎的狗,跟現在花圈的意思差不多。
  • 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真正含義是什麼?多數人理解錯了
    老子留下了一本創世之作《道德經》,讓無數代的中國人誦讀,直到今天,我們都還在研究它。《道德經》是對老子思想的闡述,其中的主要思想就是「道」,講究道法自然,在《道德經》中,有一句話可以說是老子思想的總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呢?多數人理解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