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六十章 譯文

2021-02-07 道德經釋義

1 治大國,若烹小鮮。

 

譯文:

治理大國,如同烹製美味的小魚。

 

簡析:

現代漢語的「鮮」字由古文「鮮」、「鱻」與「尟」三個字合併而成,本句「烹小鮮」中的「鮮」字古文當為「鮮」,其本義為「美味的魚」;而「新鮮」的「鮮」字本當為「鱻」,「鮮少」的「鮮」字本當為「尟」。

古文「鮮」字由「魚」和「羊」構成。當「羊」作為構字部件時,應被釋義為「美好」,例字如「善、美、義」。故而,「鮮」的構字本義為「美味的魚」。《說文解字》對「鮮」的釋義為「魚名。出貉國。」《說文解字》補充釋義說:「按此乃魚名。經傳乃假為新鱻字,又假為尟(音xiǎn)少字,而本義廢矣。」故而,「小鮮」即「美味的小魚」。

道家思想認為,「萬物一理,身國同構」。這一思想,充分體現在《莊子·齊物論》裡,文中如此表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故而,本文中的「大國、小鮮、天下」,亦皆「與我為一」。這也是本人得以結合道家「修真」理論,解釋《道德經》的理論依據。

「道」的本質乃是「虛無之炁」,故而道家又以「炁」來表述「道」,稱之為「道炁」。萬物之中皆有「道炁」,甚至「屎溺」之中亦有「道炁」。成語「道在屎溺」出自《莊子·外篇·知北遊》:「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音tí)稗(音bài)。』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音pì)。』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

既然萬物之中皆有「道」,那麼治理萬物都應該效法「道」之「無為」。故而,「治大國」與「烹小鮮」,以至於「煉內丹」,皆以「無為法」為無上妙法。有烹飪經驗者都知道,「烹小鮮」最忌諱「翻身頻繁」,否則魚肉就「碎」了。同理,「治大國」最忌諱「政令頻繁」,否則國家就「亂」了;而「煉內丹」則最忌諱「雜念紛飛」,否則「真炁」就「散」了。《抱樸子·外篇·用刑》中如是說:「烹鮮之戒, 不欲其煩。」

 

2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譯文:

以道蒞臨天下,鬼(就)不會(顯示)神(力)。

 

簡析:

有些版本的《道德經》,把「蒞」寫為「蒞」、「䇐」或「涖」。這四個字在古文中相互通用。《說文解字注》中記載:「經典蒞字或作涖,注家皆曰臨也。《道德經》釋文云:古無蒞字,《說文》作䇐。按蒞行而䇐廢矣。凡有正字而為假借字所奪者類此。」

「鬼」在甲骨文中是常見字,有三種典型字形。其一為「」,上面為代表「面具(鬼頭)」的「」,下面為代表「人」的「」。其二為「」,將第一種字形中的「人」替換為代表「身(跪人)」的「」。其三為「」,在第二種字形的基礎上增加了代表「示」的「」。由第一和第二種字形可見,「鬼」的構字本義為「隱而不見的人」,也就是說,「鬼」是「形體已滅,精神尚存的人」,即「已經死去的人」。從第三種字形可知,「鬼」是能夠「示現」的。

「鬼」的金文也有多種字形。其一為「」,繼承了甲骨文的第一種字形。其二為「」,在第一種字形的右邊增加了代表「攴」的「」,以表示「鬼是有力量的」。其三為「」,由代表「鬼頭」的「」和代表「戈」的「」,也表示了「鬼是有力量的」。其四為「」,由第一種字形的「鬼」和代表「示」的「」,代表「口」的「」構成,表示「鬼可以說話」,事實上「鬼」的確可以採用「託夢、附體」等方式與人類進行溝通。

「鬼」在楚系簡帛文字中寫為「」,上面的「」繼承了甲骨文第一種字形,下面是代表「示」的「」。此字形結構與甲骨文第二種字形相同。

「鬼」在秦系簡牘文字中寫為「」,在甲骨文第一種字形的基礎上增加了代表「厶」的「」,此字形由篆文「」所繼承。《說文解字》對「厶」的釋義為「奸邪也」,故而「厶」字體現出了「鬼」的「奸邪」。因為「鬼」可以禍害人間,所以從「厶」。《說文解字》中錄入的「古文鬼」為「」,由代表「鬼」的「」和代表「示」的「」構成,此構字方式與甲骨文第二種方式相同。

