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經首章就說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那小編今天就淺談一下這個有和無究竟指的是什麼?二者之間又有著怎樣的關係呢?常言說:「道之其形,百家爭鳴。」有些人認為道德經中的有無是指所有事物形與象的體現。能夠自身看到聽到感受到的就是有,反之就是無。這其實是人們意識心的兩個方面。
道德經中的有與無之間的關係,更是體現了其辯證的道家思想。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事物最終的好壞可以因其有無而相互轉化。事物本質是無形的,但是發揮作用的事物是有形的。舉例,泥土算是無形,但可以把它做成有形的杯、碟等器具。有人說「有」是指事物的出現,「無」是指事物出現之前和消失之後。從無到有的過程就是「道」。所以道德經中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前後相隨……空談是無,實踐是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想要和得到之間最主要的是做到。這是從無到有的必然條件。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萬物之間的關係是矛盾的是無法言說的,老子反覆講述有與無的關係,就是為了讓人們明白「有無相生」、「有之以為利,無知以為用」的道理。
從規律上看,有和無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相互共生、相互依賴。從用途上看,「有」有利處,「無」有用處。從來源上看,一切有的表象都是來源於虛無縹緲的宇宙能量……所以老子認為無是有的意義,有是無的意義,一切都離不開有無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