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中國古中世史學會」與《中國古中世史研究》(1993-2015)目錄

2021-02-09 韓國學研究

第四十三輯目錄


韓國「中國古中世史學會」與

《中國古中世史研究》(1993-2015)目錄 

張玉興(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編譯

 

按:《中國古中世史研究》由韓國「中國古中世史學會」主辦,是較集中刊發韓國魏晉南北朝隋唐史學界研究成果的刊物。1994年11月創刊,至2015年8月共出版了37輯。最初每年出版一輯,從第六輯開始決定每年出版兩輯,2014年以後則擴充為每年四輯。刊物名稱隨著學會成員範圍的不斷擴大,亦有所調整。第1至10輯名稱為《魏晉隋唐史研究》、11-12輯為《中國古代史研究》,從第13輯開始使用《中國古中世史研究》之名。雖然刊名三變,但編號沒有中斷。在創刊之前的1993年6月和94年8月學會還編輯過兩期《魏晉隋唐史研究會會報》,目錄亦附後。

韓國「中國古中世史學會」萌芽於1984年,1987年3月形成「東亞中世紀研究會」(月例發表)。1993年1月成立「魏晉隋唐史研究會」,核心學者有首爾大學的樸漢濟先生和高麗大學的金鐸敏先生,同年開始刊發《魏晉隋唐史研究會會報》。1996年改名「魏晉隋唐史學會」,至2004年1月改名「中國古代史學會」,因會名沒有很好體現出「中世史」內涵,又於2006年1月改現名「中國古中世史學會」。上述刊物名稱亦隨學會名稱變化進行調整。學會成員來自於各大學及研究機構的學者和博碩士研究生,包括上古史(韓國學界稱古代史)和中世史兩個時段。會長由研究古代史、中世史的學者輪流擔任,每位任期一年。最近幾任會長分別是研究中世史的李周炫先生(韓南大)、古代史的李成九先生(蔚山大)、中世史的河元洙先生(成均館大)、古代史的尹在碩先生(慶北大)、中世史的鄭炳俊先生(東國大)、古代史的金秉駿先生(首爾大)。

韓國刊發中古時段論文的期刊,較著名的還有「韓國歷史學會」主辦的《歷史學報》;「東洋史學會」主辦的《東洋史學研究》;「中國學會」主辦的《中國學報》;「中國史學會」主辦的《中國史研究》等。此外,各大學史學科也大都有主辦的刊物,如《史林》、《東國史學》等,亦可參考。本次整理目錄包括全部37輯《中國古中世史研究》以及兩輯《魏晉隋唐史研究會會報》。全部會刊及學會資料由成均館大學河元洙教授提供,特此致謝。

 

《中國古中世史研究》第37輯,2015.08

 

【特輯】韓國古代史學會合同研討會:東亞細亞的古代律令

任仲爀  秦漢律令史研究的諸問題

崔珍烈  北魏的律令受容與其實像

鄭炳俊  唐後期律令制的崩潰論

【投稿論文】

宋  真  秦漢時代個人的賣買活動與券書

金禮信  後漢左傳學的自然觀和災異說:以服虔的《春秋左氏傳解誼》為中心

河元洙  唐高宗初期選官制度相關兩部史料之釋義:《永徽令》中的簡試與顯慶年間劉祥道的上奏

金漢信  中國后土信仰的變遷過程——漢代到唐代的后土形象歷史變遷過程考察

【譯注】

洪承賢  東亞細亞古中世石刻資料的解題與譯注Ⅲ

 

《中國古中世史研究》第36輯,2015.05

 

【特輯】

河元洙  《天聖令》田令·賦役令的史料價值及其譯註:兼為韓語譯注的總論

金珍佑  《天聖令》倉庫令·廄牧令的史料價值和韓語譯注

金貞姬  《天聖令》關市令與捕亡令的史料價值與譯注

金  浩  《天聖令》醫疾令·假寧令的史料價值及其譯注

金宗燮  《天聖令》獄官令的史料價值及其譯注

李俊衡  《天聖令》營繕令的史料價值及其譯注

金永真  《天聖令》喪葬令·雜令的史料價值及其譯注

【投稿論文】

宋  真  西周時代迎賓儀禮及其性質

金羨瑉  董仲舒對陵寢和郡國廟的批判論與其意圖

趙晟佑  五世紀北魏佛教的危機意識——以《大慈如來告疏》的分析為中心

金  珍  唐後期經濟重案的出現和刑罰體系的變化

小宮秀陵  唐憲宗時期的對藩政策與國際關係

【特別講演】

金鐸敏  中國法的特殊性:以與羅馬法的比較為中心

 

《中國古中世史研究》第35輯,2015.02

 