《說文解字》對「鬼」的釋義為「人所歸在鬼。從人,象鬼頭。鬼陰氣賊害,從厶。」《說文解字注》補充釋義說「《釋言》曰:鬼之為言歸也。郭注引《尸子》:古者謂死人為歸人。」

《禮記·祭義》中記載:「宰我曰:『吾聞鬼神之名,而不知其所謂。』子曰:『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與神,教之至也。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骨肉斃於下,陰為野土;其氣發揚於上,為昭明,焄(音xūn)蒿(音hāo),悽愴,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因物之精,制為之極,明命鬼神,以為黔首則。百眾以畏,萬民以服。』」 這一段話,與道家的「魂魄」理論是一致的。在道家理論裡,人有「魂魄」,而鬼亦有「魂魄」。人的「魂魄抱一」,所以得生;鬼的「魂魄相離」,所以得死。

《道德經》十章中記載:「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其中所言的「營」,即是「魂」。「魂」乃「天之氣」,死後「歸天」;「魄」乃「地之氣」,死後「歸地」。道家修煉成真者,則能夠「魂魄抱一」,所以「永生」。唐代經學家孔穎達對「魂魄」如此解釋:「魂魄,神靈之名,本從形氣而有;形氣既殊,魂魄各異。附形之靈為魄,附氣之神為魂也。附形之靈者,謂初生之時,耳目心識、手足運動、啼呼為聲,此則魄之靈也;附所氣之神者,謂精神性識漸有所知,此則附氣之神也。」

由《禮記·祭義》的這段話,可以進一步得知,「鬼神」的物質基礎,乃是「發揚於上」的「氣」,此即「天之氣」,亦即「鬼魂」。「鬼神」影響人類的方式,包括「昭明、焄蒿、悽愴」等。「昭明」者,乃是「眼之所見」;「焄蒿」者,乃是鼻之所嗅;「悽愴」者,乃是心之所感。

總結如上的分解剖析,可得出如下的簡單結論:「1、人有神,鬼亦有神。2、人與鬼的區別,只在於是否具有肉身而已。3、魂魄合一則生,魂魄相離則死。4、人生於陽間,鬼生於陰間。5、陰間的鬼神能夠對陽間的人類施加影響力。」

道教進一步發展了道家的「鬼神」思想,將「鬼」所存在的空間稱為「陰間」,將「人」所存在的空間稱為「陽間」,並且「陰陽兩隔,人鬼殊途」。但總是有些「鬼」,企圖對人類社會施加「影響力」。此施加「影響力」的過程,民間俗稱為「顯靈」。

 

3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譯文:

並非鬼沒有神(力),(而是)其神(力)不會傷害人。 

 

簡析:

有些版本的《道德經》,把本句以及下句中的「人」寫為「民」。

「非其鬼不神」這句話,肯定了「鬼」是具備「神力」的;「其神不傷人」這句話則表明,如果「道蒞天下」,那麼雖然「其鬼有神」,也會「其鬼不傷人」。

 

4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譯文:

並非(鬼)神不(能)傷人,(而是因為)聖人也不傷人。

 

簡析: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記載:「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聖人常持「三寶」,以「大慈悲心」護念眾生,故而「聖人不傷人」。

道家把人的道德層次區分為「道行」與「德行」。「道行」越高,則「法力」越強;「德行」越重,則「福報」越大。道教龍虎山天師府有一副著名的古聯:「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聖人乃是「道高德重」之人,「鬼神」莫不欽敬。既然聖人不傷害人民,那麼鬼神又豈敢傷害人民?

