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天下之初始;萬物之本源

2020-12-14 滄月1986

大家好,歡迎閱讀道德經,今天我們來看第五十二章,先看一下原文,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習常。

老子

接下來簡單地解釋一下,天地萬物的起源,或者說根本!就是天下萬物的母體,這樣解釋,解釋得通嗎?不行吧!那我只能,再大白話一些,孕育萬物的那個母親,就是天下的根本所在!理解了嗎?再講透徹一點,就是構成萬物的那些基本元素,是其前決條件,這個可以看成是天下的母體,這個母體可以勉強稱之為道,所以說,道生萬物!也可以理解成萬物有道,當然這都是虛名哦!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以此再往下推演,有了最初的那個母體,自然也就有了萬物,所以便知其子嘛,這個其子,代表了宇宙萬物!老子接著說,既然已經知道了其子,我們要遵循,或者是守住其根本所在!理解了吧,說的夠明白了吧!你守住了這個根本,你這一輩子都不會受到外界的危害,也許下輩子都不會有什麼危險!你說好不好,當然好了!可是守得住嗎?在哪裡?怎麼守?這又是一個大問題呀!各位這個要去悟啊!有時候我們只是一葉障目而已。

自然

老子說,閉上嘴,關上門,這輩子就受益匪淺嘍!啥意思,兌,易經解釋為口,當然八卦裡面還代表澤,說文解釋為,說也。為什麼要閉上嘴呢!因為我們有時候閉不上嘛!是不是,該說的時候不說,不該說的時候胡扯一大堆,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你說重不重要?你看那些胡吃胡喝的人,還有那些貪吃的人,有沒有好下場!這裡面都有血淋淋的教訓啊!難道還不能引起人們的警惕嗎?嘴閉上了,還要閉其門有,門是什麼,就是心門,也是欲望之門啊!只有欲望之門閉上了,嘴才能真正的閉上!否則閉的了一時,閉不了一世!唯有如此,方能長久,或者說一輩子都收益。勤,通盡,不勤,就是綿綿不絕,用之不盡的意思,第六章裡面說,綿綿不絕,用之不勤,和此處是一個道理。

騎士

反之就是,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什麼意思?打開欲望的閥門,讓心裡的洪水猛獸泛濫成災,那這個人就處處危險了,但其不自知啊!總認為自己飄飄然,無所不能,傲世天下!然後一輩子忙忙碌碌,奔波勞碌,總覺得事事不如意,可是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弄不好還一命嗚呼了!你說是不是,注意兌字和濟字,妙得很,兌就是水澤,也可能是沼澤,你說危不危險,所以要用一輩子去救濟嘛,這都是相輔相成的。

夕陽

一個人能觀察到精微細密的,那才是真正的光明,還可以理解成聰明,是不是,內心光明了,自然也就聰明了呀!十二緣覺裡面說無明,就是這個意思。所以要治病目,如見虛空花!當然這還是一個科學問題,因為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的原理,可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比如量子力學,你說神不神!這一點我們的老子,早就知道了,所以他說,見小曰明。那什麼是守柔曰強呢?我告訴你在自然界裡面,那些柔到不能再柔的,輕到不能在輕的,明到不能在明的東西,都高高在上!都在你的頭頂上了,你說他強不強?當然被我們踩在腳下的大地,也是十分柔順的,因此得出結論柔即是強。

