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真正道理!

2020-12-22 四傑讀書會

老子《道德經》的智慧在於,書中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

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和名流大咖,下至黎民百姓和江湖之士,幾乎所有的人,都從《道德經》的智慧中,汲取了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人生方向。

其中「無為而治」是老子「道論」的基礎,老子「道論」的基本思想可概括為「天道自然觀」。

老子「無為而治」和「道論」來自於《道德經》第二章中的一句話,這句話是: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這句話解釋為現代文是:

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這句話基本上說明了老子的人生和政治哲學。

老子的人生和政治哲學是:

人當法道,順其自然。

在如何治理國家和修身養性方面,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的辦法是「處無為之事」,讓勞動人民過自由自在的生活,用無所作為聽其自然發展的辦法,來到達治理好國家的目的。

老子的這句「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有更深層次的思想:

首先老子提出「聖人」這個詩,這是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的唯一一個人,那麼「聖人」應如何解釋呢?

「聖人」在《道德經》中是這種意思:

是指具有某種理想人格形態的人,在不同的思想流派中推崇的「聖人」是不一樣的,有理想人格的「聖人」在不同的流派中是不一樣的。

而老子這裡所說的「聖人」應該是指:

以有「玄德」思想性格的人,並為趨求而行於"大道"行為的人,在通常情況下是指具有理想人格形態的組織管理者,或者人群社會的統治者。

即然是「聖人」就要「處無為之事」,這裡所講的「無為之事」就是「道」為,也是」德」為。

「無為之事」是大道之為、是大德之為、是大道大德之道德的之其行為。

老子在「無為之事」是指出,「無為之事」是在大自然和大宇宙中,擬人化了的人性化過程,「聖人」是其道性和德性的體現。

那個無極、無限的大自然和大宇宙中,更是大道和大德體現,是道行和德行的宇宙道德的行為的總和。

老子在「無為之事」這句話中,主要是要論述兩個方面的問題:

其一、「行無為之事」要關注世界的本體和自然,這裡指道與陰陽的相互轉換的過程,正因為道是世界之真,所以才有陰陽成物的結果。其二、「行無為之事」同樣是意識問題,即意識為物的本性,以謙柔通於道,並將道發揮出來。

在老子看來,無為正是有所作為,「無為之事」就是這個意思。

老子通過「聖人」和「無為之事」這種思想,說明了他反對用刑、禮、智這些來治理國家,反對加重人民稅收,反對擁有強大的兵力。

老子曾說過:

「樂殺人者,則不能夠得志於天下」。

這大概就是老子「聖人處無為之事」的終解終釋地之其終極答案吧!

老子《道德經》中「行不言之教」的這五個字,主要在「行」字,行把握好時機非常重要。

你要能懂得合適的時候抽身,而不讓自己充當某一具體的角色,如果掌握不得當,你就無法抽離了。

「不言之教」更好解釋:

就是依名作判,仗名立言等等,具體表現是對審美、價值(即美惡、善不善)的評判,對事物特性的斷言,以及對事物演變前景的預測等。

老子《道德的》的「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這句話,是在追求一種和諧共生的社會,在社會生活中,讓人們放棄那些損人利己的做法和唯利是圖的想法。

老子同時告誡世人:

不要老想著不勞而獲,要有一種懷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想法。

老子思想中的理想社會狀態是:

大家能夠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的生活,每個人通過勞動獲得必須的生活資料,不去貪圖過多的物質享受,遵道而行,那麼偷盜的事情和損人利己的事情就在社會上自然地消失了。

