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的智慧在於,書中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
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和名流大咖,下至黎民百姓和江湖之士,幾乎所有的人,都從《道德經》的智慧中,汲取了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人生方向。
其中「無為而治」是老子「道論」的基礎,老子「道論」的基本思想可概括為「天道自然觀」。
老子「無為而治」和「道論」來自於《道德經》第二章中的一句話,這句話是: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這句話解釋為現代文是:
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這句話基本上說明了老子的人生和政治哲學。
老子的人生和政治哲學是:
人當法道,順其自然。
在如何治理國家和修身養性方面,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的辦法是「處無為之事」,讓勞動人民過自由自在的生活,用無所作為聽其自然發展的辦法,來到達治理好國家的目的。
老子的這句「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有更深層次的思想:
首先老子提出「聖人」這個詩,這是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的唯一一個人,那麼「聖人」應如何解釋呢?
「聖人」在《道德經》中是這種意思:
是指具有某種理想人格形態的人,在不同的思想流派中推崇的「聖人」是不一樣的,有理想人格的「聖人」在不同的流派中是不一樣的。
而老子這裡所說的「聖人」應該是指:
以有「玄德」思想性格的人,並為趨求而行於"大道"行為的人,在通常情況下是指具有理想人格形態的組織管理者,或者人群社會的統治者。
即然是「聖人」就要「處無為之事」,這裡所講的「無為之事」就是「道」為,也是」德」為。
「無為之事」是大道之為、是大德之為、是大道大德之道德的之其行為。
老子在「無為之事」是指出,「無為之事」是在大自然和大宇宙中,擬人化了的人性化過程,「聖人」是其道性和德性的體現。
那個無極、無限的大自然和大宇宙中,更是大道和大德體現,是道行和德行的宇宙道德的行為的總和。
老子在「無為之事」這句話中,主要是要論述兩個方面的問題:
其一、「行無為之事」要關注世界的本體和自然,這裡指道與陰陽的相互轉換的過程,正因為道是世界之真,所以才有陰陽成物的結果。其二、「行無為之事」同樣是意識問題,即意識為物的本性,以謙柔通於道,並將道發揮出來。
在老子看來,無為正是有所作為,「無為之事」就是這個意思。
老子通過「聖人」和「無為之事」這種思想,說明了他反對用刑、禮、智這些來治理國家,反對加重人民稅收,反對擁有強大的兵力。
老子曾說過:
「樂殺人者,則不能夠得志於天下」。
這大概就是老子「聖人處無為之事」的終解終釋地之其終極答案吧!
老子《道德經》中「行不言之教」的這五個字,主要在「行」字,行把握好時機非常重要。
你要能懂得合適的時候抽身,而不讓自己充當某一具體的角色,如果掌握不得當,你就無法抽離了。
「不言之教」更好解釋:
就是依名作判,仗名立言等等,具體表現是對審美、價值(即美惡、善不善)的評判,對事物特性的斷言,以及對事物演變前景的預測等。
老子《道德的》的「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這句話,是在追求一種和諧共生的社會,在社會生活中,讓人們放棄那些損人利己的做法和唯利是圖的想法。
老子同時告誡世人:
不要老想著不勞而獲,要有一種懷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想法。
老子思想中的理想社會狀態是:
大家能夠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的生活,每個人通過勞動獲得必須的生活資料,不去貪圖過多的物質享受,遵道而行,那麼偷盜的事情和損人利己的事情就在社會上自然地消失了。
只有這樣,聖人才能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