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善鴻講道德經》是悟道的智慧之作,距離真正的道,還有多遠?

2021-01-09 專注感情生活

齊善鴻說:「以道看世界,生命如同一個容器;生命的本質,就在於往裡面裝生命;命運的秘密,就是你裝進去生命,你就會成為什麼!

齊善鴻是南開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一大串的名頭就不一一列舉,他用了三十年尋道、悟道和行道,他將中國道學智慧充分融入到自己的的生活和生命之中,可見其對道的領悟已經達到了讓人嘆為觀止的高度。

提到《道德經》,大家都知道這是一部道家的經典。是道教的祖師爺老子所創,一部《道德經》是每一個悟道之人必備的讀物。

有一首歌唱出了道心,也唱出了道德經在修道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對,這首歌就叫做《道心》。

上善若水道人家,道德經卷伴香茶,齋醮不為名和利,笑看紅塵如煙霞,劍膽琴心撫詩畫,青燈一盞亦芳華,苦盡甘來道緣下,方知世間幾造化,道生萬物乾坤大,陰陽玄機伏八卦,天人合一日月明,道法自然心無暇,恬淡心境似蓮花,羽衣如蝶遊天涯,濟世利人善為樂,尊道貴德莫浮誇。

這首《道心》唱出了道德經在修道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也唱出了道德經的精髓所在。

歸納起來,道德經的智慧並不是晦澀難懂,歸納起來就是八個字:上善若水,大道至簡!

齊善鴻研究道德經,寫出了一本《齊善鴻講道德經》,他把道德經裡的八十一句話,分為八十一章,進行精講,拆解了老子的智慧,從讀懂到會用,並用之解答現代管理、教育理念以及日常生活的困惑。

很多人認為道德經是道家的經典,和我們老百姓沒有關係,但是他們卻不知道,這本道德經,已經走出了國門。

在西方,除了《聖經》之外,《道德經》的發行量最大,而它作為中國人的經典,卻是很少被人奉為經典之作,甚至用晦澀難懂來給自己找到不讀的藉口。

其實,現在很多高端人士在功成名就之後,都去研讀《道德經》,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這本道德經當中的智慧,越是成功人士,越能理解其中的奧妙。

很多人都在解讀《道德經》,但很多人都沒有看到道德經的精髓之處,而這本《齊善鴻講道德經》,這個版本,深入淺出,通過他的個人感悟,以及他的豐富知識,講道德經的智慧,通過通俗的語言表述了出來,很容易讓人理解,讓人融會貫通。

有人也許會問,道德經到底講得什麼?可能有人會回答,當然是講道德了。

這個回答不算錯,也不算對。

因為此道德非彼道德。

現在我們所說的道德,往往是指道德品質的意思,就是一個詞彙,而道德經的道德,卻是分為兩個詞,道在先,德在後,什麼是道?就是萬物之規律,這就是道。

而按照規律做事的規律就是德,有道才能有德,無道自然無德。當然,你硬要是理解為現在所說的道德品質,也不是不可,也含有這方面意思。

為什麼《道德經》被奉為道家經典,這是因為這是一本可以讓你悟道的書。

我認識一個老道,他把《道德經》倒背如流,講起道德經來頭頭是道,而且,旁徵博引,告訴你修身做人的道理。

正所謂,修道之路很長,要從知道、信道、修道、悟道、行道、得道,這六個」道「展示出來。

《道德經》一共區區五千字,也許只有老子才能解釋清楚這部書的所有涵義。

修道之人研究它,是為了得道成仙;古代帝王研究它,是為了尋找治國之道;很多成功人士研究它,是為了尋找人生智慧,悟出人生道理;很多學者研究它,是為了感受這部經典的精髓所在。

