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奇文字

2021-02-07 設計目錄

中國古代文字演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甲骨文到如今的簡體字,歲月流經繁華跌宕。因為書寫工具、政治、文化、經濟等原因,文字演變出現過各種文字,或存於書,或現於器物,或寫於木石,或刻於石碑,或鐫於石壁,或出現在錢幣,或作為作為裝飾紋路。至今很多文字難以破解,成為千古之謎。



太極篆 | 漢時的太極篆,漢武帝時作,取奇偶之象,從漢到明清,印章多用此文。



垂芒篆 | 東漢蔡邕入嵩山學書,於石室內得八角垂芒之象,作垂芒篆.蔡邕不僅是東漢的大書法家,而且是漢代書法理論的集大成者。傳世書論有《篆勢》、 《筆賦》、《筆論》、《九勢》等,尤其是《筆論》和《九勢》,在中國書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梅花篆 | 梅花篆並非篆體書法和梅花畫技的簡單合成,而是將這二者的特點經再創造後有機地融合,使之形成蒼勁渾厚、古樸典雅、造型別致,獨具匠心之特點,使其更具有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目前很多書法家依舊畫字為畫,成為饋贈之上品。



規矩文 | 宋陳摶規矩文。陳摶又名陳希夷,和皇帝趙匡胤下棋,贏了華山,整個華山無處不見他的影子,是神仙也好,隱士也好,取內方外圓有規矩之形的文字,在古家具,服飾中最常見。



蝌蚪文 | 蝌蚪文,也叫「蝌蚪書」、「蝌蚪篆」,為書體的一種,因頭粗尾細形似蝌蚪而得名。蝌蚪名稱是漢代以後才出現的,指先秦時期的古文。從流傳的遺物,可發現風格似西周銅器上的文字,另外商代甲骨及玉片的雕刻與陶器上,都有這種跡象。蝌蚪文據說在魏時,使用也極廣泛,唐代以後便少見到。


目前大禹碑銘依然不能解讀。字數太少了。據說是楚王的頌歌,而非歌頌大禹治水。


萬壽字 | 目前能廣泛看到這類古字的僅僅限於福壽等幾個具有字。伏羲氏時期,創造了"龍書";神農氏創造了"穗書";倉頡創造"鳥跡書";堯帝時期的"龜書";高陽氏時期的"蝌蚪文"等等,因這些造字存在藝術和結構美而作為吉祥圖案保留了下來。 據說有一萬零三個不同壽字的寫法。可見中華文字博大瑰麗。


其他一些奇文字比如江永女書。類似日語假名但又可獨立使用、又類似朝鮮文字但又不是音素化的音節文字、女字如同假名的外表殘留漢字特點屬於音節表音文字、可以認為是更簡單的一種漢語拼音、而且是永州江永土話發音、書寫在手寫本(三朝書)扇面(歌扇)布帕(帕書)紙片(紙文)上。這個傳奇拍成了電影《雪花秘扇》。有這方面資料的同學可以聯繫告知。



以上為野路子文字演變,絕大部分都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正式的文字演變從商代甲骨文到今天的楷書,漢字的形體逐漸演變。這種演變可以分為兩大階段,就是古漢字階段和隸書楷書階段。前一階段起自商代終於秦代,字體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後一階段其自漢代一直延續到現代,字體有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兩個階段的分野是小篆到隸書的轉變。下面簡要介紹以下不同形體漢字的特點:


1. 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於佔卜,應用在商代後期。相形程度較高,字行的方向相當不固定。


2. 金文:金文是鑄造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主要應用在商代後期和西周時期.金文的象形程度比較高,但同時也有了線條化,平直化的趨勢。


3. 大篆:這是西周晚期的文字。上承西周的金文,下啟秦代的小篆。


4. 小篆:這是春秋戰國使用的文字,秦統一六國後,小篆成為通行全國的文字。小篆字體規整勻稱,字體有所簡化,相形程度進一步降低。


5. 隸書:隸書產生與戰國晚期,西周時發展成熟,是兩漢時期通行的主要字體。隸書把小篆彎曲的線條改為平直的筆畫,字體進一步簡化,書寫變的簡便,但同時使古漢字的象形程度大為降低.形體扁方而規整,較長的橫化略呈微波起伏之勢,向右下的斜筆帶有捺腳。


