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入門:道德經和普通人之間的關係

2021-01-08 王謝奇談

《道德經》以哲學範疇中的「道德」為宗旨,分別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但是多和政治掛鈎,被稱為是一門「內聖外王」之學。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回歸國學,親近國學,國學學習熱潮因此如火如荼。可是,道德經本身就具有「形而上」的特性。

《易經》裡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對於更多的人而言,如何能把道德經的思維以「器」的形式「用」於我們的平民生活?這是一個不小的話題,這裡的「用」不是利用的意思,是指應用。直白的講,當我們遭遇了一些人生問題,其與道德經的思維產生了關聯,就要學會「當」者為用。

應用最重要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道德經的第三十八章,我們在這裡,把這段話叫做「尚德篇」。

道德經原文(我們可以分為以下三段):

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二: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面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三: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大意:失去道的規律即顯示出德的品質,失去德的品質而後章顯出仁的可貴,失去仁的可貴而後顯現義的誠信,失去義的誠信而後依靠禮的根本。所以,有一些國學愛好者對本章的理解是老子在諷刺孔子強調的「禮」,這是有失偏頗的。

首先我們來看「」德:的概念,「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吃虧是福也是道德經的典型思維

有一個以「熱心腸」著稱的老同學,在上學的時候經常幫助碰到困難的同學們,可還是有一部分人並不欣賞他,理由是覺得他愛出風頭。等到畢業,大家紛紛走向社會,他的待人接物還是一點都沒變,說他是「急公好義」亦不為過。

一轉眼間,畢業20年矣。對待他人,他依然是有求必應,那些對他有偏見的人,逐漸的搞清楚了一些往事,比如:

某年某月,其幫某同學代買某物,其實是沒有把幾十元路費算進去。

某年某月幫某同學搬家,因為自家弟弟的「大車」臨時有事不能前來,他是自掏腰包僱的車。

某年某月同學會,為了送參加同學會的幾個外省同學回家,他提前熬夜排隊分別幫幾個同學買票。

而這類事,都是在十來年之後才被大家發現的。當然,用這類例子來說明其「身具上德」的確是誇張,可大概的意思是相去不遠的。

所以,現在大家有什麼好事都願意算上他一份,有什麼商機,也願意主動帶上他,甚至還有同學主動把閒置的資金投資到其公司中。

天道酬勤

所以,上德不德,是無心為善,是順其自然的去做事,遵從自己內心的真事想法,這裡的「上」可以理解為崇尚之「尚」。其身具德者不彰顯自身,所以也就無所謂一個表面化的稱謂了,這就是不德,不德就是得道!所以在後文中還有一句「故失道而後德」,其實為失去了道的人才會有意彰顯自身的「德」。

接下來,「故失道而後德,失德面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在這裡,我們可以把「規矩」看成是「禮」的重要組成部分。

法是規矩、行業規定是規矩、人際交往中的潛規則(不是和性問題有關的所謂潛規則)是規矩、不同組織裡規矩是法,是規,也是禮。

其實,規矩也好,「禮」也罷,出發點都是自律,自律的過程是有點難受的,但結果基本上都是好的,可是,自律的效用畢竟有限,不自律的人更多,

所以,社會需要「禮」的存在。當然,按照古人的思維和當時的時代特性,禮是規範人的一般行為的規矩,法是規範人的極端行為的規矩,區別還是有的,但是,我們今天只講規矩,不去細分禮法。

有些人不喜歡被約束,更極端的人對法律有意見。微觀上的區別極大,宏觀上的區別就不大了。有人覺得「規矩」並不能保護「正義」,所以不能保護所謂正義的規矩,就不是規矩。但是,在通常情況下,規矩優先保護的是秩序,並不是負責區分涉及到的事物的本質是否正義,因為一味的追求所謂正義,容易引發混亂,煩惱就來了。什麼樣的混亂?什麼樣的煩惱?你品,你細品。

明代末期,出現過一個叫做東林黨的政治團體,算是一個由江南的文官構成的官僚階級。發起人是大明朝的人事部副部長顧憲成,其他主要官員有顧允成、葉茂才、高攀龍、劉元珍、安希範、薛敷教等人。他們在個人道德層面當然比臭名卓著的太監集團要好的多,至少在傳統的道德概念上是相對正義的一方.

可他們實際上的作為,不必後者好的那裡去。由於他們時刻以「清流」自居,其行政上的施政能力是很有限的。所以也就有了一種說法。

「假設魏忠賢沒有敗在東林黨人的手下,大明朝不會連軍費都無法籌措,所以未必會被區區10幾萬八旗滿族兵改朝換代「(清史稿記載的人數是14-15萬人,其中包括蒙古八旗和部分漢軍。)

