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一章:故常無欲,以觀其妙!能達到無欲者,從此解脫

2020-12-15 山山老師

大家好,我是山山老師!今天給大家談一下道德經的第一章。希望我的講解能讓那些迷茫的人找回自己,找到生命的意義。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什麼呢?

主講是講道的存在,提出了道的概念。然後告訴大家要怎麼修行才能達到道性的境界。

全文翻譯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

註譯:道是可以通過修行去達到的一種境界,是能夠感受出來的一種自然之性,所以叫道可道。什麼是非常道呢,意思就是,不是我們普通人理解的那些道理。平常人看到那些真理有可能是假象,不是真實的,他只是相對的一切真理而已,不是永恆的那種不變的真理。所以才叫非常道 。

名可名,非常名。

註譯:名指的是道,道只是老子取的一個名稱。這個道的名字是沒有實指性的東西給大家看的,所以它也不同於我們普通人理解的名字一樣。

註譯:道生萬物的時候是沒有給名字的,包括天地都是沒有名字的。天和地也只是後人給天地取的名稱而已。當有了名稱,萬物才得也區分,所以才說有名才是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註譯:所以我們要經常保持在無欲的狀態下,才能感覺出或者說看見道的美好。這就是要人們通過修行去達到無欲的狀態。從而我們才能體會出大道的存在。

常有欲以觀其徼。

註譯:如果我們經常保持在欲望很重的情況下,這們我們看的東西就有可能只是一個假象。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註譯:有欲和無欲這兩狀態,都是同時存在的,只是名稱不同而已。所以我們要達到無欲的狀態就很難,同謂之玄就是不好把握的意思。雖然有欲和無欲這兩者不好把握,但是無欲這種狀態卻是所有快樂的大門。只有達到無欲的這種狀態,我們才能進入到老子所說的道裡面去。才能找回自己,從而發現生命活著的意義。

總結:道德經第一章主要是告訴人們,道存在的形式。能悟道需要具備什麼條件,需要達到無欲的狀態才能悟道。所以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減少自己的私慾。做人做事要儘量做到公正公平。也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進入老子講的道性中去,你才能真正悟道。才是一個所謂的修行人。才能體會到活著的無限美好。因為所有的美妙都在道中。這也就是從古至今,有多少人為悟道而出家修行的人。道 家,佛家,都是為了進入這個眾妙之門。這就是佛家講的極樂世界。所以我們修行一定要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你才能終有一天朝著這目標前進。才能修成正果。

這也是禪宗慧能大師講的頓悟成佛,只有在開悟後你才能開始真正的修行。

最後祝各位同修家人們,早日開悟,早日開始真正的修行!

