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道德經》:真正的大國不做「戰狼」,而是「謙下」

2020-12-12 新浪財經

來源:正和島

作 者:吳強 私人董事會教練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

南懷瑾先生曾把儒、釋、道文化比作三家不同的商店,儒家是日常生活必需的糧食店,佛家是隨時可去逛逛的百貨公司,而老子的道家思想則像藥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則非去不可。

《道德經》雖然只有五千多字,但卻包羅萬象,上至宇宙起源、下至為人處事,也包括與國家治理相關的政治、軍事、外交。

只要認真品讀,人類社會面臨的各種問題和困擾,都能從中找到答案。

今天的世界無疑生病了。一方面是新冠病毒肆虐,吞噬著數百萬人的健康和生命;另一方面是「政治病毒」蔓延,正在破壞國際社會的互信與合作,損害國與國之間的外交關係。這兩種病毒如果無法遏制,都會對人類文明造成傷害,後者的破壞力甚至更大。

幾千年過去了,老子的藥方還管用嗎?畢竟與春秋戰國相比,現代國家間的文化、種族、政治體制差異要大得多。

先別著急質疑,我們來看看老子的藥方都寫了什麼。

在《道德經》第六十一章中,老子闡述了大國與小國分別在國際關係中應有的定位,以及處理外交事務的基本準則: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解讀>>

大國要像江河下流的大海,處於天下雌柔的位置,卻是天下百川交匯的地方。雌柔常以靜定勝過雄強,因為靜定位處柔下。

所以大國對小國謙下,就可以會聚小國;小國對大國謙下,就可以取信於大國。所以要麼以謙下會聚,要麼以謙下取信。大國只不過想得到小國們的擁戴,小國只不過想得到大國的好處。其實大國和小國都能實現各自的願望,大國尤其應該謙下。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老子用「水位」來比喻國際關係中不同國家的序位。

他首先談到大國應具備的外交德性,請注意,「大邦者下流」的並不是指超級大國就要耍流氓,而是把大國比喻成河流下遊的大海。

大海之所以能匯聚天下河流,就是因為地勢最低、包容力最大。

所以,真正的大國要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氣度,能包容不同的文化、信仰和政治主張,能接納多元化的價值觀、允許不同的聲音存在。一個國家越包容,越能匯聚天下的人才和資源,也就越能成其大。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是一個包容力極強的盛世大國。在宗教方面,除了本土道教之外,佛教、伊新蘭教、襖教、摩尼教、景教(基督教的一個派別)都允許自由傳教。

再看唐朝對待外國移民的態度,不僅能吸引大量外國人來經商、留學和定居,還允許他們入朝做官;據記載,在唐朝做官的外國人先後有三千多,其中不少還是省部級,甚至有高麗人高仙芝曾任河西節度使,相當於手握重兵的戰區總司令。

大國氣度除了包容,更重要的是要有母性的雌柔和謙下,所以,老子用「天下之牝」來形容大國的外交定位,並指出「牝常以靜勝牡」。

「牝」是指雌性動物,性格溫柔、安靜,有著母性的堅韌、慈愛和大度;「牡」指雄性動物,性格剛毅、脾氣躁動,控制不好就成了好勇鬥狠、喊打喊殺的戰狼。

外交問題上做戰狼、打嘴仗非常容易,難的是用以柔克剛的方式創造一個和平、合作的外部環境,這需要不計較、不爭論、不逞一時之快。「牝常以靜勝牡」就是用雌性的柔靜之德,戰勝雄性的狂躁。

老子認為,國際關係的本質是利益,大國需要小國的擁戴,小國需要大國的好處,只要保持「謙下」的外交原則,大家都能各取所需。

而且,由於大國在國際關係中的主導作用,所以更應該成為「謙下原則」的維護者和表率。

人類文明經歷過無數次的國家衝突,近一百年來就有兩次世界大戰和數以百計的局部戰爭,但回望歷史你會發現,所有主動挑起爭端、發動侵略的國家,最後都以失敗告終。

和平與合作才是健康、可持續的外交關係,而解決爭端的良藥是「謙下」,只不過要用「時間」來當藥引子。

浙江天台山國清寺在唐代出過兩位著名的詩僧——寒山、拾得,他們被後人稱為「和合二聖」,也是中華和合文化的鼻祖。

他們有一段對話,也許能幫我們更好地理解老子的藥方:

寒山問拾得: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回答道: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排版 | 張溪冉

審校 | 悟能 輪值主編 | 孫允廣

歡迎加入吳強的知識星球,參與互動!

