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四合院」層次感|《道德經》第二章解讀

2020-12-14 知行合一陽明教育

面對疫情,有人看到了,藉機累積不義之財;有人看到了,在利益他人的路上無絲毫猶疑;有人看到了,轉危為機,讓自己或組織迅速實現轉型並飛躍發展。

面對同一件事,由於層次不同,對於是非的判斷就不同,帶來的結果自然不同。爭論之所以產生,往往是因為站在不同的層面上,看到了不同的「是」與「非」。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經》第二章總體呈現出的是一種「層次感」,即,人與人心靈品質不同,呈現的格局與境界不同,對同一事物的認識就可能產生截然不同的觀點。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天下人都愛美,但若貪戀別人的讚賞,則是一份虛榮心的投射。由內而外、發自內心的美,才是值得他人尊重的美。

同樣,天下人都知道行善是善事,但是,為了行善而行善,起心動念並不純粹,已經落入一份好名之心,此時,陷入惡而不自知,這並非真正的善。

·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人世間很多看法都來自比較:往下看時,自己所處位置就是一個高點,但對於站在更高位置的人來說,自己的位置可能是一個低點。對於住在二樓的人而言,三樓是高層;但對於住在五樓的人而言,三樓是低層。

同樣,按照世人的標準來評價自己的生命,難免會心生許多苦惱,這也是陽明先生所說「心外求法」,讓自己被外在的「不如人」或「勝過人」所主宰,進而心生自卑或驕傲自大。

但正所謂「有無相生」,就是指「無」可以變為「有」。當內心的自信被激發出來時,容顏與氣質會散發出由心而發、由內而外的美。這就是「從無到有」。

「有」同樣可生「無」。比如幫助他人,在幫助他人的同時,自己也獲得了無盡的快樂。開始付諸行動去利益他人,心中的愛就會被激發出來,「有形」的付出帶來了「無盡」的喜悅。

進而,當心中的愛被激發,會有更多的善行善舉善待他人,這就是「有無相生」。

所謂「難易相成」,是指難和易可以相互轉化——萬事開頭難,一旦雪球開始翻滾,事情就變得容易了。一旦學會了一項技能,原先望而生畏的任務也就變得簡單了。

長短、高下、強弱同樣如是。沒有一個人能永遠處於強勢,隨著環境的變化,強勢有可能變為弱勢,弱勢有可能轉為強勢。一個人唯一可以把握的是自己的心靈品質——自己是否抓住了事物的本質?自己處於哪個格局境界?同樣一件事,當你站在不同的角度、高度再看時,景象就會全然不同。因而,唯有讓自己內心強大,才能主宰自己的生命,而非被外界主宰。

被外界主宰,為美而美,已非美;為善而善,已非善。

聖人又是怎樣的境界呢?

·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聖人擁有一顆「無我利他、化育天下」的心,因而不被外界事物主宰自己的生命,這就叫「處無為之事」。

「無為」可理解為「沒有小我」,即不被外界名利所左右,擁有一顆堅定的「成就社會服務民眾,無我利他化育天下」之心,自然呈現相應的格局與境界。

「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真正的教育、教誨,並非通過語言或文字去說服他人,而是通過自己道德的光輝去溫暖、感化、進而引領民眾。

·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太陽普照萬物,卻並未以此自居,並未覺得世間萬物都是自己的成就。聖人同樣如是。「萬物作焉而不辭」,即為了民眾福祉,聖人可以不辭辛勞,像孔子一般「汲汲遑遑,若求亡子於道路,而不暇於暖席」,像陽明先生那樣「竭忠盡瘁,效犬馬之勞」。

聖人引領世人,不以此自居。這就是聖人的一顆心:不求名聞利養,只願竭盡所能,化育人心,乃至化育天下。

·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正因為聖人不以此功勞自居偉大,反而能因此真正流芳百世。以上正是《道德經》第二章所講主要內容。

道,分為不同的層面——同樣一件事情,站在不同層面看時,會產生完全不同的結果。就像今天我們看待身邊的事事物物,不是取決於客觀事物如何,而是取決於自己如何看待。

就像看待一朵花。如果是喜歡花的人,看到花就會特別歡喜;如果是一位醫藥工作者正在尋找某種藥物,而這朵花恰好沒有醫學價值,這朵花就沒有了價值,甚至看著它的顏色都會覺得如此暗淡。

看待一朵花如此,看待身邊事物也同樣如是。如何看待,本質上反映的是自己的心靈品質、格局境界。身邊的事事物物其實是一面又一面鏡子,照見的是自己的格局和境界。

以一件件事情為鏡,照見自己,進而沿著老子的諄諄教誨,朝向聖人「無我利他,化育天下」的境界——向太陽一樣照耀世界,像雨露一樣滋養萬物,成就萬物生長,卻不以此自居。如此,才擁有真正流芳百世的事業,擁有世人發自內心的尊敬與讚嘆。

