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4:第二十五章 人法天地,道法自然

2020-12-16 漢澤哲思

上一章《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3:第二十章 獨異於人,而貴食母》中,筆者指出,通行本第三章很可能並非最初原版,只是所替代的通行本第二十章本身人氣不高,所以重複一下本章將通行本第二十五章提為第四章的緣由:

《道德經》通行本第三章為: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fú)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清華簡上對應篇章雖然略有差異,但主旨相似。然而,若按拙作《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2:第二、十一章 有無相生,功成弗居》中的分析,第二章中的「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若是後學篡入,則這一章的「無為」就沒有由來的突兀,進而「不爭」、「使民無知無欲」等等,皆無從說起。

再結合老子西去隱匿,最初版的《道德經》不過是被強邀而作。所以文中大篇幅的論述如何治國其實很不合理。

再有,從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來看,《道德經》八十一章中,解說世界演變方面(世界觀)最能與第一章接續的,是通行本第二十五章。其首句為:「有物混成......可以為天下母」,在世界觀方面,正好上承第一章的「天地之始、萬物之母」。

題解

「法」字的金文構形,不同於後世:

摘自國學大師網

左部從水從去,是現在「法」字左右兩個構件寫成上下結構。右部從廌,「相傳廌為古代能辨別是非的神獸,見人爭鬥則觸不直者去之「」。

水流本無是非,加構件「廌」,構形含義大致為河水流動之監督。所以「法」字本義大致是河水流動之約束(規則)。後來去掉構件「廌」,是因為普遍治水的原因,幾乎所有河道都有河堤了。這時候,從水從去,大致就是指水道,由水道約束水流,引申表示規則。

因而,「法」字本義是名詞,作為動詞,現在解釋為「效法」,但「效」從交從攴,本義是相互教育,引申相互學習(仿效),也引申相互幫助(效力、效勞)。

所以,「效法」中的「效」,是向XX模仿,「法」字含義相似,則只能解釋為受XX約束,受XX規則指導。所以,在「人法地、地法天」一句中,「法」字不是一般認為的表示學習,而是該解釋為「受XX約束」。比如「人法地」,是人受地形,地理等所身處的環境約束。

「然」字

標題後半句中的「自然」一詞,時人也恐怕多有誤解。一方面固然因為被借用於翻譯西方的名詞nature,導致很容易被理解為自然界、自然存在等。

另一方面,「然」字構形的變異導致最初的構形本義被湮滅,以致於理解起來仿佛隔了層紗:

直接按篆(金)文楷化,應該右部為犬,左部為炙烤的「炙」:

若按隸書「然」的結構,則很容易被理解為「加火以烤狗肉」,《說文》大致也類似,於是有「然,燒也」的註解,即「然」是「燃」的本字。

但若是為表示燃燒,在「炙(火烤肉)」字的基礎上加火不是更好的表達了麼?換個角度看,「燃燒」的含義,又怎麼引申「對、是」乃至「答應、許諾」這些「然」字的含義呢?

所以,《道德經》的「自然」不能按隸書「然」來理解。得按金文「然 」來理解。

那麼,左「炙」右「犬」的古文「然 」該怎麼來理解呢?關鍵在右部的「犬」字:

從構形結構相似的「獻 」字來看:

兩字的犬部,都應該是表示守護、守候。古文「然 」中的「守候」含義應該更濃。因為烤肉不比獻祭,烤肉的火候由燒烤者掌握。

因此,古文「然 」的構形是把握著火候,小心仔細的烤肉。其本義為(烤肉的火候)恰到好處。也正是「恰到好處」、「恰如其分」,才能引申「對、是」乃至「答應、許諾」這些「然」字的日常使用含義。

所以,「道法自然」中的「自然」,就是自動自覺的實現「恰如其分」的狀態。

因而,加火的「燃 」,本義只是與「熄 」、「爆 」等一樣,表示火焰燃燒不同狀態。因而「燃 」的本義,是火焰穩定的燒著,既不慢慢熄滅,也不越燒越猛以致失控。但因為「燃」是使用火焰最常用的方式,所以其引申的動詞含義取代了形容詞含義,成為常用本義。

綜上,題目「人法天地,道法自然」的含義為:人受天地約束,道受自動(必然)到達恰如其分的最高規則約束。

第四章 原文

通行本原文如下: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清華簡《德道經》相應篇章如下: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1,獨立而不亥,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遠,遠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一句中,有「混成」跟「昆成」的區別,「昆 」金文也是從日從比,直解就是「與日月相比」,而能自發光的只有日月,自然就不是與日月同輝。所以,「昆 」的構形含義,就是是與日月同生。 引申「永恆、永存」一類的含義。所以「昆 」有「子孫、後嗣」的含義。