影視劇中投降的東林黨人

因為軍費不足,崇禎皇帝曾發動過官員們捐款,結果王太監捐了10000兩,首輔宰相600兩,自己的富翁嶽父3000兩,共計籌集軍餉只有20萬兩(沒有個幾百萬兩是不夠的),杯水車薪。的確有證據表明,東林黨人看上去是為國為民,但實際上卻做了很多自私的事,以至於間接的導致明朝的局面越發有崩壞之勢。我們要注意一個重點問題,就是在個人道德上這些人可比閹黨強多了。但在明朝整個局面下,東林黨起的作用和閹黨沒什麼區別。而且不要忘了,東林黨是所謂「清流」,行政能力是完全指望不上的。比如你讓這些人去檢查基層政府在財務、人口、土地等方面的統計工作,人家當著你們這些一肚子四書五經的讀書人的面造假,你都看不出來。

重點: 我不是在強調道德無用,請大家不要混淆。

所以,理論上講設規矩也算是無奈之舉,因為人們在道、德、仁、義上退化了,也就只能論禮了,這也是老子在闡述道、德、仁、義、禮之間的辯證關係。

最後一段:「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我們理解了前面的論述,也就在對事物規律的掌握上有了進步,我們通過「問道」而求得了問題的答案,也就得到了「道」的精華。

最後,我們把道德經的38章全文的敘事邏輯逆推一下,就會明白,「禮」反而是普通人認識「道」的開始!我們只要立身敦厚,遠離淺薄,不強取豪奪,不去用原始的生物本能做人做事。要知道,我們在自律的情況下遵守規矩,捨去那些不好的念頭,就算你在某一段時間裡身處逆境,但久而久之,境遇自然會否極泰來。