6.草書:草書形成於漢代,是輔助隸書的簡便字體,主要用於起草文書和通信.草書使用連筆,書寫快界,但是難於辯認。


7.行書:行書出現在東漢晚期。楷書產生後,行書逐漸演變為介於草書與楷書之間的字體,比草書容易辨認,也容易書寫。


8.楷書: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漢魏之際形成,南北朝時期逐漸成為主要的字體,一直使用到現在。它的字形方正嚴整,有撇,捺和硬鉤,波勢減少,筆畫也趨於平易圓轉,更便於書寫。


相關焦點

  • 古代這些奇文字你都認識嗎?
    深受鍾繇、王羲之親睞的鼠須筆,面向全國誠招代理商,詳情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  中國古代文字演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 中國古代的活字印刷
    今年4月9日下午13:00—17:00,應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同學的邀請,敝人在該校給感興趣的同學以「中國古代的活字印刷」為題做了一場報告。
  • 我看中國古代的活字印刷
    今年4月9日下午13:00—17:00,應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同學的邀請,敝人在該校給感興趣的同學以「中國古代的活字印刷」為題做了一場報告
  • 乜小紅《中國古代契約發展簡史》出版
    作者簡介:乜小紅(1969―2016),河北景縣人,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武漢大學出土文獻與傳統經濟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評審專家、香港大學名譽研究員。主持完成國家、省部級社科課題8項,曾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絲綢之路出土各族契約文獻整理及其與漢文契約的比較研究」首席專家。先後在中華書局等出版學術專著四部,其中二部分獲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武漢市社科成果獎、中國首屆畜牧獸醫史志鑒優秀成果特等獎。在《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等刊發表學術論文近50篇。
  • 講稿:中國古代的曆法與農時
    今天,按照世俗社會大家普遍知曉的中國傳統曆法,是九月初四,正是大好的秋光。可在中國古代,按照古代曆法的實際構成,所謂春、夏、秋、冬,並不這麼簡單。下面,我就和同學們談談,我所瞭解到的中國古代曆法知識,並且談談中國古代曆法同農時的關係。 一、什麼是曆法?
  • 文以載道 | 德國哲學家:中國文字的造型是如此之美……
    中國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那些方言之間的差別就像英語和德語的差異一樣大;但是,所有中國人都使用同一種文字;用文字可以相互溝通,而口語則是各說各的,互相聽不懂. 方塊字如果寫不好,就會是被認為是對文字的不敬,而這就更加提升了文字的藝術品味了。同時,在短時間內能區分大量的、筆畫雷同的漢字,這又能使人目光敏銳。中國文人學士們的書法造詣,以及中國廣大民眾發達的形態感,這無疑乃是此種象形文字直接影響的成果。
  • 中國古代奇文字:千古成謎
    中國古代文字演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甲骨文到如今的簡體字,歲月流經繁華跌宕。因為書寫工具、政治、文化、經濟等原因,文字演變出現過各種文字,或存於書,或現於器物,或寫於木石,或刻於石碑,或鐫於石壁,或出現在錢幣,或作為作為裝飾紋路。至今很多文字難以破解,成為千古之謎。
  • 新書丨《中國文字》新41期
  • 中國七大奇觀
    (一) 萬裡長城長城>位於中國北部,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全長約6,700公裡,通稱萬裡長城。長城從古至今已延續2000多年,中國古代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
  • 學聞丨中國文字學會第八屆學術年會
  • 陳弘音、遊逸飛:渡邊信一郎《中國古代の楽制と國家:日本雅楽の源流》〈緒論〉譯介
