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3:第二十章 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2020-12-23 漢澤哲思

《道德經》通行本第三章為: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fú)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清華簡上對應篇章雖然略有差異,但主旨相似。然而,若按拙作《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2:第二、十一章 有無相生,功成弗居》中的分析,第二章中的「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若是後學篡入,則這一章的「無為」就沒有由來的突兀,進而「不爭」、「使民無知無欲」等等,皆無從說起。

再結合老子西去隱匿,最初版的《道德經》不過是被強邀而作。所以文中大篇幅的論述如何治國其實很不合理。

再有,從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來看,《道德經》八十一章中,解說世界演變方面(世界觀)最能與第一章接續的,是通行本第二十五章。其首句為:「有物混成......可以為天下母」,在世界觀方面,正好上承第一章的「天地之始、萬物之母」。

不過,《道德經中》關於「母」的篇章,還有通行本的第二十章、第五十二章。但五十二章主要講「母子」,顯然不相干。第二十章講「食母」,倒是可能跟「天地之母」有關: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ē),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傫傫(lěi)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dàn)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sì)母。

清華簡《德道經》相應篇章如下:

唯與訶,其相去幾何;美與惡,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望呵其未央哉。眾人熙熙,若鄉於大牢而春登臺。我泊焉未兆,若嬰兒未,累呵似無所歸。眾人皆有餘我獨遺,我愚人之心也,湷呵。人昭昭,我獨昏呵。人蔡蔡,我獨昏昏呵。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以悝。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從美惡、昭昏等的對比,還有「貴食母」的終結來說,這一章到可以上承「有無相生」,下啟通行本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可以為天下母」。兼之,本章行文多為「我」與眾人之對比,可以看成是從「我」的角度進一步闡述有無相反的觀點,最後引申出「食母」,為下一章作鋪墊。

題解:

「異」字的構形與古文相去甚遠,不過含義倒是沒怎麼受到影響,這裡就不展開了:

不好理解的是「食」字,該字的理解,也跟構形關係不大,但藉助成語「食古不化」,我們可以知道,「食」字可引申解釋為「研究、理解」。

「母」在《道德經》中,多數並不以「母親」的本義理解,而是與「始」相對,更多表示「淵源、根源」

所以「獨異於人,而貴食母」可解釋為:獨特於常人,而注重研究(事物的)根源、淵源。

第三章 原文

兩種版本的原文,上面已經給出,這裡就不重複了。

通行本中,「絕學無憂」明顯與後文不大相干。後面「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也與上下文顯得格格不入。

對比「美、惡(善、惡)」,或者還是是「唯、阿」,比「唯、訶」相對更合適些,而且「訶」字晚出。

而「惡」字晚出。筆者猜測,最初還是美醜,只因為「醜」字在部分戰國文字中,異化為「扭」的初文,變成與「美」不相對,於是改成「美、惡」

「鄉」的古文為「鄉」:

本義就是一起享用食物。因為戰國時人口流動劇烈,轉注為「家鄉」的含義。於是將本義是祖宗享用祭祀的「享」字引申為享用食物。

關於轉注,參看拙作一到十表示數量的緣由的開篇部分。

至於兩個版本中的「咳」與「孩」的差異,估計得溯源到共同的構件「亥」的含義解析。

「亥 」字的含義,根據筆者對十二地支的整體分析看,是孕十月生小孩(分娩),構形表示小孩出生大哭:

金文從商代晚期到西周晚期,都幾乎存在一致的寫法,西周晚期還出現一種近似於小孩剛出生帶著胎盤的構形(上圖右2).。所以,老子極可能知道「亥 」的本義。

所以,通行本改成「孩」倒是比「咳」更合適,但理清了「亥 」的構形本義,還是用「亥」最合適。

「累呵似無所歸」一句亦與前文格格不入。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一句,昭、昏相對很合理。然後句,無論是通行本的「察、悶」相對,還是清華簡的「蔡、昏」相對讓「昏」字重複,都不甚合理。反而是「蔡、湷」相對,或者「察、沌」相對更合理。

「愚人之心」與「獨遺」以及後面「若海、若無所止」明顯矛盾。

「鬻」字晚出,估計為了避免「眾人」的使用過於重複,所以改成近似含義的「鬻人」,「鬻」粥在,內中米肉菜相混,也是泯然眾人。通行本改成「俗人」也沒明顯區別。

「蔡」與「察 」的話,關鍵在「蔡 」字金文:

