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治大國若烹小鮮,懂得其中道理,獲益良多

2021-01-19 悅讀國學

大家好,這裡是悅讀國學。今天的內容是:治大國若烹小鮮,懂得其中道理,獲益良多

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的第六十章

好,我們先來看一下《道德經》第六十章原文:

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簡單做一下注解:

其鬼不神:神,靈也。——《廣韻》,此處指的是發揮靈性。

其鬼不神——(因為和大道頻率相同)邪惡的力量不會妄動傷害他

其神不傷人——神靈不會(對依道而行的人)發動懲處的力量

故德交歸焉 ——交歸:交錯融合

悅讀國學譯文:

治理大國,就像烹飪小魚一樣,應該合理調味,掌握火候,並且不亂攪動。

以大道來治理,天下就可以各安其位,連鬼魅也不顯靈作祟。

不但鬼魅不顯靈作祟,就是神靈也不會懲罰人。不只是神靈不懲罰人,有威望有權勢的人也不會壓迫群眾。

不同維度空間的能量都依道而行,和諧融洽,因而天下都受到德的恩澤。

解讀

此章,老子主要表達的是三個字——不妄動。

名為治理天下,實際還是談個人修養:烹調小魚,不能亂攪動;立身處世也一樣,忌妄念妄動,獨處時,可以多靜下心來安心養神;人群裡,要管好自己的手腳和嘴巴,不要違背原則做事,不要不著邊際說話,沒有原則的亂想亂說和亂動,都會把好好的一道小菜,攪合得稀碎。

一個人,從內到位,如果能做到平靜祥和,就會身處正能量的磁場,各種力量都不會加害於他;反之,動了苛求 盡善盡美的執著心,神靈會發動力量審視他,起了貪婪佔有的虛妄心,鬼魅會發動邪惡的力量損害他,只有平靜祥和,守中虛靜,嚴格的按照客觀法則做人做事,才可以永保安寧。

怎樣正確理解「治大國如烹小鮮」?

鮮,本意是味美的食物,也指魚蝦

治大國如烹小鮮,意思是:治理大國、管理團隊,就像烹調小菜一樣,只要掌握規律,就可以駕輕就熟

什麼規律呢?——因人而異,因地制宜,不能刻意死板,不能千篇一律

制度和章程,依據的應該是客觀需求,不是領導者個人的口味,也不是領導者擅長什麼。我隨便舉個例子,比如,你想做個項目,那麼首先,你要先看看這個項目有沒有市場空白,競爭多大,風險多大,而不是你在這個項目上有多少專長,也不是你對這個項目有多少興趣。主觀訴求不能左右客觀需求。你喜歡吃辣的,不能用麻辣的口味來招待所有人,畢竟有喜歡吃清淡的,也有喜歡五香的,