另一種引申,就是「同」。所以,僅就「混成」跟「昆成」相比,不是太好確定。

但從清華簡來看,「有物昆成,先天地生」與「獨立而不亥,可以為天地母」應該是前後呼應的,中間的「寂兮寥兮(繍呵繆呵)只是感嘆」。

因此,「先天地生」對應「為天地母」,而「獨立而不改(亥)」對應「有物昆(混)成」。「亥 」字的含義,根據拙作《十二地支的最初含義》的分析看,是孕十月生小孩(分娩),構形表示小孩出生大哭:

金文從商代晚期到西周晚期,都幾乎存在一致的寫法,西周晚期還出現一種近似於小孩剛出生帶著胎盤的構形(上圖右2).。所以,老子極可能知道「亥 」的本義。對應後句「可以為天地母」,則前句不可能是「不亥」,這種錯誤的出現,更加加大了清華簡《德道經》是聽講筆記的可能。

所以,對應「獨立不改」的話,「昆成」要比「混成」合適。

至於中間的感嘆句,「寂、寥 」二字晚出。但「繍、繆 」生僻字,含義大致是「複雜」 。替換成「寂寥」雖然差了點味道,但也大差不差,不影響整句話的含義。

第二句中,有「大曰逝」與「大曰筮」的不同。「逝 」字晚出,而「筮 」字金文從竹也從艹,表示「用蓍草佔卦」:

若「筮 」用在這裡,可表示預測。所以筆者認為,這裡「筮 」字更合適。

最後一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道、天、地、人。但第三句是「道、天、地、王」。兩者之間插入「國(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更是顯得有點突兀。

所以,筆者認為,該是「道、天、地、人」相對,而刪除顯得突兀的那句。

綜上,比較可能的第四章原版為: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繍呵繆呵(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遠,遠曰反。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白話翻譯

有物與日月同時生成,比天地的出現還早。(感嘆)獨立而且不隨時間改變,可以作為天地的淵源。

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將它記為道,勉強起名為大(成長演變、天道演變)。大(天道演變)可以預測,預測就是未來,而所預測未來終究會變成現實的結果。

道、天、地、人皆大(天道演變)。人受地約束,地受天約束,天受道約束,道受自動(必然)到達恰如其分的最高規則約束。

餘論:

《孟子.滕文公》篇有雲:"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於楊,即歸墨"。即戰國時某個階段,楊朱道家很興盛。

楊朱的一個重要觀點是「貴生」。而《道德經》通行本七十五章有:「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所以,很可能的情況,是在楊朱興盛的時段,老子原版的《道德經》曾被大面積篡改。核心內容自然是不好篡改,但是對核心內容調整順序,對核心內容添加私貨,甚至直接進行大段的添加。

