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奧秘:比超人更厲害,這種人有九種高妙之處

2021-01-07 坐照入神

超人,起初以漫畫形象出現。那是在1938年的美國,經濟危機之下人們生存艱難渴望英雄出現。天空陰雲密布之下,倆個貧賽的小畫家沒錢買紙就在報紙背面塗抹出自己的英雄形象,他們到處推銷自己的漫畫《超人帝國》,結果卻被各家報社冷冷地拒絕了。許多年以後,超人漫畫變成電影,在全世界大賣,主人公是來自氪星的超人克拉克。

他力大無窮,速度快過子彈,讓人想到神話故事裡的人物,當然更準確地說讓人想起了超人學說的創始人尼採。在德國哲學家尼採心中是這樣的:他超越平庸和弱小,有強悍的精神和意志,無視尋常道德規矩,有頑強的創造力,能在惡劣環境中成長壯大。由於尼採所處時代的局限性,樹立的這個超人也是悲涼的,是在西方價值體系崩塌時產生的各種負面情緒反動,尼採企圖用超人解脫平凡人的煩惱,建立文明社會的遠景希望,結果在實際驗證當中跑偏了,變成了不健全人生的藉口。在這種理論鼓動下,出現了希特勒、墨索裡尼這樣的人物,讓人類經歷了二戰的黑暗恐懼時光。這種超人理念,在尼採看來很新潮,如果從整個地球歷史來看也並不新鮮。二戰的烽火早有先例,早在中國春秋時代就產生過很多超人,比尼採描寫的還要精彩。

春秋時代戰火紛飛,春秋五霸以及其後的各方諸侯水平都很拼的,也有一批能人想改天換地,像管仲、樂毅、孫武、白起、蘇秦、張儀、範蠡、·商鞅 、李斯等等, 從政治外交到軍事謀略,比墨索裡尼之流高出一座泰山。秦始皇一出來,統一了天下亂局,比西方任何君王都要偉大,已經不能簡單用超人來稱呼了。春秋那個時代產生了諸子百家,任何一家的創始人都有很強的創新精神,大家公認一個最厲害的人類楷模,稱為「聖人」。聖人,不是簡單的口號,也不能簡單規定就是孔子這樣的人。在老子的《道德經》中十分明確地告訴我們什麼是聖人,聖人如何行事。

一、聖人無為

道德經告訴我們: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對比尼採的超人觀念 ,「聖人」顯然要高出一個珠穆朗瑪峰來。尼採的超人總想用力量證明自己,這在以後的美國大片中常以氪星超人、蝙蝠俠、綠巨人等等形象出現,忙來忙去,總有打不完的小怪獸,世界從來不和平清靜。而在老子看來,聖人是需要無為的,所以無所不為。老子對世界有獨特的理解,看出世界底層密碼邏輯。這個密碼邏輯就是「道」!老子認為「順應萬物而不輕加幹涉萬物生長」,「治大國若烹小鮮」都是很自然的事,即使為國家社會做了很多潛移默化的助推也不會居功自傲。

二、聖人教導出純樸的百姓

道德經揭示了聖人教化萬民方法: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純樸的人有很多長處,聖人不推崇小聰明,向周圍圍傳達的是虛心低調,培養出更多純樸有大智慧的人,這樣做是務本,不會產生無謂的內耗,國家自然能治理好。 所以道德經還講:是以聖人之治,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聖人知道如何取捨,放棄那些眼花繚亂的,追求內心的充實。培養返樸歸真的人才,讓他們去管理眾人。很多人深有體會,一個家庭成員相處的最好方式就是相互信任,奉行純樸之道。當過分追求形式禮節時,反而喪失真誠,偽善產生。交朋友是這樣,國家建設也是如此,純樸的百姓更有潛能。

三、聖人超越了尋常仁義。

在老子看來,「道」才是根本,仁義是等而下之的體驗。他講: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芻狗是祭祀時草編的狗,用過以後沒什麼意義了。天地與萬物的關係,是自然而然的,如同陽光普照萬物,然後萬物生長,一切都在不言的「道」中,而不必講什麼偽善仁義。聖人學習感悟天地法則,自然超越了尋常的仁義,沒有什麼虛妄。現在很多國外領導人不再空喊競選口號,而是權衡利弊去做事,為了國家利益他們可以為國民而卑躬屈膝,處理國際大事也能屈能伸,能把握住談判桌上國家利益的主動權。