「蔡 」字金文的構形為「狗尾巴」,狗尾巴老是搖動,靠近人的時候,就產生不斷摩擦的效果。所以,金文「蔡 」與後來的「察」字含義接近。

「忽 」與「澹 」的話,很可能因為「忽 」的構件「勿」的構形異變,導致最初的構形含義湮滅:

「勿 」字的古文構形從刀,另外的數量不一的點點,是表示水流,那麼構件刀,就是河岸如刀刃般呈大弧形。

「勿 」的構形,就是河流大拐彎,因為拐彎衝刷,河面變得寬闊,顯得水流在拐彎處留下了不少的流量。

所以,因為水流滯留,引申出「制止」之類的含義。而《道德經》中,以老子的博學,直接使用其構形本義也不足為奇。

因此,「眾人皆有餘」到後面「若無所止」調整如下:眾人皆有餘我獨遺。眾人昭昭,我獨昏呵。眾人蔡。我獨沌呵。勿呵其若海,望呵其若無所止。

「頑似鄙」與「頑以悝」比較的話,對比上句「皆有以」,或者「頑似鄙」更對應。而且「悝 」字晚出。

綜上,比較可能的第三章原版為:

唯與阿,其相去幾何;美與醜,其相去若何。望呵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若鄉於大牢而春登臺。我泊焉未兆,若嬰兒未亥。眾人皆有餘我獨遺。

眾人昭昭,我獨昏呵。眾人蔡蔡(察察)。我獨沌呵。勿呵其若海,望呵其若無所止。

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似鄙。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白話翻譯

「央 」字甲金文基本一致,構形為人的頸部戴著枷鎖,古代族群不大,這種戴枷鎖的情況,多是準備行刑。後來轉注為「中央」,另造「 殃」字表示遭受刑罰。

公開刑罰自然多人看,於是「央 」引申眾人矚目(明顯),匯聚,這個含義也因為「央 」轉注為中央而另造「泱 」來表示。金文「央 」多表示「明顯、鮮明」,如:

虢季子白盤:「彤矢其央」,《詩.小雅.六月》:「織文鳥章,白旆央央。」

《道德經》本章中的「」,也是表示「明顯」。

「泊 」字,從水從白,本義是「波浪」,轉注為「停靠」後,另造「浪 」字表示波浪。

「兆 」字,從疑似的甲骨文還有「姚」字金文看,「兆 」字的本義是「逃」,轉注為「預兆」含義後,另造「逃 」字:

其餘難解字,前面皆有提及。於是本章白話翻譯如下:

唯喏與阿諛,美和醜,相差多少?看起來差別並不明顯。

眾人熙熙攘攘,就跟享受大餐或者春天登高遊玩。我大浪來了也沒逃,像嬰兒還沒出生。眾人都有餘,只有我好像遺漏了很多東西。

眾人什麼事都明白,只有我混混沌沌的什麼都沒明白。我的困惑如水流拐彎滯留的河灣,積累的跟海一樣大,望過去無邊無岸。(其實是所知越多,疑惑越多;無知則無畏,無憂而無慮)