《道德經》第二章的後半部分,從文字上為我們描述了聖人境界。對一般人而言,第二章的前半部分就比較有現實價值,給我們的啟示就是要隨時反省自己:

今天,知道自己對待問題有「一、二、三」這樣的看法,同時也要清楚,自己的看法未必就是這件事情的本質,可能還有「四、五、六」甚至更多的觀點。

因而,唯有不斷提升自己,才能透過表象,逐漸看清人生與社會的本質,才能讓自己生命的價值得以最大化,最終度過幸福自在乃至圓滿崇高的人生。

相關焦點

  • 致良知四合院學習之「「洗腦」與「洗心」」
    最近有些媒體在炒作致良知四合院是精神傳銷,又謂之是洗腦。作為一個走進四合院的一位老同學,見證了四合院的四年,我的感受是:何止是「洗腦」,簡直是「洗心」!大家都忙著移民,致良知四合院老師居然說「在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時代,移民是搏傻」?!大家辛辛苦苦都賺不到錢,致良知四合院老師居然說「商業的本質是利他」,還說「利他才是真正的利己」?!
  • 「致良知四合院」的財務明細 都去哪兒了?
    來源:華夏時報原標題:「致良知四合院」的財務明細,都去哪兒了?來源:新金融頭條「致良知四合院」遭媒體曝光被指「精神傳銷」後,引發大量企業員工對其培訓模式的質疑。而據《華夏時報》記者調查發現,「致良知四合院」的財務收支或存在造假嫌疑。
  • 關於近期陽明心學與致良知四合院曝光事件的一些思考
    近日致良知四合院被推倒風口浪尖,自媒體及官方媒體紛紛發聲。致良知四合院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助力民族復興,反遭網絡浪潮聲討。作為陽明心學的「愛好者」,一些個人的看法與大家分享。致良知四合院中提倡不說一句善意的謊言,同時也反對「妄議聖賢」。以下個人觀點,讀者吸收有用的,讀者摒棄錯誤的。
  • 「致良知四合院」財務收支涉嫌造假 直接掛斷記者電話
    來源:華夏時報原標題:「致良知四合院」爭議背後:培訓模式受質疑 財務收支涉嫌造假華夏時報記者 楊仕省 見習記者 隋娉娉 深圳報導在「致良知四合院」遭媒體曝光被指「精神傳銷」後,引發大量企業員工對其培訓模式的質疑。而據《華夏時報》記者調查發現,「致良知四合院」的財務收支或存在造假嫌疑。
  • 致良知四合院:宅心仁厚、厚德載物。「厚」字何以如此重要?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黃碧蓉,是一位來自深圳的校長。曾經是留守兒童的經歷,讓她的內心藏著一份對父母很深的怨恨,也從此把自卑烙在了心上。正如道德經第26章裡所講的「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我們一起來學習《道德經》第二十六章原文。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 「致良知四合院」上善若水:謙卑與能量|《道德經》第八章
    ——《道德經》第八章固定布局 工具條上設置固定寬高背景可以設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對齊背景圖和文字以及製作自己的模板
  • 「致良知四合院」爭議背後:培訓模式受質疑 財務收支涉嫌造假
    「致良知四合院」部分成員「致良知四合院」自稱是一個「以王陽明心學為核心」的非盈利組織,至今已研發出七種課程,主要目的為提升企業的整體素養、實現高質量發展。而「致良知四合院」的另一收入渠道是賣書。《華夏時報》記者向受培訓企業員工了解到,對於「雁棲湖論壇」、「春季烏鎮學習會」這樣的大型活動,「致良知四合院」有報名門檻,只有企業高層才有機會去現場學習。而「致良知四合院」會提供遠程直播埠,以讓企業更多員工能同步收到現場培訓。
  • 老子道德經全文:第 1-20章
    《道德經》——《老子道德經》 老 子: 「道 德 經」: 第 一 章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無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萬 物 之 母 。故 常 無 , 欲 以 觀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觀 其 徼 。
  • 致良知四合院被指涉「精神傳銷」,參訓高管稱遭索三百萬贊助
    值得注意的是,《基金會管理條例》第二十三條規定,基金會的法定代表人不得同時擔任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針對企業說法,12月29日,澎湃新聞以簡訊和電話方式詢問致良知四合院執行秘書長郭紅波,對方稱其在美國紐約,暫不方便回應。致良知學習群內推廣關注致良知四合院的消息截圖。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3:第二十章 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2:第二、十一章 有無相生,功成弗居》中的分析,第二章中的「聖人居無為之事,再結合老子西去隱匿,最初版的《道德經》不過是被強邀而作。所以文中大篇幅的論述如何治國其實很不合理。再有,從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來看,《道德經》八十一章中,解說世界演變方面(世界觀)最能與第一章接續的,是通行本第二十五章。
