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節選):
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鹹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丞相綰、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裡,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王曰:「去『泰』,著『皇』,採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
西漢-賈誼-過秦論(節選):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西漢-劉安-淮南子(節選)
今夫盲者目不能別晝夜,分白黑,然而搏琴撫弦,參彈復徽,攫援摽拂,手 若蔑蒙,不失一弦。使未嘗鼓瑟者,雖有離朱之明,攫掇之捷,猶不能屈伸其指。 何則?服習積貫之所致。故弓待而後能調,劍待砥而後能利。玉堅無敵,鏤 以為獸,首尾成形,礛諸之功。木直中繩,揉以為輪,其曲中規,隱括之力。 唐碧堅忍之類,猶可刻鏤,揉以成器用,又況心意乎!
以上三段文字全部節選於西漢各個時期的經典代表作,賈誼,公元前200年-168年,劉安,公元前179年-122年,司馬遷,公元前145年-90年。由這三段文字的表述,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今天的我們只要稍微有點兒文言文的知識就能無障礙的閱讀西漢時期的各種經典著作,並且不會出現難以理解或理解不了的現象!由此說明,西漢時期的漢字表意和行文方式與我們的今天基本上是相同的,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
春秋戰國和秦朝時期的漢字是古漢字應用的歷史時期,這一點沒有疑議。今天的我們不能辨識或解讀西漢之前的古漢字,也已經被各種青銅器銘文和竹簡文字所證實。那麼,成書於先秦時期的各種古代經典中的古漢字是如何變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現代漢字呢?你總不會認為先秦時期的古代經典是古人們用漢代或我們今天的漢字撰寫而成的吧?
先秦時期的著作經典是古漢字撰寫而成的,這一點毫無疑問!我們現在看到的先秦著作經典是現代漢字的表述,也是毫無疑問的!那麼,兩個確定的毫無疑問之間是如何進行轉化的呢?轉化的手段非常簡單,且只有唯一的一種辦法才能實現,就是翻譯!
中文的書籍要想讓全世界的人都能看懂,就必須翻譯成其他民族語言文字的版本,同理我們中國人要想看懂外文撰寫的各種書籍,也必須要有一個翻譯過程,當然如果你熟練掌握了某種外語,則不需要翻譯也能看懂,但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
翻譯,就是將一種文字的意思用另一種文字的方式進行表達,意思相同,但文字不同。目前全世界對於文字的翻譯手段大體上有兩種,一種就是明白意思的直接文字交換,一種就是不明白意思的原文記錄。例如:我們在翻譯英文資料時遇到專業性比較強的單詞或詞彙時,如果一時查找不到這個英文詞彙的中文意思,那麼我們就會先將這個英文詞彙原樣記錄下來,等查詢到了之後,再用中文的意思進行替換。
一個或兩個不認識的單詞或詞彙我們可以先記錄下來,以後進行替換,要是全都不認識應該怎麼辦呢?毫無疑問,沒有任何好的辦法,唯一的辦法就是先全部原樣記錄下來,以後再說!這樣的記錄,毫無疑問是只知其形、不知其意的記錄!
眾所周知,瑪雅文明的文字至今沒有破解,所有對瑪雅文字的記錄都是原樣記錄,沒有一個是按照意思進行記錄的,因為根本不知道意思是什麼,如何用意思進行記錄呢?
先秦著作《鶡冠子》曰:
德萬人者謂之俊,德千人者謂之豪,德百人者謂之英。
西漢劉安《淮南子·修務訓》:
智過萬人者謂之英,千人者謂之俊,百人者為之豪,十人者謂之傑。
《論語·裡仁》:
朝聞道,夕死可矣。
現代漢字釋義:
早上聽到一個道理 ( 真理 ),晚上死了也可以。
通過司馬遷《史記》中的用詞用語,通過先秦著作《鶡冠子》與西漢著作《淮南子》的文字用法對比,通過《論語》中某些詞語的現代釋義,我們可以十分清楚的知道:西漢的人們已經不認識古漢字了,今天的我們也不能合理的解釋《論語》中的很多詞語!同樣也是不認識古漢字的。
既然西漢時期的人們已經不認識古漢字,那麼西漢時期翻譯的先秦著作經典就應該是對古漢字字形的原樣記錄,但為什麼我們現在看到的各種古代經典不是對古漢字字形的直接記錄,而是漢代以來的現代漢字記錄呢?