眾人都有所依仗、有所追求,我卻跟頑童一般,不斷追逐新的事物。我希望獨特於常人,而注重研究(事物的)根源、淵源。

相關焦點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4:第二十五章 人法天地,道法自然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3:第二十章 獨異於人,而貴食母》中,筆者指出,通行本第三章很可能並非最初原版,只是所替代的通行本第二十章本身人氣不高,所以重複一下本章將通行本第二十五章提為第四章的緣由:《道德經》通行本第三章為: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7:第五章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5:第六章 穀神不死,綿綿若存中,將通行本第六章前提。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4:第二十五章 人法天地,道法自然所以該章後半部分,極可能是後來添加。不過「虛而不屈」一句,很好的解釋了為何天道無形,卻「獨立不改」。因此,雖橐龠「虛而不屈」一句與前面「天地不仁、聖人不仁」不大相干,但於整部《道德經》而言,卻有著一定程度的畫龍點睛之作用。
  •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我唯獨和其他人不同的地方,在於懂得了「道」。
  • 陪你一起讀《道德經》,「獨異於人,面貴食母」
    《道德經》,「獨異於人,面貴食母」【原文】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本篇是老子思想的獨白,也是他思想的精華。可以說是《道德經》一書的重點。老子通過將自己和眾人對比,顯示出自己之所以無憂無慮、無傷無痛、逍遙自在,主要是因為自己注重以洞察萬物的根源來滋補靈魂。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你是否也是特別在意外在的東西,比如周圍的人生活得比你好,開的車比你貴,住的房子比你大,穿著品牌比你高檔。
  • 《道德經》:獨異於人,而貴食母,最自在的人生是懂得自守
    《道德經》裡面說:獨異於人,而貴食母,僅「自守」二字足矣。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眾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
  • 讀懂《老子》|老子的自述: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在經文第七十章中,他向人們這樣訴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我所講的道理非常容易理解,我制定的法則也特別容易實施。
  • 《道德經》中洩露了天機:人類是七色光組成,但主人不屬於自己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用其光」的意思是,我們的生命是宇宙的生命,只要正確使用好自己的生命,就能「復歸於明」。所謂「復歸於明」就是,宇宙之光皆在眼前。不僅中國禪宗第六代佛祖慧能說:每個人都是道,都是光,就這麼簡單;釋迦牟尼佛也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俱有如來光明,只要不妄想,不執著,智慧圓滿之光皆可向前。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14:第九章 貴驕遺咎,功成身退
    另一方面,很可能也說明這幾章都是後添加的(郭店楚簡只有第九,十八章)。上一章中簡單的分析了一下第九章和第十八章。下面看看第二十七和第三十六章,二十七章如下: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xiá zhé),善數(shǔ)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jiàn)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19:第十二章 聖人之治,去疲取此
    《道德經》通行本第十九章如下: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xiàn)素抱樸,少私寡慾。因此,這一章是最要不得的內容。因此,本章無論是哪個時代所作,都不該保留在《道德經》中,因為與「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核心思想完全衝突。而通行本《道德經》成書的年代,正是黃老道家興盛之時,所以關於「弱者道之用」的相關篇章不在少數,得一一甄別。
  • 《道德經》: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道德經》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它對中國的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都產生了深刻影響。《道德經》凝聚了老子的精華思想和哲理思索,對我們的做人做事都提出了很好的規勸和指導。01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為我有身。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20:第十五章 保道不盈,敝不新成
    《道德經》通行本的第二十章已經被筆者前提至第三章。以筆者看來,通行本接下來關於「弱者道之用」的相關篇章是通行本第十五章: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qiǎng)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
  • 《老子·第二十章》
    《老子·第二十章》:「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 我獨泊兮而貴食母,張中行心處桃源,不認人頭馬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守道為貴,道是生育天地萬物之母)。我獨自淡泊寧靜,無動於衷。我唯獨與人不同的,在於貴養天下道。這是老子的心靈獨白,也是老子思想的中心所在。他不像別人那樣隨波逐流,追求身外之物的享樂,他以洞察萬物的根源(道),來滋補自己的靈魂。老子整日處於大道之中,無言無為,無欲無求,自然也就無憂無慮、無傷無痛、很逍遙自在,達到了真正至樂的境界。
  • 《道德經》的五大修身金句,助你早日成為理想中的自己
    最有價值的道理往往就是最樸素和最簡單的,而最能代表這四個字的國學典籍,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認為是《道德經》。5000多字就修身、治國、平天下等大道智慧囊括其中,《道德經》充分說明了何謂大道至簡。下文從《道德經》中精心挑選出五大修身金句,並輔之以譯文和啟示,歡迎大吉閱讀與借鑑,也希望這些修身之道能幫助大家早日成為理想中的自己。
  • 古漢字與古代經典
    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王曰:「去『泰』,著『皇』,採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既然西漢時期的人們已經不認識古漢字,那麼西漢時期翻譯的先秦著作經典就應該是對古漢字字形的原樣記錄,但為什麼我們現在看到的各種古代經典不是對古漢字字形的直接記錄,而是漢代以來的現代漢字記錄呢?這是因為在我們中國的古漢字失傳後,又出現了一種根據古漢字字形比對而產生的新漢字,這個新漢字就是漢代的主要文字,就是我們今天在用的現代漢字!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18: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道經》中,還有一篇跟「反者」的相關,但又不怎麼算「道之動」的範疇。思來想去,還是放在「反者道之動」的歸類中,畢竟其中的「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一句,基本可歸類到「反者道之動」。第十八章 最佳版本《德道經》通行本第三十三章如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 老子道德經全文:第 1-20章
    《道德經》——《老子道德經》 老 子: 「道 德 經」: 第 一 章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無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萬 物 之 母 。故 常 無 , 欲 以 觀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觀 其 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