  • 二十年代整個社會應學會珍惜和累積共識――也談致良知四合院
    一清一、「爭議」成爭議,引出話題來從副題可以看出,這是要談「致良知四合院」(下以「四合院」代稱)的。是的,最近有些文章在談論他們的故事,我也想就這個話題聊聊,權當扯閒篇吧。三家分別是北京知行合一陽明教育研究院、北京致良知公益基金會、北京懷柔致良知四合院公益文化促進中心。「致良知四合院」是其註冊商標。北京人喜歡簡縮,叫著叫著就簡稱為「四合院」了。從「爭議」一文對其的批評烈度和語氣來看,一定是在該單位有過任職或共事的,不過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爭議」對「四合院」的指謫大多是有偏於事實的。有關這個,我們在下面的文字裡會有一句沒有一句地聊著。
  • 致良知四合院:透過「3個蘋果10元錢」看「等值交換」的商業本質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來自專輯《道德經》與企業經營商業的本質是什麼?等值交換!人人心中有桿秤,這桿秤,就是良知。消費者心中會升起感激與感恩。下次如果需要,他還會來到這裡購買;即便不需要,他也會回饋以善良和感恩的眼神。這就是等值交換,一個自然而然產生的過程。他人對我們的好,我們自然知道,會通過實際行動回饋他人。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4:第二十五章 人法天地,道法自然
    ,只是所替代的通行本第二十章本身人氣不高,所以重複一下本章將通行本第二十五章提為第四章的緣由:《道德經》通行本第三章為: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2:第二、十一章 有無相生,功成弗居》中的分析,第二章中的「聖人居無為之事,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7:第五章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5:第六章 穀神不死,綿綿若存中,將通行本第六章前提。題解:標題所在句子中,「橐」字始見於秦系簡牘,而「虛」字也晚出。所以該章後半部分,極可能是後來添加。不過「虛而不屈」一句,很好的解釋了為何天道無形,卻「獨立不改」。因此,雖橐龠「虛而不屈」一句與前面「天地不仁、聖人不仁」不大相干,但於整部《道德經》而言,卻有著一定程度的畫龍點睛之作用。
  • 《道德經》第十章釋義
    《道德經》第十章知子先生釋義聲明:偶然在本平臺上發現所有在本人頭條號「知子先生」發布的文章全部遭人轉載但卻無註明原作及出處。感謝轉載樂見《道德經》的廣泛傳播,若轉載者能從善如流,加上原作及出處,本人將更感欣慰!畢竟轉載者無法答疑解惑,望知悉!
  • 《道德經》:道教為何被稱為「玄門」,「玄」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與道德經《道德經》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穀神現在一般認為是生養之神,為天地萬物原始的母體,萬事萬物都從這原始母體之門產生,是萬物的本根。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二 強梁者不得其死的邏輯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二 章道 生 一 , 一 生 二 , 二 生 三 , 三 生 萬 物 。萬 物 負 陰 而 抱 陽 , 衝 氣 以 為 和 。道德經講得是大道,非是大道理。因為道理,大道理被世俗化了。不是講得這個道理。但也可以用於俗世。這是兩碼事。道德經是為明道而作。明道才能修道,為賢為聖。本章的前兩句,有兩個要點。第一句明道生萬物。
  • 圍觀通行本《道德經》翻車現場,再現《帛書·老子》真正內涵
    在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就是《道德真經》,因此,要真正還原《帛書·老子》的內涵,只有用「密文」字義去解讀才能再現,用常規字義去讀,是讀不出來的。在歷史上,人們都用常規字義去解讀《道德真經》,結果,讀出來的就是通行本《道德經》。
  • 致良知四合院:假如給你一百天時間,你能做些什麼?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一百天,能做什麼?……不妨帶著這些問題,走近第二期「百日成長計劃」第一課。「百日成長計劃」經典導讀第一天 孝乃行仁之本王海平老師四合院核心志願者《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至戰國前期成書。
  • 致良知四合院:5.18 我立志:立志深遠,開啟無限光明的未來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有一首電影插曲《只要平凡》是這樣唱的:「沒有神的光環,你我生而平凡。握緊手中的平凡,此心此生無憾「。然而,平凡並非平庸。平庸沒有出路。一個人想要平庸地度過一生,都是很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