四、聖人無私沒有尋常的仁義雜念,聖人謙和無私,自然受人敬仰。道德經介紹聖人時講: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在常人注重榮華富貴時,聖人能超脫尋常的物質享受。道德經介紹聖人的日常: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不管日常的排場有多大,對於聖人來這都可以超然物外,保持內心的平靜。 聖人在掌握制約他人的條件或強大的力量時,卻不會強迫壓制或者苛責與人。或者說,聖人就是知道你小辮子在哪裡也不會抓你小小辮子,更不會給你穿小鞋。「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聖人不為自己積累過多的財富,全力讓大家富有他會感覺充實;給予他人他感覺自己獲得了很多。 聖人奉行的是「上善若水」之道。這樣的善是完備的,普惠眾生的…… 

五、聖人專一重道

萬事萬物陰陽互補,事物發展曲折向前。在老子看來,少比多更有深刻內涵,比如欲望少方便人感悟,雜念多讓人困惑。所以道德經提倡:聖人抱一,為天下式。專心於根本的大道,辦事抓重點整體根本,能成為天下人的楷模,這樣才能明智處事,不自以為是。這就好比一個公司領導,把具體業務交給下面處理,他只負責考慮公司的生存大計,有什麼人,往什麼方向走,用什麼樣的大策略。如果他沉迷下細枝末節,就喪失了對全局的掌控,很危險。  為此,聖人會「去甚,去奢,去泰。」把不切實際走極端過度想法放棄掉。「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最終成就了偉大的事業。 在很多具體事上,聖人雖然沒有親自去做每件事,卻能做到「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為此,聖人明白自己與百姓的互動關係: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做為領導者,聖人堅持無為、好靜、無事、無欲的方針,達到了百姓有正氣,有財富,純樸自律的狀態。做為領導者,聖人」被褐懷玉」,外表純樸內心充實如美玉。

六、聖人不放棄救人在老子看來,做為聖人無私地救人是正常的事,絕不會輕易放棄人,讓人盡其才;善待萬物,物盡其用。 在道德經中這樣總結: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在這種治理方式下,天下百姓和諧,統一了精神理念,聖人看人如同看孩子一樣。道德經這樣介紹:聖人在,天下翕翕。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因為聖人採取以道治國辦法,提早警惕未來,所以達到了「治大國若烹小鮮」的境界,不瞎折騰做無用功,根本不會傷害到百姓,也就沒有什麼困難可言了。

七、聖人為而不爭

道德經給出聖人處事方式: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即使被人誤解、懷疑、甚至汙辱,被天災人禍打擊時,也能堅持到底。聖人不讓百姓吃虧,所以讓人擁護。在這種情境下,沒有什麼競爭敵人。你可以理解成聖人做事可求心安理得,不求回報,向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爭,這樣別人怎麼還能與他相爭?

八,聖人知不知道德經教導人知道就是知道,不要不懂裝懂。聖人知道自己有無知的一面,所以也就沒什麼弱點了。「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知道自己見識有極限,不會自以為是。「自知不自見,自覺不自責」很多科學家和智者都很低調,不認為自己全知全能,知道自己知識局限性。自以為是比無知更可怕……

