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解.《道德經》第一章:天地之始,萬物之母.

2021-01-13 道德經讀書會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道,這個宇宙創造者是可以被言說的,但言說無法完全表達這個永恆的創造者;

道,這個概念是可以被人類命名的,但這個命名無法完全代表道的內涵真意。

可以稱之為無,因為它是天地的開始。

可以稱之為有,因為它是萬物的母體。

因此,常常用空無來觀照體會道的奧妙;常常用實有來觀照體會道的蹤跡。

「無」「有」這兩者,同出於「道」而名字不同,同稱為深生奧妙。

深生不息,又深生不息,乃是了解大道的奧妙之門。

 

 

【名詞解釋】

:1、宇宙創造者,一切的根源,天地萬物之母,生命的本源,造物者。(《莊子·天下》:上與造物者遊,而下與外死生、無始終者為友),(如:道生一);

2、規律,法則,道路,(如:天之道);

3、語言文字,讚頌,(如:可道)。

:1、道的一種存在方式,空無,空間,精神,精神財富,唯心,無形生命,能量,暗物質,暗能量;

2、沒有

:道的一種顯現方式,實有,物質,物質化,物質財富,唯物,有形生命。

:永恆,永遠。道的常,相對於萬物的無常變化。

:深遠,深奧,生生不息。

 

【感悟·行道】

老子告訴我們,宇宙創造者大道是人類無法完全了解的,就像細胞無法完全了解,擁有身心靈三位一體的人一樣。

語言文字雖然很重要,卻也不能完全表達這個宇宙背後的偉大力量。

道和愛一樣,能體會,不能很好的界定、概念。

人類可以通過精神心靈修行(無),物質科學研究(有)兩條路來更多地了解感知它。

修行人從體驗、內觀,科學家從微觀、宏觀,不同角度去認識它,都有不同的感受感動,深深地為這個多彩神奇的造化、宇宙喝彩。

莊子感嘆:偉哉!造化!

牛頓、愛因斯坦們都為大自然精妙的運作深深吸引,畢生研究宇宙的科學規律。

 

妙,乃少女。體會認識大道是最最妙不可言的體驗!內心會常常充滿感動流淚,身心會時時充滿愉悅快樂。

體會認識大道是人生最終極的目標,沒有之一。

通過「有」和「無」來了解和感知這個天地的開始、萬物的母體吧!精神和物質文明,都將從我們的身心湧出,福澤整個中華民族。

 

*新道觀:天地之始,萬物之母;有無同出,妙不可言;修行科學,識道兩途。

 


