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

2020-12-23 小胖品西遊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本是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原文,而且在這句話的後面還有一句,那就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對於這兩句話,歷來都存在著很多曲解和誤解,甚至有人將其理解為帶有蔑視意味的言語。但是這句話真正想要體現的含義實際上並非如此,而是在傳達一種極為冷靜客觀的思想境界。

而之所以會對這兩句話產生誤解,其實與其自身接觸的途徑和方式有著很大關係。因為同樣一句話,如果放在不同的環境和氛圍之下,就很有可能產生不一樣的效果。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兩大傳播途徑

在這裡按照這兩條不同的傳播途徑,大概可以把受眾分為兩撥人,其中一波是古代傳統文化和思想的愛好者,他們喜歡研究各種古時候的典籍,如《道德經》、《論語》、《莊子》之類。而這句話又正好出自於《道德經》之中,所以自然就會有所了解。

然而另一類人則有所不同,這一類人是現代網絡文學的受眾,他們雖然也愛好古典元素,但是看的作品卻出自現代網絡作家之手。尤其是前些年的網絡小說讀者,對於這《誅仙》一本書應該不會陌生,而此書中恰好就有這一主旨——「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誅仙》一書中對於這句話的理解和闡述,的確和《道德經》中的原意有所區別,兩者之間的境界也不可同日言語。如此一來,也就使得兩波讀者在內心中產生了不一樣的觀點。

畢竟網絡小說是以情節和故事為主,其最終目的在於吸引讀者,而且書中營造的虛擬世界和背景,也不可能像老子闡述的世界觀那樣公正和純粹。再加上讀者閱讀這些情節之時,也往往是抱著一種想要獲得精神滿足和快感的心態,而不是為了深度體會某種思想境界。

所以在這樣的大氛圍之下,往往只會對這句話進行片面的解讀,也就是字面上的理解。天地不仁,意思就是天地沒有仁慈之心,是非常無情的存在。以萬物為芻狗,所謂芻狗就是以稻草紮成的狗,屬於古時的候祭祀用品,但是祭祀完後就會被丟棄在一旁,無人問津,那麼就可以理解為,天地對世界上的一切都沒有仁慈之心,全都當成沒用的廢物垃圾一樣看待。

如此一來,一種帶有強烈蔑視意味的情緒油然而生,仿佛天和地並非以自然形象存在,反倒擁有清晰的人格和意識,以高高在上的姿態藐視世間的一切。如果基於這種方式,那麼後面的這一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是不是也可以這樣理解?

聖人對天下沒有仁慈之心,所以把百姓當成螻蟻來對待,而他本人則一直高高在上,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放在心上。

其實這樣的理解方式,相對於網絡玄幻小說中的世界背景而言,確實非常吻合,畢竟網絡小說都要遵循一個統一路線,打怪升級主角無敵。在主角的無敵境界之下,一切皆為螻蟻。

但是這種觀點顯然非常淺薄,很難涉及到思想上的高度和深度,也正因如此,很多網絡小說都被人們稱為爽文或者小白文。所以要想真正理解這句話的深度含義,以及其真正想要向世人傳遞的思想境界,還是要基於《道德經》來深入體會。

可是只要是從《道德經》中體會出來的意思就一定正確嗎?其實這也未必,比如老子也曾在書中寫道: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由此可見,並不是每一個讀《道德經》的人都會有相同的感受和理解,這其中也存在著千差萬別,要不然哪來的誤解和曲解?

其中最常見的一種誤解,就是把這句話當成一種厚黑之術,認為上位者不必對其他人心存仁慈,正如俗話所說,那樣無毒不丈夫。甚至還有人拿先秦時期的商鞅變法為例,覺得要想做一個合格的執政者,就必須狠下心來,不能把人當人看。

然而,如果真的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上來看,這樣的理解屬實過於偏激。首先,商鞅變法並不是不講仁慈,人家是為了富國強兵,是為了統一天下結束戰亂之苦,而根據當時的情況,也只能用這種雷厲風行的手段,才能實現這一目的。所以說商鞅變法不是不仁,而是大仁。

更何況古往今來有哪一位治世明君是完全依靠厚黑之術,心裡始終存在著不把人當人看的想法?所以說這種觀點看似有理,但實則是不成立的,甚至可以說完全違背了老子的本意,只能說是斷章取義。

那麼究竟如何才能以最正確的方式,來理解這一句話,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結合老子的核心思想。

結合「無為而治」的思想,才能真正體會這句話中的思想境界

在闡述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了解一下無為而治的核心內容是什麼?簡單概括就四個字,道法自然。其主要含義就是讓人們向天地和自然學習,用自然規律來貫穿人生規律社會法則。

