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至深至奧玄之又玄,究竟玄在哪裡?眾妙之門指的又是什麼?

2020-12-14 雅風國學

大家好,我是雅風。上一期我們講了,道包含無和有兩個方面,宇宙的規律叫作道,也叫作常。是天地運行之源。萬物的本源叫作道,也叫作母。是萬物生發之根。 宇宙的規律看不見,聽不到,也摸不著,所以稱之為無;萬物的生發可以用五官感受到,所以稱之為有。無和有是道的兩扇大門,當然也是萬事萬物的兩個屬性,就像太極的陰和陽一樣,來源相同,但是名稱不同。我們知道,易經是群經之始,大道之源,所以道德經也是老子在用自己的方式給大家講解易經的智慧,只是說得更加形象,更加有邏輯性罷了。

老子接下來又說: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在通行本中表述為: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在這裡,我比較認可帛書裡的表述,一方面,帛書成書年代更早,可能更接近於老子書的原本,另一方面,因為帛書比通行本中多了兩個虛詞「也」,虛詞也的存在讓我認為名讀的位置在「以」字前面更為合適,如果按照通行本中欲和以連在一起的話,在意思上也是明顯重複的,所以我採用帛書裡的文本來講這一句。不然這個欲字就不太好理解。在這裡,欲,可以理解為想要,引申為主觀想法,在哲學上稱為意識,引申為理性思考。所以,我對:「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這句話的注釋是:因此,用恆無的心態去觀察天地,可以看到天地運行的奧妙和規律,用恆有的心態去觀察萬物,可以看到萬物生發的本源和歸終。

如果說上一句話「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道德經第一章的核心,那麼這一句話我認為是第一章的精髓。為什麼這麼說呢?老子先提出無和有是道 ,也是天地萬物所包含的兩個方面,接著又給我們指出了觀察這個道 ,以及觀察天地萬物的方法:無欲和有欲。怎麼理解呢?無欲是指虛空的心態,只有把心放空,不帶有私心雜念,不帶有自己的主觀意識,不帶個人感情色彩,也就是不夾雜個人好惡,不帶有色眼鏡去看待天地萬物,才能真正看到天地運行的規律萬物生發的奧妙所在,才能看到天地萬物的本源,也就是最接近事物本質或原貌的狀態;

而有欲呢,並不單指欲望,有欲是指我們在看待事物 的時候加入自己的主觀意識,加入理性思考和邏輯分析,透過事物 的現象去分析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看到現象背後的本質,從而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並由此預測或推斷事物發展下去的最終結果是什麼。徼指邊際,引申為歸終,按照老子的物極必反的思想,萬物從無到有,最後還是要歸終於無。

很多人看了第一章後就記住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一句話,其實,剛才我講的這兩句話才是我們最該記住的話,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比如,作為一個領導,當下屬給你反映問題的時候,或者是下屬之間有矛盾,找你解決矛盾的時候,你該怎麼處理呢?道德經告訴我們,這個時候既不能摻雜個人的好惡愛屋及烏,也不能憑著以往的印象先入為主。首先應該以空杯的心態了解事情的真相,了解問題的本質所在,知道矛盾的焦點在哪裡? 然後加上自己的理性分析,去判斷究竟是誰的原因,問題出在哪兒,為什麼會這樣?應該怎麼樣解決問題,化解矛盾。而不是說遇到問題啦,我喜歡哪個下屬,喜歡哪個員工,我就認為他是對的,不喜歡誰,誰就是錯的,或者說我認為事情可能是怎麼樣的,而不去尊重事實真相,在事實不清,原因不明的情況下胡亂解決,結果不但問題沒有解決,還可能造成矛盾越來越大。那這樣的話就不能算是一個好的領導了。

在生活中也是一樣,比如說當自己家孩子和別人的孩子發生矛盾或者打架的時候,你第一印象不能有彼此和薄厚之分,要先去了解事情的真實情況,然後再分析衝突的原因,為什麼會這樣?最後找出真正解決爭端的方法,化解孩子之間的矛盾,很可能孩子的事兒,一兩天後他們自己都不記得了,還是好朋友也說不定呀。可是生活中有些家長,總認為自家的孩子沒有錯,都是別人孩子的錯,結果造成小孩子習慣於推卸責任,養成自私和自負的性格;還有個別家長看到自己家孩子吃虧了,就幫忙還擊啊什麼的,網上不是報導過嗎,因為兩個孩子搶玩具,結果兩個家長大打出手,一個家長被對方打成植物人,另一個也坐牢了;更有甚者有個極端的家長因為孩子之間打架,為了報復,把對方孩子拉到洗手間殺掉了,結果因故意殺人罪被判了死刑。所以說,看待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從無意識和有意識這兩種心態去觀察,分析並判斷,時刻把兩種心態綜合起來運用到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讓我們的工作變得更有效,生活變得更美好。