相關焦點

  • 陳烯堯對《道德經》「最新解析」打破眾大師認知顛覆三觀引發爭議
    中國有句話說,不讀《道德經》,不知中國文化。可見《道德經》的地位有多高。而自古以來,關於《道德經》的解析也是版本很多,很多大師如果不懂《道德經》,總感覺說不過去,所以也都對《道德經》有自己的見解,總之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而近期著名道醫、玄學家、易學家陳烯堯對於《道德經》的新解卻引發了爭議,因為這種新解,打破了眾大師的認知,顛覆人的三觀。
  • 知子先生釋義:《道德經》第一、二、三章
    《道德經》第一章釋義 ——知子先生在《人類文明的「進化史」》裡 簡述了中華民族尊貴偉岸之源以及中華文明傳承不息之火不乏《老子其人其道》之功,立志探究《老子之道到底為何物》,直至今日開始《道德經》第一章正本清源的解析之旅,感概萬千,不禁繁叨之前我所作的文章!二、「道德經」三字的具體含義將放在最後解讀。因為真正讀懂全文後,這三個字便不解自明,也只有如此它才有意義,反之意義何在?
  • 《道德經》中的道和德分別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一共是81章,分為《道經》和《德經》,我們一般都是將《道經》在前,《德經》在後。後來在馬王堆發現《老子》一書,卻是《德經》在前,所以也有說《道德經》本該是《德道經》。關於《道德經》中道與德的說法也都大抵相同。
  • 老子道德經全文:第 1-20章
    《道德經》——《老子道德經》 老 子: 「道 德 經」: 第 一 章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無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萬 物 之 母 。故 常 無 , 欲 以 觀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觀 其 徼 。
  • 《道德經》第一章 可道非道
    《道德經》是我們正本清源的第一本典籍。正文: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為第一因,道生出無,一種混元之氣,純粹的能量,無質無像,所以無名。天地是指有形有象的具體事物,是最早的實物,其名亦是最早的名。無生出有,有質有像,始可有名,有生出萬物,萬物並作,參差各態,各命其名。
  • 《道德經》第十章釋義
    《道德經》第十章知子先生釋義聲明:偶然在本平臺上發現所有在本人頭條號「知子先生」發布的文章全部遭人轉載但卻無註明原作及出處。感謝轉載樂見《道德經》的廣泛傳播,若轉載者能從善如流,加上原作及出處,本人將更感欣慰!畢竟轉載者無法答疑解惑,望知悉!
  • 呂洞賓秘注道德經今釋——道可道章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呂洞賓註解:道,乃混元未剖之際,陰陽未分之時,無天地以合象,無日月以合明,無陰陽以合氣,無造化以合其道,這是個「道」字。
  • 道德經品讀第三十六章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以柔克剛
    【原文】將欲歙(Xī)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感悟】看到這一章,想到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中「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原來,是我們把財富看得太單一了,我們以為財富就是能買房子、車子,能滿足欲望的金錢;其實,我們每天與自己的相處、每日或平靜或享受的時光、學會、做成一件事的成就感、價值感、看書時完全投入的高峰體驗、每個小確幸的瞬間、每天的收穫與進步……這些都是財富,我們一天天累積自己的經歷、閱歷、經驗,打造日趨成熟的思維模式,都在創造財富。
  • 悟畫道德經——第六十一章《大者宜下》
    道德經第61章第六十一章 大者宜下 原典 大國①者下流②,天下之牝,天下之交③也。大國不過欲兼畜人⑤,小國不過欲入事⑥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注釋 ①國:一本作邦。②下流:下遊,水匯聚之處。③交:會集,會總。④或下以取:有時大國靠謙下而取信於小國。下,謙下。取,借為聚。⑤兼畜人:聚養人,即把人聚在一起加以養護。此處指網羅小國。⑥入事:侍奉,順從,歸附。
  • 《道德經》——第六十一章:大者宜為下
    《道德經》——第六十一章:大者宜為下(本文以帛書修正版的內容進行闡述)第六十一章原文: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恆以靜勝牡。為其靜也,故宜為下。故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大者宜為下。基本注釋:流,河流、流域。牝,雌性。牡,雄性。第一句: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恆以靜勝牡。為其靜也,故宜為下。
  • 《道德經》七章
    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歟?故能成其私。  【校正】 (1)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帛書甲本作「天地之所以能□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乙本、北大漢簡本如此,從之。王本、傅本作「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 《道德經》學習日記(第三十二至三十四章)
    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不敢臣。 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dài)。 譬(p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 《道德經》裡的「名」是啥意思?紅樓夢風月寶鑑鏡,照見人性
    中華文化,儒釋道三教雜糅,「源易緣」從《道德經》道可道章,還原這把鏡子的本來面目,也給今天在社會中浮沉的年輕人提個醒:有些紅線不能碰,有些虛榮要不得。我們看老子《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道德經》中的「名」是何意思,它是解開風月寶鑑鏡子秘密的關鍵,我們不妨從「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句話中去尋找答案。
  • 《道德經》第一章:天地之始,萬物之母.
    【譯文】道,這個宇宙創造者是可以被言說的,但言說無法完全表達這個永恆的創造者;道,這個概念是可以被人類命名的,但這個命名無法完全代表道的內涵真意。可以稱之為無,因為它是天地的開始。可以稱之為有,因為它是萬物的母體。因此,常常用空無來觀照體會道的奧妙;常常用實有來觀照體會道的蹤跡。
  • 《道德經》中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揭示了病毒之源
    因本文的理論基礎是《道德經》,所以我們有必要分析一下孔子和老子道德觀的分歧所在:孔子主張學習,結果是「為學日益」;老子是修道者,所以「為道日損」。孔子對道的認識就是「常有欲,以觀其徼」,也就是說對於道德來說孔子是即看不見也摸不著,只是將道德一詞用來約束人的行為準則;而老子對道德而言是可見、可感知的,是因為他「常無欲,以觀其妙」所致。
  • 《道德經》65章問答:「古之善為道者」辯正
    甲本「故曰為道者」從文章結構上說是有道理的,因為帛書沒有按數字順序分章,是連著上面的文字寫下來的,六十五章和六十四章之間沒有分章符號,抄寫者順著前章的句子「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接著寫「故曰:為道者非以明民也」,是很正常的。所以甲本的「故曰」也是後加的,老子原文本章的開篇應該是「為道者」,前面是沒有字的。
  • 《道德經》第六十章 譯文
    故而,「治大國」與「烹小鮮」,以至於「煉內丹」,皆以「無為法」為無上妙法。有烹飪經驗者都知道,「烹小鮮」最忌諱「翻身頻繁」,否則魚肉就「碎」了。同理,「治大國」最忌諱「政令頻繁」,否則國家就「亂」了;而「煉內丹」則最忌諱「雜念紛飛」,否則「真炁」就「散」了。《抱樸子·外篇·用刑》中如是說:「烹鮮之戒, 不欲其煩。」
  • 道德經第41章:為什麼你的財富被收割?地位被顛覆?階層難以改變
    道德經第40章是老子對全書前半部分內容做的一個總結,總結的同時也是對後半部分內容的一個引領。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文字不多,卻概括了道和德的精髓以及作用。當然僅僅概括說明是遠遠不夠的,不足以讓人們深入地理解,所以接下來的三個章節,老子對反,弱和生分別展開論述,以此幫助人們正確理解並領悟道德學說的精髓。
  • 《道德經》第八章獨家解析版
    《道德經》第八章獨家解析版,歡迎您的收藏+關注,善意整篇轉發共同探討學習。聲明:惡意盜仿、片段粘貼複製、抄襲者必究!《道德經》前後共分81章,今天在《彎豆聊國學》裡繼續解析第八章部分,以後還會對81章的其它部分逐一進行解析,後期也會對這些解析,做相應的視頻誦讀。春秋時期 · 老子在其《道德經》第八章裡有如是說:【原文】上善若水①。
  • 李泊霆禪讀《道德經》,第三章:如何做到「則無不治」?
    其實老子並不是讓大家無欲無求,他所講的無為而治,是取天下常以無事,「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如果領會透了《道德經》的前三章,在企業管理、社會為人處事和家庭關係上,其實都已經是足夠用了,前三章是基礎,以此基礎,才能化生萬物。禪讀《道德經》,主要以分享個人的一些心得體會為主,僅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