只有這樣,聖人才能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相關焦點

  • 《道德經》: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這是帛書甲乙本。通行本內容「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兩者之間區別不大。「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無為」。可以講,只要理解了無為,就能基本上理解了《道德經》的核心思想了。
  • 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聖人用無為的方式行事;施行「不言」的教化真正的大功德、大智慧不一定要讓世上的每個人都知道。天地造化萬物,滋養生命,我們什麼時候看到它向人類邀過功?所以真正的大功德,不是費盡心思、每日勞苦,而是無私奉獻、捨己為人。
  • 《道德經》|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功成而弗居
    《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這幾句是老子相對論的闡述。」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侍,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這是老子的政治論,他主張「無為而治」。老子口中的」聖人「所說是有道的人。
  • 以經解經之《道德經》:二,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他通過定義無與有的概念來認識大道,緊接著又在二,三章裡提出了用「無為」的方法來為道。無與有以及二三章中的無為就是「道可道」的方法,就是「名可名」的內容。所以《道德經》的第一、二、三章應該劃分為一個大的段落,同屬於上篇道經的重點。
  • 《道德經》:「聖人處無為之事」是什麼意思,何謂「無為」
    這些都是提倡人要行有為之事,仿佛與道家的無為思想有衝突。道家的無為,難道是字面上的無所作為嗎?《道德經》第二章:「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這其中的無為之事,究竟是什麼意思?《道德經》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生活中大家都自覺排隊,遵守秩序,那超市、影院、車站等地方就不會如同十幾年前一樣,會有專門的治安人員來引導、監護,城市就自然而然形成。大樓的建設人員認真做好每一層的施工,百米高層的建築便會一座拔地而起。
  • 《道德經》中的聖人到底指誰?
    聖人一詞,在道德經中,共26章提到聖人,總共出現31次。那麼,它到底是指什麼樣的人呢?歷來都有不同的解釋。但不論哪種解釋,似乎都太完美了。完美到需要重新做一次深刻的總結才行。其實,只要知道《道德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就不難理解了。《道德經》論道、論德,但實際上,它更是一本講述如何治理國家的書。因為老子每次論道論德,都是為了引出聖人「無為之治、不言之教」的治國道理。
  • 老子《道德經》中的「無為」,應該怎樣理解?
    《道德經》中的 「無為」是老子自然哲學中的重要概念。如果我們想要學習老子《道德經》的哲學智慧,那麼就得正確解析老子的「無為」思想。只有正確理解老子的「無為」含義,才能從老子《道德經》中體悟出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觀,才能為我們的生活提供積極的指導作用。
  • 「行不言之教,處無為之事」吹牛皮的人最後都怎樣了
    其實我們看一個人,只要看他的所作所為即可,對於語言,我們可以把它當做是錦上添花的事情,我們生火需要木炭而非花朵,或許有一天我們會明白,真正善於交談的人一定是一個實幹者,因為他們的話語可以溫暖你的心。 行不言之教,處無為之事。 《道德經》重視的還是德行的培養,每個人不得不承認的事情是我們都需要快樂的事情,快樂的一切話語,快樂的一切行為會讓我們感到幸福。
  • 《道德經》10句,道法自然,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1、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無為並非不作為,是說一切的作為,應該像行雲流水那樣,沒有多餘的造作。做那些應該做必須做的事,做完之後就像雁過長空,不留痕跡,不把這些事情記掛在心中,甚至把功勞都忘記,不誇耀自己做了什麼事、有多少功勞和苦勞。言語的教育往往蒼白無力,圖費唇舌。
  • 自作聰明的有為與順應自然的無為,從道德經第二章講去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每日一「道」,成為得「道」之人:《道德經》之功成不居
