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人,起初以漫畫形象出現。那是在1938年的美國,經濟危機之下人們生存艱難渴望英雄出現。天空陰雲密布之下,倆個貧賽的小畫家沒錢買紙就在報紙背面塗抹出自己的英雄形象,他們到處推銷自己的漫畫《超人帝國》,結果卻被各家報社冷冷地拒絕了。許多年以後,超人漫畫變成電影,在全世界大賣,主人公是來自氪星的超人克拉克。
他力大無窮,速度快過子彈,讓人想到神話故事裡的人物,當然更準確地說讓人想起了超人學說的創始人尼採。在德國哲學家尼採心中是這樣的:他超越平庸和弱小,有強悍的精神和意志,無視尋常道德規矩,有頑強的創造力,能在惡劣環境中成長壯大。由於尼採所處時代的局限性,樹立的這個超人也是悲涼的,是在西方價值體系崩塌時產生的各種負面情緒反動,尼採企圖用超人解脫平凡人的煩惱,建立文明社會的遠景希望,結果在實際驗證當中跑偏了,變成了不健全人生的藉口。在這種理論鼓動下,出現了希特勒、墨索裡尼這樣的人物,讓人類經歷了二戰的黑暗恐懼時光。這種超人理念,在尼採看來很新潮,如果從整個地球歷史來看也並不新鮮。二戰的烽火早有先例,早在中國春秋時代就產生過很多超人,比尼採描寫的還要精彩。
春秋時代戰火紛飛,春秋五霸以及其後的各方諸侯水平都很拼的,也有一批能人想改天換地,像管仲、樂毅、孫武、白起、蘇秦、張儀、範蠡、·商鞅 、李斯等等, 從政治外交到軍事謀略,比墨索裡尼之流高出一座泰山。秦始皇一出來,統一了天下亂局,比西方任何君王都要偉大,已經不能簡單用超人來稱呼了。春秋那個時代產生了諸子百家,任何一家的創始人都有很強的創新精神,大家公認一個最厲害的人類楷模,稱為「聖人」。聖人,不是簡單的口號,也不能簡單規定就是孔子這樣的人。在老子的《道德經》中十分明確地告訴我們什麼是聖人,聖人如何行事。
一、聖人無為
道德經告訴我們: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對比尼採的超人觀念 ,「聖人」顯然要高出一個珠穆朗瑪峰來。尼採的超人總想用力量證明自己,這在以後的美國大片中常以氪星超人、蝙蝠俠、綠巨人等等形象出現,忙來忙去,總有打不完的小怪獸,世界從來不和平清靜。而在老子看來,聖人是需要無為的,所以無所不為。老子對世界有獨特的理解,看出世界底層密碼邏輯。這個密碼邏輯就是「道」!老子認為「順應萬物而不輕加幹涉萬物生長」,「治大國若烹小鮮」都是很自然的事,即使為國家社會做了很多潛移默化的助推也不會居功自傲。
二、聖人教導出純樸的百姓
道德經揭示了聖人教化萬民方法: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純樸的人有很多長處,聖人不推崇小聰明,向周圍圍傳達的是虛心低調,培養出更多純樸有大智慧的人,這樣做是務本,不會產生無謂的內耗,國家自然能治理好。 所以道德經還講:是以聖人之治,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聖人知道如何取捨,放棄那些眼花繚亂的,追求內心的充實。培養返樸歸真的人才,讓他們去管理眾人。很多人深有體會,一個家庭成員相處的最好方式就是相互信任,奉行純樸之道。當過分追求形式禮節時,反而喪失真誠,偽善產生。交朋友是這樣,國家建設也是如此,純樸的百姓更有潛能。
三、聖人超越了尋常仁義。
在老子看來,「道」才是根本,仁義是等而下之的體驗。他講: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芻狗是祭祀時草編的狗,用過以後沒什麼意義了。天地與萬物的關係,是自然而然的,如同陽光普照萬物,然後萬物生長,一切都在不言的「道」中,而不必講什麼偽善仁義。聖人學習感悟天地法則,自然超越了尋常的仁義,沒有什麼虛妄。現在很多國外領導人不再空喊競選口號,而是權衡利弊去做事,為了國家利益他們可以為國民而卑躬屈膝,處理國際大事也能屈能伸,能把握住談判桌上國家利益的主動權。