但是千百年來,沒有一個人敢說,他將這部道德經融會貫通,全知全解了。就連齊善鴻這樣的大師級別的人物,也不敢妄言真正領悟了《道德經》的真意。

不過,有一句話叫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會看得更遠。

作為同修身份的人,會從他人的身上吸取營養,《齊善鴻講道德經》分享了他學習、修行和領悟《道德經》的感受,來和修道之人做一個交流,這樣一來,同樣是鑽研《道德經》的人,就會相互對照,相互感悟,從而悟出更多的道。

齊善鴻讀完《道德經》之後,有六點收穫如下:

第一,突破了自滿與傲慢。第二,把嘴巴上到功夫用在做事上。第三,擺脫魔鬼般的衝動。第四,擺脫自私自賤的魔咒。第五,超越與低層次人的無效惡爭。第六,升級自己的人生模式。

這是齊教授的理解和收穫,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通過和老道交流道德經,他們的理解,我想還是更為深刻一些。

老子認為無是天地之始,有是萬物之母,從無到有是一個過程。

有人說無中生有是一個貶義詞,但在這裡卻是一個基本規律。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就是道法自然的問題,道可以讓你從無到有。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所以說大道至簡,只要你悟道了,按照自己的本心去做,你就堅守了自己的道,有了自己的道,才會慢慢積累,悟道其中,走出自己的一條獨特的路。

沒有誰對誰錯,只是每個人的道不同而已,不是有人說,道不同不相為謀嗎?

其實,就是這個意思。

堅守自己的道,也就是悟道了。沒有對錯,只有信念的不同而已。

道德經的首句只有區區幾十字,確實開篇經典,尤其是最後一句,我想基本上沒有人能解讀清楚。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門後是什麼?是道理?是精神?是嚮往?或是修仙之路?

眾說紛紜,就算是有說對的,也沒有人給憑證,所以,只有各自理解不同罷了。

但在和老道交流過程中,他對眾妙之門後的世界有著很深的感悟。

道家是修仙之道,追求長生,他們相信,只要修行到一定的深度,悟道了,就可以成仙的。

雖然我們普通人沒有看到成仙的例子,但真正成仙之人尤其是我等能夠看到的。

你看到的未必是真的,但你看不到的也未必是假的。

當然,這些事那老道所言,真假如何,自己體會。

對於《道德經》的解讀,每個修道之人都會有自己的感悟,只有真正悟道的人,才知道道德經到底講些什麼,不過《齊善鴻講道德經》這本書已經給你指明了一條路,讓你在悟道的過程中,少走彎路,畢竟,他的理解,他的悟道已經是頂尖的層次,如果你站在他的肩膀上,進一步的去悟道的話,可能會看到不同的東西。