歡迎傾聽杜軍先生誦讀《道德經》第一章,敬請打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知子先生釋義:《道德經》第一、二、三章
    《道德經》第一章釋義 ——知子先生被禁發的《馭奴之道》使我強烈的感受到《文化之本》的重要性,驕傲於《龍的傳人》,自豪於我們民族的《大道之學》。堅定地推理認定《中華文明何止五千年》。在《人類文明的「進化史」》裡 簡述了中華民族尊貴偉岸之源以及中華文明傳承不息之火不乏《老子其人其道》之功,立志探究《老子之道到底為何物》,直至今日開始《道德經》第一章正本清源的解析之旅,感概萬千,不禁繁叨之前我所作的文章!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4:第二十五章 人法天地,道法自然
    ,只是所替代的通行本第二十章本身人氣不高,所以重複一下本章將通行本第二十五章提為第四章的緣由:《道德經》通行本第三章為: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2:第二、十一章 有無相生,功成弗居》中的分析,第二章中的「聖人居無為之事,
  • 道德經,天下之初始;萬物之本源
    大家好,歡迎閱讀道德經,今天我們來看第五十二章,先看一下原文,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習常。
  • 《道德經》第一章:故常無欲,以觀其妙!能達到無欲者,從此解脫
    今天給大家談一下道德經的第一章。希望我的講解能讓那些迷茫的人找回自己,找到生命的意義。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什麼呢?主講是講道的存在,提出了道的概念。然後告訴大家要怎麼修行才能達到道性的境界。
  • 《道德經》第一章 可道非道
    中國人的根與魂,華夏文明的最早源頭,是三皇五帝,黃老莊之學。天、人、權三道,是華夏文化的核心。故謂道、儒、法三家同源一體。《道德經》是我們正本清源的第一本典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 老子道德經(注音版) 第一章
    第一章道(dào) 可(kě) 道(dào) ,非(fēi) 常(cháng) 道(dào) ;名(míng) 可(kě) 名(míng) ,非(fēi) 常(cháng) 名(míng) 。無(wú) 名(míng) ,天(tiān) 地(dì) 之(zhī) 始(shǐ) ;有(yǒu) 名(míng) ,萬(wàn) 物(wù) 之(zhī) 母(mǔ) 。故(gù) 常(cháng) 無(wú) 欲(yù),以(yǐ)觀(guān) 其(qí) 妙(miào) ;常(cháng) 有(yǒu) 欲(yù) ,以(yǐ) 觀(guān) 其(qí) 徼(jiǎo) 。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3:第二十章 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道德經》通行本第三章為: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fú)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清華簡上對應篇章雖然略有差異,但主旨相似。
  • 《道德經》:隨和的人就像水一樣,雖柔軟但是卻可以包容萬物 上
    《道德經》為政章 第三十七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一批古書,其中就包括國內外盛行的《道德經》。
  • 道德經21章:道分天道和人道,德有物德和人德,厚德載物天之道也
    上一期我們講了悟道者寬容豁達的思想境界以及大智若愚的生活狀態,並且老子最後畫龍點睛指出悟道者之所以能異於世人,是因為貴食母,老子用母來比喻道,而把遵道而達成的這種境界和狀態叫做德。我們今天來學習道德經的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 《道德經》第十章釋義
    《道德經》第十章知子先生釋義聲明:偶然在本平臺上發現所有在本人頭條號「知子先生」發布的文章全部遭人轉載但卻無註明原作及出處。感謝轉載樂見《道德經》的廣泛傳播,若轉載者能從善如流,加上原作及出處,本人將更感欣慰!畢竟轉載者無法答疑解惑,望知悉!
  • 文化之母《道德經》,這50個常用成語全部出自它!
    出處:《道德經》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功成不處 成功以後而不以為是自己的功勞。 出處:《道德經》第七十七章:「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 《道德經》裡說「道德」,什麼是道?什麼又是德?
    說到道教,就不得不提《道德經》了。《道德經》,又稱《老子》、《道德真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著作,全篇共八十一章。《道德經》分為上篇和下篇,前三十七章為上篇道經,自第三十八章起為下篇德經。《道德經》主要闡述了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文中包羅萬象,語義深奧,被譽為「萬經之王」。
  • 道德經翻譯 第四章 九九歸一 而後重生 來之不歇 去之不盡
    在一條水平線上,無為處於一端,大為處於另一端,中間是有為,無為其實是什麼都沒做,大為是什麼都做了,無為與大為看起來相距很遠,毫不相干,兩種人、兩種行為可算是天地之別。肉眼所見內最大的動物,象的本義為最大化,可應用在具體的物上面,第35章「執大象天下往」,大象可理解為最大的權力、威力。而道為肉眼所不見的最大之物,「道大、天大、地大」,「一陰一陽之謂道」,象與道陰陽相合為廣義的道,象帝為先古最大最始之帝,可意為天帝,或天至、天真、天聖。
  • 呂洞賓秘注道德經今釋——道可道章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無名,天地之始」,天地之始,是混元純一不雜,一團底性中之性,為之始,連天地也在後生,連陰陽也在後剖,那時節才是無為之始,「天地」二字都合不上,者是太上恐後人不知所以然,強安「天地」二字在此句之中,既無名之始,何嘗有天地之形?既無天地,又何為無名之始?此「天地」二字,要另看,那時節,有天地之性存於中,而無天地之形者,就是「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 九九八十一章道德經之一九
    道德經共九九八十一章,九是最尊貴的一個數,也是承前啟後開啟大變革的一個數,我們把道德經分為九部分,以九九歸一,象徵著歷經苦難,終成正果。——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 《道德經》學習日記(第三十二至三十四章)
    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不敢臣。 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dài)。 譬(p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 《道德經》道可道,孔子怎樣去觀察人和事?
    有,名萬物之母」,揭示了宇宙的本質和太陽系的形成,與《周易》將乾坤兩卦置為卦首的結構相一致。註:「無,名(動詞:演化)天地之始。有,名(動詞:衍生)萬物之母」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體道章 第一 【老子·第1章】59道可道非常道養身章第二 【老子·第2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 《道德經》中的道和德分別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一共是81章,分為《道經》和《德經》,我們一般都是將《道經》在前,《德經》在後。後來在馬王堆發現《老子》一書,卻是《德經》在前,所以也有說《道德經》本該是《德道經》。關於《道德經》中道與德的說法也都大抵相同。
  • 道德經第40章:人生總是事與願違?遭遇中年危機,該怎樣擺脫?
    言歸正傳,在道德經接近一半的篇幅時,老子在第40章對前面的內容做了一個總結,同時也是對下半部分內容的一個引領。我們看一下原文: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一章只有短短的兩句話,但是這兩句話的分量卻很重,如果說道德經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全書的序言和總綱,那本章就可以說是整部道德經的總結和概括。
  • 讀懂《道德經》第8章,領悟「水之美」,做個有道之人
    《道德經》開篇便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正的大道,不是能夠用語言精確形容的,就如莊子所說:言語是用來傳告思想的,領會了意思就忘掉了言語。道不特指某一具體事物,但道無處不在。我們雖然不能用語言來定義「道」,但是可以用某些生動形象的事物來形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