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的「有」與「無」究竟是什麼關係

2021-01-19 半部道德經

老子在道德經首章就說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那小編今天就淺談一下這個有和無究竟指的是什麼?二者之間又有著怎樣的關係呢?常言說:「道之其形,百家爭鳴。」有些人認為道德經中的有無是指所有事物形與象的體現。能夠自身看到聽到感受到的就是有,反之就是無。這其實是人們意識心的兩個方面。

道德經中的有與無之間的關係,更是體現了其辯證的道家思想。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事物最終的好壞可以因其有無而相互轉化。事物本質是無形的,但是發揮作用的事物是有形的。舉例,泥土算是無形,但可以把它做成有形的杯、碟等器具。有人說「有」是指事物的出現,「無」是指事物出現之前和消失之後。從無到有的過程就是「道」。所以道德經中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前後相隨……空談是無,實踐是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想要和得到之間最主要的是做到。這是從無到有的必然條件。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萬物之間的關係是矛盾的是無法言說的,老子反覆講述有與無的關係,就是為了讓人們明白「有無相生」、「有之以為利,無知以為用」的道理。

從規律上看,有和無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相互共生、相互依賴。從用途上看,「有」有利處,「無」有用處。從來源上看,一切有的表象都是來源於虛無縹緲的宇宙能量……所以老子認為無是有的意義,有是無的意義,一切都離不開有無的規律。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中的無和有究竟有什麼現實意義?
    「無」和「有」第一次在《道德經》中出現是在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字面意思很明白,無,用來命名天地本始的狀態;有,用來命名天地萬物的根源。無,既然用來命名天地本始的狀態,雖然表面上寂然不動,空無一物,但其中某一不知名之處必然蘊涵著一念生意和縷縷生機,否則的話怎麼可能從無盡虛無中平白無故的「無」中跳出一個生發萬物、氣勢磅礴的「有」來?!
  • 淺談《道德經》中「有」與「無」
    《道德經》中第十一章有這麼幾句話:三十輻共一轂(gǔ),當其無,有車之用。埏(shān)埴(zhí)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yǒu)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段話列舉了三件事物,分別是車輪、陶器和房子,為我們闡述了「有」與「無」的辯證關係。因為輪轂是空無的,才有空間容納輻條的聚集,才造就了車輪。因為陶器內部是空無的,所以才有空間來盛放各種物品。因為有門窗牆壁搭起的架構,內部空無的空間才可以住宿、擺放物品。今天我們來延伸談談我理解的「有」、「無」和我們生活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以及對我們生活所產生的影響。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德在道德經第38章 開篇裡講得很清楚,分為上德和下德,也就是有德和無德,而且整部道德經用大部分篇幅來闡述德。而道經,也就是前37章卻把道講得恍恍惚惚讓人捉摸不透,並且用到了無,有,始,母,常,大,一,天,地,水,自然等一系列字詞來試圖說明什麼是道,可見老子行文表意之艱難。讀了無數遍的道德經,我覺得要想真正理解老子所說的道,首先要明白老子這本書是寫給那些人看得?他寫道德經的目的是什麼?
  • 天道:《道德經》中無努力,努力無處不在
    小草生機勃勃也是一種努力《道德經》中沒有努力嗎?《道德經》中沒有努力這個概念,有和沒有的分別在哪裡,如何確立有還是沒有。無中生有,有中生無,有無一體,無二分別。有分別的是我們的心,分別心、文化觀念,甚至是體制化思維,總要把事物放在二元對立的結構中,獲得安全感,那是假象,真正的安全感在心中,在心靈歸屬和靈魂深處,而不是在別人心中,人云亦云最簡單,不用思考,張口就來。道有道無重要嗎?
  • 《道德經》道生萬物是什麼意思?與道教是什麼關係?
    圖片源於網絡這句話出字老子(李耳)的《道德經》。老子生前擔任圖書管理員,這為他後期辯證思想的誕生提供了客觀環境條件。相傳老子在本該頤養天年時期出關往西,具體去了哪裡沒人知道,但是在途中被守關的人攔下寫了《道德經》後順利獲得許可得以出關。可見當時有不少人欽佩老子的學問的。《道德經》與道教的關係?這裡需要明確一點,老子的《道德經》和道教本沒有太大關聯,是後人建立道教把《道德經》作為了道經。
  • 經典|《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言,到底在講什麼呢?
    然而,與之相對的一個事實是,老子生活的年代太過於久遠,以至於他的話語體系和用詞方式和現代人所理解的內容大相逕庭,因此很多人在讀《道德經》的時候,第一感覺便是讀不懂。儘管知道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但若問《道德經》究竟在講什麼,仿佛可以用成千上萬的話語去闡述,卻又總是很難簡潔明要地概括出思想主旨,從而又使道教之「玄」變得「玄之又玄」。
  • 《道德經》中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揭示了病毒之源
    要想通曉病毒之源這個世界難題,就得同時解決人們常說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也可以說是「宇宙生物起源論」。因本文的理論基礎是《道德經》,所以我們有必要分析一下孔子和老子道德觀的分歧所在:孔子主張學習,結果是「為學日益」;老子是修道者,所以「為道日損」。
  • 一本全面了解《道德經》的思想與智慧,讀《道德經說什麼》
