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十章釋義

2021-01-19 知子先生

《道德經》第十章知子先生釋義

聲明:偶然在本平臺上發現所有在本人頭條號「知子先生」發布的文章全部遭人轉載但卻無註明原作及出處。感謝轉載樂見《道德經》的廣泛傳播,若轉載者能從善如流,加上原作及出處,本人將更感欣慰!畢竟轉載者無法答疑解惑,望知悉!

全文: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 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 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知子先生」釋義如下:

原文: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知子先生之釋義:端正身體不妄動,守神以靜入極致虛寂之境,你能做到身心不離、心神不離嗎?知子先生之意會:此句關鍵在於對「營魄」和「一」的理解。營:此處應為人身的營衛之氣、或元氣,中醫名詞,《黃帝內經-素問-保命全形論》:「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 ;《莊子-知北遊》:「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魄:陰神也,陽言氣、陰言神者、陰中有陽也;魂魄不離形質而非形質;老子把「營」和「魄」兩字合用精確簡明:一、「營」和「魄」皆常人無法視之卻真實依附於人的軀體而存在,如以身載之,故曰載營魄;二、單用無法全面表達,且「魄」有被誤以為迷信之魂魄之嫌。尚不夠貼切就暫簡單理解為心神之意,因其皆依附於身形。「一」即始生天地之氣,為「有名」,第一章我們已經簡單提過。《道德經》裡多次用到「一」這個字,這是首次出現「抱一」,第二十二章將會再次出現,到時會作詳細解讀。「抱一」此處意指進入「天地未分之前那種鴻蒙虛寂之境」而不離。此境界為抱一不離,這是入道境的首要條件,也是眾妙之門。原文: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知子先生之釋義:身心不離、心神不離後渾+然忘我,唯留專一本然的呼吸以及全身形的骨弱筋柔般自然放鬆,你能做到像個嬰兒般的那種狀態嗎?知子先生之意會:載營魄抱一不離後,身正神靜入虛便能渾然忘我,唯留專致本然之呼吸,如此便能骨弱筋柔般全身心放鬆柔軟,此境界如剛出生的嬰兒之狀,老子問修身入道之人你能做到嗎?原文:滌除玄覽, 能無疵乎?知子先生之釋義:如站在至高之處俯覽萬物,去除一切遮蔽,萬物就像洗掉一切汙垢、通透明亮般再現眼前,你能不留任何小小的瑕疵嗎?知子先生之意會:滌:灑也,又洗器謂之滌;除:殿陛也,又因之凡去就更新皆曰除。去除一切物的遮蔽如站在至高之處通透明亮地俯觀萬物,毫無疵乎此種玄妙之狀,老子稱之為「玄覽」。此等境界為萬物通明、如透明狀存在不留任何小黑點,你能做到嗎?知子先生淺評:以上為老子修身入道之真義,層層遞進,直至入玄妙之道境。達此境界何為?難道就為了修仙煉道、長生不老嗎?非也!得道之最高境界只為愛民治國,道濟天下,德沐萬民,這才是《道德經》被喻為帝王學說的真正原因!這才是真正的老子之道!原文:愛民治國,能無為乎?知子先生之釋義:達此境界的聖人,以道治國化民,最終能做到清靜無為而天下大治嗎?知子先生之意會:上述三層境界層層遞進,達到之統治者必然會以大道治國,視天下之大身如己身,天下之萬民如親生子女一般。其愛民之情出乎本然而無半點刻意為之,如一慈母疼愛子女般出乎心發乎情不求回報,全無半點私心造作。若真有如此之聖人治國,與人道意義上儒、法之「聖人」相比,何如?