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3:第二十章 獨異於人,而貴食母》中,筆者指出,通行本第三章很可能並非最初原版,只是所替代的通行本第二十章本身人氣不高,所以重複一下本章將通行本第二十五章提為第四章的緣由:
《道德經》通行本第三章為: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fú)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清華簡上對應篇章雖然略有差異,但主旨相似。然而,若按拙作《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2:第二、十一章 有無相生,功成弗居》中的分析,第二章中的「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若是後學篡入,則這一章的「無為」就沒有由來的突兀,進而「不爭」、「使民無知無欲」等等,皆無從說起。
再結合老子西去隱匿,最初版的《道德經》不過是被強邀而作。所以文中大篇幅的論述如何治國其實很不合理。
再有,從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來看,《道德經》八十一章中,解說世界演變方面(世界觀)最能與第一章接續的,是通行本第二十五章。其首句為:「有物混成......可以為天下母」,在世界觀方面,正好上承第一章的「天地之始、萬物之母」。
題解
「法」字的金文構形,不同於後世:
左部從水從去,是現在「法」字左右兩個構件寫成上下結構。右部從廌,「相傳廌為古代能辨別是非的神獸,見人爭鬥則觸不直者去之「」。
水流本無是非,加構件「廌」,構形含義大致為河水流動之監督。所以「法」字本義大致是河水流動之約束(規則)。後來去掉構件「廌」,是因為普遍治水的原因,幾乎所有河道都有河堤了。這時候,從水從去,大致就是指水道,由水道約束水流,引申表示規則。
因而,「法」字本義是名詞,作為動詞,現在解釋為「效法」,但「效」從交從攴,本義是相互教育,引申相互學習(仿效),也引申相互幫助(效力、效勞)。
所以,「效法」中的「效」,是向XX模仿,「法」字含義相似,則只能解釋為受XX約束,受XX規則指導。所以,在「人法地、地法天」一句中,「法」字不是一般認為的表示學習,而是該解釋為「受XX約束」。比如「人法地」,是人受地形,地理等所身處的環境約束。
「然」字
標題後半句中的「自然」一詞,時人也恐怕多有誤解。一方面固然因為被借用於翻譯西方的名詞nature,導致很容易被理解為自然界、自然存在等。
另一方面,「然」字構形的變異導致最初的構形本義被湮滅,以致於理解起來仿佛隔了層紗:
直接按篆(金)文楷化,應該右部為犬,左部為炙烤的「炙」:
若按隸書「然」的結構,則很容易被理解為「加火以烤狗肉」,《說文》大致也類似,於是有「然,燒也」的註解,即「然」是「燃」的本字。
但若是為表示燃燒,在「炙(火烤肉)」字的基礎上加火不是更好的表達了麼?換個角度看,「燃燒」的含義,又怎麼引申「對、是」乃至「答應、許諾」這些「然」字的含義呢?
所以,《道德經》的「自然」不能按隸書「然」來理解。得按金文「然 」來理解。
那麼,左「炙」右「犬」的古文「然 」該怎麼來理解呢?關鍵在右部的「犬」字:
從構形結構相似的「獻 」字來看:
兩字的犬部,都應該是表示守護、守候。古文「然 」中的「守候」含義應該更濃。因為烤肉不比獻祭,烤肉的火候由燒烤者掌握。
因此,古文「然 」的構形是把握著火候,小心仔細的烤肉。其本義為(烤肉的火候)恰到好處。也正是「恰到好處」、「恰如其分」,才能引申「對、是」乃至「答應、許諾」這些「然」字的日常使用含義。
所以,「道法自然」中的「自然」,就是自動自覺的實現「恰如其分」的狀態。
因而,加火的「燃 」,本義只是與「熄 」、「爆 」等一樣,表示火焰燃燒不同狀態。因而「燃 」的本義,是火焰穩定的燒著,既不慢慢熄滅,也不越燒越猛以致失控。但因為「燃」是使用火焰最常用的方式,所以其引申的動詞含義取代了形容詞含義,成為常用本義。
綜上,題目「人法天地,道法自然」的含義為:人受天地約束,道受自動(必然)到達恰如其分的最高規則約束。
第四章 原文
通行本原文如下: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清華簡《德道經》相應篇章如下: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1,獨立而不亥,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遠,遠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一句中,有「混成」跟「昆成」的區別,「昆 」金文也是從日從比,直解就是「與日月相比」,而能自發光的只有日月,自然就不是與日月同輝。所以,「昆 」的構形含義,就是是與日月同生。 引申「永恆、永存」一類的含義。所以「昆 」有「子孫、後嗣」的含義。
另一種引申,就是「同」。所以,僅就「混成」跟「昆成」相比,不是太好確定。
但從清華簡來看,「有物昆成,先天地生」與「獨立而不亥,可以為天地母」應該是前後呼應的,中間的「寂兮寥兮(繍呵繆呵)只是感嘆」。
因此,「先天地生」對應「為天地母」,而「獨立而不改(亥)」對應「有物昆(混)成」。「亥 」字的含義,根據拙作《十二地支的最初含義》的分析看,是孕十月生小孩(分娩),構形表示小孩出生大哭:
金文從商代晚期到西周晚期,都幾乎存在一致的寫法,西周晚期還出現一種近似於小孩剛出生帶著胎盤的構形(上圖右2).。所以,老子極可能知道「亥 」的本義。對應後句「可以為天地母」,則前句不可能是「不亥」,這種錯誤的出現,更加加大了清華簡《德道經》是聽講筆記的可能。
所以,對應「獨立不改」的話,「昆成」要比「混成」合適。
至於中間的感嘆句,「寂、寥 」二字晚出。但「繍、繆 」生僻字,含義大致是「複雜」 。替換成「寂寥」雖然差了點味道,但也大差不差,不影響整句話的含義。
第二句中,有「大曰逝」與「大曰筮」的不同。「逝 」字晚出,而「筮 」字金文從竹也從艹,表示「用蓍草佔卦」:
若「筮 」用在這裡,可表示預測。所以筆者認為,這裡「筮 」字更合適。
最後一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道、天、地、人。但第三句是「道、天、地、王」。兩者之間插入「國(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更是顯得有點突兀。
所以,筆者認為,該是「道、天、地、人」相對,而刪除顯得突兀的那句。
綜上,比較可能的第四章原版為: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繍呵繆呵(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遠,遠曰反。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白話翻譯
有物與日月同時生成,比天地的出現還早。(感嘆)獨立而且不隨時間改變,可以作為天地的淵源。
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將它記為道,勉強起名為大(成長演變、天道演變)。大(天道演變)可以預測,預測就是未來,而所預測未來終究會變成現實的結果。
道、天、地、人皆大(天道演變)。人受地約束,地受天約束,天受道約束,道受自動(必然)到達恰如其分的最高規則約束。
餘論:
《孟子.滕文公》篇有雲:"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於楊,即歸墨"。即戰國時某個階段,楊朱道家很興盛。
楊朱的一個重要觀點是「貴生」。而《道德經》通行本七十五章有:「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所以,很可能的情況,是在楊朱興盛的時段,老子原版的《道德經》曾被大面積篡改。核心內容自然是不好篡改,但是對核心內容調整順序,對核心內容添加私貨,甚至直接進行大段的添加。
如今看到的通行本,之所以有些篇章跟前文矛盾,正是被篡改造成的。這也是筆者試圖重新梳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