    作為學術語言的「國家」相當於古代漢語中的「天下」,我在《中國古代的王權與天下秩序》一文中,將與「天下觀」相關的中國古代國家型態界定為天下型國家。天下型國家的本質為:作為天子的皇帝,根據戶籍與地圖(也就是「版圖」),對生民/百姓進行實質統治並且疆域廣大的政治社會。
  • 韓國「中國古中世史學會」與《中國古中世史研究》(1993-2015)目錄
    1996年改名「魏晉隋唐史學會」,至2004年1月改名「中國古代史學會」,因會名沒有很好體現出「中世史」內涵,又於2006年1月改現名「中國古中世史學會」。上述刊物名稱亦隨學會名稱變化進行調整。學會成員來自於各大學及研究機構的學者和博碩士研究生,包括上古史(韓國學界稱古代史)和中世史兩個時段。會長由研究古代史、中世史的學者輪流擔任,每位任期一年。
  • 徐世虹主編《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研究》第十輯出版
  • 中國嘉德(香港)祝您2016端午藝術滿舟!
    其實,6月份還有不少精彩的藝術展覽等著大家,碑帖書法、陶瓷工藝與書畫,由動到靜,都能體現中國文化的精髓,中國嘉德香港在此謹祝各位端午節藝術滿舟! @圖文來源: 博物館及畫廊官方網站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黑老虎:館藏碑帖拓片特展2016年5月12日至7月3日碑帖拓片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是指用紙張從碑版、刻石或器物上傳拓的圖像或文字的複製品,是保存很多古代摩崖碑帖書法、文化歷史的重要媒材,也是研究中國歷史及文化的珍貴文獻。
  • 中國古代足球那些事兒
    ——這是國際大導演吳宇森在其戰爭大片《赤壁》中向我們展示的中國最早的女球迷。 在古代,足球(蹴鞠)作為頂級賽事,深受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的喜愛,人們對蹴鞠的激情,絕不亞於如今我們熬夜看世界盃的瘋狂。 蹴鞠最早載於《史記·蘇秦列傳》,蘇秦遊說齊宣王時形容臨苗:「臨苗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竿、鼓瑟、蹋鞠者。」
  • 張朋朋先生:要用「中國文字學」指導「漢字和漢文教學」
    3、中國文字學主張漢文教學要教「經典古文」。許慎著《說文解字》是為「讀經」而作,認為「本立而道生。」因此,中國傳統的漢文教學是只教經典古文,不教白話文,但學生卻獲得了讀寫「文言」和「白話」兩種能力。曹雪芹、魯迅都只學經典古文,但都成了白話文大師。這是為什麼?因為漢文不是漢語,古文不是古代漢語,見下圖:
  • 劍橋中國文學史(卷上):1375年之前
    從那時起至今,中國文學表達的語言和文字,在過去三千多年間,可以勾勒出一個連綿不斷的發展脈絡。在人類歷史上,漢字是少數幾種獨立創造的文字之一,也是迄今為止最初的書寫系統仍在被繼續使用的唯一一例。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僅中國人用漢字書寫,其他東亞、東南亞國家如朝鮮、日本、越南等也使用漢字,中國文學傳統的影響遠遠跨越了口頭語言的疆界。刻在牛胛骨和龜甲上的商末甲骨文,是與王室祖先神靈交流的記錄。
  • 【中國古代的無政府思想】
    這篇筆記要談的是中國古代的無政府思想。去年春天,我和多倫多大學東亞系的孟悅老師修了一門課,中國近現代文化思想史(課程名字記得不是很準確)。孟老師的課主要涵蓋清中期到民國初年中西文化科學教育思想的衝突與交流。
  • 中國名樓.
    文字丨『誰最中國』slipknothooh  圖片丨來自網絡《說文》云:「重屋曰『樓』」。《爾雅》曰:「陝而修曲為『樓』」。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黃鶴樓色彩絢麗,雄奇多姿。黃鶴樓被中國歷代許多著名詩人吟詩頌讚,享有「天下絕景」的盛譽。歷代名士崔顥、李白、白居易、賈島、陸遊、楊慎、張居正等,都先後到這裡吟詩作賦,其中崔顥的《黃鶴樓》詩更使黃鶴樓名揚天下。
  • 汪德邁先生:中國表意文字與中國文學
    神話扭曲了中國文字與殷代卜兆的真正傳承關係,它有意將蓍佔而非骨佔作為該文字的起源。我們已究其因。不過,這一扭曲卻保存乃至強化了表意文字的佔卜崇高化,即文字作為揭示事物超現象含義的最有力的工具,源自伏羲、神農先後的發明。在中國,這一崇高化涉及所有書寫。書寫被推至未見於任何其他文化的高度。在中國,對字的崇敬始終在,及至最簡約的書寫層面,即寫有幾個字的一片小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