這是因為在我們中國的古漢字失傳後,又出現了一種根據古漢字字形比對而產生的新漢字,這個新漢字就是漢代的主要文字,就是我們今天在用的現代漢字!由於是字形比對而產生的新漢字,所以在字形上新漢字與古漢字非常的相似或接近。因為有了這種字形上的高度相似性,所以漢代的人們在翻譯先秦的著作和經典時,並沒有原樣忠實的記錄古漢字的字形,而是用與古漢字字形非常相似的新漢字字形進行了記錄!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記錄,導致許多先秦的著作經典在漢代時期就已經成為了看不懂的經典!馬王堆的帛書《道德經》就是最好的證明!
馬王堆的帛書《道德經》不是什麼最早的原版之說,而是馬王堆墓主人研究學習《道德經》的手抄本!只要你仔細看過馬王堆《道德經》與我們現在版本的不同之處,你就會知道馬王堆的墓主人在閱讀新漢字版的《道德經》時,有著與我們今天的人們一樣的困惑和不解!西漢時期,撰寫《淮南子》的劉安理解不了古漢字「德」與「百千萬」的關係,所以改成了「智」與「百千萬」的關係,同理,西漢時期的馬王堆墓主人也在理解不了的情況下,對《道德經》的部分文字進行了修改,修改的目的就是想以漢代的認識去理解古代的思想。
新漢字與古漢字之間的關係,只有字形上的高度相似性,只有對古漢字字意猜測推導而演化出來的字意表達,兩者之間沒有直接的傳承關係!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今天的人們在閱讀古漢字時總能感到某些意思上的相通性,但在實際應用時卻又無法做出合理的解釋,因為我們今天的漢字字意不是對古漢字字意的完整表達,而是對古漢字字意猜測推導出來的結果!所以,我們無法用今天的漢字理念去理解古漢字的意思。
新漢字的字形來自於古漢字字形的比對,新漢字的字意來源於對古漢字字意的猜測和推導,由此造成了兩千多年來我們中國人對於自己文字的錯誤認識,因為到今天為止,我們根本不知道我們今天的漢字不是對古漢字的繼承和發展,而是在古漢字的基礎上通過比對和猜測重新創造出來的新漢字!
繼承,就是在同一個構字原理下發展出來的漢字,字意不會發生大的改變,但我們今天的漢字和漢代時期的漢字,不僅沒有了漢字的構字原理,字意的體現和表達上也與古漢字有著巨大的不同和差異!甲骨文--金文--篆文--早期隸書,這之間的漢字變化演繹都有著相同的構字原理,都有著最初的本意反映,都有著一脈相承的科學與文明因素,而新漢字或我們今天的現代漢字卻是定形定意的漢字,卻是無法順著文字的發展脈絡去理解古漢字的漢字!
中國的古代經典,尤其是思想內容上的古代經典,大部分都產生於西漢之前,只要是產生於西漢之前的古代經典就都是由古漢字撰寫而成的經典,就都是在翻譯過程中用新漢字字形記錄的古代經典!所以,在我們閱讀產生於西漢之前的古代經典時,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古漢字的閱讀方式,只要這些古代經典沒有被後世大幅改編和修改過,古漢字的閱讀方式就一定是最佳的閱讀方式,就一定是能夠真正讀取經典本意的閱讀方式!
紅河白沙文章交流群,加管理員微信:gongjingtian1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