如今看到的通行本,之所以有些篇章跟前文矛盾,正是被篡改造成的。這也是筆者試圖重新梳理的原因

相關焦點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7:第五章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5:第六章 穀神不死,綿綿若存中,將通行本第六章前提。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4:第二十五章 人法天地,道法自然所以該章後半部分,極可能是後來添加。不過「虛而不屈」一句,很好的解釋了為何天道無形,卻「獨立不改」。因此,雖橐龠「虛而不屈」一句與前面「天地不仁、聖人不仁」不大相干,但於整部《道德經》而言,卻有著一定程度的畫龍點睛之作用。
  • 《道德經》:道法自然,學會順勢而為
    《道德經》二十五章寫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3:第二十章 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道德經》通行本第三章為: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fú)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清華簡上對應篇章雖然略有差異,但主旨相似。
  • 如何理解《道德經》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經》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什麼意思?老子的這四個詞中,每個詞都有一個法字,前三個詞中的法都代表規矩;最後一個「道法自然」的這個法就不是規矩的意思了,它是方法的法。因為老子習慣用這樣的書寫方式,比如「道可道,非常道」:前邊的道和後邊的道就是兩個意思。
  • 陪你一起讀《道德經》,「道法自然,先天地生」
    《道德經》,「道法自然,先天地生」【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一樣東西渾然天成,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經存在,聽不到它的聲音,看不到它的形體,寂靜而空虛,不依靠任何外力,可獨立長存而永不衰竭,循環運行而永不停息,它可以看作宇宙萬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把它叫做為「道」,勉強的給大家形容它非常「大」。
  • 解說道德經之道法自然篇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譯文:有一種渾然天成的東西,他在天地之前就已經誕生了。它無聲無形,獨立存在而不消亡,循環往復而不停歇,可以稱為宇宙最初的本體。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稱它為道。勉強的在它前面加個大字。
  • 《道德經》中的「神即道,道法自然」怎麼理解?
    道法自然,是老子說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也說,道在神之先,不知其名而謂之。老子深信大道宇宙在神存在之前就已存在,人在這裡其實指的是千萬平民,地則是指諸侯,天是指天子和神。而道是在這些之先的,宇宙自然衍生出來的規律如來,是出自佛家的經典,感嘆世界如恆河沙塵,無所如來,無所如去,後來被中土佛學信徒形容大覺者。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於術。道是本質,術是表象,道以不變應萬變,而術可千變萬化。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於術。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19:第十二章 聖人之治,去疲取此
    《道德經》通行本第十九章如下: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xiàn)素抱樸,少私寡慾。因此,這一章是最要不得的內容。因此,本章無論是哪個時代所作,都不該保留在《道德經》中,因為與「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核心思想完全衝突。而通行本《道德經》成書的年代,正是黃老道家興盛之時,所以關於「弱者道之用」的相關篇章不在少數,得一一甄別。
  • 老子的道法自然是什麼意思?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筆者看到很多人將道法自然的自然理解為大自然,認為道法自然就是道取法和遵循大自然或自然世界,不僅啞然失笑。那麼道法自然到底應該如何理解呢?答案其實簡單得不能再簡單。道法自然,這裡的自然是自己的意思。道法自然,就是道法自己。大道作為老子思想體系中最高信仰和最高位格的存在,無法可法,唯有自法。大道沒有可以取法的對象,沒有可以遵循的對象,故而只能取法自己,只能遵循自己。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14:第九章 貴驕遺咎,功成身退
    另一方面,很可能也說明這幾章都是後添加的(郭店楚簡只有第九,十八章)。上一章中簡單的分析了一下第九章和第十八章。下面看看第二十七和第三十六章,二十七章如下: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xiá zhé),善數(shǔ)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jiàn)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 中國古代文明的政出在於道德經的道法自然
    由於道是大腦中心形式統攝者的現代性哲學定義,以及道法自然的道德經的終級哲學結論,我們就可以從哲學的視野和哲學的角度,論證中國古代文明的政出根據,是老子道德經的道法自然。老子說: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王。
  • 老子主張「道法自然」,道是什麼?法是什麼?自然又是什麼?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道德經》七章
    天地之所以能夠既長且久呀!因為它不為自己而生存啊!因此能夠長生。所以聖人後退自身,反而自身居先;置外自身,反而自身保存。不是由於他的無私嗎?因此能夠成就他自我。  【解說】 天長地久啊!天地何以既長且久呢?正由於「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老子「道」的哲學:道法自然
    老子的《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的內容一直為世人所重視。一句「道法自然」更是深入人心。雖然很多人並不完全清楚其中內涵,潛意識中依然喜歡引用。那麼老子說的「道法自然」是什麼?這章中老子回答了世人所關注的這個問題。
  •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絕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
    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道德經》第五章乍一看,讓人嚇一跳,天地不仁,聖人也不仁,而且還像對待芻狗一樣?老子這句話似乎很無情,很冷酷,哪裡符合我們心目中那個仁慈、平和的老子形象呢?通常我們講誰不仁不義,是帶著尖銳的批評態度的。
  • 「道法自然」是什麼意思?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個法字含有依據的意思,不僅僅是效仿,或以什麼為標準。2、「人法地」的地,還指大地上生存的萬事萬物,不僅僅是土地。所以人法地,實質是指人要觀察大地上的萬事萬物,尋找其中的規律,或者學習萬事萬物能夠生存下來的本領,並以此為法。
  • 《道德經》第十章釋義
    《道德經》第十章知子先生釋義聲明:偶然在本平臺上發現所有在本人頭條號「知子先生」發布的文章全部遭人轉載但卻無註明原作及出處。感謝轉載樂見《道德經》的廣泛傳播,若轉載者能從善如流,加上原作及出處,本人將更感欣慰!畢竟轉載者無法答疑解惑,望知悉!
  • 老子《道德經》:和光同塵的人,才是真正自帶「貴氣」
    「和光同塵」這個詞語出自於《道德經》,老子分別用2個章節來解釋其真正內涵。《道德經》第四章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又說: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那麼,「和光同塵」到底是什麼意思?
  • 經典反思:道法自然,造化萬千!
    《道德經》一出,照亮了華夏文明的天空。《文始真經》思想與《道德經》一脈相承,又有自己獨特的感悟星空。一、道法自然,有道之人向自然學習。《文始真經》:聖人師蜂立君臣,師蜘蛛立網罟,師拱鼠制禮,師戰蟻置兵。
  • 《道德經》裡說「道德」,什麼是道?什麼又是德?
    說到道教,就不得不提《道德經》了。《道德經》,又稱《老子》、《道德真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著作,全篇共八十一章。《道德經》分為上篇和下篇,前三十七章為上篇道經,自第三十八章起為下篇德經。《道德經》主要闡述了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文中包羅萬象,語義深奧,被譽為「萬經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