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人在做,天在看。」人們說起這個是為了警示人們,多行善事,少作惡念,以免遭到報應。司馬遷在《史記.伯夷列傳》裡面就提到過:「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意思是天道是常常偏向做善事的人的。
但是,老子卻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這是什麼意思呢?《齊善鴻講道德經》裡面說,天地是沒有人間那種仁慈的,它沒有偏私偏愛,對待萬事萬物和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
芻狗是什麼呢?它是古代祭祀的時候用草紮成的狗,用來做祭品用的。我們經常看到古代祭祀的時候通常要擺上豬牛羊等祭品。這豬牛羊好歹是活物來的,祭祀完還有食用價值。而草扎的狗,用完就廢了,可能會被扔在那個泥路上,颳風下雨被踩一踩就不知道成什麼了。
天地把萬物當成草狗的話,那萬物在天地眼中就是不值得一文錢的。所以就不會存在什麼「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情況了。
在天地之間,萬物是沒有好壞、人也是沒有善惡的。也就是說無論你大地萬物是欣欣向榮,還是災禍連連,天地都不會下場插手去管的。
如此說來,是不是顯得天地十分的無情呢?
是的,天地本來就是無情的,他不會插手人世間的任何事情,他就是睜著眼睛看著,就只是看著而已。
大地之上,有時候萬物勃發生長,有時候火山爆發、旱災、洪災滾滾而來,甚至在徵戰的年代,戰火連連,百姓全都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天地並不會去褒獎或者撫平。
這看起來是天地無情,其實是一種自然之道,也就是老子崇尚的道。
所謂道,是自然而然的。
萬事萬物有其自然運行的規律。
世事變幻,猶如滄海桑田。時過境遷,人類的發展卻越來越好。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從堯舜時期的蠻夷荒蕪到大禹治水平山川定九州分五穀。百姓漸漸富足,人口慢慢興旺,疆域逐漸遼闊,天下分分合合。人類文明從陶器石器到銅器鐵器再到蒸氣到如今,都是慢慢演變過來的。
這些天道看似不曾參與,其實卻又合乎天道運行。
當然,老子提出天道重在闡述「天道不仁」這個事實,他的目的還是為人道服務的。他認為人道應該順應天道,是以提出「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一般人都會覺得「天地不仁」和「聖人不仁」都是在闡述一個事實,其實不然,他更像是在用天道來告訴人怎麼去行聖人之道。
他的意思是,聖人通曉天地造化,就不應該去對百姓的事過多幹擾,應該對百姓一視同仁。過分幹預,就會有違天道,雖然自以為做了仁義之事,其實是行的不「仁」不「義」。
美國亞利桑那州曾經發生過一起人類懲惡揚善,結果適得其反的事例。
那時候利桑那州北部的凱巴伯森林裡面,鹿的數量只有四千隻,善良美麗的鹿群正面臨著滅絕的危險。當時美國的總統羅斯福認為都是因為森林裡兇惡的狼群作怪,是它們以鹿為食,才導致鹿的數量沒法增加,所以,他下了一道命令,將森林裡的狼全都捕殺了。
此舉見效十分顯著,鹿群沒了天敵,繁殖十分迅速,森林裡的鹿的數量激增,總數一度超過了十萬隻。但,與此同時,森林能夠供給數量龐大的鹿的食物卻越來越少,鹿餓死病死的大有其數,森林裡到處都是病鹿死鹿。到了後來,鹿群數量銳減到了八千隻。
如果把羅斯福比作聖人,鹿和狼群就是所謂的百姓。
羅斯福對鹿行了所謂的「仁」,結果卻是造成了更大的不「仁」,這不是一個好的結果。
森林是一個小的自然系統,它有它的自然運行之道,狼和鹿雖然是吃與被吃的關係,卻構成了另一種共生關係。狼的存在,會把鹿群裡面的弱的病的給吃掉,從而減少了疾病的傳播,也將鹿群控制在森林能夠承受的分量之上。
如果沒有了狼,那麼瘋狂增長的鹿群將分不到足夠的食物,生病的鹿,病死的鹿沒有天敵消化,會將疾病傳染給健康的鹿。鹿群的數量同樣會銳減。並且,沒有了天敵的鹿其健康程度將不如有天敵在時的鹿,其實是在退化。
自然生態已經失衡,人幹預自然,固然在一段時間之內救了那些弱的病的鹿,但在某種程度上卻造成了更大的隱患。
齊善鴻老師將類似羅斯福的這種幹預自然天道的行為理解為假仁假義。
他說,老子洞察了人們內心的想法通常是違背大道的,即使出於好意,也難以成為真正的道德。於是勸說人們,別再堅持主觀的想法,哪怕聽起來、說起來很美好的仁義,告訴人們要清空內心的成見,像風箱那樣中空,遵循天地正道的規律,反而能夠擁有無窮的力量。
事實上,老子提出天道、聖人之道的理論是有一定的時代背景的。
老子出生在春秋末期,當時禮崩樂壞,諸侯割據,天下大亂,戰火紛飛,封地主頻繁變更,政令頻出,朝令夕改,百姓苦不堪言。
老子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於是悟出了這種天道,也就是聖人之道。他認為,統治者應該行聖人之道,不可過多幹預百姓,任其自然繁衍生息,才能民富國強,世治昌隆。
頻繁出政令幹預百姓作息,使得百姓不能安於生產作業,產食無法裹腹,天下必然大亂。到時會造成更大的流亡,甚至於政權顛覆。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是不是說,聖人就乾瞪眼,什麼都不管呢?
不是的。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之道,乃是生生不息之道。所以聖人之道,應當效法天地之道,就是要探尋天地大道,探究事物的本源,再去治理,才能管得盡道。
就好比古代,哪裡有暴亂,就派兵去鎮壓,去平定。卻不知道暴亂的根源是官吏腐敗。
或者哪裡鬧水災,就去修堤築壩,防止水患擴大,卻不知道,水患的根源是河道不通,或者地表水無處滲透等。
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治理方式,必然是治標不治本的。
所以,暴亂此伏彼起,水患年年不休。
探尋本源,才是聖人之道。
老子之道既是天下大道,聖王之道,普通人學來何益?
當然有益!聖人法天道,究本源,我們普通人就是法聖人。
聖人以身作則,行不言之教,其本身就是一種教化。
就好比,老子是聖人,他天地之道是他悟出的大道,而聖人之道是他提出的人道。他並不會指著哪個君王的鼻子去說:「你要這麼做,不要那麼做。」
但是他一本五千多字《道德經》的道德經流傳下來,就是他的不言之教。聖人之道盡在這五千多字中,任你探究,無窮無盡。
齊善鴻老師說他研究《道德經》研究了三十年,五千多字用三十年的時間去參悟,可見這其中的妙理有多麼的深奧!並且,他說這三十年,他還沒有參悟透。
但他將他的心血凝聚成一本書,架成一座橋,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道德經》的內涵,領悟老子所說的大道,從而引導我們自己去修身,養性。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銘記這一點,當明白,治的本源是法。聖人法天,民法聖人,無為勝於有為。
意思是:聖人,你要窮盡心力,參悟大道,不要執著於幹預百姓。小民,你要修身立德,種菜的就好好種你的菜,經商的好好經你的商,當家長的也別幹預孩子的成長,先修己身,再齊其家,然後身修,家齊,民富,國強,天下大治。
#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