調和五味需要作料,治理天下,需要依據。

只有用大道來治理天下,規範自身,才可以從根本上解決所有人的本質需求,各種力量相安無事,天地萬物井然有序,世間眾生和諧發展。

相關焦點

  • 《道德經》60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61章 大國者下流
    《道德經》60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原文: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 品品人間煙火味裡的那些中國文化(二):治大國若烹小鮮
    (一)史籍經典的出處和文字內涵語出《老子·德道經》第23章:「治大國,若烹小鮮。」【歷代註解】《韓非子.解老》:「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貴靜,不重變法,故曰治大國者若烹小鮮。」《德道經》:「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從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是道家「無為而治」的主張在治國為政思想上的運用。
  • 老子《道德經》中的八大中華傳統智慧
    2500年前的老子《道德經》,是五千年中華文化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很多中華文化中的經典智慧。本文介紹其中的八大著名智慧。一,上善若水動物、植物、人的生長都需要水的滋潤。二,適可而止老子《道德經》講:「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做事如果能夠不貪多,懂得知足和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和失敗。貪多反而會一點也得不到。如果過於貪多,不但得不到,還會往裡賠。
  • 《道德經》的問世除了歸功於老子之外,還要感謝另外一個人尹喜
    道德經問世寫成後,老子對尹喜道:「老夫授汝此書,分上下兩篇,上篇為《道經》,言宇宙根本,含天地變化之機,蘊神鬼應驗之秘;下篇為《德經》,言處世之方,含人事進退之術,蘊長生久視之道。言罷,老子飄然而去。也在這時,影響後世數千年的《道德經》就此出世。因為這書上篇開卷談「道」,下篇首章談「德」,所以又稱《道德經》。《道德經》主要講的是治國平天下的道理。這個道理就是法無為,法玄德。天下太平的根本就在於經統者能做到為而不私,功而不爭。統治者對權力、財富和不勞而獲的欲望不息,天下便永無太平寧日。
  • 美國總統裡根懂得「治大國若烹小鮮」,為什麼儒家是正統思想而道家...
    1988年,時任美國總統的裡根,在他的《國情諮文》中曾經引用老子的一句話:「治大國若烹小鮮」。《道德經》頓時身價倍增,出版社爭相出版該書。 裡根總統創造了一個自由主義的神話,使得美國擺脫了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人們稱之為裡根經濟學。裡根的自由主義與道家治國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
  • 道德經是世上閱讀最多的書?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是遠走還是成仙了
    《道德經》最初被稱為《老子》以前古代著作很少有具體的名稱,是誰寫的一般就用他的名字來稱呼,這就像孫子的《孫子兵法》莊子的《莊子》一樣。為什麼《老子》會被成為《道德經》,因為後人總是喜歡把古人的著作弄成道德教訓於是老子就變成了《道德經》莊子就變成了《南華經》。
  • 道德經,大國下流
    我們接著來學習道德經第六十一章,先看一下原文,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 道德經的奧秘:最經典的五句話,一生最少讀一次
    如果沒有《道德經》這個世界會是什麼樣子?歷史上將失去一多半靠譜的人出場撥亂反正,另一些不靠譜的人會出來搞笑,平常人將水深火熱。讀過《道德經》,深信老子之道的人一般都比較有大智慧。當年秦始皇橫掃天下,統一六國,覺得老子天下第一了,還是留下不少遺憾,後來到了漢朝才得以補正。
  • 世上看似最難之事往往很簡單,老子《道德經》一句話揭示其中道理
    我們今天從老子《道德經》中或許能夠窺見其中的秘密。在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六章中有一句話是這樣寫的:「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 一本全面了解《道德經》的思想與智慧,讀《道德經說什麼》
    西安交大韓鵬傑教授精研數十年,以魏晉時期天才學者王弼註解本《道德經》為依據,以獨有的「以經解經」特色,用幽默風趣的講解方式,帶給我們讀者一個立體的《道德經》,並用形象生動的例子和自身厚重的國學素養,進行逐章逐句解讀,重點講解書內《道經》「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尊道貴德」「反者,道之動
