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的道家絕學

2021-01-14 愛讀書的梧桐樹

眾所周知,中國是禮儀之邦,文化之國,我們的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流傳最久,記錄最為詳實的文明,我們民族的驕傲與自信,來自於世代流傳的文化底蘊。在這片神州大地上曾經誕生過很多學派,很多宗教,但是能被世人接受且真心信仰的卻不多,道教就是其中之一。

《道德經》是道教的經典之作,但是如今的人們卻早已看不懂《道德經》所寫的內容,以及書中所傳達的智慧,這就需要一位學識淵博的先生為我們詳細解讀《道德經》,《齊善鴻將道德經》就是一本刪繁就簡,幫助我們領會道教精髓的書籍。

01 一本書講述道教的宗旨與信仰

《道德經》之所以被道教奉為經典,是因為這本書是道教創始人老子編著的,但是原文早已不適合當代人的閱讀習慣,齊善鴻教授是南開大學的商學院教授,也是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的副會長,齊教授將《道德經》可謂是權威的教科書。

《齊善鴻將道德經》以一個教師的角度編撰,齊教授並不刻意追求逐字逐句的解釋,而是更在意將書中的內容與實際相結合,讓《道德經》不再高高在上,虛無縹緲,更是更加的真實,實用。書中介紹的內容既遵從老子的精神,又能考慮到學生學習的不同階段,循序漸進,可謂是道教小白入門教科書。

02 何謂道,何謂德,何謂道德

《道德經》的地位如此尊貴的原因不僅因為道教的名氣,還因為它自身內容的更有價值。《道德經》顯而易見是講述道德的,道是天法自然,也就是客觀規律,對於規律要遵守,逆天而行是不可以的。若道融入內心,自然也會一切順遂,萬事勝意,也就是所謂的德,所以道家的理論不是玄學,而是鼓勵人們去發現生活的本質,掌握客觀規律。

但是道德往往是最難把握的東西,道德本身是一種自我約束,人們約定俗成的一些規則,是人們心中的道德規律,生活中人們很難堅定的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線,面對誘惑往往都會搖擺。所以《道德經》還講述了如何守住自己的本心,如何悟道。

03 當今社會生活中的道德經

《道德經》中的很多言論現在生活依舊有著驚醒的作用,比如老子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就是告誡我們說話要用心,避免禍從口出。職場殘酷,有多少人是因為自以為的直爽,說了很多不該說的話而導致職場不順,說話務必要講究分寸,與其話多惹禍上身,不如沉默不語,明哲保身。

《道德經》中寫清了道德高尚的行為,也同樣列出了人類的劣根性,老子能夠給予後人以忠告,這些文字雖然寫於八年前,但是卻依舊反應這人們的現狀,我們追求的還翩翩君子,稱讚的還是高尚品德,我們很多行為依舊需要道德經來匡正。

《齊善鴻講道德經》是齊教授的心血之作,潛心研究化成鉛字與讀者見面,也向每一個人介紹老子,介紹道教,介紹道德經。將文學經典化作尋常語言,讓天書借地氣,讓千年智慧流入百姓家。