所以,想要悟道,就不得不看這本《齊善鴻講道德經》,它給你打開一扇門,讓我們去看炫妙之門背後的風景。

我是專注感情生活每天分享不一樣的精彩!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中的道家絕學
    《道德經》是道教的經典之作,但是如今的人們卻早已看不懂《道德經》所寫的內容,以及書中所傳達的智慧,這就需要一位學識淵博的先生為我們詳細解讀《道德經》,《齊善鴻將道德經》就是一本刪繁就簡,幫助我們領會道教精髓的書籍。
  • 答案蘊藏在《道德經》裡
    研究老子學說的人排斥儒家學說,而儒家學說也排斥老子學說,這就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其實,「道」是什麼?真的很難說清楚,因為它是無形的,既看不見也摸不著,但幸好老子留下了一部《道德經》給世人解讀。《道德經》是老子所著,它被譽為「東方聖經」,又有「萬經之首」的美譽,在西方,除《聖經》外,《道德經》的發行量最大。
  • 《齊善鴻講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蘊含著怎樣的人生哲理
    人們說起這個是為了警示人們,多行善事,少作惡念,以免遭到報應。司馬遷在《史記.伯夷列傳》裡面就提到過:「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意思是天道是常常偏向做善事的人的。但是,老子卻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是什麼意思呢?《齊善鴻講道德經》裡面說,天地是沒有人間那種仁慈的,它沒有偏私偏愛,對待萬事萬物和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芻狗是什麼呢?
  • 《道德經》和《莊子》同為道家源流,聖人悟道的三大不同之處
    國學大家梁啓超先生,認為莊子應該先於老子,在上世紀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道德經》後,這種猜測就自然真相大白了,《道德經》是在《莊子》先的。梁先生的認知並不奇怪,在他所處的年代,也許認為道家學問是最不能解決現實問題的理論,所以他不僅認為《道德經》成書晚於孔子,甚至晚於《莊子》。因為年代環境關係,這種看法也在情理之中。
  • 用道德經講生老病死衣食住行中的道(陰陽與真理)
    用道德經講生老病死衣食住行中的道第一章 陰陽與真理用道德經研究宇宙,研究自然法則之道,研究道德經中的道,研究真理之道,研究生老病死衣食住行中的道,研究社會發展中的道,研究人與社會的道,研究人與自然的道。
  • 為什麼說《道德經》裡所講的「道」是地球上最高深的智慧?
    答:我很肯定地跟大家講,這是地球上最高級的智慧。我一路上來一樣都在求真求證。我本身的行業是醫生,從小到大做什麼事情,你讓我迷信、盲信,我信不來。我一定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所以我一直都秉持求真求證的精神。
  • 《道德經》名言賞析——生活中的智慧
    今天繼續和大家分享《道德經》中的名言名句:一,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再大的樹木,也是從一顆小樹苗開始長起來的;再高的塔臺,也是用泥土一點點堆積起來的。五,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經.第六十三章》處理困難的事情必然從容易處下手,處理大事也必須從細微處開始。所以,聖人從不好高騖遠,而是大處著眼,小處做起,認真做好每一件小事,從而成就了大業。六,見小曰明,守柔曰強。——《道德經.第五十二章》見微知著,以小見大。
  • 一本全面了解《道德經》的思想與智慧,讀《道德經說什麼》
    西安交大韓鵬傑教授精研數十年,以魏晉時期天才學者王弼註解本《道德經》為依據,以獨有的「以經解經」特色,用幽默風趣的講解方式,帶給我們讀者一個立體的《道德經》,並用形象生動的例子和自身厚重的國學素養,進行逐章逐句解讀,重點講解書內《道經》「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尊道貴德」「反者,道之動
  • 為什麼道德經是企業家必讀經典
    因為這個世界和人,本來就是空無,所以真正智慧的人都會是行無言之教和無為之事。其思想是如同把一顆種子種在一篇非常深厚豐富的土地上。當然在道德經只有禪修的感悟,並沒有具體禪修的方式,這和他寫這部拙作的閱讀對象有關係。從歷史層面講,易經遠遠早於道德經,所以在老子撰寫道德經之前,關於禪修的方式早已成為帝王之術,於是老子說道要悟道必須:致虛極,守靜篤。然後老子在讓大家都能「看道」後,然後再現身說法,告訴大家成為一個修道者的種種感受。再最後再從修身,齊家,治國各個維度闡明自己的觀點和態度。
  • ...讀《老子傳奇》33-《道德經》誕生,道德經的十大特性與道之三寶!
    大斌小課 丨成長贏丨 發起人 / 張志斌這是張志斌公眾號的第817篇日更原創文章我們先來看看《老子傳奇》第33集-道德五千言誕生了!孔子:此書簡分為上下兩卷。上卷說道,下卷論德,合稱《道德經》,共八十一章。為師一生,對道德學說之感悟盡在其中。涵蓋治國、治家、治身之常理。