    於是,便有了這本著作。其書:這本書最初既無書名,也無分章,所以就將「老子」加了書名號,名為《老子》。後來,它才名為《道德經》,並分成八十一章。其道:本書原是老子寫給特定對象的。包括三類人:士、王、聖。所謂士,即基層領導者;王,即地方行政長官;聖,即好的領導者。可以說它是一本領導學經典。
  • 《道德經》裡說「道德」,什麼是道?什麼又是德?
    說到道教,就不得不提《道德經》了。《道德經》,又稱《老子》、《道德真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著作,全篇共八十一章。《道德經》分為上篇和下篇,前三十七章為上篇道經,自第三十八章起為下篇德經。《道德經》主要闡述了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文中包羅萬象,語義深奧,被譽為「萬經之王」。
  • 用道德經講生老病死衣食住行中的道(陰陽與真理)
    用道德經講生老病死衣食住行中的道第一章 陰陽與真理用道德經研究宇宙,研究自然法則之道,研究道德經中的道,研究真理之道,研究生老病死衣食住行中的道,研究社會發展中的道,研究人與社會的道,研究人與自然的道。
  • 道德經至深至奧玄之又玄,究竟玄在哪裡?眾妙之門指的又是什麼?
    我們知道,易經是群經之始,大道之源,所以道德經也是老子在用自己的方式給大家講解易經的智慧,只是說得更加形象,更加有邏輯性罷了。老子接下來又說: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在通行本中表述為: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 《道德經》的根脈魂是什麼?對個體的啟示是什麼?
    還有道商一脈,傳統武術一脈,可以說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通臂拳,都受到《道德經》思想影響。最著名的脈其實是法脈和丹脈,嚴重影響後世人修真,無論是修真小說,還是現實生活修行,修丹脈的人還是很多的。《道德經》的魂是真理,是虛無也是存在,是道,是天,是天外天道外道,《道德經》的魂是實事求是,按照客觀規律辦事,追求真理真相的文化,也是身體力行的踐行。
  • 國學入門:道德經和普通人之間的關係
    《道德經》以哲學範疇中的「道德」為宗旨,分別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但是多和政治掛鈎,被稱為是一門「內聖外王」之學。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回歸國學,親近國學,國學學習熱潮因此如火如荼。可是,道德經本身就具有「形而上」的特性。《易經》裡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 究竟是《德道經》還是《道德經》?解析《老子》的一個千古之謎
    《老子》一書成書於春秋末期,在流傳過程中中出現多個書名,《德道經》《道德經》《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等,簡稱老子文。那究竟哪個名字才更準確?《德道經》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的順序,《道德經》則相反。
  • 《道德經》究竟講了些什麼?被後世譽為萬經之王,並奉為寶藏?
    《道德經》是一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那麼, 《道德經》中就記載了什麼,能夠被後世稱之為萬經之王?一直稱讚至今奉為寶藏?
  • 《道德經》中的「大音希聲」,是什麼含義?需要從四個方面解讀
    導語:老子在《道德經》的第四十一章,提出是:「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這段話中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成為千百年來,大家爭論比較多的話題,見仁見智,莫衷一是。
  • 《道德經》:「柔弱勝剛強」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老子沒有向孔子闡述什麼是道,卻在出函谷關時,特意留下五千言《道德經》給關令尹,其用意眾說紛紜,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但是從歷史看來,《道德經》對於開啟人們的智慧,的確起到了很大作用。《道德經》能開啟人們的智慧,裡面有許多的話涵義極深,很少有人能真正看懂的。
  • 《道德經》中的道和德分別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第一章《道經》開篇第一章就講了「道」,道是不可言說的,無法定名的。天地從無到有,從有到萬物,虛虛實實,都是出自於「道」。可以說是道生萬物。其實,通俗的來說,道就是「道路」,人有人的道路,動物有動物的道路,日月星辰有日月星辰的道路,生是道路,死也是道路……這一切,無論是否被人類已知,或者未知,都在按照自己的「道」運轉、興衰,而這大部分是不被人所知的——因為人只是無盡「道」中的其中之一而已。有句話叫做「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其實放在天地大道來講是很有道理的。
  • 《道德經》:道教為何被稱為「玄門」,「玄」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道觀與道教在《道德經》五千餘字的書中,玄字先後出現12次之多,如玄德、玄同、玄牝、玄覽、玄之又玄等,從中說明玄字在《道德經》中有著重要意義,也突出了玄字在道家思想上的主要意旨。那該 如何去理解玄字的意義,玄字究竟表達的是什麼意思?
  • 《道德經》的世界性
    宇宙中散著一些人們稱為『白矮星』的星體。它們常常體積很小,但擁有的原子重量相較於它們的體積來說則異常巨大,以致這些星體表面的溫度比太陽表面的溫度都高得多。《道德經》堪稱哲學文獻中的『白矮星』:密度極高,且以白熱程度散發著智慧之光。」《道德經》中詞與詞之間那種彼此限定的關係,不只是通常的表層意義上的限定關係,而是超越這種意義之上的思辨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