相關焦點

  • 道家文化:《道德經》的世界性
    近世以來,西方各國爭相從中國道家典籍中尋找民族持續發展的智慧動力,譯介和研究老子思想已經成為國際漢學界的一種風尚,學術界甚至把《道德經》翻譯和研究成果的多寡看作是衡量一個國家漢學研究是否發達的重要標準之一。《道德經》是被譯介得最多的中國典籍,據統計,已經被譯為73種語言文字,凡數千種,其在英語世界的發行量僅次於《聖經》和《薄伽梵歌》。
  • 《道德經》:「絕學無憂」是什麼意思?是一種叫「無憂」絕招嗎?
    《道德經》有一章叫「絕學無憂」,關於「絕學無憂」主要有三種說法,其中一種還特別受學生黨歡迎。說法一:「絕學無憂」中的「絕」解釋成斷絕,這句話就可以這樣解釋摒棄學習就不會有憂慮。這種說法,有一部分人認可。
  • 盤點《道德經》中的名言警句,就知道其對中國人的影響有多大?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大小多少。報怨以德。——《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 《道德經》和《莊子》同為道家源流,聖人悟道的三大不同之處
    國學大家梁啓超先生,認為莊子應該先於老子,在上世紀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道德經》後,這種猜測就自然真相大白了,《道德經》是在《莊子》先的。梁先生的認知並不奇怪,在他所處的年代,也許認為道家學問是最不能解決現實問題的理論,所以他不僅認為《道德經》成書晚於孔子,甚至晚於《莊子》。因為年代環境關係,這種看法也在情理之中。
  • 從《道德經》「無為」到「君臣異道」,道家的藥方是什麼?
    這個老頭壞得很在中國西漢的時候劉邦的孫子劉安,為了反對漢武帝的改革政策召集奇人異事共同撰寫了一本道家奇書——《淮南子》,書中有非常多的道家神秘色彩的內容,從磁場的轉換,到修仙煉丹一應俱全,有一種說法認為:當時劉安想要起兵造反,就讓道士們去研究刀槍不入的靈丹妙藥,最後折騰一番,居然就弄出了我們今天吃的豆腐。
  • 哪些日常用語出自《道德經》?
    而當我們研讀老子的《道德經》時也會發現,同樣有相當多的日常用詞和成語出自《道德經》。 一、天長地久 出自《道德經》第七章原文:「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二、受寵若驚 出自《道德經》第十三章原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 《道德經》的世界性
    近世以來,西方各國爭相從中國道家典籍中尋找民族持續發展的智慧動力,譯介和研究老子思想已經成為國際漢學界的一種風尚,學術界甚至把《道德經》翻譯和研究成果的多寡看作是衡量一個國家漢學研究是否發達的重要標準之一。《道德經》是被譯介得最多的中國典籍,據統計,已經被譯為73種語言文字,凡數千種,其在英語世界的發行量僅次於《聖經》和《薄伽梵歌》。
  • 道家經典《道德經》裡的八個觀念
    《道德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全文約五千字,其高度概括的思想內涵博 大精深,享譽中外。自其問世以來,各朝歷代的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養生學家 等諸多方面社會人士均能從中得到啟示。
  • 《道德經》:道德經的源起與緣起,老子的領導者記錄(一)
    本文《道德經》之章節屬於新開系列,主要講述中國本土第一大宗教道教與其經典,敬談先哲思想,品論古今人事,作者才疏學淺,只能淺薄俗談,希望大家支持!《道德經》:道德經的源起與緣起,老子的領導者記錄(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道家高人,名傳千古
    酒劍仙今天就和各位讀者來聊聊我心中的道家高人。1,道家始祖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中國古代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經》,主張無為而治。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道德經》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 老子道德經中的常用成語
    《道德經》第二章:「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4、和光同塵本意是道家無為而治思想的體現。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平和處世方法。隨俗而處,不露形跡,不顯鋒芒。出處:《道德經》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 從《道德經》看《星球大戰》的哲學本源
    其實拋開影響力不談,關於《星球大戰》背後的世界觀探討,甚至可以從中國道家尋到源頭。道與原力老子的《道德經》中有句名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既然原力作為宇宙中不滅的存在,那麼由原力派生出的個體,同樣可以在原力中尋找到生命的源頭。對照《道德經》,則是萬物「衝氣以為和」的恰當解釋。《道德經》中還記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宇宙原力賦予了每個生命原力,而在生命消亡後,原力又再次回歸到了宇宙整體。
  • 《天道》:《道德經》中無為是與世無爭還是無為不爭
    道家和道學和道家是三回事,老子貫穿始終。你要明白核心要義是規律,真理、以及智慧如來,不可思議。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所有修道的人哪一個什麼都不做,根本就沒有成就,獲得,這個東西看悟性和慧根的,不是你想看懂就看懂。不經歷風雨和人生,很難理解其中生智慧。
  • 道德經中的「有」與「無」究竟是什麼關係
    老子在道德經首章就說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那小編今天就淺談一下這個有和無究竟指的是什麼?二者之間又有著怎樣的關係呢?常言說:「道之其形,百家爭鳴。」有些人認為道德經中的有無是指所有事物形與象的體現。能夠自身看到聽到感受到的就是有,反之就是無。這其實是人們意識心的兩個方面。
  • 《道德經》中的「大音希聲」,是什麼含義?需要從四個方面解讀
    導語:老子在《道德經》的第四十一章,提出是:「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這段話中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成為千百年來,大家爭論比較多的話題,見仁見智,莫衷一是。
  • 中醫是中華民族的「絕學」!中醫的文化自信來自儒、釋、道、《經》
    而中醫就是中華民族的「絕學」,就是「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就是清代惲敬在《<說文解字諧聲譜>序》中所說的「若夫成一家之絕學,求前人之墜緒,開後來之精識」。2020年世界範圍內暴發新冠肺炎疫情,談到全球抗疫,唯獨中國在世界民族之林體現出的民族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最甚。
  • 《道德經》中最適合領導者的3個道理,悟懂之後,讓你終身受益
    李約瑟說:「中國人性格中有許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來源於道家思想。中國如果沒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深根已經爛掉的大樹。」中國人一直秉持著的中庸原則,就來自於道家思想。而《道德經》就是道家的精髓所在,歷史上的很多皇帝,如唐玄宗、宋徽宗、朱元璋、康熙等都曾註解過《道德經》,在他們「外用儒家,內用黃老(道家)」的思想下,國家昌盛,權利穩固。所以《道德經》也是非常適合領導者的一部書籍。
  • 道家三清至尊: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
    關於「三清」的名稱,道教神話時這樣解釋的:元始天尊居於清微天之玉清聖境,所以又稱「玉清」;靈寶天尊居於禹餘天之上清真境,所以又稱「上清」;道德天尊居於大赤天之太清仙境,所以又稱「太清」。三清境下設左、中、右三官,玉清聖境有「九聖」,上清真境有「九真」,太清仙境有「九仙。,今天先為大家分享其中的道家三清: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
  • 張載如何「繼絕學」
    如果說,在表達其學術使命的「橫渠四句」中,「為天地立心」是使命意識的哲學內涵,「為生民立命」是使命意識的政治內涵,「為萬世開太平」是使命意識的社會內涵的話,那麼,「為往聖繼絕學」則是張載使命意識的文化、學術內涵。要理解「為往聖繼絕學」的意蘊,首先要了解「往聖」與「絕學」兩個詞的含義。
  • 道德經的智慧,懂得道德經就懂得管理的精髓
    於是老子就在函谷關住下來了寫了這一本書《道德五千言》。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道德經。易經當中講的核心思想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我經常開玩笑的時候問學員:你們認為這個世界上是男人厲害還是女人厲害?很多學員都會回答說:男人厲害。我說:不一定正確。中國傳統古人的哲學觀點認為:女人厲害。為什么女人厲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