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道德經之道法自然篇

2020-12-16 儒釋道文化思想交流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經

譯文:

有一種渾然天成的東西,他在天地之前就已經誕生了。它無聲無形,獨立存在而不消亡,循環往復而不停歇,可以稱為宇宙最初的本體。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稱它為道。勉強的在它前面加個大字。大就是循環往復而不停歇,循環往復而不停歇,所以可以無限延升,故稱為遠,無限延升從而回歸到最初本源的一種狀態。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世界上有四種最大,而人是其中一個。人取法於地的法則,地取法於天的規律,天遵循道的規律,而道透過天地人等等的一切現象,來表達出自身所蘊含的實相真理。宇宙一切的事物都是道地顯現,法身真如智慧的顯現,所以說佛的法身遍一切處。自然界的一切無不蘊含如來法性的道理,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能究竟宇宙萬象的本源,就是明白了老子說的那個不可言的道。

這篇文章所形容道的本體,是一切萬物的起源。先於一切而生,他沒有聲音沒有形體,無時不在,無處不顯。獨立存在永遠不會改變,超越於一切時空,循環往復而永遠不會停息。意指宇宙萬物有成住壞空,而道是永恆不變。他不因任何外在因素而改變,他是無狀之狀,無象之象,他的本體是虛無的,並不是實有的一種形體,他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所以稱為,道之唯物,唯恍唯惚,是不可以被認知的一種存在,雖然他的本體是虛無的,令人捉摸不定的,沒有具體的形狀,但是卻不是絕對的空,無中包涵萬有,如同佛家之真空妙有,妙用無窮。

道德經古今以來有很多種解釋,佛教入空,道家執有,其實道是非空非有,介乎於有和無之間的一種形態,他並不是實有的,道家後期修煉所謂的煉虛合道,即是講此身與道合一,身即是道,道即是身,此身虛無,並無實體,也沒有生老病死,是我們本來就有的一種絕對自由的身體,即是法身,仙佛沒有報身只有法身,得道聖人已經離於兩種生死,沒有一切業報,哪裡來的報身,所謂報身只是法身的一種顯現,有句話叫性相一如,法報不二。