換句話說,在老子看來人類其實和其他動物沒什麼兩樣,別的生物需要遵循天地四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生長,同時還要遵循生老病死的規律,一代又一代的往復循環,而人類同樣逃不開這個規律。從這個角度上來分析,世間萬物的確都是平等的,在天地自然的面前,人和芻狗還有什麼分別,同為天地萬物中的一個元素,只不過是形態不同罷了。

人們不會在意一隻被丟棄在地上的芻狗,這片天地也同樣不會在意渺小的人類。這種想法是老子無為而治這一理念的基石,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發展規律,以及最合理的存在狀態。

就比如人們祭祀完後丟棄的芻狗,其本質其實就是一堆雜草,迎接他的命運就是腐朽,然後轉化成其他物質,回歸於土壤之中。如果說有人覺得它可憐,把它撿起來帶回家裡,可是這樣做有什麼用呢?到最後還不是一樣要塵歸塵,土歸土。

因為這是一種不可違逆的自然規律,非人為因素能夠改變,與其人為倒不如無為。這個道理放在人類的社會上也是一樣,之所以說聖人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因為聖人的任務,並不是對某個人彰顯自己的仁慈,而是要替人們梳理好應該遵循的規則,讓人類社會能夠像天地自然一樣,以良性循環的方式發展下去。

而在這個過程當中,任何帶有強烈主觀意識的人為因素,都會對這種規則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破壞,這就是聖人不仁的原因,也是天地不仁的原因。因為對於這個世界和人類的社會而言,天地與聖人的不仁,反而是最大的仁慈。

正所謂:「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與此同理,大仁不仁。

這種理念可以理解為哲學上的相對論,就像古人提出的太極概念一樣,陰之極盡便是陽,陽之極盡便是陰。天地看似不仁,但卻把最大的仁慈給了世間萬物,讓它們得以繁衍生息,生而不有,養而不持。聖人看似不仁,但卻把無私的博愛奉獻給了世人,效法天地自然,以大道養育萬民,自己則無欲無求,亦無為,不循私情,不動私慾,看起來好不無情。

但是聖人也只有以這樣的狀態,才能被稱之為聖人,他不僅視百姓為芻狗,而且將自身也同樣視為芻狗。或者說以他的思想境界而言,儼然已經升華到了與天地同存,與大道同在之境。這種思想境界,就是人類精神世界中的天和地,絕對的客觀和平等,而且極具包容性,無人能夠超越。

結語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既沒有任何高高在上的凌駕之意,也不存在對世人,對萬物不屑一顧的意思。其中所傳遞的只是一種非常冷靜客觀,而且公正的思想境界。