在第一章的結尾,老子給我們做了總結: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此兩者,是指無和有這兩扇門,這句話的意思是:無和有,同出於道,而名稱不同,都可以稱之為玄,深奧而且玄妙,是萬物變化所有奧妙的總源頭。玄這個字最早見於甲骨文,其本義是赤黑色,赤黑色顏色較為模糊,由此引申出深奧,玄妙等意思。在金文中,玄也是懸的古字,表示由繩懸掛,又引申出天空,

表示幽遠等意。那怎麼解釋才更接近於老子的本意呢?我們先看玄字的甲骨文,像一條臍帶,意思是母親剛生出小孩兒,臍帶還連著子宮,深遠而黑暗的子宮,剪斷後的臍帶接觸空氣後乾燥,氧化,變成紅黑色,因此玄的本意是赤黑色;因赤黑色不是單純色,在色階上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隱晦性,所以「玄」可引申出黑暗,深奧,玄妙等意思。而玄字在金文是一束絲的樣子,絲在染色的時候紮成束,然後晾曬,晾曬時要懸掛起來。玄是懸的古字。懸掛的東西下面不著地,動蕩不定,引申為空中、天空,表示幽遠等意。在這裡,我們採用甲骨文中的含義,因為在道德經裡,老子把道比喻成母,所以用這個玄字來形容道的兩扇門真是再恰當不過了。

點擊

我們再來看一下妙這個字,甲骨文和金文中暫時沒有發現妙這個字,所以老子帛書中還是用眇這個字來做通假字。後來在篆書中妙這個字寫成「玅」,左邊一個玄字,右邊一個少字,從玄從少,大致可以理解為比玄少一些,那就是妙了。所以,老子把玄之又玄的道稱為眾妙之門,真的是大智慧呀。

我們理解了道和名的定義,知道了無和有的內涵,等於我們已經打開了道德經的智慧之門。下一期,將進行第二章的講解,讓我們跟隨陰陽對立的腳步,進入辯證統一的思境,領悟功成弗居的豪情。