這就是「道德經」全文的一個核心的思維,子曰:物極必反。

物極必反,否極泰來。

相關焦點

  • 學習道德經對於普通人的意義在哪裡?
    我們上面說了道德經是一本講經天緯地之學的書,講的是平天下的大學問,他的讀者群,按老子的設定是帝王和天師,帝師級別的。老子在出關前是周朝的圖書館館長,學問源頭是上古純之又純的三皇之學,所以說道德經才是一切學問的總源頭。一個人要想學點東西,不可不學道德經。學還要會學,學習道德經可以參照尹喜的《關尹子》,韓非子的《解老》和莊子的《莊子》。
  • 一本全面了解《道德經》的思想與智慧,讀《道德經說什麼》
    西安交大韓鵬傑教授精研數十年,以魏晉時期天才學者王弼註解本《道德經》為依據,以獨有的「以經解經」特色,用幽默風趣的講解方式,帶給我們讀者一個立體的《道德經》,並用形象生動的例子和自身厚重的國學素養,進行逐章逐句解讀,重點講解書內《道經》「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尊道貴德」「反者,道之動
  • 道德經中的「有」與「無」究竟是什麼關係
    老子在道德經首章就說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那小編今天就淺談一下這個有和無究竟指的是什麼?二者之間又有著怎樣的關係呢?常言說:「道之其形,百家爭鳴。」有些人認為道德經中的有無是指所有事物形與象的體現。能夠自身看到聽到感受到的就是有,反之就是無。這其實是人們意識心的兩個方面。
  • 《道德經》:人類所有的煩惱,都因為處理不好3種關係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人人都有自己的煩惱事。人為什麼會煩惱,人類煩惱的根源是什麼?從人際關係的角度來講,人類所有的煩惱都因為處理不好3種關係。道家經典《道德經》對這3種關係做了精闢的論述。《道德經》道德觀從是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等3種道德關係的角度展開論述的。
  • 道德經 | 第十一章:道在有無動靜之間(下)
    最後重複叮嚀,無論是出世之道,與入世之用,必須要切實明白道在有無之間的竅妙。因此說:「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了解此理,才是真能懂得「利用安身」的大法則。後來到了五代,道家的神仙才於譚峭,發揮了道家學術思想的物化思想,與老莊的學說合流,寫了一本名著《化書》。
  • 年輕人,儘量不要過早觸碰《道德經》,容易走入2個誤區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曾經,聽國學大師南懷瑾說過:「世界上有兩種學問不要去碰,第一種是佛學,第二種是《易經》,結果有人碰這兩種學問,一輩子鑽進去爬不出來了,所以建議大家不要去研究它們。如果這兩門學問,任何一門學問鑽到底了,你就變成了一個廢人。」
  • 《道德經》:高明的領導,深諳一個用人之道,普通人卻難接受!
    《道德經》是領導學,那些高明的領導,和大企業家他們的言行無不暗合《道德經》;其中,最為人們廣泛推崇的是「用人之道」,《道德經》中被高明的領導者深諳,並踐行的「用人之道」,普通人卻很難接受。但實際的情況是,這個「用人之道」不僅是作為領導必備的一種素質,同時,它也是一種人人必備的素質,在人際交往中,即便是普通人,悟透了其中的道理,並在人際關係中踐行,也會人氣爆棚,做事順暢。那麼,這個「用人之道」究竟是什麼?
  • 寶寶起名用《道德經》不僅別具一格,而且有智慧有內涵
    用老子的《道德經》取名是很能彰顯父母文化底蘊。而這篇文章主要分享從《道德經》裡如何為哈子取一個別具一格,國學底蘊的好名字呢?老子的《道德經》作為一部哲學作品,在古人取名時,也是備受推崇的。其中有許多富有哲學意義的句子,至今仍值得我們深究。
  • 《道德經》的世界性
    近世以來,西方各國爭相從中國道家典籍中尋找民族持續發展的智慧動力,譯介和研究老子思想已經成為國際漢學界的一種風尚,學術界甚至把《道德經》翻譯和研究成果的多寡看作是衡量一個國家漢學研究是否發達的重要標準之一。《道德經》是被譯介得最多的中國典籍,據統計,已經被譯為73種語言文字,凡數千種,其在英語世界的發行量僅次於《聖經》和《薄伽梵歌》。
  • 老子《道德經》:不如意的時候,謹記「3句話」,助你反敗為勝!
    所以說,人生低谷時,最需要修心,而我們多讀幾遍《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便會馬上豁然開朗。當你感覺迷茫時,也不妨熟讀幾遍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讀一讀《道德經》,你的格局會提高《道德經》是老子一生思想的結晶,也是一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之書。
  • 《道德經》中的4種思維,難怪白巖松盛讚其為:生命之書!
    」明代明太祖朱元璋說到過:「朕雖菲材,惟知斯經乃萬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師,臣民之極寶」德國總理施洛德被中國的國學文化所吸引,曾說到:「每個德國家庭買一本中國的《道德經》,以幫助解決人們思想上的困惑。」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說過:「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樣才能處理國際關係」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思想,但是讀了《道德經》後,我們就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人生,就會發現原來「不爭才能得」「後退才是進」「示弱反勝強」
  • 《道德經》第八章獨家解析版
    《道德經》第八章獨家解析版,歡迎您的收藏+關注,善意整篇轉發共同探討學習。聲明:惡意盜仿、片段粘貼複製、抄襲者必究!《道德經》前後共分81章,今天在《彎豆聊國學》裡繼續解析第八章部分,以後還會對81章的其它部分逐一進行解析,後期也會對這些解析,做相應的視頻誦讀。春秋時期 · 老子在其《道德經》第八章裡有如是說:【原文】上善若水①。
  • 道德經中的道家絕學
    《道德經》是道教的經典之作,但是如今的人們卻早已看不懂《道德經》所寫的內容,以及書中所傳達的智慧,這就需要一位學識淵博的先生為我們詳細解讀《道德經》,《齊善鴻將道德經》就是一本刪繁就簡,幫助我們領會道教精髓的書籍。
  • 如何學好《道德經》
    學好太極功夫,需要學習《道德經》,然而怎麼才能讀懂它,學好它呢?建議大家可以到喜馬拉雅收聽羅大倫博士講讀的《道德經》。近一段時期我將羅大倫博士講的《道德經》系統聽了一遍,感覺有很大啟發,看問題角度有了變化,心情非常好,明白了許多道理。
  • 《道德經》中經典的「3句話」,道出了人生真諦,令人佩服!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老子五千文》。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呂覺 不二篇》漢高誘注釋老子去國西遊,函谷關尹喜請為著《上至經》五千言,即此書。《道德經》全書不過五千餘字,其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
  • 答案或在《道德經》裡面
    這句話的意思,一個大國和一個小國,如果想和睦相處,大國以謙虛卑下的態度對待小國,就能取得小國的擁護和信任。小國用謙虛卑下的態度對待大國,就能得到大國的支持和幫助。謙虛卑下,是大國和小國和睦相處的最高境界。很多人當了領導,就拿著雞毛當令箭,對下屬百般刁難。
  • 《道德經》和《莊子》同為道家源流,聖人悟道的三大不同之處
    曾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對於《老子》和《莊子》的先後順序,存在著學術界的爭論。國學大家梁啓超先生,認為莊子應該先於老子,在上世紀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道德經》後,這種猜測就自然真相大白了,《道德經》是在《莊子》先的。
  • 曠世巨著《道德經》,暗藏了3個「中式」智慧,網友直呼:受教了
    不過,在一位「嗜國學如命」的老靈魂眼裡,《道德經》的真正妙處,還遠不止於此。有人因為《道德經》找到人生目標。真正活得好的人,都「為而不爭」他是黃向軍。很多人認識他,可能是因為他在網上解讀《道德經》,已經有近500萬人觀看了。妙趣橫生,又突然讓人醍醐灌頂的風格,讓一眾網友親切地稱他國學怪才、說書大咖。
  • 《道德經》:上等人的智慧,其實就在於這3點,讀後醍醐灌頂
    清朝康熙年間,有個大學士叫做張英,一天,收到家裡的一封信,說家人為了和鄰居掙三尺寬的宅基地發生了矛盾,讓他利用職位的權力疏通關係,來打贏這場官司。張英在看完信之後,坦然一笑,並隨手寫了一封信:千裡修書為堵牆,讓他三尺有何妨?
  • 《道經》加《德經》,等於《道德經》,何為「道」,何為「德」
    既然《道德經》如此出名,那麼,你對《道德經》又知道多少呢?你可知道,《道德經》是由《道經》和《德經》共同構成的,也就是說,《道經》加《德經》,等於《道德經》,所以我們就很有興趣知道,何為「道」?又何為「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