……而愛民治國的最高境界便是無為而天下大治,老子問那些自稱得道的統治者、聖人,你能做到嗎?原文:天門開闔 能為雌乎?知子先生之釋義:聖人無為而治,天下大治。百姓、萬物繁衍生息、一派盛景,聖人能否以大道之德性化長養天下萬物呢?知子先生之意會:「天門」此處意為天地化生萬物無形之門。莊子 「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出入而無見其形,是謂天門」。雌,為大道之德性。此時天下大治,百姓、萬物自行其事,繁衍生息、一派盛景如同天門開闔,一切清靜自然。聖人不但要有大道治國之能,還要以大道之德性長養天下萬民萬物。此為老子對得道統治者最高標準的道德要求。何為大道之德性呢?接著往下。原文: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知子先生之釋義:此等聖人通天徹地、滌除玄覽、無所不知,那能不能做到沒有任何人智之識呢?知子先生之意會:此句關鍵是「無知」的理解,若按世俗之理解為愚蠢無知,那何來前面的明白四達呢?豈不前後矛盾。只要是人智之識必定有所不知,有所不明,如何能明白四達?此處「無知」為「有知」的最高境界,意為摒棄使之沒有一切人智之識。明道容易,入道難;入道容易,行道難;行道容易,守道難。老子此處問聖人,你明道入道也行道了,那你能須臾不離大道,摒棄一切人智之識嗎?生而為人卻不能有半點人智之識,這難道不難嗎?為何需要如此之高的境界呢?因為身為統治者的聖人唯有如此,摒棄一切人智之識方能不得而復失大道,前功盡棄致使天下復歸無道。原文: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知子先生之釋義:大道生衍宇宙萬物,並化育它們。但生衍卻不佔有它們,施為化育卻不依賴它們,長養成功卻不主宰它們,這種常人難以理解的德性就叫玄德。知子先生之意會:為什麼叫玄德呢?老子對「玄」的定義是:常人無法理解或認為不可能的,但卻又真實存在的,或唯得道之人可感可見,對得道之人而言甚為美妙的,一切高深幽遠之事物。而非世俗之人所認為的,空無玄幻、不存在甚至虛妄的事物。人道的理解是:生下或製造它,或許就為利用、佔有它;養育或維護它,或許就是要依賴它;成功了或許就要主宰、影響或支配它,如若不然,吃飽撐著或難道是傻子不成?所以難以理解大道這種自然的德性,老子稱之為玄德。「知子先生」第十章淺評:本章是《道德經》最重要的章節之一,也是真正理解老子之道的關鍵章節!本章老子大道之真義昭然若揭:一、《道德經》的第一受眾讀者群為天子、帝王、君主、諸侯、人主等統治者或立志成為統治者的上士、君子等,因為老子言必稱聖人,或從「愛國治民」「將欲取天下而為之」「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侯王若能守」「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等等非常之多的詞句中也可見一斑。但其並非為統治階級代言、施行愚民政策等維護其統治之需,這個我們第七章已經簡單論述過。二、統治者成為得道聖人的最高境界和最終追求便是愛民治國,道濟天下,德沐萬民萬物,實現天下至治之極的盛景,而非純粹追求自身肉體之身心健康、長壽不老和精神境界之逍遙自在、馳騁於世。這是老子與莊子最大的區別之一,以此角度應可以看出莊子似乎未盡得老子大道之真義。三、這種受眾人群與讀者身份的不對等是造成世俗之人讀《道德經》,雖覺得確實是千古好書,但縱然千般好萬般妙,可始終有種難以言說的似懂非懂,或難於理解,或無以為用,或覺得大而不實,虛而無用等奇妙之感,甚至有人覺得其虛妄離奇不可信並曲之賤之,最終導致道裂為百之小術盛行,甚至歪門邪道大行於世,而大道之治卻遭遇隱沒廢棄,使得天下失道愈久離道愈遠!