  • 在《道德經》中尋找智慧——對幾段經典語錄的思考和啟示
    《道德經》原文的上篇是《德經》,下篇是《道經》,合稱為《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一部經典著作,是中國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這部著作的精華所在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既要有「德」,也要有「道」,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的影響。二千多年來,《道德經》光芒四射,其影響力無處不在,上至帝王將相,下到黎民百姓都奉之為經典。今天學習道德經,仍然可以從中吸取許多的智慧,給我們帶來很多的啟示。下面是對《道德經》中幾段語錄的思考和啟示。
  • ...讀《老子傳奇》33-《道德經》誕生,道德經的十大特性與道之三寶!
    大斌小課 丨成長贏丨 發起人 / 張志斌這是張志斌公眾號的第817篇日更原創文章我們先來看看《老子傳奇》第33集-道德五千言誕生了!孔子:此書簡分為上下兩卷。上卷說道,下卷論德,合稱《道德經》,共八十一章。為師一生,對道德學說之感悟盡在其中。涵蓋治國、治家、治身之常理。
  • 「大道至簡,上善若書」,《道德經》15句精髓,值得一生收藏品讀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兵家有言,我不敢挑起戰爭而寧願防守,不敢盲目進擊一寸,而寧願退後一尺」,這是《道德經》之中的用兵之道,而對於人生來說則是處世之本。《道德經》是描述宇宙演化規律的經書,因此,其中的內涵可以用來指導人世間的所有領域。
  • 盤點《道德經》中的名言警句,就知道其對中國人的影響有多大?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大小多少。報怨以德。——《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 除了「上善若水」,你還應該知道這些《道德經》裡的至理名言
    《道德經》原名《老子》又稱《五千言》,漢代的河上公著有《老子章句》,把《老子》整理為上篇《道經》37章,下篇《德經》44章,之後才有了《道德經》這個名字。關於老子的史籍記載很少,在西漢的司馬遷編寫《史記》時就已經不能搜集到詳細的資料了。
  • 道德經:看不清別人沒事,不了解自己才是真無知,做事要把握尺度
    在《道德經》中,老子提出了這麼一個道理:「柔勝剛,弱勝強」。意思就是柔弱勝過剛強,馬上反擊看似剛強,但會讓你陷入混戰,潛心發展自己看似柔弱,但讓自己過得越來越優秀,也許這就是最好的反擊。但有的人就是急性子,非得在當時就爭個「你死我活」不可,這是很大的忌諱。這就需要我們做人做事都要好好把握尺度。
  • 為什麼說鬼神不會傷人,《道德經》中治理大國的秘訣是什麼?
    為什麼說「治大國,如烹小鮮」?孔子對鬼神諱莫如深,而在老子看來,鬼神並不可怕,因為鬼神「不傷人」,這麼說老子和孔子的學說是相矛盾的,這其中的區別又在哪裡?如何才能不被鬼神所傷,與道德相交?01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魚就已經是民間很常見的食材了,所以老子才會在《道德經》中用它來比喻治理國家——治大國,如烹小鮮。
  • 道德經奧秘:比超人更厲害,這種人有九種高妙之處
    在老子的《道德經》中十分明確地告訴我們什麼是聖人,聖人如何行事。一、聖人無為道德經告訴我們: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對比尼採的超人觀念 ,「聖人」顯然要高出一個珠穆朗瑪峰來。尼採的超人總想用力量證明自己,這在以後的美國大片中常以氪星超人、蝙蝠俠、綠巨人等等形象出現,忙來忙去,總有打不完的小怪獸,世界從來不和平清靜。而在老子看來,聖人是需要無為的,所以無所不為。
  • 《道德經》:遇事懂得變通,學會小人的手段,是為了更好的做君子
    老子在《道德經》中就有說過,要學會變通才是真正的君子。變則通,通則久最好的方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持守原則,而是懂得圓潤變通。有的時候,君子當一回「小人」,是為了更好的去做君子,那一些人把君子與小人之間的言行分得太過於明確的人,只是恪守死板,對於做事來說,毫無任何益處。美其名曰的是自己能夠堅守原則,但是實際上就是過於死板。
  • 宋真宗「念歪」了老子的《道德經》
    王旦是進士出身,很有才幹,為人也很正直,作為宰相的王旦最初是不同意這樣鋪張浪費,後經大臣王欽若的反覆勸說:「這是出於聖意。」最後,王旦同意了。但宋真宗心裡還是不踏實,就把王旦召來宴飲,正當喝得高興的當兒,命人取出一樽酒來賜與王旦說:「帶回去同老婆孩子一起享用吧!」王旦回家後打開酒樽一看,哪裡是什麼美酒,那裡面盛的全是稀世寶珠!(典型的上級賄賂下級)王旦回到家,衣裳也不換,就進了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