九、聖人功成身退

道德經告訴我們,聖人成就普惠天下的功業,卻不想讓人稱道: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漢朝的張良幫助劉邦打下天下,和平降臨時,張良功成身退,低調調做人,得以保全。同時代有很多跟隨劉邦的人,比如韓信因為不通功成身退的道理,結果被打死在宮中……總體來看,老子在《道德經》提出的聖人觀念,是綜合了古代的管理之道、人生之道、修養之道、政治軍事之道等等,對文明的促進很大。自《道德經》誕生以後,人們能感受到《道德經》潛移默化的作用,對聖人有了更深的認識理解……讀《道德經》,一生平安……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中「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真正道理!
    老子《道德經》的智慧在於,書中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和名流大咖,下至黎民百姓和江湖之士,幾乎所有的人,都從《道德經》的智慧中,汲取了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人生方向。在如何治理國家和修身養性方面,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的辦法是「處無為之事」,讓勞動人民過自由自在的生活,用無所作為聽其自然發展的辦法,來到達治理好國家的目的。
  • 《道德經》: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這是帛書甲乙本。通行本內容「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兩者之間區別不大。「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無為」。可以講,只要理解了無為,就能基本上理解了《道德經》的核心思想了。
  • 《道德經》:最厲害的人,不是能戰勝他人,而是能戰勝自己!
    這個社會,有了人群,就有了紛爭。有了紛爭,就有了強弱之分。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強者。一旦淪為弱者,那麼他註定就是一名失敗者。在人們的印象中,一個真正厲害的人,每個人都不是他的對手。他能逢山開山,遇水搭橋。
  • 悟透老子《道德經》中的三個人生奧秘,你將受益無窮
    經常能在生活中聽人說:「現在的人太浮躁了,什麼都求快,卻又什麼都幹不好。」的確,當一切事情都在追求效率的時候,人們就失去了對時間的正常感知,從而進入一種極為狂躁的狀態。所以「道教」創始人——老子曾在《道德經》中說「不知常,妄作兇」,意思是說世上很多內心浮躁之人忙碌的一輩子,可到頭來連自己也搞不清楚為誰而忙?因此,不想一生碌碌無為的人,如能悟透老子在《道德經》中闡述的三個關於人生的奧秘,日後必將會受益無窮。
  • 老子《道德經》: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都是「雌雄同體」
    正如魯迅所說:「古之成大事者,必是北人南相,南人北相之人」,作家維吉尼亞·伍爾芙所說:「偉大的靈魂都是雌雄同體」,也如周國平妻子所說:「優秀的男人都有女性氣,同時又是真正的男子漢」。其實,這就是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的「以柔克剛,剛柔並濟」的思想!《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用三句話告訴我們: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都是「雌雄同體」。一個人思想境界越高,越懂得「知雄守雌」的道理!
  • 宇宙起源於「無」,萬物「無中生有」,《道德經》已窺見宇宙奧秘
    在老子的《道德經》中有這麼一句,「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意思是說,無是宇宙萬物的起源,有是萬物的開端。首先咱們說宇宙,「宇」指的是時間,「宙」指的是空間,「宇」和「宙」合起來就是萬事萬物的時間和空間。
  • 《道德經》和《莊子》同為道家源流,聖人悟道的三大不同之處
    曾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對於《老子》和《莊子》的先後順序,存在著學術界的爭論。國學大家梁啓超先生,認為莊子應該先於老子,在上世紀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道德經》後,這種猜測就自然真相大白了,《道德經》是在《莊子》先的。
  • 《道德經》的出國色彩,一位德國人的收穫和誤解
    綠野千裡,就有機會看到不一樣的花朵;碧樹參天,也須防止被風颳斷。全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總有《道德經》的身影,想低調也藏不住。德國人中對《道德經》研究得比較深的人叫黑格爾,提起他名字可能有一些人不知道,如果提起他說的一句話,會比較耳熟。
  • 道德經的智慧,懂得道德經就懂得管理的精髓
