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指自然。不仁,仁,親也。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
所謂芻狗,一般就是指,用草結紮而成的祭品,祭拜天地或過世的聖人以及自己的祖先。
「芻狗」,有個特點,就是祭拜之前大家把它看得非常的重要,不準任何人亂碰它。可是,祭拜完了之後,馬上就把它隨意的丟掉了。有點讓它自生自滅的意思,也就是天地讓萬事萬物自生自滅。
萬物當春而榮,當秋而殺,而不住其常榮,此天地不仁。百姓得其時則富貴,不得其時則貧賤,而不任其常富貴,此聖人之不仁。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聖人是體會天地之心的,所以聖人大仁就好像不仁,這跟天地一樣的道理,讓老百姓自己去過自己的生活。這樣,他的存在就好像不存在的一樣。聖人做了很多事情,但從不居功。所以,老百姓都沒有感覺得到。
凡是完成歷史使命的人或物,都要及時退出原有的地位,這才是芻狗隱喻的真正含義。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橐龠(tuó,yuè):用手操作的鼓風工具,即古代的風箱,應該有人小時候見過。道衝的作用,就好像風箱一樣。風箱貌似沒有做什麼事,但它的功能卻很大,這邊風推進去,那邊馬上排出氣來,還可以把火引起來。而風箱所排出來的氣,又可以使得火焰生化,有了火焰,就可以冶鐵,做成不同的器物等等,人類由此得而進化。
這個過程中,大家感覺到火產生了很多功用,但風箱好像沒有功勞一樣,用完就丟掉它了。
虛而不屈,風箱就是一個空虛的東西,才有作用。而空氣進得去,出得來,這就叫做「不屈"。「不屈」,不窮竭的意思,不管大家怎麼用,它始終可以發生作用的。
「動而愈出」,不發動則已,一發動就會越生越多,從哪裡來的也不知道,反正就是那個動作,可以叫作道衝,然後作用就不停地發生了。
這裡老子,借天地之喻把道,理解為既無且有,和古人對大氣的認識一樣,虛空而無窮盡。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多言」,不是指話多,而是指把話講絕了。一個人如果講話,語氣很肯定絕對,最後往往就沒有信用了。
「數窮」,就是指斷了自己的退路。因為一旦把話講絕講滿了,後面就沒有退路了。這樣,就「不如守中」了。
注意這裡的「中」,和儒家的中庸之道不是一個意思。這裡的「中」就是指「衝」。道衝而用之,衝通盅,器物虛空,即虛空無為之義。
那麼,人如何才能做到「衝」的功能呢?其實也很簡單,只要大家少私寡慾就行。只有如此,衝才會無窮無盡。
天地和聖人,如果對待萬事萬物和眾人的看法或做法,像對待芻狗一樣,祭祀前莊嚴而真誠,祭祀後視為垃圾,那就是違背道的本質了。
天地和聖人之所以仁,在於他們的不偏袒和同等對待;天地之道,就像風箱那樣,拉到最大也沒有感覺到有多大的作用,但推送的時候它的作用卻越來越提現出來了。
這一切,道也很簡單,就是懂得守中,保持理性的態度和相待的思維,來對待和處理萬事萬物。
求合乎天地不仁之德,以立身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