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鬼神不會傷人,《道德經》中治理大國的秘訣是什麼?

2020-12-16 符號帝國

為什麼說「治大國,如烹小鮮」?孔子對鬼神諱莫如深,而在老子看來,鬼神並不可怕,因為鬼神「不傷人」,這麼說老子和孔子的學說是相矛盾的,這其中的區別又在哪裡?如何才能不被鬼神所傷,與道德相交?

01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魚就已經是民間很常見的食材了,所以老子才會在《道德經》中用它來比喻治理國家——治大國,如烹小鮮。那麼,這其中到底蘊含著怎樣的道理呢?

魚作為最常見的水生動物,繁殖能力非常強,所以傳統文化中有很多跟魚有關的成語,寓意家族人丁興旺、日子富足有餘,比如早生貴子、年年有餘。又因為魚的肉質富含營養、適應能力強,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溫帶還是熱帶、寒帶,只要是比較清潔的水域,都會有它的身影,所以非常適合人工養殖,供人們食用。

作為一種食材,魚肉肉質鮮美細膩,適合烹、煎、蒸、煮等多種烹調方式。很多人都親自做過魚,或者看過別人做魚。有經驗的人就會發現,如果個頭大,多翻幾次也無傷大雅,不會破壞什麼;但如果是小魚,稍稍翻動就會散架,不但失去了美感,而且吃起來很麻煩。

常言道,人少好領導,又說船小好調頭。因為當人數少,船的體量比較小的時候,如果有什麼變動,很快就能響應,第一時間做出反應。但如果隊伍大了,就不好帶了。就像是古代宮廷裡傳話,一句話從宮門外傳到殿前,要經過好幾十個人層層傳遞才能到達皇帝的耳邊,這其中如果有一個人傳錯了,就會導致一人錯全體錯,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國家也是一樣的,一個彈丸小國,比如北歐的一些國家還沒有中國的一個省大,他們如果要推行什麼新政策,執行力強的話幾天最多幾個星期就能落實到位;即使出現什麼差錯,從頭檢查一遍也不會費多大事兒,很快就能過完一遍。

一個獨木舟,想去哪兒馬上就能出發,想反悔直接掉頭就是了;但如果是一艘巨輪,光是啟動就費老鼻子勁兒了,如果要掉頭更是困難,得首先找到適合深度的水位,還得四周水域範圍足夠大才成。

所以,像印度、美國這樣的大國,如果政策朝令夕改,就會引發混亂,就像做小魚還窮折騰不停翻動一樣,很快魚肉就變得稀碎,根本夾不起來,沒法吃了。

治大國,如烹小鮮,就是不折騰。古代很多帝王喜歡大興土木、窮兵黷武;喜歡搞大型活動。結果勞師動眾,勞民傷財,導致整個國家元氣大傷,四分五裂。

事業的發展需要時間,每一個統一朝代的開始,君主大多主「靜」,與民休息,休養生息,國力就會得到積累,越來越強大;到了末代皇帝,往往是驕奢淫逸,好大喜功,大搞排場,結果導致國庫虧空、尾大不掉,最終局面無法收拾。

02

《心經》云:道法空相,天地生養萬物的大道本質上也是主靜的,正如《道德經》十六章所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第三章說「虛其心,實其腹」。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指的就是與大道相合,按照天地大道來做事,即使是鬼神來了,咱也不帶怕的,它們根本傷不了你。為什麼呢?

什麼是鬼神?這個現象孔子一直沒有說,每當弟子問起的時候,他就會以「不知死,焉知生」「聖人不言怪力亂神」來敷衍。

其實孔子這種做法也無可厚非,就像佛陀常常告誡弟子不要追求神通一樣,雖然修道會產生神通這樣的副產品,但是它不是大道的正途,也不是修行的根本目的,如果一味追求細枝末節的東西,就會走上歧途。

孔子之所以迴避鬼神的話題,就是怕學生們因為好奇心害死貓,一時衝動就會跑偏。

老子說「其鬼不神」,這裡的「鬼神」是一對相對的概念。神就是指道,或者說合於道的力量,自然就會順應自然;鬼是指那些違背大道逆天而行的力量。就像陽明先生所說,如果你的內心光明,良知常駐,所行皆「中節」,自然就不會受到邪風歪氣的騷擾;但如果你存心不良,就會吸引不好的東西上門,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地無情,福禍自招。

03

人常說:不做虧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門,就是這個道理。鬼神之所以能夠招惹你,就是因為你做了違背天理人倫的事情,那些規規矩矩行事的人,大概率會好人一生平安,即便無法大富大貴,起碼落得個自在喜樂。

老子曾說過:「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也就是說,在天地的眼中,世上根本沒有什麼是非對錯、愛恨情仇,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只是人心多欲,才將它們相分別而已。