相關焦點

  • 老子道德經全文:第 1-20章
    《道德經》——《老子道德經》 老 子: 「道 德 經」: 第 一 章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無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萬 物 之 母 。故 常 無 , 欲 以 觀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觀 其 徼 。
  • 《道德經》第六十章 譯文
    當「羊」作為構字部件時,應被釋義為「美好」,例字如「善、美、義」。故而,「鮮」的構字本義為「美味的魚」。《說文解字》對「鮮」的釋義為「魚名。出貉國。」《說文解字》補充釋義說:「按此乃魚名。經傳乃假為新鱻字,又假為尟(音xiǎn)少字,而本義廢矣。」故而,「小鮮」即「美味的小魚」。道家思想認為,「萬物一理,身國同構」。
  • 知子先生釋義:《道德經》第一、二、三章
    《道德經》第一章釋義 ——知子先生在《人類文明的「進化史」》裡 簡述了中華民族尊貴偉岸之源以及中華文明傳承不息之火不乏《老子其人其道》之功,立志探究《老子之道到底為何物》,直至今日開始《道德經》第一章正本清源的解析之旅,感概萬千,不禁繁叨之前我所作的文章!二、「道德經」三字的具體含義將放在最後解讀。因為真正讀懂全文後,這三個字便不解自明,也只有如此它才有意義,反之意義何在?
  •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天道無親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天道無親(本文以帛書修正版的內容進行闡述)第八十一章原文: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是以執右契,而不以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夫天道無親,恆與善人。
  • 《道德經》第十二章(上):你在被什麼操控著?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一起走進道德經的第十二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十二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 《道德經》第八十章,如何理解老子的「小國寡民」思想
    老子在《道德經》第八十章中說,「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老子道德經中的常用成語
    出處:《道德經》第十三章:「寵物若驚,貴大患若身。」 10、虛懷若谷 意指胸懷像山谷那樣深而且寬廣,形容十分謙虛出處:《道德經》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 11、見素抱樸現其本真,守其純樸。謂不為外物所牽。
  • 哪些日常用語出自《道德經》?
    而當我們研讀老子的《道德經》時也會發現,同樣有相當多的日常用詞和成語出自《道德經》。 一、天長地久 出自《道德經》第七章原文:「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二、受寵若驚 出自《道德經》第十三章原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 《道德經》問答81章:「信言不美」的出處
    上一篇文章中(《道德經問答80章:「小國寡民」章排序問題辨證》),探討了通行本80章「小國寡民」和81章「信言不美」的排序問題,這兩章的正確排列位置應當是70章和71章,分別對應《周易》的既濟卦和未濟卦,先在帛書本中做了移動,後又被王弼移至80章和81章。也可以說,本章是《道德經》主文的最後一章,因為72章屬於老子寫的後記,沒有主題,不應算是主文。
  • 《道德經》第八章獨家解析版
    《道德經》第八章獨家解析版,歡迎您的收藏+關注,善意整篇轉發共同探討學習。聲明:惡意盜仿、片段粘貼複製、抄襲者必究!《道德經》前後共分81章,今天在《彎豆聊國學》裡繼續解析第八章部分,以後還會對81章的其它部分逐一進行解析,後期也會對這些解析,做相應的視頻誦讀。春秋時期 · 老子在其《道德經》第八章裡有如是說:【原文】上善若水①。
  • 《道德經》79章,和大怨 80章,小邦寡民 81章,信言不美
    《道德經》79章,和大怨 原文: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 道德經第42章:為什麼和氣能生財?為什麼強梁者不得好死?
    我們知道,道德經第40章是老子對全書前半部分內容做的一個總結,在第41章中,老子對道的運行規律、也就是「反者道之動」進行了展開論述,並在最後提出了只有道,才能輔助萬物並成就萬物的觀點,所以接下來的第42章,老子就對道生萬物展開論述,並提出了一個中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和。
  • 每周一章1分鐘,共讀《道德經》· 第五章
    「老子《道德經》,全球發行量僅次於《聖經》的外文經典。這樣一本風靡西方世界的中文經典,至少應該讀一讀。每周一章「1分鐘」,全球華人共讀《道德經》。附林語堂翻譯的《道德經》英文版,感受下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之Tao。」
  • 道德經第39章:君王為何自稱寡人?到底是尊稱還是賤稱?
    大家好,我是雅風,在第38章,老子把德做了分類,讓我們了解了上德和下德在思想境界和行為方式上的不同,同時藉助華和實、薄和厚這兩對相反相成的概念,論述了有德者樸實敦厚的品質;在第39章,老子繼續講德,先是給我們列舉了有德的事物所表現的狀態,然後通過貴賤和高下這兩對概念,引出了統治者要謙卑處下,以民為本,才能使天下安定的政治主張。
  • 道德經第40章:人生總是事與願違?遭遇中年危機,該怎樣擺脫?
    大家好,我是雅風,不知不覺,道德經我們已經講了一半了,不少網友在評論區或私信我都說視頻更新的太慢了,說真的創作不易呀,因為站在講臺上既要對得起觀眾,也要對得起自己,更要對得起老子,對得起道德經。能堅持到現在和大家在評論區的支持和鼓勵是分不開的,看到評論區裡面網友的留言,真的是很感動,很多網友真的是過譽了,我算不上什麼大師,但我真心希望我的講解能夠幫助到大家理解道德經,運用道德經,希望大家也能和我一樣領悟道德經中博大精深的智慧,從而有效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工作。
  • 讀懂《道德經》第8章,領悟「水之美」,做個有道之人
    《道德經》開篇便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正的大道,不是能夠用語言精確形容的,就如莊子所說:言語是用來傳告思想的,領會了意思就忘掉了言語。道不特指某一具體事物,但道無處不在。我們雖然不能用語言來定義「道」,但是可以用某些生動形象的事物來形容道。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19:第十二章 聖人之治,去疲取此
    《道德經》通行本第十九章如下: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xiàn)素抱樸,少私寡慾。因此,這一章是最要不得的內容。因此,本章無論是哪個時代所作,都不該保留在《道德經》中,因為與「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核心思想完全衝突。而通行本《道德經》成書的年代,正是黃老道家興盛之時,所以關於「弱者道之用」的相關篇章不在少數,得一一甄別。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4:第二十五章 人法天地,道法自然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3:第二十章 獨異於人,而貴食母》中,筆者指出,通行本第三章很可能並非最初原版,只是所替代的通行本第二十章本身人氣不高,所以重複一下本章將通行本第二十五章提為第四章的緣由:《道德經》通行本第三章為: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3:第二十章 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道德經》通行本第三章為: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fú)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清華簡上對應篇章雖然略有差異,但主旨相似。
  • 每周一章1分鐘,共讀《道德經》 · 第九章
    每周一章「1分鐘」,全球華人共讀《道德經》。附林語堂翻譯的《道德經》英文版,感受下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之Tao。」這是貝肯鮑爾第二次帶領德國隊衝擊世界盃,就在四年前第13屆足球世界盃上,由他執掌的德國隊也交出了世界盃「亞軍」的好成績。而正當此次貝肯鮑爾帶領德國國家隊捧回大力神杯,在國內乃至世界足壇的呼聲高漲的時候,「足球皇帝」選擇了隱退,引起了外界的廣泛關注和好奇。在接受德國《明鏡》周刊採訪時,老貝用德語引用了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話:「功遂身退,天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