    尹喜看到東邊有一股紫氣升起 ,這叫紫氣東來 。很多企業家的辦公室裡面掛了一副字叫做:紫氣東來。紫氣東來這個成語就來自於老子,尹喜站在函谷關門口看到紫氣東來。知道今天有高人要路過於此。於是他站在關門口等候,終於看到了有一個老頭騎著一頭青牛過來。他一看這人就是自己崇拜的老子,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所以說至今,正一派龍虎山的道士不吃牛肉。
  • 《道德經》:「聖人處無為之事」是什麼意思,何謂「無為」
    記得上學時,老師時常教育我們,要努力學習,力爭做一個有為青年;在家中,父母經常教導我們,人要有所作為;參加工作後,單位領導常常鼓勵我們,做工作要敢為、想為,善為。這些都是提倡人要行有為之事,仿佛與道家的無為思想有衝突。道家的無為,難道是字面上的無所作為嗎?
  • 道德經:所謂「天道」,其實就是「四大天規」!悟透才能真正變強
    在我們的一生中,為了能擁有更好的生活,大家都在勞碌奔波,甚至是有些人去苦心研究各種成功學,但是學來學去,生活絲毫沒有改變。其實,最大的成功學奧秘就藏在《道德經》中。人生起起伏伏,千變萬化,再好的機遇,再厲害的技巧,都敵不過天道和規律。
  • 《道德經》中的這三個「道」,揭示了一個人應當如何修行的奧秘
    在《道德經》中多次提到「道」。在不同的地方,表述的內涵也各有不同。特別是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中提到的道,指的是萬物存在的現象。這種現象,存在於任何事物當中。只要一個人有心修道,通過看《道德經》,他會逐漸明白裡面所蘊含的「道」理。這種道理,並非普通人能夠看得出來。
  • 《道德經》|杯以空而盛水,人以謙恭而受益一生,無之用為高妙
    三十根輻條環繞著一個車轂,有了車轂的空虛部分,才使得車子得以運轉,成就了車的功用。揉捏陶土做成器具,在它的空虛處,使其可以容納東西,才有了器具的功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處,才有了房屋住人的功用。
  • 《道德經》裡面的方法論——「水哲學」
    《道德經》一書中多次談及水,在老子看來,水這一事物具有著不同於其它自然事物的特性,我們人應當要學習水的這種特性,以此求得進步。那麼老子究竟想借「水」這一事物來喻示哪些為人處事方面的哲理呢?我們借《道德經》裡面的一些句子來說明問題。
  • 以經解經之《道德經》:二,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所以《道德經》的第一、二、三章應該劃分為一個大的段落,同屬於上篇道經的重點。原文第二章(傳世版本):【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2】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 ...讀《老子傳奇》33-《道德經》誕生,道德經的十大特性與道之三寶!
    大斌小課 丨成長贏丨 發起人 / 張志斌這是張志斌公眾號的第817篇日更原創文章我們先來看看《老子傳奇》第33集-道德五千言誕生了!孔子:此書簡分為上下兩卷。上卷說道,下卷論德,合稱《道德經》,共八十一章。為師一生,對道德學說之感悟盡在其中。涵蓋治國、治家、治身之常理。
  • 梁紀委:手握「道德大經」,飄逸浪漫兮遨遊萬裡雄奇江山
    古老的樓觀在秋雨裡靜穆著,天地混沌的神秘感浪漫著遠處的蒼山峻岭,一條潺潺流水不言自說著「永不枯竭古井——老子」的神奇奧秘。雲深不知處,道觀內的壁畫栩栩如生、個性鮮明,神採各異又不失美的光環,輕輕撫開樓觀的木門一切都像步入了美的殿堂。
  • 白巖松:我有一個月掙2000萬的機會,但道德經的一句話讓我放棄了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白巖松在《道德經》中看到這樣一句話:「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白巖松坦言,這句話讓他尋回真正的自己,讓自己足夠的踏實起來。白巖松的這種生活方式是我們很多人都所嚮往的,但是,白巖松也僅僅是位普通人,而他今天為何會有如此成就,我們與他的差距究竟在哪裡?白巖松:要做到不爭也不搶,要奉獻而不是與人爭奪。
  • 老子在《道德經》中對水的讚美之詞,水能承受得起嗎?
    當今社會很多普通人學習老子《道德經》中的不爭處世原則,把上善若水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哪裡知道「落花縱有意,流水本無情。花自凋零水自流,那管世人閒愁」。老子《道德經》道篇第八章中說:「上善若水。水所處之地皆為良田沃野,大江河流之道也曾是動植物曾經生活的樂園;哪裡是眾人所惡之地呢?水只不是過巧妙的把自己的欲求隱藏在人看不見之處,再讓自己所處的地方能夠儘量有利於周邊之物而已。水之道並非上善之道,只不過是巧手換日的把戲而已,不過這是一種雙贏甚至多贏的手段。
  • 《道德經》裡說「道德」,什麼是道?什麼又是德?
    說到道教,就不得不提《道德經》了。《道德經》,又稱《老子》、《道德真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著作,全篇共八十一章。《道德經》分為上篇和下篇,前三十七章為上篇道經,自第三十八章起為下篇德經。《道德經》主要闡述了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文中包羅萬象,語義深奧,被譽為「萬經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