既然沒有好壞對錯,自然也就不存在什麼愛護和傷害了,愛是執著,恨也是執著;愛護是貪嗔痴,傷害也是貪嗔痴。只有祛除自己的是非之心、人我之心,才能真正做到與道相合、天人合一。也就是佛家所說:無人我相,無眾生相。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宇宙誕生的邏輯,就相當於演繹法,一直往外推,向外攤開,越生越多,越攤越大;有生就有滅,有來就有回,那麼回去的路自然是相反的。就是萬物歸納為四象,四象復歸兩儀,兩儀再回歸太極,太極回到無極,以至於寂滅無聲;人歸於德,德回到道,道再回到自然。

所以,老子在本章的最後說「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聖人是得道之人,道不傷人,聖人自然也不傷生;德是道衍生的法則,它的本源是道,所以說「德交歸」。

就像樹根長出樹幹,樹幹長出樹枝;最終落葉歸根,塵歸塵,土歸土,有歸於無。

相關焦點

  • 《道德經》60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61章 大國者下流
    《道德經》60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原文: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 老子《道德經》:治大國若烹小鮮,懂得其中道理,獲益良多
    今天的內容是:治大國若烹小鮮,懂得其中道理,獲益良多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的第六十章好,我們先來看一下《道德經》第六十章原文: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 《道德經》第六十章 譯文
    譯文:治理大國,如同烹製美味的小魚。既然萬物之中皆有「道」,那麼治理萬物都應該效法「道」之「無為」。故而,「治大國」與「烹小鮮」,以至於「煉內丹」,皆以「無為法」為無上妙法。有烹飪經驗者都知道,「烹小鮮」最忌諱「翻身頻繁」,否則魚肉就「碎」了。同理,「治大國」最忌諱「政令頻繁」,否則國家就「亂」了;而「煉內丹」則最忌諱「雜念紛飛」,否則「真炁」就「散」了。《抱樸子·外篇·用刑》中如是說:「烹鮮之戒, 不欲其煩。」
  • 道德經,大國下流
    我們接著來學習道德經第六十一章,先看一下原文,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 一本全面了解《道德經》的思想與智慧,讀《道德經說什麼》
    說是要讓老子留下「道」的思想,才讓他過關。於是,便有了這本著作。其書:這本書最初既無書名,也無分章,所以就將「老子」加了書名號,名為《老子》。後來,它才名為《道德經》,並分成八十一章。其道:本書原是老子寫給特定對象的。包括三類人:士、王、聖。所謂士,即基層領導者;王,即地方行政長官;聖,即好的領導者。
  • 《道德經》:為什麼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曾經有粉絲朋友問我:「為什麼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其實,我們不能簡單從字面意思來理解,說什麼:學習要一天天增加,學道要一天天損失。我們只要去翻閱老子《道德經》第48章原文,就會真正明白這句話的意思。
  • 《道德經》裡說「道德」,什麼是道?什麼又是德?
    說到道教,就不得不提《道德經》了。《道德經》,又稱《老子》、《道德真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著作,全篇共八十一章。《道德經》分為上篇和下篇,前三十七章為上篇道經,自第三十八章起為下篇德經。《道德經》主要闡述了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文中包羅萬象,語義深奧,被譽為「萬經之王」。
  • 在《道德經》中尋找智慧——對幾段經典語錄的思考和啟示
    《道德經》原文的上篇是《德經》,下篇是《道經》,合稱為《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一部經典著作,是中國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二千多年來,《道德經》光芒四射,其影響力無處不在,上至帝王將相,下到黎民百姓都奉之為經典。今天學習道德經,仍然可以從中吸取許多的智慧,給我們帶來很多的啟示。下面是對《道德經》中幾段語錄的思考和啟示。
  • 老子《道德經》中的八大中華傳統智慧
    2500年前的老子《道德經》,是五千年中華文化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很多中華文化中的經典智慧。本文介紹其中的八大著名智慧。一,上善若水動物、植物、人的生長都需要水的滋潤。二,適可而止老子《道德經》講:「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做事如果能夠不貪多,懂得知足和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和失敗。貪多反而會一點也得不到。如果過於貪多,不但得不到,還會往裡賠。