如果您在經營企業、帶團隊中遇到難題,可加入吳強在第三方APP「知識星球」上開設的欄目《私董星球》,通過支付年費(188元/年)的方式,獲取更多資訊。

讀者加入之後,可以獲得的服務包括:

1、閱讀吳強更多未公開發表的專欄文章,分享他對經營管理和世界的思考;

2、作為召開過320場私董會的教練,吳強長期陪伴大量企業領導者成長,如果您有困惑,可以與他私信互動,聽聽他的建議。

願意加入的朋友,可以掃碼付費加入,下載「知識星球」APP進行正常使用。由於知識星球官方規定,加入後不退款。所以大家慎重考慮。

這5000字裡,藏著管理與人性的所有奧秘

相關焦點

  • 《道德經》60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61章 大國者下流
    《道德經》60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原文: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 道德經,大國下流
    我們接著來學習道德經第六十一章,先看一下原文,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 悟畫道德經——第六十一章《大者宜下》
    道德經第61章第六十一章 大者宜下 原典 大國①者下流②,天下之牝,天下之交③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④,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⑤,小國不過欲入事⑥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注釋 ①國:一本作邦。②下流:下遊,水匯聚之處。③交:會集,會總。④或下以取:有時大國靠謙下而取信於小國。下,謙下。取,借為聚。
  • 年輕人該不該讀《道德經》?兩個理由告訴你答案
    全世界除了《聖經》之外,《道德經》是被翻譯最多的一本書,愛因斯坦的手裡便有一本德語版的《道德經》。然而作為中國人的我們對這本著名的古代典籍卻了解甚少,實在是慚愧。今天這篇文章我想談一談,年輕人到底該不該讀《道德經》?
  • 老子《道德經》中的八大中華傳統智慧
    2500年前的老子《道德經》,是五千年中華文化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很多中華文化中的經典智慧。本文介紹其中的八大著名智慧。一,上善若水動物、植物、人的生長都需要水的滋潤。水滋潤萬物的生長有功,卻不願意居於高地位,而是願意居於很普通的低洼之地。這種有功卻不求回報的精神,是非常可貴的,是上等的善。
  • 白巖松:不要讓自己陷進金錢的局中,讀道德經幫你尋回真正的自己
    白巖松坦言,這句話讓他尋回真正的自己,讓自己足夠的踏實起來。大自然的規律是天之道讓人有利而不讓人受害,而人之道就是,做吧,結果是什麼不用去爭。反觀我們現在好多人,不以為意,先掙了一筆巨款,接著又掙了下一筆巨款;人的欲望變得越來越大,然後忘記初心,到了最後就會徹底劈叉。而那些活得清楚的人,不管處於什麼洪流之中,總是能看清自己的內心,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 「大道至簡,上善若書」,《道德經》15句精髓,值得一生收藏品讀
    道德經:人生以不爭為本,「無事」才為福。《道德經》被奉為哲學鼻祖,在成書之時適逢春秋亂世,其書也是站在戰爭的角度闡述的智慧,而人生如戰場,所有的智慧本源則是相通的,在《道德經》中更是藏著人生處世的精髓。比如有這樣一句: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 讀《道德經》:真正的高手,在於會利用「第一性原理」,可以學學
    作為領導者,如果知道了這一點,就不會將成功的榮譽歸於自己,而是歸功於順應了規律;就不會追求表面的華麗,而是堅守本質的基石。或許這就是老子為後人整理出的第一性原理吧,而老子的智慧,都寫在了《道德經》中。道德經難懂歸難懂,其中的奧妙之處,還是能經得住時間檢驗的。
  • 道德經的奧秘:最經典的五句話,一生最少讀一次
    如果沒有《道德經》這個世界會是什麼樣子?歷史上將失去一多半靠譜的人出場撥亂反正,另一些不靠譜的人會出來搞笑,平常人將水深火熱。讀過《道德經》,深信老子之道的人一般都比較有大智慧。當年秦始皇橫掃天下,統一六國,覺得老子天下第一了,還是留下不少遺憾,後來到了漢朝才得以補正。
  • 謙下,是人的高德
    謙下,是人的高德,不與人為敵,才是無懼!《道德經》中,有一章提到人的高德和最善良的境界,莫過於上善若水。一個人,最高的德行境界莫過於像水的特性,滋潤萬物卻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是接近於道的存在。避開高處去到低處,不與人為敵,洗淨一切汙垢,然後淨化自己,達到純善的境界。其實人也一樣,懂得謙下,不是卑微,更不是弱小,而是一種高德。