四、聖人無私沒有尋常的仁義雜念,聖人謙和無私,自然受人敬仰。道德經介紹聖人時講: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在常人注重榮華富貴時,聖人能超脫尋常的物質享受。道德經介紹聖人的日常: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不管日常的排場有多大,對於聖人來這都可以超然物外,保持內心的平靜。 聖人在掌握制約他人的條件或強大的力量時,卻不會強迫壓制或者苛責與人。或者說,聖人就是知道你小辮子在哪裡也不會抓你小小辮子,更不會給你穿小鞋。「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聖人不為自己積累過多的財富,全力讓大家富有他會感覺充實;給予他人他感覺自己獲得了很多。 聖人奉行的是「上善若水」之道。這樣的善是完備的,普惠眾生的……
五、聖人專一重道
萬事萬物陰陽互補,事物發展曲折向前。在老子看來,少比多更有深刻內涵,比如欲望少方便人感悟,雜念多讓人困惑。所以道德經提倡:聖人抱一,為天下式。專心於根本的大道,辦事抓重點整體根本,能成為天下人的楷模,這樣才能明智處事,不自以為是。這就好比一個公司領導,把具體業務交給下面處理,他只負責考慮公司的生存大計,有什麼人,往什麼方向走,用什麼樣的大策略。如果他沉迷下細枝末節,就喪失了對全局的掌控,很危險。 為此,聖人會「去甚,去奢,去泰。」把不切實際走極端過度想法放棄掉。「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最終成就了偉大的事業。 在很多具體事上,聖人雖然沒有親自去做每件事,卻能做到「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為此,聖人明白自己與百姓的互動關係: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做為領導者,聖人堅持無為、好靜、無事、無欲的方針,達到了百姓有正氣,有財富,純樸自律的狀態。做為領導者,聖人」被褐懷玉」,外表純樸內心充實如美玉。
六、聖人不放棄救人在老子看來,做為聖人無私地救人是正常的事,絕不會輕易放棄人,讓人盡其才;善待萬物,物盡其用。 在道德經中這樣總結: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在這種治理方式下,天下百姓和諧,統一了精神理念,聖人看人如同看孩子一樣。道德經這樣介紹:聖人在,天下翕翕。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因為聖人採取以道治國辦法,提早警惕未來,所以達到了「治大國若烹小鮮」的境界,不瞎折騰做無用功,根本不會傷害到百姓,也就沒有什麼困難可言了。
七、聖人為而不爭
道德經給出聖人處事方式: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即使被人誤解、懷疑、甚至汙辱,被天災人禍打擊時,也能堅持到底。聖人不讓百姓吃虧,所以讓人擁護。在這種情境下,沒有什麼競爭敵人。你可以理解成聖人做事可求心安理得,不求回報,向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爭,這樣別人怎麼還能與他相爭?
八,聖人知不知道德經教導人知道就是知道,不要不懂裝懂。聖人知道自己有無知的一面,所以也就沒什麼弱點了。「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知道自己見識有極限,不會自以為是。「自知不自見,自覺不自責」很多科學家和智者都很低調,不認為自己全知全能,知道自己知識局限性。自以為是比無知更可怕……
九、聖人功成身退
道德經告訴我們,聖人成就普惠天下的功業,卻不想讓人稱道: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漢朝的張良幫助劉邦打下天下,和平降臨時,張良功成身退,低調調做人,得以保全。同時代有很多跟隨劉邦的人,比如韓信因為不通功成身退的道理,結果被打死在宮中……總體來看,老子在《道德經》提出的聖人觀念,是綜合了古代的管理之道、人生之道、修養之道、政治軍事之道等等,對文明的促進很大。自《道德經》誕生以後,人們能感受到《道德經》潛移默化的作用,對聖人有了更深的認識理解……讀《道德經》,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