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雅風。上一期我們講了,道包含無和有兩個方面,宇宙的規律叫作道,也叫作常。是天地運行之源。萬物的本源叫作道,也叫作母。是萬物生發之根。 宇宙的規律看不見,聽不到,也摸不著,所以稱之為無;萬物的生發可以用五官感受到,所以稱之為有。無和有是道的兩扇大門,當然也是萬事萬物的兩個屬性,就像太極的陰和陽一樣,來源相同,但是名稱不同。我們知道,易經是群經之始,大道之源,所以道德經也是老子在用自己的方式給大家講解易經的智慧,只是說得更加形象,更加有邏輯性罷了。
老子接下來又說: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在通行本中表述為: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在這裡,我比較認可帛書裡的表述,一方面,帛書成書年代更早,可能更接近於老子書的原本,另一方面,因為帛書比通行本中多了兩個虛詞「也」,虛詞也的存在讓我認為名讀的位置在「以」字前面更為合適,如果按照通行本中欲和以連在一起的話,在意思上也是明顯重複的,所以我採用帛書裡的文本來講這一句。不然這個欲字就不太好理解。在這裡,欲,可以理解為想要,引申為主觀想法,在哲學上稱為意識,引申為理性思考。所以,我對:「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這句話的注釋是:因此,用恆無的心態去觀察天地,可以看到天地運行的奧妙和規律,用恆有的心態去觀察萬物,可以看到萬物生發的本源和歸終。
如果說上一句話「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道德經第一章的核心,那麼這一句話我認為是第一章的精髓。為什麼這麼說呢?老子先提出無和有是道 ,也是天地萬物所包含的兩個方面,接著又給我們指出了觀察這個道 ,以及觀察天地萬物的方法:無欲和有欲。怎麼理解呢?無欲是指虛空的心態,只有把心放空,不帶有私心雜念,不帶有自己的主觀意識,不帶個人感情色彩,也就是不夾雜個人好惡,不帶有色眼鏡去看待天地萬物,才能真正看到天地運行的規律萬物生發的奧妙所在,才能看到天地萬物的本源,也就是最接近事物本質或原貌的狀態;
而有欲呢,並不單指欲望,有欲是指我們在看待事物 的時候加入自己的主觀意識,加入理性思考和邏輯分析,透過事物 的現象去分析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看到現象背後的本質,從而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並由此預測或推斷事物發展下去的最終結果是什麼。徼指邊際,引申為歸終,按照老子的物極必反的思想,萬物從無到有,最後還是要歸終於無。
很多人看了第一章後就記住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一句話,其實,剛才我講的這兩句話才是我們最該記住的話,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比如,作為一個領導,當下屬給你反映問題的時候,或者是下屬之間有矛盾,找你解決矛盾的時候,你該怎麼處理呢?道德經告訴我們,這個時候既不能摻雜個人的好惡愛屋及烏,也不能憑著以往的印象先入為主。首先應該以空杯的心態了解事情的真相,了解問題的本質所在,知道矛盾的焦點在哪裡? 然後加上自己的理性分析,去判斷究竟是誰的原因,問題出在哪兒,為什麼會這樣?應該怎麼樣解決問題,化解矛盾。而不是說遇到問題啦,我喜歡哪個下屬,喜歡哪個員工,我就認為他是對的,不喜歡誰,誰就是錯的,或者說我認為事情可能是怎麼樣的,而不去尊重事實真相,在事實不清,原因不明的情況下胡亂解決,結果不但問題沒有解決,還可能造成矛盾越來越大。那這樣的話就不能算是一個好的領導了。
在生活中也是一樣,比如說當自己家孩子和別人的孩子發生矛盾或者打架的時候,你第一印象不能有彼此和薄厚之分,要先去了解事情的真實情況,然後再分析衝突的原因,為什麼會這樣?最後找出真正解決爭端的方法,化解孩子之間的矛盾,很可能孩子的事兒,一兩天後他們自己都不記得了,還是好朋友也說不定呀。可是生活中有些家長,總認為自家的孩子沒有錯,都是別人孩子的錯,結果造成小孩子習慣於推卸責任,養成自私和自負的性格;還有個別家長看到自己家孩子吃虧了,就幫忙還擊啊什麼的,網上不是報導過嗎,因為兩個孩子搶玩具,結果兩個家長大打出手,一個家長被對方打成植物人,另一個也坐牢了;更有甚者有個極端的家長因為孩子之間打架,為了報復,把對方孩子拉到洗手間殺掉了,結果因故意殺人罪被判了死刑。所以說,看待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從無意識和有意識這兩種心態去觀察,分析並判斷,時刻把兩種心態綜合起來運用到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讓我們的工作變得更有效,生活變得更美好。
在第一章的結尾,老子給我們做了總結: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此兩者,是指無和有這兩扇門,這句話的意思是:無和有,同出於道,而名稱不同,都可以稱之為玄,深奧而且玄妙,是萬物變化所有奧妙的總源頭。玄這個字最早見於甲骨文,其本義是赤黑色,赤黑色顏色較為模糊,由此引申出深奧,玄妙等意思。在金文中,玄也是懸的古字,表示由繩懸掛,又引申出天空,
表示幽遠等意。那怎麼解釋才更接近於老子的本意呢?我們先看玄字的甲骨文,像一條臍帶,意思是母親剛生出小孩兒,臍帶還連著子宮,深遠而黑暗的子宮,剪斷後的臍帶接觸空氣後乾燥,氧化,變成紅黑色,因此玄的本意是赤黑色;因赤黑色不是單純色,在色階上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隱晦性,所以「玄」可引申出黑暗,深奧,玄妙等意思。而玄字在金文是一束絲的樣子,絲在染色的時候紮成束,然後晾曬,晾曬時要懸掛起來。玄是懸的古字。懸掛的東西下面不著地,動蕩不定,引申為空中、天空,表示幽遠等意。在這裡,我們採用甲骨文中的含義,因為在道德經裡,老子把道比喻成母,所以用這個玄字來形容道的兩扇門真是再恰當不過了。
點擊
我們再來看一下妙這個字,甲骨文和金文中暫時沒有發現妙這個字,所以老子帛書中還是用眇這個字來做通假字。後來在篆書中妙這個字寫成「玅」,左邊一個玄字,右邊一個少字,從玄從少,大致可以理解為比玄少一些,那就是妙了。所以,老子把玄之又玄的道稱為眾妙之門,真的是大智慧呀。
我們理解了道和名的定義,知道了無和有的內涵,等於我們已經打開了道德經的智慧之門。下一期,將進行第二章的講解,讓我們跟隨陰陽對立的腳步,進入辯證統一的思境,領悟功成弗居的豪情。
這裡是雅風國學,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敬請關注,評論和轉發,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