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直被誤解,原意是什麼?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老子《道德經》的開頭兩句,這兩句也是至今一直被誤解的。
尤其是在各種網絡文學或者地攤文學之中,它往往被看作是上天或者上位者冷酷無情的意思,被理解為是,天地沒有仁義,踐踏萬物,所以人應該自私自利,理所當然地就衍生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其實這樣理解,也是把「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理解錯了。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原意是人如果不修為自己,那麼慢慢就會走向滅亡,它不是教你自私自利的,對動詞「為」字的理解上就錯了,後面的理解自然一錯再錯。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既然不是上天踐踏萬物的意思,那麼它究竟是什麼意思?《道德經》作為我們本土道家文化的瑰寶和源頭,我們還是有必要把它弄清楚的。
首先,自然是要根據原著,聯繫上下文來理解的,否則斷章取義,意思是不全的。
這兩句出自《道德經》第五章,根據辯證本的《道德經》,原文如下: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龠[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
其次,正確理解芻狗的意思。
一般被誤解,或許還是有些人看到「芻狗」,下意識地就以為是代表「卑劣的、低層次的動物」,而老天把人也看成這樣,這種理解不能說全錯,但卻比較片面。
因為《道德經》中所說的芻狗,並不是我們字面理解的小狗,需要根據歷史辯證地分析。
在古代,一開始祭祀的時候,往往需要殺一些牛羊狗之類的動物,後來不想殺生的時候,人們會把稻草紮成狗來祭祀。
這個稻草狗,就是古文裡面所說的「芻狗」。
使用芻狗的時候,人們會非常地虔誠,把它看做神聖,因為有所求,希冀給他們帶來風調雨順和糧食豐收。
不過,一旦使用完了,稻草做成的芻狗,就會被無情地踐踏、焚燒或者丟棄,人們的那種虔誠神聖蕩然無存。
所以說,「以萬物為芻狗」代表的不僅僅是踐踏,而是代表著「從盛極一時到被踐踏的整個過程」。
接著,正確理解不仁的意思,不仁並不是沒有仁義和冷酷無情,而是沒有分別心、沒有私心的意思。
仁和不仁的概念,都是人衍生出來的,都是私心和分別心的意思,而天地、自然規律、道是沒有這種概念的,它們對於任何一切,皆一視同仁。
也就是說,真正正確的理解是:
大自然和天地沒有私心和分別心,把萬物看做是平等的,聖人也一樣,把百姓看做是平等的。
這裡的橐是鼓風吹火器,龠是管道,二者組合是鼓風工具,因此後文的意思是:
天地之間,不就像一個風箱嗎?必須保持平靜虛無,否則,鼓動越多,動蕩越多,所以,過多探求,不如保持清虛空靈,中庸之道。
說了這麼多,還是很不好理解的,那麼便來看一個自然界中的案例,它能夠更好地說明「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在森林中,有山羊、野鹿和兔子,也有虎豹和豺狼,前三者經常被吃掉,有人覺得血腥殘忍,太不公平了,於是,殺光了裡面的豺狼虎豹,他自以為這樣就平等和諧了。
但是,不然,一開始,食草動物的確安寧、幸福、平靜,然而之後,其一它們大量繁衍,嚴重破壞了植被,自己也會大量死去,其二缺少天敵,各種能力開始退化,壽命也會縮短。
本來初衷是好的,本來以為的平等,為什麼對食草動物的傷害更大?本來以為的和諧,為什麼比之前更嚴重地破壞了自然?甚至威脅到了人類?
這就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真正含義,也就是說天地沒有偏私喜惡之心,不論是弱者鹿兔,還是強者虎豹,一視同仁,而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也很簡單,重新引進豺狼虎豹,這片森林就會恢復自然運轉,回歸「道」。
這才是天地不仁,它要說的不是殘酷本身,而是規律本身,而是「道」。
因為人是有喜好之心、惻隱之心的,所以他們破壞了規律和道,殊不知這種「好心」,卻由於無知和不懂得「道」,反而辦了壞事,所以它最終要說明的是:
遵循客觀規律辦事,實事求是。
理解錯誤的典型案例:網絡文學《誅仙》。
《誅仙》裡面一直貫穿著這兩句話,結合主角張小凡從凡人、修仙到被逼進入魔道的殘酷經歷,可以看出,作者蕭鼎對這兩句話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意義上的「殘酷」。
更不要說《誅仙》有模仿《笑傲江湖》的嫌疑,比如正道男主張小凡和魔道聖女碧瑤的戀愛,是不是華山令狐衝和黑木崖任盈盈的翻版?確實是,所以蕭鼎和金庸還是有非常大的差距的,而他的後面著作寂寂無名,更是證明了他積累不足這一點。
而其他的網絡文學,對這兩句話理解錯的,更是不勝枚舉、比比皆是了。
理解正確的典型案例:《仙劍奇俠傳四》。
著名單機遊戲《仙劍奇俠傳四》的大結局,主角四人大戰反派玄霄,九天玄女現身,玄霄說了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九天玄女回答道:這本是上天對一切都一視同仁的意思,竟被你歪曲至此!
可見,仙劍的製作者和編劇,水平絕對高於絕大部分網絡作者,這個對話就很有水平,九天玄女說的是正確無誤的,也難怪仙劍不論遊戲還是改編劇,都成了無數人的回憶,深入人心,至今沒有可以超越它的同類,就在於這種對中國文化的正確理解、探討,以及人物的代入感等方面。
至此,對這兩句話的解釋也算是完畢了。《道德經》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瑰寶,其核心是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作者老子是道家創始人和主要代表,公認世界文化名人和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如果你是領導者,更需要閱讀《道德經》了,本文所說的第五章,就是告訴領導者少幹預以及怎樣幹預。
當初漢朝初期就是靠老子的無為而治和《道德經》休養生息的,從而為造就漢朝的強大奠定基礎,《大明王朝1566》也使用大量《道德經》原話而增色不少,可見它對於寫作、人生、工作都有積極、正確的指導意義。
《道德經》短短五千言,卻值得逐字逐句認真研讀和感悟。走進《道德經》,你會獲得源源不斷的智慧,會消除浮躁、迷茫、焦灼,變得寧靜、和諧、規律、自然,對於身心大有裨益。
而看《道德經》僅僅看原文,未免難以理解和看不下去,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注釋、案例以及別人的感悟,然後你再慢慢形成自己的感悟,剛好這裡有一本是原文、注釋、解釋、翻譯都有的,非常適合初學者入門,不論老少、大人孩子讀了都受益匪淺、受用一生,同時也是在傳承文化、加強民族凝聚力、繼往開來、為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自信貢獻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即可購買《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