自由

所以說天行健,自強不息,地勢坤,厚德載物!而人呢!食五穀雜糧,不過是些凡夫俗子罷了,脆弱的不得了!當然也正是這個弱,成就了強嘛!是不是否則人早被野獸吃光了!這裡面的辯證關係,大家去揣摩。我就不長篇大論了!最後老子說,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習常。讓光明回歸到它的本質,不要有燈下黑的情況嘛,或者本來就是光明的,只不過是吃了豬油蒙了心,是不是!我們人類發揮自己的仁愛,善良,慈悲,去照亮萬物,那麼我們本身就是光明的化身,如此還有什麼災禍呢?各位!這才是我們恆昌不變的初心。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第一章:天地之始,萬物之母.
    【譯文】道,這個宇宙創造者是可以被言說的,但言說無法完全表達這個永恆的創造者;道,這個概念是可以被人類命名的,但這個命名無法完全代表道的內涵真意。可以稱之為無,因為它是天地的開始。可以稱之為有,因為它是萬物的母體。因此,常常用空無來觀照體會道的奧妙;常常用實有來觀照體會道的蹤跡。
  • 《齊善鴻講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蘊含著怎樣的人生哲理
    但是,老子卻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是什麼意思呢?《齊善鴻講道德經》裡面說,天地是沒有人間那種仁慈的,它沒有偏私偏愛,對待萬事萬物和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芻狗是什麼呢?它是古代祭祀的時候用草紮成的狗,用來做祭品用的。我們經常看到古代祭祀的時候通常要擺上豬牛羊等祭品。這豬牛羊好歹是活物來的,祭祀完還有食用價值。
  • 解說道德經之道法自然篇
    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譯文:有一種渾然天成的東西,他在天地之前就已經誕生了。
  • 《道德經》和《莊子》同為道家源流,聖人悟道的三大不同之處
    國學大家梁啓超先生,認為莊子應該先於老子,在上世紀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道德經》後,這種猜測就自然真相大白了,《道德經》是在《莊子》先的。梁先生的認知並不奇怪,在他所處的年代,也許認為道家學問是最不能解決現實問題的理論,所以他不僅認為《道德經》成書晚於孔子,甚至晚於《莊子》。因為年代環境關係,這種看法也在情理之中。
  • 《道德經》中一個神奇的數字密碼,是宇宙萬物起源的秘密所在
    「三」的生生之理《道德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三 」的內涵充滿了神奇玄妙的智慧之光!第三層樓——生命,所謂「 生命 」就是生生不息的靈魂、如如不動的真我本源。三的妙用普遍而深刻,宇宙萬物萬有之一切,不是三本身,就是三的倍數,九是陽數之極,就連珠算裡的九九歸一,也是從易經和道家哲學化來的.
  • ...讀《老子傳奇》33-《道德經》誕生,道德經的十大特性與道之三寶!
    道德二字為此書的總綱,也是萬事萬物之根本。道是隱形的,德是顯現的,德不能離道,道更不能離德,無德不能現道。道為體,德為用,即所謂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道德經的思想,有以下十大特性!虛無 自然 清淨 無為 純粹 素樸 平易 恬淡 柔弱 不爭尹喜:師傅的道德學說真是至深至奧,玄之又玄呢!
  • 《道德經》裡說「道德」,什麼是道?什麼又是德?
    說到道教,就不得不提《道德經》了。《道德經》,又稱《老子》、《道德真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著作,全篇共八十一章。《道德經》分為上篇和下篇,前三十七章為上篇道經,自第三十八章起為下篇德經。《道德經》主要闡述了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文中包羅萬象,語義深奧,被譽為「萬經之王」。
  • 《道德經》中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揭示了病毒之源
    要想通曉病毒之源這個世界難題,就得同時解決人們常說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也可以說是「宇宙生物起源論」。因本文的理論基礎是《道德經》,所以我們有必要分析一下孔子和老子道德觀的分歧所在:孔子主張學習,結果是「為學日益」;老子是修道者,所以「為道日損」。
  • [連載]《道德經到底在說什麼》(四)萬物作焉而不辭
    道德經全書中,第一次出現了善這個字。善字,在後面的章節中出現的頻率很高。不過後人註解道德經,幾乎差不多都把善做善良來解,這是對道德經被粗鄙化解讀。而一旦把很關鍵的善字理解成庸常流俗的人倫之善,那麼後面的正本經,都根本無法正確的理解。一步錯,步步錯。事實上,道德經全書中,出現的善字,無一處是指人倫瑣碎的那個善良之意。正確理解善字,要從其本意講起。
  • 0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道德經》都講了些什麼?)
    0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道德經》都講了些什麼?)每晚5點和9點更新,請大家多多指教哦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 也,音聲之相和 也,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 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 宇宙真相萬物之本源