這裡是雅風國學,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敬請關注,評論和轉發,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道德經》:道教為何被稱為「玄門」,「玄」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那該 如何去理解玄字的意義,玄字究竟表達的是什麼意思?
  • 《道德經》裡說「道德」,什麼是道?什麼又是德?
    說到道教,就不得不提《道德經》了。《道德經》,又稱《老子》、《道德真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著作,全篇共八十一章。《道德經》分為上篇和下篇,前三十七章為上篇道經,自第三十八章起為下篇德經。《道德經》主要闡述了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文中包羅萬象,語義深奧,被譽為「萬經之王」。
  • 《道德經》第一章 可道非道
    《道德經》是我們正本清源的第一本典籍。正文: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註解: 道可道,非常道在老子的《道德經》一書中,道在他不同的語境下,具有不同的含義。玄,本義指幽遠。因為太幽遠了,看上去像黑色的一樣。 無朕兆、無端倪、無形象、無邊際,至為深遠者,謂之「玄」。至微又微、至遠又遠、至隱又隱,無法估量者,謂之「又玄」。玄之又玄、深不可測的虛空之中含藏著生育之機、萬化之妙,萬事萬物及其運行變化莫不由此而生出,
  • 《老子》書中「玄」字共出現12次,「玄」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玄門」之稱,究竟最早起於何時?我們現在無從確考。但就這一「玄」字,卻有無盡的說頭。一、「玄」之由來《說文》曰:「玄,幽遠也。黑而有赤色者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玄象,即指天象。古人觀天象,觀到極遠處,古洞洞的,什麼也看不見了。故而,將黑色與玄連在一起。
  • 《天道》玄而又玄,眾妙之門,法不可輕傳,名不見經傳
    《天道》電視劇是由豆豆的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寫而成,丁元英是一個被傳統文化深深影響的人,而他做人做事的秘訣就好像《道德經》中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的具體闡述和解讀,身體力行,言出必踐。大道至簡,是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既能表示宇宙星體之間的關係,又能解決自身經絡和竅體的問題。道是什麼,說不清楚,是規則的、不規則的、變化的所有和,不能簡單用唯物,或者唯心去解釋,需要實事求是的態度去坦然面對。
  • 《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沒想到孔子與老子還有這樣的故事
    這句話了,但究竟這三個「道」是什麼意思呢?今天喬稀飯就藉助孔子與老子的故事,來和大家一起探索究竟什麼是「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 中和玄太(Taiji-Tekhi)正義
    玄:《道德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道德經》:道不遠人,就在身邊,眾妙之門透漏了修行秘密
    《道德經》開篇而名義,第一章裡就說,無為天地之始,有為萬物之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有和無是事物的一體兩面,有和無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互相轉換。在生活裡,什麼是真的假什麼是真的真。有些人為了自身的利益說假話,以謊言鋪設自己的進階之路。
  • 《道德經》:道不可言,用心感悟,放空自我感受道的奧妙
    如果說在所有的傳統經典裡讓我選擇最喜歡的一本經典,我會選《道德經》,並沒有之一。昨天開始了《道德經》的解讀與學習,既然是學習這樣重要的經典,決定以很重視的態度,拿出最好的狀態,來系統的從頭開始解釋,那麼就從當下開啟這場神奇的領悟之旅。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 道德經裡還藏著這樣絕美的名字,智慧滿滿,意想不到!
    《道德經》被譽為是「萬經之王」,文化底蘊極其的深厚,每個字都是悟性滿滿,隨著我們文化水平的提高,父母們都喜歡引經據典,在古籍中翻找適合自家寶寶的好名字,但是找名字容易,找一個寓意好又動聽的名字難。《道德經》中的句子極具悟性,用來起名對於孩子來說有不一般的美好祝願,希望孩子聰慧可人,學識淵博。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看看藏在《道德經》中的美名,一定有一個是你中意的!之玄出自《道德經》中:「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2020新生兒取名:300個道德經裡大道至簡,虛懷如谷的名字
    《老子》,又稱《道德真經》、《道德經》等,它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我們從《道德經》裡取名,無疑是為孩子取一個充滿智慧的好名字。江南易林看知乎的時候,見到有人問道:「《道德經》受眾閱讀之廣,甚至在西方很多國家都讀這本書,可是我就是讀不懂,也就記得文中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我們常常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確實不無道理,但「讀」一本書,絕不是簡簡單單的讀,而是思考,反思。最後「悟」出來的。這樣一本書,用作取名字,其內涵和蘊意都需要自己去體會,感悟,才能感受其中的精髓。
  • 《道德經》道可道,孔子怎樣去觀察人和事?
    「常無」者,是從「無」的角度,指「沒有摸到的」,即:未被後天情慾鑿喪的先天體性,至清至靜,在杳杳冥冥之中能洞觀無物至微至妙的造化之機。「常有」者,是從「有」的角度,指「摸到的」,即:先天的虛無體性已動,變為後天的情慾。心智可以思慮的,耳目可以見聞的,均屬事物粗糙的形體和外殼——徼。整個《道德經》【道】=0,1。計算機的運行模式開啟了道的運行。【道德經】第一章是總綱。
  • 道德經中的「有」與「無」究竟是什麼關係
    老子在道德經首章就說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那小編今天就淺談一下這個有和無究竟指的是什麼?二者之間又有著怎樣的關係呢?常言說:「道之其形,百家爭鳴。」有些人認為道德經中的有無是指所有事物形與象的體現。能夠自身看到聽到感受到的就是有,反之就是無。這其實是人們意識心的兩個方面。
  • 《道德經》第一章:故常無欲,以觀其妙!能達到無欲者,從此解脫
    今天給大家談一下道德經的第一章。希望我的講解能讓那些迷茫的人找回自己,找到生命的意義。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什麼呢?主講是講道的存在,提出了道的概念。然後告訴大家要怎麼修行才能達到道性的境界。
  • 陳烯堯對《道德經》「最新解析」打破眾大師認知顛覆三觀引發爭議
    中國有句話說,不讀《道德經》,不知中國文化。可見《道德經》的地位有多高。而自古以來,關於《道德經》的解析也是版本很多,很多大師如果不懂《道德經》,總感覺說不過去,所以也都對《道德經》有自己的見解,總之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而近期著名道醫、玄學家、易學家陳烯堯對於《道德經》的新解卻引發了爭議,因為這種新解,打破了眾大師的認知,顛覆人的三觀。
  • 《道德經》:聖人做事不過分,不貪多,沒有驕傲之心
    《道德經》的偉大之處在於,它僅僅用五千個字,就把宇宙、人生、自然、世界給說了透徹明白。如此簡潔有力的語言,恐怕也只有中華文明的漢語能做到。《道德經》究竟厲害在哪裡呢?它為我們的世界和人生都有哪些指導意義呢?
  • 老子道德經中的常用成語
    出處:《道德經》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功成不處成功以後而不以為是自己的功勞。出處:《道德經》第七十七章:「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3、功成不居任其自然存在,不佔為己有。
  • 《道德經》中的道和德分別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一共是81章,分為《道經》和《德經》,我們一般都是將《道經》在前,《德經》在後。後來在馬王堆發現《老子》一書,卻是《德經》在前,所以也有說《道德經》本該是《德道經》。關於《道德經》中道與德的說法也都大抵相同。
  • 究竟是《德道經》還是《道德經》?解析《老子》的一個千古之謎
    《老子》一書成書於春秋末期,在流傳過程中中出現多個書名,《德道經》《道德經》《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等,簡稱老子文。那究竟哪個名字才更準確?《德道經》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的順序,《道德經》則相反。
  • 老子《道德經》用9個「若」形容有道的人,看看你能做到幾個?
    老子在《道德經》裡形容有道的人「微妙玄通」,他用9個」若」對有道的人做了形象描述。那「微妙玄通」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這樣的人嗎?這裡,我們不談「微妙玄通」具體形容的是什麼樣的人,即使要談,我們也很難表達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