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情,有人看到了利,藉機累積不義之財;有人看到了益,在利益他人的路上無絲毫猶疑;有人看到了機,轉危為機,讓自己或組織迅速實現轉型並飛躍發展。
面對同一件事,由於層次不同,對於是非的判斷就不同,帶來的結果自然不同。爭論之所以產生,往往是因為站在不同的層面上,看到了不同的「是」與「非」。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經》第二章總體呈現出的是一種「層次感」,即,人與人心靈品質不同,呈現的格局與境界不同,對同一事物的認識就可能產生截然不同的觀點。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天下人都愛美,但若貪戀別人的讚賞,則是一份虛榮心的投射。由內而外、發自內心的美,才是值得他人尊重的美。
同樣,天下人都知道行善是善事,但是,為了行善而行善,起心動念並不純粹,已經落入一份好名之心,此時,陷入惡而不自知,這並非真正的善。
·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人世間很多看法都來自比較:往下看時,自己所處位置就是一個高點,但對於站在更高位置的人來說,自己的位置可能是一個低點。對於住在二樓的人而言,三樓是高層;但對於住在五樓的人而言,三樓是低層。
同樣,按照世人的標準來評價自己的生命,難免會心生許多苦惱,這也是陽明先生所說「心外求法」,讓自己被外在的「不如人」或「勝過人」所主宰,進而心生自卑或驕傲自大。
但正所謂「有無相生」,就是指「無」可以變為「有」。當內心的自信被激發出來時,容顏與氣質會散發出由心而發、由內而外的美。這就是「從無到有」。
「有」同樣可生「無」。比如幫助他人,在幫助他人的同時,自己也獲得了無盡的快樂。開始付諸行動去利益他人,心中的愛就會被激發出來,「有形」的付出帶來了「無盡」的喜悅。
進而,當心中的愛被激發,會有更多的善行善舉善待他人,這就是「有無相生」。
所謂「難易相成」,是指難和易可以相互轉化——萬事開頭難,一旦雪球開始翻滾,事情就變得容易了。一旦學會了一項技能,原先望而生畏的任務也就變得簡單了。
長短、高下、強弱同樣如是。沒有一個人能永遠處於強勢,隨著環境的變化,強勢有可能變為弱勢,弱勢有可能轉為強勢。一個人唯一可以把握的是自己的心靈品質——自己是否抓住了事物的本質?自己處於哪個格局境界?同樣一件事,當你站在不同的角度、高度再看時,景象就會全然不同。因而,唯有讓自己內心強大,才能主宰自己的生命,而非被外界主宰。
被外界主宰,為美而美,已非美;為善而善,已非善。
聖人又是怎樣的境界呢?
·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聖人擁有一顆「無我利他、化育天下」的心,因而不被外界事物主宰自己的生命,這就叫「處無為之事」。
「無為」可理解為「沒有小我」,即不被外界名利所左右,擁有一顆堅定的「成就社會服務民眾,無我利他化育天下」之心,自然呈現相應的格局與境界。
「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真正的教育、教誨,並非通過語言或文字去說服他人,而是通過自己道德的光輝去溫暖、感化、進而引領民眾。
·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太陽普照萬物,卻並未以此自居,並未覺得世間萬物都是自己的成就。聖人同樣如是。「萬物作焉而不辭」,即為了民眾福祉,聖人可以不辭辛勞,像孔子一般「汲汲遑遑,若求亡子於道路,而不暇於暖席」,像陽明先生那樣「竭忠盡瘁,效犬馬之勞」。
聖人引領世人,不以此自居。這就是聖人的一顆心:不求名聞利養,只願竭盡所能,化育人心,乃至化育天下。
·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正因為聖人不以此功勞自居偉大,反而能因此真正流芳百世。以上正是《道德經》第二章所講主要內容。
道,分為不同的層面——同樣一件事情,站在不同層面看時,會產生完全不同的結果。就像今天我們看待身邊的事事物物,不是取決於客觀事物如何,而是取決於自己如何看待。
就像看待一朵花。如果是喜歡花的人,看到花就會特別歡喜;如果是一位醫藥工作者正在尋找某種藥物,而這朵花恰好沒有醫學價值,這朵花就沒有了價值,甚至看著它的顏色都會覺得如此暗淡。
看待一朵花如此,看待身邊事物也同樣如是。如何看待,本質上反映的是自己的心靈品質、格局境界。身邊的事事物物其實是一面又一面鏡子,照見的是自己的格局和境界。
以一件件事情為鏡,照見自己,進而沿著老子的諄諄教誨,朝向聖人「無我利他,化育天下」的境界——向太陽一樣照耀世界,像雨露一樣滋養萬物,成就萬物生長,卻不以此自居。如此,才擁有真正流芳百世的事業,擁有世人發自內心的尊敬與讚嘆。
《道德經》第二章的後半部分,從文字上為我們描述了聖人境界。對一般人而言,第二章的前半部分就比較有現實價值,給我們的啟示就是要隨時反省自己:
今天,知道自己對待問題有「一、二、三」這樣的看法,同時也要清楚,自己的看法未必就是這件事情的本質,可能還有「四、五、六」甚至更多的觀點。
因而,唯有不斷提升自己,才能透過表象,逐漸看清人生與社會的本質,才能讓自己生命的價值得以最大化,最終度過幸福自在乃至圓滿崇高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