    五年前,有幸接觸到《道德經》和《鬼谷子》這兩本書,讓我如獲至寶,從此迷上了這兩本國學經典,踏上了漫漫求道之途。文章中是作者在查閱相關書籍,傾聽眾多講座之後對《道德經》的一些理解。當然,用文字解釋文字,會有不同的理解。
  • 我對道德經的理解第二章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
    原文: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聖人順從自然規律、社會規律行事。聖人所做的事是為一個團隊,一個集體,一個國家,甚至全人類。拋棄自己的私慾,不亂作為,不做超越自己能力的事。聖人總是順從規律,根據事物的趨勢而作為,不強行改變事物發展規律去作為。做事情時用自己的行為給別人榜樣的力量,不強行改變別人的思想。遵行規律做事、順從趨勢做事、減少私心做事、不為結果做事,做好每一天的事,上天自然不會虧待,自然煩惱、痛苦、懊悔就會少,快樂就會多。我們身邊股民很多,但是很多股民是不賺錢,更多是虧錢。
  • 道德經: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以「無為」的方式去作為,以「無事」的方法去行事,以「恬淡」的標準去體會。大小多少都是相對的,用德來回應怨恨。謀劃之艱難,在於任何艱難的謀劃都是由簡單原理來支撐的。作為之偉大,在於任何偉大的作為都是從細微處著手的。天下困難的事情必興作於簡易,天下偉大的事情必興作於細微。以無為的方式作為,以無事的方法行事。以道的精神,處無為之事。
  • 《道德經》和《莊子》同為道家源流,聖人悟道的三大不同之處
    國學大家梁啓超先生,認為莊子應該先於老子,在上世紀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道德經》後,這種猜測就自然真相大白了,《道德經》是在《莊子》先的。梁先生的認知並不奇怪,在他所處的年代,也許認為道家學問是最不能解決現實問題的理論,所以他不僅認為《道德經》成書晚於孔子,甚至晚於《莊子》。因為年代環境關係,這種看法也在情理之中。
  • 道德經奧秘:比超人更厲害,這種人有九種高妙之處
    春秋那個時代產生了諸子百家,任何一家的創始人都有很強的創新精神,大家公認一個最厲害的人類楷模,稱為「聖人」。聖人,不是簡單的口號,也不能簡單規定就是孔子這樣的人。在老子的《道德經》中十分明確地告訴我們什麼是聖人,聖人如何行事。一、聖人無為道德經告訴我們: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對比尼採的超人觀念 ,「聖人」顯然要高出一個珠穆朗瑪峰來。
  • 道德經第10章下:企業家和超級富豪都要先明白老子的內聖外王之道
    大家好,我是雅風,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道德經的第10章。上一期我們講了老子修身養性的三要素,由載營魄抱一而無離,專氣致柔如嬰兒,到達滌除玄鑑而無疵的內養之道,便可達到內聖境界。那麼如何從內聖的修身之道推及外王的用世之道呢,接下來老子就給出了統治者和管理者參與社會活動和政治事務的指導思想,那就是無為,守雌和棄智。總的原則還是無為而治。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 [連載]《道德經到底在說什麼》(四)萬物作焉而不辭
    道德經全書中,第一次出現了善這個字。善字,在後面的章節中出現的頻率很高。不過後人註解道德經,幾乎差不多都把善做善良來解,這是對道德經被粗鄙化解讀。而一旦把很關鍵的善字理解成庸常流俗的人倫之善,那麼後面的正本經,都根本無法正確的理解。一步錯,步步錯。事實上,道德經全書中,出現的善字,無一處是指人倫瑣碎的那個善良之意。正確理解善字,要從其本意講起。
  • 《道德經》中最適合領導者的3個道理,悟懂之後,讓你終身受益
    而《道德經》就是道家的精髓所在,歷史上的很多皇帝,如唐玄宗、宋徽宗、朱元璋、康熙等都曾註解過《道德經》,在他們「外用儒家,內用黃老(道家)」的思想下,國家昌盛,權利穩固。所以《道德經》也是非常適合領導者的一部書籍。
  • 「致良知四合院」層次感|《道德經》第二章解讀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同樣一件事,當你站在不同的角度、高度再看時,景象就會全然不同。因而,唯有讓自己內心強大,才能主宰自己的生命,而非被外界主宰。被外界主宰,為美而美,已非美;為善而善,已非善。聖人又是怎樣的境界呢?·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 學科教學語文複試常考話題之《道德經》與不言之教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選自《道德經第二章》解釋一下這段話,談談什麼是隱性德育,道德經的這段話給你帶來哪些教育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