 

5夫兩不相傷,故徳交歸焉。

 

譯文:

(聖人與鬼神)兩者都不相傷(於人),所以(兩者之)德交歸(於民)。

 

簡析:

鬼之「不神」,猶如聖人之「無為」。聖人「無為」,但並非「不為」;鬼神「不神」,但並非「無神」。道家經典《陰符經》中記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

聖人之治,乃是「陽治」;「鬼神」之治,乃是「陰治」。聖人「無為」,故而「不傷人」,此乃「一不相傷」;鬼神「不神」,故而亦「不傷人」,此乃「兩不相傷」。因為「兩不相傷」,故而聖人之「陽德」與「鬼神」之「陰德」相交而歸焉。

聖人之「陽德」與「鬼神」之「陰德」將會交歸於何處?由宋真宗詩作《孝宗明堂前享太廟三首其一》:「明明徽祖,撫世昇平。制禮作樂,發政施仁。聖靈在天,德澤在民。億萬斯年,保佑後人。」可確信,「其德交歸」之處應在於「人民」。而現代成語「德被八方、德被天下、德澤流布」,亦可佐證「其德交歸」之處在於「人民」。


相關焦點

  • 老子-《道德經》英文譯文
    【老朋友】點擊手機右上角圖標【轉發分享】內容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 老子《道德經》:治大國若烹小鮮,懂得其中道理,獲益良多
    今天的內容是:治大國若烹小鮮,懂得其中道理,獲益良多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的第六十章好,我們先來看一下《道德經》第六十章原文: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 知子先生釋義:《道德經》第一、二、三章
    《道德經》第一章釋義 ——知子先生在《人類文明的「進化史」》裡 簡述了中華民族尊貴偉岸之源以及中華文明傳承不息之火不乏《老子其人其道》之功,立志探究《老子之道到底為何物》,直至今日開始《道德經》第一章正本清源的解析之旅,感概萬千,不禁繁叨之前我所作的文章!二、「道德經」三字的具體含義將放在最後解讀。因為真正讀懂全文後,這三個字便不解自明,也只有如此它才有意義,反之意義何在?
  • 《道德經》第七十九章:老子其實也反對以德報怨?
    今天我們一起來讀《道德經》第七十九章,看看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思想:原文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譯文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下殘餘的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怎麼可以算是妥善的辦法呢?因此,有道的聖人保存借據的存根,但並不以此強迫別人償還債務。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據的聖人那樣寬容,沒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刻刁詐。自然規律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有德的善人。
  • 悟畫道德經——第六十一章《大者宜下》
    道德經第61章第六十一章 大者宜下 原典 大國①者下流②,天下之牝,天下之交③也。譯文 大國如同居於江河的下遊,處在天下雌柔的位置,充當天下的會集之地。雌柔常以安靜守定而勝過雄強,因為安靜才可處於下位。所以,大國對小國謙下忍讓,就能取得小國的信賴;小國對大國謙卑恭敬,就能見容於大國。所以,有時大國靠謙下而取信於小國,有時小國因謙卑而取信於大國。大國不過是想網羅小國,小國不過是想歸附大國。
  • 讀《道德經》分析曾國藩12條日課的過人之處
    ——《道德經》第60章。譯文:該幹啥時要幹啥,別拖。四、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少則得,多則惑。—— 《道德經》第22章譯文:一鳥在手,勝過多鳥在林。五、讀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道德經》第57章。
  • 《道德經》第1章到底講了什麼,字義弄清楚就明白了-汪致正系列
    首先要明白關鍵字的初義,同時依據近古較真的原典,然後再讀《道德經》,你就能體會到老子所說的:【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70章】意思是:「我的話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施行。然而世人卻沒能夠理解,也沒能夠施行。【先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 盤點《道德經》中的名言警句,就知道其對中國人的影響有多大?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大小多少。報怨以德。——《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 《道德經》第八章獨家解析版
    《道德經》第八章獨家解析版,歡迎您的收藏+關注,善意整篇轉發共同探討學習。聲明:惡意盜仿、片段粘貼複製、抄襲者必究!《道德經》前後共分81章,今天在《彎豆聊國學》裡繼續解析第八章部分,以後還會對81章的其它部分逐一進行解析,後期也會對這些解析,做相應的視頻誦讀。春秋時期 · 老子在其《道德經》第八章裡有如是說:【原文】上善若水①。