    具有靈性,人們的行為,萬物的變化不過是生命細胞追求永生的表象。可以理解為生命基因為尋求永生,產生了各種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只為生命提供永恆的能量。社會一切都是人的意識行為所締造。生命細胞意識就是人的意識。生命細胞就是人行為的內在神秘力量。
  • 宇宙起源於「無」,萬物「無中生有」,《道德經》已窺見宇宙奧秘
    在老子的《道德經》中有這麼一句,「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意思是說,無是宇宙萬物的起源,有是萬物的開端。首先咱們說宇宙,「宇」指的是時間,「宙」指的是空間,「宇」和「宙」合起來就是萬事萬物的時間和空間。
  • 《道德經》第二十九章: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將來欲取得天下做天下的王而為"非德",("為"是行為。天下是道的天下,不是人的。人如果不進入境界,就會進入土皇帝的心態。人類的歷史滅難,大多來自於此)天下是神控制、製造、雕刻的器,(神就是道,道就是神,神道名稱不同,代表的對象是一樣。天下是神的天下,不是人的天下。人與天合一同工,可以得到神的眷顧,如果人擅自妄為,將撞得頭破血流。如有家長妄為,家庭紛爭,矛盾加劇,還出了吳謝宇這件痛心事件,母親是位歷史老師,真的只是孩子的錯?或是母親的錯?
  • 張朋悟道《道德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從現象上開始,透過現象看本質,《道德經》的研讀是有規律的,即透過現象看本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個「惡」理解成「醜」字,這一句話就相對好解釋了,天下的人往往都有自己主觀意願上的「美」的判斷。很多人有了美的概念,就可能出現了認識上的偏差,往往只看到了問題的一面,而沒有看到問題的另一面,因為現象具有佔有意識,具有先入為主意識。
  • 能悟出《道德經》中「功成而弗居」的人,商以致富,名成天下!
    老子的思想和《道德經》的經典,傳播的力量可以跨越東西方的文化鴻溝,在世界範圍內甚至可以平衡種族差異,其根本原因在於老子的《道德經》是一本揭示人類本源之道的聖籍。但是真正能讀懂《道德經》中「功成而弗居」這五字真言的人,歷史上也沒幾人。
  • 《道德經》裡面的方法論——「水哲學」
    我們借《道德經》裡面的一些句子來說明問題。《道德經》又名《老子》,文中多次提到水這一自然事物「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而水流經之後卻並沒有帶走什麼,它不會與萬物相爭,它單純地滋養萬物,奉獻自己。人若是能跟水一樣,謙卑低調地在人生之路徐行,在不與人爭的同時造福他人,那麼這個人的善性必然會達到一個頂峰,老子所說的「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道理就是這種體現。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以道觀之,物無貴賤!
    《道德經》雖然只有五千多字,卻給世人留下了不少爭論至今的懸案,如第五章有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其中的「不仁」一說,就頗為令人驚駭。那麼,《道德經》是在提倡麻木殘暴,讓人回歸動物世界嗎?這似乎又和《道德經》內容存在許多矛盾之處,如其言「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都可見「天地」並非麻木無知。
  • 《道德經》之感悟人生:無我無私、靜觀其變
    道德經: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譯文:盡力使心靈的虛寂達到極點,使生活清靜堅守不變。萬物都一齊蓬勃生長,我從而考察其往復的道理。達到虛到極致,則為虛無,虛無是指物質的虛無,即排除一切物質的誘惑,心靈虛靜,回歸本性。
  • 道德經:返璞歸真,順其自然
    讀道德經大概七年有餘了,斷斷續續,每一次讀都又熟悉又不熟悉,又懂又不懂,有時感覺很清晰,有時有感覺很朦朧,有時又感覺就快理解了,可是好像還缺少了什麼,總之,未曾滿意過。且不說後面的內容,光是這一句就無法理解,直至現在才有所悟,原因在於道德經的理解方式不是按著章節順序來的,有時你讀了後面的反而能理解前面的,正如這句話,我也是在結合了「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一章對事物進行矛盾統一的概述以及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解密老子《道德經》:「不敢為天下先」,為什麼可以「成器長」?
    解密老子《道德經》:「不敢為天下先」,為什麼可以「成器長」?這裡是悅讀國學,這一節內容,我們來逐字逐句學習老子道德經的67章。好,先來看第一句: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這裡面有一個詞,是「我道」。我,《道德經》之中,老子以得道者的立場和角度,來闡明觀點的時候,就會用到「我」。比如:「我無為,而民自化」,「眾人查查,我獨悶悶」等等,這兩句當中的我,指的都不是老子本人,而是依道而行的人。或者說,是得道者。同樣,下面的「我有三寶」 也是一樣的。我道,也就是得道者所秉持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