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以哲學範疇中的「道德」為宗旨,分別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但是多和政治掛鈎,被稱為是一門「內聖外王」之學。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回歸國學,親近國學,國學學習熱潮因此如火如荼。可是,道德經本身就具有「形而上」的特性。
《易經》裡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對於更多的人而言,如何能把道德經的思維以「器」的形式「用」於我們的平民生活?這是一個不小的話題,這裡的「用」不是利用的意思,是指應用。直白的講,當我們遭遇了一些人生問題,其與道德經的思維產生了關聯,就要學會「當」者為用。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道德經的第三十八章,我們在這裡,把這段話叫做「尚德篇」。
道德經原文(我們可以分為以下三段):
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二: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面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三: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大意:失去道的規律即顯示出德的品質,失去德的品質而後章顯出仁的可貴,失去仁的可貴而後顯現義的誠信,失去義的誠信而後依靠禮的根本。所以,有一些國學愛好者對本章的理解是老子在諷刺孔子強調的「禮」,這是有失偏頗的。
首先我們來看「」德:的概念,「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有一個以「熱心腸」著稱的老同學,在上學的時候經常幫助碰到困難的同學們,可還是有一部分人並不欣賞他,理由是覺得他愛出風頭。等到畢業,大家紛紛走向社會,他的待人接物還是一點都沒變,說他是「急公好義」亦不為過。
一轉眼間,畢業20年矣。對待他人,他依然是有求必應,那些對他有偏見的人,逐漸的搞清楚了一些往事,比如:
某年某月,其幫某同學代買某物,其實是沒有把幾十元路費算進去。
某年某月幫某同學搬家,因為自家弟弟的「大車」臨時有事不能前來,他是自掏腰包僱的車。
某年某月同學會,為了送參加同學會的幾個外省同學回家,他提前熬夜排隊分別幫幾個同學買票。
而這類事,都是在十來年之後才被大家發現的。當然,用這類例子來說明其「身具上德」的確是誇張,可大概的意思是相去不遠的。
所以,現在大家有什麼好事都願意算上他一份,有什麼商機,也願意主動帶上他,甚至還有同學主動把閒置的資金投資到其公司中。
所以,上德不德,是無心為善,是順其自然的去做事,遵從自己內心的真事想法,這裡的「上」可以理解為崇尚之「尚」。其身具德者不彰顯自身,所以也就無所謂一個表面化的稱謂了,這就是不德,不德就是得道!所以在後文中還有一句「故失道而後德」,其實為失去了道的人才會有意彰顯自身的「德」。
接下來,「故失道而後德,失德面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在這裡,我們可以把「規矩」看成是「禮」的重要組成部分。
法是規矩、行業規定是規矩、人際交往中的潛規則(不是和性問題有關的所謂潛規則)是規矩、不同組織裡規矩是法,是規,也是禮。
其實,規矩也好,「禮」也罷,出發點都是自律,自律的過程是有點難受的,但結果基本上都是好的,可是,自律的效用畢竟有限,不自律的人更多,
所以,社會需要「禮」的存在。當然,按照古人的思維和當時的時代特性,禮是規範人的一般行為的規矩,法是規範人的極端行為的規矩,區別還是有的,但是,我們今天只講規矩,不去細分禮法。
有些人不喜歡被約束,更極端的人對法律有意見。微觀上的區別極大,宏觀上的區別就不大了。有人覺得「規矩」並不能保護「正義」,所以不能保護所謂正義的規矩,就不是規矩。但是,在通常情況下,規矩優先保護的是秩序,並不是負責區分涉及到的事物的本質是否正義,因為一味的追求所謂正義,容易引發混亂,煩惱就來了。什麼樣的混亂?什麼樣的煩惱?你品,你細品。
明代末期,出現過一個叫做東林黨的政治團體,算是一個由江南的文官構成的官僚階級。發起人是大明朝的人事部副部長顧憲成,其他主要官員有顧允成、葉茂才、高攀龍、劉元珍、安希範、薛敷教等人。他們在個人道德層面當然比臭名卓著的太監集團要好的多,至少在傳統的道德概念上是相對正義的一方.
可他們實際上的作為,不必後者好的那裡去。由於他們時刻以「清流」自居,其行政上的施政能力是很有限的。所以也就有了一種說法。
「假設魏忠賢沒有敗在東林黨人的手下,大明朝不會連軍費都無法籌措,所以未必會被區區10幾萬八旗滿族兵改朝換代「(清史稿記載的人數是14-15萬人,其中包括蒙古八旗和部分漢軍。)
因為軍費不足,崇禎皇帝曾發動過官員們捐款,結果王太監捐了10000兩,首輔宰相600兩,自己的富翁嶽父3000兩,共計籌集軍餉只有20萬兩(沒有個幾百萬兩是不夠的),杯水車薪。的確有證據表明,東林黨人看上去是為國為民,但實際上卻做了很多自私的事,以至於間接的導致明朝的局面越發有崩壞之勢。我們要注意一個重點問題,就是在個人道德上這些人可比閹黨強多了。但在明朝整個局面下,東林黨起的作用和閹黨沒什麼區別。而且不要忘了,東林黨是所謂「清流」,行政能力是完全指望不上的。比如你讓這些人去檢查基層政府在財務、人口、土地等方面的統計工作,人家當著你們這些一肚子四書五經的讀書人的面造假,你都看不出來。
重點: 我不是在強調道德無用,請大家不要混淆。
所以,理論上講設規矩也算是無奈之舉,因為人們在道、德、仁、義上退化了,也就只能論禮了,這也是老子在闡述道、德、仁、義、禮之間的辯證關係。
最後一段:「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我們理解了前面的論述,也就在對事物規律的掌握上有了進步,我們通過「問道」而求得了問題的答案,也就得到了「道」的精華。
最後,我們把道德經的38章全文的敘事邏輯逆推一下,就會明白,「禮」反而是普通人認識「道」的開始!我們只要立身敦厚,遠離淺薄,不強取豪奪,不去用原始的生物本能做人做事。要知道,我們在自律的情況下遵守規矩,捨去那些不好的念頭,就算你在某一段時間裡身處逆境,但久而久之,境遇自然會否極泰來。
這就是「道德經」全文的一個核心的思維,子曰:物極必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