  • 看了才知道,這些常用古典名句出自《道德經》,你知道願意嗎?
    老子讀書大器晚成出處:《道德經》第四十一章譯文:往往有大智慧大用處的人,很難很早就獲得出人頭地的機會。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出處:《道德經》第八十章譯文:與其他國家相鄰,互相能夠聽得見對方家裡的雞鳴狗叫,但是就是互不往來,直到老死。我們常說的「老死不相往來」就來自這句。
  • 《道德經》第十二章中英對照及學習筆記
    註:本文所用的《道德經》中英文對照文本,是魏俊梅老師的《道德經》有聲讀本和Stephen Mitchell先生的譯本。
  • 每周一章1分鐘,共讀《道德經》· 第五章
    「老子《道德經》,全球發行量僅次於《聖經》的外文經典。這樣一本風靡西方世界的中文經典,至少應該讀一讀。每周一章「1分鐘」,全球華人共讀《道德經》。附林語堂翻譯的《道德經》英文版,感受下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之Tao。」
  • 《道德經》第十章釋義
    《道德經》第十章知子先生釋義聲明:偶然在本平臺上發現所有在本人頭條號「知子先生」發布的文章全部遭人轉載但卻無註明原作及出處。感謝轉載樂見《道德經》的廣泛傳播,若轉載者能從善如流,加上原作及出處,本人將更感欣慰!畢竟轉載者無法答疑解惑,望知悉!
  • 老子《道德經》第18章原文解析及譯文
    【譯文】大道被拋棄了,才彰顯出仁義。智巧出現了,才會產生虛偽狡詐。父子、兄弟、夫妻不和的時候,才會顯出孝慈;國家昏亂的時候,才會出現忠臣。【導讀】在老子看來,人人所嚮往的仁義的出現,恰恰是因為大道荒廢了;那些巧詐、奸偽的出現,恰恰是因為人們恃以提防、辨別他們的智慧。同樣,孝慈、忠臣的出現無不如此。
  • 《道德經》問答81章:「信言不美」的出處
    上一篇文章中(《道德經問答80章:「小國寡民」章排序問題辨證》),探討了通行本80章「小國寡民」和81章「信言不美」的排序問題,這兩章的正確排列位置應當是70章和71章,分別對應《周易》的既濟卦和未濟卦,先在帛書本中做了移動,後又被王弼移至80章和81章。也可以說,本章是《道德經》主文的最後一章,因為72章屬於老子寫的後記,沒有主題,不應算是主文。
  • 老子道德經全文:第 1-20章
    《道德經》——《老子道德經》 老 子: 「道 德 經」: 第 一 章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無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萬 物 之 母 。故 常 無 , 欲 以 觀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觀 其 徼 。
  • 《道德經》第四章,和光同塵
    道德經第四章:(1)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2)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至於天帝的如何出現,就需要另行看待,道德經也沒有具體交代。而這裡提到了天帝,那麼就會牽扯宗教當中提到的鬼神之類的無形存在,以及超自然能力的存在。而這在過去文化當中也是一種很普遍的認知。比如巫術,巫醫,巫文化就是說的這些方面多東西。這一章的體量小,那麼就多說點,道為何能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 ...讀《老子傳奇》33-《道德經》誕生,道德經的十大特性與道之三寶!
    大斌小課 丨成長贏丨 發起人 / 張志斌這是張志斌公眾號的第817篇日更原創文章我們先來看看《老子傳奇》第33集-道德五千言誕生了!孔子:此書簡分為上下兩卷。上卷說道,下卷論德,合稱《道德經》,共八十一章。為師一生,對道德學說之感悟盡在其中。涵蓋治國、治家、治身之常理。
  •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解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解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經粉飾過的語言雖然華麗但失去了誠信的價值。善良的人不會對他人的質疑和誤解指責進行開脫辯解。總是找理由為自己開脫罪責的人就失去了對善良擔當的勇氣。智慧的人能夠見微知著沒必要用廣博的知識來支撐,沒有定力而去追求廣博多聞的人已經失去了深刻的洞察能力而不能獲得真知。
  • 道德經品讀第三十七章 無為而無不為,無欲則剛
    這第1到第37章,是道德經中的「道」經,其中老子講的最多的,最根本最核心的觀點就是要順應規律、順勢而為,要讓天下萬物都按自身規律正常發展,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問題是,自生自長會產生「貪慾」。【譯文】「道」永遠是順其自然的,卻又好像沒有什麼事情不是它所作為的。侯王若能遵循道的原則,無為而治,天下萬物就會按自身規律正常發展。當它的自生自長產生貪慾時,我就用道的真樸去整治它。用道的真樸來徵服它,就不會再起食慾之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