  • 一本全面了解《道德經》的思想與智慧,讀《道德經說什麼》
    西安交大韓鵬傑教授精研數十年,以魏晉時期天才學者王弼註解本《道德經》為依據,以獨有的「以經解經」特色,用幽默風趣的講解方式,帶給我們讀者一個立體的《道德經》,並用形象生動的例子和自身厚重的國學素養,進行逐章逐句解讀,重點講解書內《道經》「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尊道貴德」「反者,道之動
  • 老子《道德經》:和光同塵的人,才是真正自帶「貴氣」
    「和光同塵」這個詞語出自於《道德經》,老子分別用2個章節來解釋其真正內涵。《道德經》第四章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又說: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那麼,「和光同塵」到底是什麼意思?
  • 讀《道德經》:謙為福道,傲為兇德
    馮侖回憶這段經歷時感慨道:「他讓大家很舒服,不給大家創造壓力,老先生就是因為做人周到、真誠,所以很多人到了香港,都願意和他做生意。舒服,就是舒服!」達·文西說:「謙卑的人會變得高貴。」當一個人真正謙遜時,他才能放下對個人得失的計較,放下虛榮和私慾,真正關心他人的利益,給予他人充分的尊重和空間,誰不喜歡與這樣的人合作、共事呢?喜歡他的人越多,匯聚的資源和能量就越大,他就越被擁戴。
  • 《道德經》:如何不做利益的傀儡?看「四絕」的智慧(下)
    大家好我是舜緣文化的張詩苓,我是傳統文化的受益者和傳播者,希望古聖先賢的智慧,可以利益到更多的朋友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的第十九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十九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
  • 《道德經》:上等人的智慧,其實就在於這3點,讀後醍醐灌頂
    而真正的君子總是能做到處患難而不憂,因為他們知道困難是當下的,只要自己具備向上的精神和積極地力量,就能夠突破於當下,避免自己受到情緒的困擾,糾纏於沮喪之中。三, 指的是江海般的胸懷《道德經》:"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川百穀之王,是因為江海能夠自處于謙下的位置,而河川自然流向大海,江海自然能夠成為百穀之王。
  • 《道德經》:人類所有的煩惱,都因為處理不好3種關係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人人都有自己的煩惱事。人為什麼會煩惱,人類煩惱的根源是什麼?從人際關係的角度來講,人類所有的煩惱都因為處理不好3種關係。道家經典《道德經》對這3種關係做了精闢的論述。《道德經》第三十三章有講「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一個人,認識別人是一種智慧,而能認識自己才算上真正的聰明。
  • 道德經精華12句,讀幾遍,看看你能悟出多少聖賢的智慧
    很多人認為,「《道德經》不是用來讀的,而是用來悟的,結合生活,工作,經歷等等,去猜透它。它就像是一把尺子,哪裡做的不好,哪裡做的好,用它一量,就全知道了。」今天,我們不讀全文,給大家總結了《道德經》中堪稱精華的12句名言,看看你能悟出多少聖賢的智慧吧!
  • 道德經:所謂「天道」,其實就是「四大天規」!悟透才能真正變強
    而真正的養生,人順應天道自然,處於常態就可以了,不必刻意進補或者修煉。人本來沒有大病,有病,緣起都是家庭不和睦,沒有處理好祖先、家庭的關係而導致的。在老子的世界觀裡,養生的關鍵是養精神。保持內心的淡然和平和才是最重要的養生法門。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道德經:看不清別人沒事,不了解自己才是真無知,做事要把握尺度
    最大的誤解就是說自己不夠聰明,看不清人心,看不清別人的心往往是因為你把自己的心也「封閉」了起來。一個人的無知不是你對別人不了解,而是你對自己不夠了解。看不清別人沒關係,不了解自己才是真的無知,做什麼事要把握好尺度。《道德經》中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道德經》: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是智商有多高,而是懂得這個道理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曾經做過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眾所周知,《道德經》的作者是老子,老子自幼安靜好學,對知識有著極高的熱情。稍稍長成之後,老子便因為豐富的知識儲備被推薦到周王室的官方圖書館裡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