天地以萬物為芻狗,然而自身亦是萬物之一,故同為芻狗。聖人以百姓為芻狗,而自身亦是萬民之一,故亦為芻狗。

相關焦點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第五章,《道德經》和《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影響中國人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具著。以前對這句話的理解,一直很模糊 ,現在才感覺有所清晰,試著跟大家分享一下。「芻狗」,就是古代祭祀時所用的用草紮成的狗。
  • 老子的《道德經》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被誤讀千年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第五章,原文如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要理解老子的這句話,必須首先了解兩個核心關鍵詞——「芻狗」和「仁」。2、何為芻狗?《莊子·天運》有一段具體生動的描寫:「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齋戒以將之。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你誤解這句話了嗎?這個解讀顛覆你認知
    經常在各種場合聽到有人引用老子的這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聽上去很有文化氣息,但是如果不明就裡,在某些場合錯用這句話不免貽笑大方。尤其是如果你將「不仁」解讀為「不仁慈」,那才是真正的曲解老子了!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
    我上中學的時候,當時流行一本小說,裡面就有這麼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從那之後,就經常聽到一些中二的男同學在欺負人的時候說這句話,理由是天地都不仁,我為什麼要對他(被欺負的同學)仁?這樣理解顯然是望文生義了,違背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會傷心的。在這裡我來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本意吧。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究竟何意?
    老子最主要的哲學觀點之一就是:自然無為,他認為宇宙萬物的存在以及發展都是自然而然的,不會受到任何外在意志的支配。說通俗一點,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發展就像放羊,但沒有牧羊人。這個觀點深深植根於《道德經》,然而《道德經》還有另外一席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為何又說天地在幹預「萬物」呢?
  • 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真正含義是什麼?多數人理解錯了
    《道德經》是對老子思想的闡述,其中的主要思想就是「道」,講究道法自然,在《道德經》中,有一句話可以說是老子思想的總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呢?多數人理解錯了。很多人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地沒有仁慈之心,將萬物都當成狗一樣驅使。我們很多玄幻小說中也經常看到這句話,大多數小說都是如此理解。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何以不仁,萬物何以為狗?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原文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要理解這句話的關鍵點是理解 「芻狗」和「仁」的含義。「芻狗」是草扎的狗,上古時候狗是六畜之一,因此,上古的祭祀,用狗肉作祭品,是很普遍的事。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在《道德經》這章想表達什麼?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的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的理解為:天地無情,無所謂仁愛還是不仁愛,它把世間萬物都當作祭祀時用芻草紮成的稻草狗一樣,一律平等對待。聖人無情,沒有任何偏愛,把天下百姓都當作祭祀時用芻草紮成的稻草狗一樣,不分親疏遠近,從不厚此薄彼。」這裡的「不仁」指得是「不偏愛」。
  • 被誅仙誤讀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何意?道德經才是正解
    看過《誅仙》朋友們可能知道:小說中有一句十分霸氣的語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很多的誅仙迷們,可能都不清楚這句話的意思,或者被書中的解釋給誤導了。更甚者,有的朋友連「芻」字都不認識,談什麼理解整句話的含義呢?閒暇之餘,就來談下這句話,別被《誅仙》給騙了,《道德經》才是正解!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直被誤解,原意是什麼?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直被誤解,原意是什麼?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老子《道德經》的開頭兩句,這兩句也是至今一直被誤解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原意是人如果不修為自己,那麼慢慢就會走向滅亡,它不是教你自私自利的,對動詞「為」字的理解上就錯了,後面的理解自然一錯再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既然不是上天踐踏萬物的意思,那麼它究竟是什麼意思?《道德經》作為我們本土道家文化的瑰寶和源頭,我們還是有必要把它弄清楚的。
  •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在《道德經》第五章中,老子說了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聽起來非常霸氣,頗有一種」逆天「之感。如果你只看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為天地不仁慈、虐待萬物,聖人不仁慈、魚肉百姓,但這樣理解是有問題的。
  •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絕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道德經》第五章乍一看,讓人嚇一跳,天地不仁,聖人也不仁,而且還像對待芻狗一樣?老子這句話似乎很無情,很冷酷,哪裡符合我們心目中那個仁慈、平和的老子形象呢?
  •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引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萬物當春而榮,當秋而殺,而不住其常榮,此天地不仁。百姓得其時則富貴,不得其時則貧賤,而不任其常富貴,此聖人之不仁。「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聖人是體會天地之心的,所以聖人大仁就好像不仁,這跟天地一樣的道理,讓老百姓自己去過自己的生活。這樣,他的存在就好像不存在的一樣。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什麼意思?有人一輩子也悟不透
    中國歷史源源又長,中華文化燦爛奪目,在這五千年的文明進程中,留下了太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件,文史愛好者都對華夏幾千年的文明如數家珍,對歷史上那些偉大人物也是引為摯友。對中華文明貢獻最大的諸子百家自然是大家研究和喜歡的對象。
  • 別再把草狗比作人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或被篡改過!
    #道德經#《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在道家的哲學體系中天地之間的萬物都有自己的「道」,說「道」可能不好理解,我們可以把它稱為「規律」。後來文明進步了,人們不再焚化活狗為死者引路,而用草扎個草狗燒給死者,這草扎的狗被稱為芻狗。同樣在民間祭祀中活狗也被草狗取代。
  • 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原來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大家看,老子的道德經就是圍繞著天之道,人之道在講述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一會講天之道,一會講人之道,一會又綜合在一起講述,生怕人們不明白,而實際上老子的這種論證方法的確起到了幫助我們理解的作用。我們看一下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 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uò)窮,不如守中。
  • 《道德經》:「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究竟什麼意思?
    《道德經》裡面有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咋聽起來,好像有點不近人情,所以很容易被人誤解。要想明白這句話什麼意思,首先我們說一下什麼是「芻狗」。一般有兩種解釋:一種就是草和狗;另外一種說是用於祭祀時用的草扎的狗,跟現在花圈的意思差不多。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以「不仁」的角度來看待市場
    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等等各家思想共存,為後事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       秦掃六合,一統海內。為了方便中央集權的統治,除了統一文字度量衡以外,更重要是要統一思想。始皇帝左手收繳民間兵器,右手就開始焚書坑儒。       沒有精神信仰的國家註定容易四分五裂,沒有文化信仰的民族自然也難以抵抗外辱。於是漢朝開始撥亂反正,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意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以道觀之,物無貴賤!
    《道德經》雖然只有五千多字,卻給世人留下了不少爭論至今的懸案,如第五章有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其中的「不仁」一說,就頗為令人驚駭。「天地不仁」蓋屬後義。(《管錐編》)據此,即是以「天地不仁」為麻木無知,而「聖人不仁」則更可以理解為「其不仁也,或由麻木,而多出殘賊,以兇暴為樂。」這是赤裸裸的叢林法則,弱肉強食啊。那麼,《道德經》是在提倡麻木殘暴,讓人回歸動物世界嗎?
  • 《道德經》中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文章作者:琢磨君《道德經》第五章說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意思就是說: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愛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