以有相的角度實在難以顯現法身的圓滿殊勝,所以諸佛如來都是顯現法身不同的一面,根據其在因地修行的本願,而顯現不同的殊勝妙果,其實佛佛相同,沒有區別,阿彌陀佛就是藥師佛,藥師佛就是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就是釋迦牟尼佛,沒有區別。明白了法身,才是悟懂了諸佛妙意,法身即是道,法體即是無極之體,清淨虛無之身,即是道體,道身。此身清淨圓滿,功德具足,獨立於陰陽五行之外,是絕對獨立自由的一個個體,此身不入陰陽,不屬五行,無形之形,無狀之相,沒有來去,自由無礙,是所有人夢寐以求的大自在境界,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文明的政出在於道德經的道法自然
    由於道是大腦中心形式統攝者的現代性哲學定義,以及道法自然的道德經的終級哲學結論,我們就可以從哲學的視野和哲學的角度,論證中國古代文明的政出根據,是老子道德經的道法自然。老子說: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王。
  • 《道德經》中的「神即道,道法自然」怎麼理解?
    道法自然,是老子說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也說,道在神之先,不知其名而謂之。老子深信大道宇宙在神存在之前就已存在,人在這裡其實指的是千萬平民,地則是指諸侯,天是指天子和神。而道是在這些之先的,宇宙自然衍生出來的規律如來,是出自佛家的經典,感嘆世界如恆河沙塵,無所如來,無所如去,後來被中土佛學信徒形容大覺者。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於術。道是本質,術是表象,道以不變應萬變,而術可千變萬化。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於術。
  • 《道德經》:道法自然,學會順勢而為
    《道德經》二十五章寫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4:第二十五章 人法天地,道法自然
    ,只是所替代的通行本第二十章本身人氣不高,所以重複一下本章將通行本第二十五章提為第四章的緣由:《道德經》通行本第三章為: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再結合老子西去隱匿,最初版的《道德經》不過是被強邀而作。所以文中大篇幅的論述如何治國其實很不合理。再有,從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來看,《道德經》八十一章中,解說世界演變方面(世界觀)最能與第一章接續的,是通行本第二十五章。
  • 如何理解《道德經》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經》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什麼意思?老子的這四個詞中,每個詞都有一個法字,前三個詞中的法都代表規矩;最後一個「道法自然」的這個法就不是規矩的意思了,它是方法的法。因為老子習慣用這樣的書寫方式,比如「道可道,非常道」:前邊的道和後邊的道就是兩個意思。
  • 陪你一起讀《道德經》,「道法自然,先天地生」
    《道德經》,「道法自然,先天地生」【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一樣東西渾然天成,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經存在,聽不到它的聲音,看不到它的形體,寂靜而空虛,不依靠任何外力,可獨立長存而永不衰竭,循環運行而永不停息,它可以看作宇宙萬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把它叫做為「道」,勉強的給大家形容它非常「大」。
  • 老子的道法自然是什麼意思?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筆者看到很多人將道法自然的自然理解為大自然,認為道法自然就是道取法和遵循大自然或自然世界,不僅啞然失笑。那麼道法自然到底應該如何理解呢?答案其實簡單得不能再簡單。道法自然,這裡的自然是自己的意思。道法自然,就是道法自己。大道作為老子思想體系中最高信仰和最高位格的存在,無法可法,唯有自法。大道沒有可以取法的對象,沒有可以遵循的對象,故而只能取法自己,只能遵循自己。
  • 狂風暴雨是人生常態,有恬靜自然的心態,就先天不敗!道德經23上
    第05期 欄目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三章 上主持人:立足經典,品百味人間,你會收穫人間四月天。歡迎來到經典解說。我是你們的好朋友,二井。經典解說君:我是你們的好朋友,經典解說。主持人:今天我們和大家分享的是老子道德經之23章上半段內容。大家請看原典。(原典)希言自然。
  • 道法自然都知道,什麼才是自然?在內家拳中又該如何掌握自然之道
    傳統《易經》對內家拳的影響莫過於「自然」這兩個字最具代表性。更多人對「自然」二字的認知源於一句「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經》的哲學思想,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習慣上多者把這四個字如此理解來讀:「道法自然」,感覺上好像是一種法術要自然一樣,其實不是這樣的;應該這樣來解讀:「道法自然」,這裡的「法」是效法、遵循的意思;也就是萬物之道要遵循自然。
  • 老子「道」的哲學:道法自然
    老子的《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的內容一直為世人所重視。一句「道法自然」更是深入人心。雖然很多人並不完全清楚其中內涵,潛意識中依然喜歡引用。那麼老子說的「道法自然」是什麼?這章中老子回答了世人所關注的這個問題。
  • 經典反思:道法自然,造化萬千!
    《道德經》一出,照亮了華夏文明的天空。《文始真經》思想與《道德經》一脈相承,又有自己獨特的感悟星空。一、道法自然,有道之人向自然學習。《文始真經》:聖人師蜂立君臣,師蜘蛛立網罟,師拱鼠制禮,師戰蟻置兵。
  • 老子講「道法自然」,為什麼並不是詮釋一種自然規律?
    眾所周知,《老子》一書也稱為《道德經》。這部經書儘管只有5000多個字,但是,它卻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五經」之一,也是道家文化的鼻祖。老子雕像在《老子》一書中,「道」這一概念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說,「道」就是整部《道德經》的靈魂。那麼,「道」這一概念,到底是什麼呢?
  • 「道法自然」是什麼意思?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個法字含有依據的意思,不僅僅是效仿,或以什麼為標準。2、「人法地」的地,還指大地上生存的萬事萬物,不僅僅是土地。所以人法地,實質是指人要觀察大地上的萬事萬物,尋找其中的規律,或者學習萬事萬物能夠生存下來的本領,並以此為法。
  • 由「道法自然」探究道是什麼?
    我回復:是啊,道法自然。坦然面對每一天,不強求正確,不迴避錯誤。謝謝你站在十字路口為我們指點正確的方向。朋友對「道法自然」很感興趣。考證四字來源,在江西龍虎山三清宮門口有一幅對聯,上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下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道德經》新譯本:道法自然,翻譯的觀念世界
    居延安在譯後記裡記述了他翻譯《道德經》的四道門坎:一是原作有長達二千五百多年的時間跨度;二是原作有越過太平洋再涉大西洋的空間難度;三是古漢語與現代英語之間存在不可通約性;四是《道德經》不可譯的內在神性。這些超歷史的問題從開始便如陰影,橫亙在譯作與原作之間,使他在翻譯《道德經》時,仿佛置身「萬丈深淵的斷橋」之上,只能用試探的方式,不斷清除語言的障礙。
  • 《道德經》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所述的哲學思想集錦,函谷關令尹喜整理留世,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該經原文分上篇《德經》和下篇《道經》,不分章,後分1到37章為《道經》,38到81章為《德經》。它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其開篇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老子的智慧:道法自然並非隨波逐流,失敗不要拿「自然」做藉口?
    提到老子,大家當然會想到道德經和道教。還有歷史上非常著名的黃老學說,這些都是中國本土文化的重要基石,也是中國本土文化有力的撰釋,但我們閱讀老子編寫的道德經,會覺得許多內容談到了不爭,無為,自然。在現代人看來對於老子的理解,感覺其中主張是消極避世觀念,其實這個是完全歪解了老子的智慧,因為道德經中,更深入了談到一種爭,一種有為,就是「為而不爭」!
  • 《道德經》的精髓:是這6個字,悟到的人自然懂,方能成大事
    《道德經》雖言簡意賅,篇幅簡短,卻被翻譯成81個國家的語言,被世界各地的人品讀。看了很多遍《道德經》,最終提煉出《道德經》的精髓,僅6個字:順勢、微著、自然。「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悟到的人,勤加實踐,就夠用一輩子了。
  • 道德經:返璞歸真,順其自然
    讀道德經大概七年有餘了,斷斷續續,每一次讀都又熟悉又不熟悉,又懂又不懂,有時感覺很清晰,有時有感覺很朦朧,有時又感覺就快理解了,可是好像還缺少了什麼,總之,未曾滿意過。悟再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老子主張「道法自然」,道是什麼?法是什麼?自然又是什麼?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