  • 讀《道德經》:真正的大國不做「戰狼」,而是「謙下」
    《道德經》雖然只有五千多字,但卻包羅萬象,上至宇宙起源、下至為人處事,也包括與國家治理相關的政治、軍事、外交。只要認真品讀,人類社會面臨的各種問題和困擾,都能從中找到答案。今天的世界無疑生病了。先別著急質疑,我們來看看老子的藥方都寫了什麼。在《道德經》第六十一章中,老子闡述了大國與小國分別在國際關係中應有的定位,以及處理外交事務的基本準則: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 為什麼道德經是企業家必讀經典
    其中多少帝王豪傑,文臣武將,棟梁之才莫不是把道德經作為必須修學的智慧經典,人生必讀。但是因為歷史太久,傳承遺漏,個人理解,以及其他原因,人們對道德經的認識,理解,其實是不一而足。有人說他是統攬世界的百科智慧,有人說他是提倡無欲無為的心靈雞湯,有人說他是宇宙哲學,有人說他是齊家治國修身的教科書。
  • 為什麼要學習《道德經》
    霧滿攔江終於使出殺手鐧,不僅告訴你怎麼讀書,還直接告訴你讀什麼書。就像把上帝的骰子提前透露給你。推薦了古書《道德經》。為什麼是《道德經》。因為這本書是一本價值觀極其正的書,確實牛逼,很多大佬都是對這本書倒背如流,從這本書汲取了大把精華。
  • 《道德經》:「善」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老子在《道德經》的第27章{善行無轍}對「善」的最高境界分五個方面作了詳細的論述。行善,{善行無轍跡}善於行動的人,做事不會留痕跡,這裡的「行」是做事的意思。善行的意思就是把事情做得漂亮。把事情做漂亮了就不會有遺漏。所以在現在我們常說多做少說就是這個意思,善行的人在事業生活方面,都會很極致。
  • 《道德經》中的聖人到底指誰?
    聖人一詞,在道德經中,共26章提到聖人,總共出現31次。那麼,它到底是指什麼樣的人呢?歷來都有不同的解釋。但不論哪種解釋,似乎都太完美了。完美到需要重新做一次深刻的總結才行。其實,只要知道《道德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就不難理解了。《道德經》論道、論德,但實際上,它更是一本講述如何治理國家的書。因為老子每次論道論德,都是為了引出聖人「無為之治、不言之教」的治國道理。
  • 什麼是天道?《道德經》中說的最清楚,4條天規,讓你趨福避禍
    什麼是天道?天地間真的存在著某種法則嗎?提起對「天道」這個詞,很多人都會很自然的想到一本書,一個人,這就是《道德經》,老子。老子是已經了悟萬物之道的人,他則在《道德經》中多次描述了天道,是老段認為說的最清楚的。
  • 為什麼你的人際關係差,被排擠?答案或在《道德經》裡面
    這句話的意思,一個大國和一個小國,如果想和睦相處,大國以謙虛卑下的態度對待小國,就能取得小國的擁護和信任。小國用謙虛卑下的態度對待大國,就能得到大國的支持和幫助。謙虛卑下,是大國和小國和睦相處的最高境界。很多人當了領導,就拿著雞毛當令箭,對下屬百般刁難。
  • 有人的地方就有《道德經》,讀得一知半解才恰到好處!
    《道德經》將老子神化的有些面目全非,但是它樸實的文字,真的十分具有魅力。有時候,人們寧願神話他當作信仰,也不會覺得他只是簡單的一本書籍。要說《道德經》的爭議性,沒有哪一部書能夠比得上,沒有一千個版本,也有八百個。這些神奇而不被普遍認可的版本,其實對《道德經》的傳播貢獻非常之大。人們在爭論中,總希望別人認可自己的觀點。借別人說的話,加入自己的思想,這是歷代文人都喜歡做的事情。當然有人抨擊這樣的做法,但事實上大可不必。
  • 王躍博:為什麼《道德經》中沒有「努力」這個概念?和你息息相關
    本文給大家闡述一下3個問題:1、為什麼《道德經》中沒有「努力」這個概念?2、說《道德經》對我有什麼用?(人人有用,息息相關,作用超級巨大)3、我如何做,才能坐上順風車?問題1、為什麼《道德經》中沒有「努力」這個概念?
  • 上古有大禹治水,為什麼《道德經》裡卻說「上善若水」,傳頌千年
    上古有大禹治水,為什麼《道德經》裡卻說「上善若水」,傳頌千年 不得不說,《道德經》的哲學邏輯,確實值得我們思考再思考。 「上善若水」這個詞,被我們用來形容最高的德行和人的優秀品質,不爭名利。水至善至柔,滋養萬物。
  • 女性才是「第一性」,小國也能吞併大國?《道德經》中的博弈秘密
    比如昆蟲類,螞蟻、蜜蜂、螳螂,「皇后」「女王」都是種群中的最高統治者;在絕大部分的鳥類中,雌性也是第一性,每到交配季節,雄性總要打扮得花枝招展、賣弄風姿、極盡風騷之能事,以獲取雌性的青睞,爭奪稀缺的交配權。在人類中,男人就像是種子,女人就像是土地,植物是從土裡生長出來的;有生於無,「無為萬物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