  • 經典|《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言,到底在講什麼呢?
    道祖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破天荒地將「道」這個字賦予了一種形而上的思辨意味,並由此開創了中華文化幾千年來學道、修道、悟道的先河。然而,與之相對的一個事實是,老子生活的年代太過於久遠,以至於他的話語體系和用詞方式和現代人所理解的內容大相逕庭,因此很多人在讀《道德經》的時候,第一感覺便是讀不懂。
  • 中國人最缺的五大智慧,在《道德經》早就講透了,現在知道不算晚
    《道德經》是「萬經之首」,天下第一奇書!有學者云:「《道德經》是拯救世界的文化孤本。」其包容博大,又豈是我等凡夫俗子能道一二。但能取一瓢飲,亦足以暢快胸懷!「央視名嘴」白巖鬆口中的「生命之書」就是《道德經》,它全篇只有短短的5126個字,就講透了在中國社會生存,受用一輩子的處世智慧,中國人最缺的五大智慧,一起來看一下!
  • 《道德經》:這三句話,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天道」!
    《道德經》具備老子的一切智慧。孔子則認為老子是一個「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存在,那麼老子所講的東西,不僅能開啟人的智慧,還能讓人達到一定的境界與層次。千百年來,無數人從《道德經》中受益,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前提是,你要能讀懂它。在《道德經》中,關於道的論述有很多。
  • 道德經的智慧分享-《道經》第四章 挫銳解紛,和光同塵
    前言:小編一直認為,道教是中華文化的根基,即「中國根柢全在道教」,而《道德經》是道教最主要的經典,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內藏之智慧無窮無盡,實為每個中華兒女都應拜讀學習之神書。故小編鬥膽忝以拙筆與各位讀者分享《道德經》之不世智慧,拙劣之處還請各位讀者海涵。
  • 道德經第10章下:企業家和超級富豪都要先明白老子的內聖外王之道
    大家好,我是雅風,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道德經的第10章。上一期我們講了老子修身養性的三要素,由載營魄抱一而無離,專氣致柔如嬰兒,到達滌除玄鑑而無疵的內養之道,便可達到內聖境界。那麼如何從內聖的修身之道推及外王的用世之道呢,接下來老子就給出了統治者和管理者參與社會活動和政治事務的指導思想,那就是無為,守雌和棄智。總的原則還是無為而治。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 易經解道德經之三十七 化解欲望以樸鎮之的道理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七 章道 常 無 為 而 無 不 為 。侯 王 若 能 守 之 , 萬 物 將 自 化 。因此,侯王之為就是太極之為,也就是無為了。萬物將在陰陽雕刻之下,生老病死。是謂之化。化而欲作是說的侯王。人若不是真正的得道,是很難不作的。老子只是要求侯王守道。守是守不住的,除非得道。所以有化而欲作這一說法。
  • 《道德經》:為什麼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文章作者:琢磨君(助力個人成長,弘揚傳統文化,傳播國學智慧),歡迎大家訂閱專欄,閱讀更多精品文章!曾經有粉絲朋友問我:「為什麼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其實,我們不能簡單從字面意思來理解,說什麼:學習要一天天增加,學道要一天天損失。我們只要去翻閱老子《道德經》第48章原文,就會真正明白這句話的意思。第48章說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 反者道之動真正的含義是這樣的
    其實整本道德經的章節所談論的邏輯出發點都在於道和德。或者說無和有。或者說道和器。這三種說法是一個意思。道德經講周行而不殆,獨立而不改。道之動,無有他法。周行不息而已。和這裡的反著道之動意思一樣。循環往復不息。道之動就是德。道猶如永動機,不知疲倦的運轉萬物。但道是無形無相無聲無臭的。是無。無則為弱。相對於有形而言,有形是剛強,無形是柔弱。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五 人能得清淨 天地悉皆歸
    道德經除了可以用易經解之外,並無他法。皆是因為道德經所言是先天易。只是人要回這個先天易,需得修也。所以,道德經其實也可以講修身的法門步驟。但因為此牽連甚多,所以只可大略言之。人明道悟道只是第一步,還要修道。不修如何體道證道,如何功德圓滿。所以修是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