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字演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甲骨文到如今的簡體字,歲月流經繁華跌宕。因為書寫工具、政治、文化、經濟等原因,文字演變出現過各種文字,或存於書,或現於器物,或寫於木石,或刻於石碑,或鐫於石壁,或出現在錢幣,或作為作為裝飾紋路。至今很多文字難以破解,成為千古之謎。
太極篆 | 漢時的太極篆,漢武帝時作,取奇偶之象,從漢到明清,印章多用此文。
垂芒篆 | 東漢蔡邕入嵩山學書,於石室內得八角垂芒之象,作垂芒篆.蔡邕不僅是東漢的大書法家,而且是漢代書法理論的集大成者。傳世書論有《篆勢》、 《筆賦》、《筆論》、《九勢》等,尤其是《筆論》和《九勢》,在中國書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梅花篆 | 梅花篆並非篆體書法和梅花畫技的簡單合成,而是將這二者的特點經再創造後有機地融合,使之形成蒼勁渾厚、古樸典雅、造型別致,獨具匠心之特點,使其更具有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目前很多書法家依舊畫字為畫,成為饋贈之上品。
規矩文 | 宋陳摶規矩文。陳摶又名陳希夷,和皇帝趙匡胤下棋,贏了華山,整個華山無處不見他的影子,是神仙也好,隱士也好,取內方外圓有規矩之形的文字,在古家具,服飾中最常見。
蝌蚪文 | 蝌蚪文,也叫「蝌蚪書」、「蝌蚪篆」,為書體的一種,因頭粗尾細形似蝌蚪而得名。蝌蚪名稱是漢代以後才出現的,指先秦時期的古文。從流傳的遺物,可發現風格似西周銅器上的文字,另外商代甲骨及玉片的雕刻與陶器上,都有這種跡象。蝌蚪文據說在魏時,使用也極廣泛,唐代以後便少見到。
目前大禹碑銘依然不能解讀。字數太少了。據說是楚王的頌歌,而非歌頌大禹治水。
萬壽字 | 目前能廣泛看到這類古字的僅僅限於福壽等幾個具有字。伏羲氏時期,創造了"龍書";神農氏創造了"穗書";倉頡創造"鳥跡書";堯帝時期的"龜書";高陽氏時期的"蝌蚪文"等等,因這些造字存在藝術和結構美而作為吉祥圖案保留了下來。 據說有一萬零三個不同壽字的寫法。可見中華文字博大瑰麗。
其他一些奇文字比如江永女書。類似日語假名但又可獨立使用、又類似朝鮮文字但又不是音素化的音節文字、女字如同假名的外表殘留漢字特點屬於音節表音文字、可以認為是更簡單的一種漢語拼音、而且是永州江永土話發音、書寫在手寫本(三朝書)扇面(歌扇)布帕(帕書)紙片(紙文)上。這個傳奇拍成了電影《雪花秘扇》。有這方面資料的同學可以聯繫告知。
以上為野路子文字演變,絕大部分都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正式的文字演變從商代甲骨文到今天的楷書,漢字的形體逐漸演變。這種演變可以分為兩大階段,就是古漢字階段和隸書楷書階段。前一階段起自商代終於秦代,字體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後一階段其自漢代一直延續到現代,字體有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兩個階段的分野是小篆到隸書的轉變。下面簡要介紹以下不同形體漢字的特點:
1. 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於佔卜,應用在商代後期。相形程度較高,字行的方向相當不固定。
2. 金文:金文是鑄造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主要應用在商代後期和西周時期.金文的象形程度比較高,但同時也有了線條化,平直化的趨勢。
3. 大篆:這是西周晚期的文字。上承西周的金文,下啟秦代的小篆。
4. 小篆:這是春秋戰國使用的文字,秦統一六國後,小篆成為通行全國的文字。小篆字體規整勻稱,字體有所簡化,相形程度進一步降低。
5. 隸書:隸書產生與戰國晚期,西周時發展成熟,是兩漢時期通行的主要字體。隸書把小篆彎曲的線條改為平直的筆畫,字體進一步簡化,書寫變的簡便,但同時使古漢字的象形程度大為降低.形體扁方而規整,較長的橫化略呈微波起伏之勢,向右下的斜筆帶有捺腳。
6.草書:草書形成於漢代,是輔助隸書的簡便字體,主要用於起草文書和通信.草書使用連筆,書寫快界,但是難於辯認。
7.行書:行書出現在東漢晚期。楷書產生後,行書逐漸演變為介於草書與楷書之間的字體,比草書容易辨認,也容易書寫。
8.楷書: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漢魏之際形成,南北朝時期逐漸成為主要的字體,一直使用到現在。它的字形方正嚴整,有撇,捺和硬鉤,波勢減少,筆畫也趨於平易圓轉,更便於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