金正烈、嶽洪彬  殷墟的佈局——基於最新考古發現的新思考

劉振東  漢長安城的研究現狀——論漢都長安之結構

佐川英治  中國中古的都城設計與天的祭祀

錢國祥  魏晉南北朝都城的形制結構

韓建華  考古學視野下的「中國中世紀都城系統」——以長安為中心

金相範  五代時期開封的崛起與國家禮儀

吳峻錫  裡耶秦簡「手」、「半」的意思和釋讀

任仲爀  從戰國秦到漢初的土地制度綜觀

洪承賢  墓碑的出現與後漢末墓碑銘的定型化

洪廷妸  東晉南朝時期長江中遊的區域變化及其特徵

李廣建  《梁書·蕭琛傳》所見齊、梁間的南北互動

柳浚炯  再論唐代文宗朝甘露之變

鄭炳俊  唐五代法典編纂形式的變化與其性質

李基天  書評:榮新江《中古中國與粟特文明》

<彙報>

 

《中國古中世史研究》第34輯,2014.11

 

金龍澯  古代中國的山川祭祀與國家權力

樸漢濟  《周禮·考工記》的「營國」原則和西漢長安城的構造

金珍佑  對古代中國的國家授田相關法令規定的檢討——以《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與《天聖令》田令的比較為中心

鄭炳俊  隋唐時代廷杖的淵源

金宗燮  唐人的首都、京師

金正植  至於死亡的確認的禮——《大唐開元禮》官人「兇禮」譯注1

<彙報>

 

《中國古中世史研究》第33輯,2014.8

 

崔振默  中國古代望氣術的邏輯和運用

吳貞銀  關於前漢初帝國的統治方向——《二年律令》的《津關令》與《秩律》為中心

吳峻錫  漢代行政文書的書寫形式與文書行政體系

金聖熙  五胡十六國·北朝時期母后的幹政——為了瞭解慕容氏和拓跋氏的興亡的前提

崔宰榮  隋唐初皇城裡的官署佈置與其特點

曹在佑  唐初期東夷都護府的設置與其意味

李俊衡  唐代水利工程的營繕

<彙報>

 

《中國古中世史研究》第32輯,2014.5

 

樸載福  關於中國北方地區甲骨佔卜的考察——以朱開溝文化和夏家店下層文化為中心

全惠蘭  秦漢初的內史和郡

金慶浩  中國古代的書籍流通和帝國秩序

閔厚基  秦漢時期考古遺址的分佈與特徵

金鐸敏  漢律與唐律的奸罪比較

金羨瑉  西晉杜預的服喪論與《左傳注》疑惑

梁鎮誠  南朝王言的結構與運營——以詔書為中心

金正植  對於《大唐開元禮》官人「兇禮」的小考

鄭淳模  唐後半期「鄉村地主」研究及其物件——以處士·遷徙士人·檀越為中心

<彙報>

 

《中國古中世史研究》第31輯,2014.2

 

【特集】第8屆中國古中世史學會學術會議:古中世東亞的地名變遷與境界

閔厚基  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的居住地與交通路推論

宋  真  春秋戰國時代國之境界與其性格變化

金聖熙  南北朝時代東北亞歷史地圖怎麼讀——以境界和疆域為中心

崔宰榮  現行隋唐時代歷史地圖的構成與活用

【投稿論文】

琴載元  秦統治時期「楚地」的形勢與南郡的地域性

王振華  《江陵鳳凰山西漢簡牘》述評

崔珍烈  西魏北周時期華州(同州)的政治·軍事地位

裴允暻  有關隋唐時期的「高麗伎」考察

全聖植  唐代安南地域支配與南方交通網

柳浚炯  唐玄宗至順宗時期翰林學士的活動與變化

金相範  醫術與巫術:唐代醫療知識的擴散和禁巫措施

金宗燮  五代王朝的對外關係

<彙報>

 

《中國古中世史研究》第30輯,2013.8

 

吳峻錫  裡耶秦簡與秦代縣廷的文書行政

林炳德  《九朝律考》譯注3:刑名考

樸漢濟  陳寅恪的都城論補正——以宮城的偏北與「北門關鍵論」為中心

洪廷妸  東晉南朝時期荊雍地域民出仕與「僑舊」的葛藤:以南郡王劉義宣的反亂為中心

李  磊  宋齊間的士林輿論與皇權權威

鄭淳模  唐後半期禪林的擴散與檀越

金漢信  地域政權與民間信仰——唐末五代時期江南地域藩鎮割據勢力對民間信仰的支持

<彙報>

 

《中國古中世史研究》第29輯,2013.2

 

【特集】第7屆中國古中世史學會國際學術會議:從禮與法秩序看古中世東亞世界

王彥輝  從戶的相關立法談秦漢政府對人口的控制

金龍澯  漢代孔子祭祀和國家權力

金鐸敏  漢唐殺傷罪比較

籾山明  長沙東牌樓出土木牘和後漢時代的訴訟

蘇鉉淑  皇權和佛教禮儀:北魏行像和梁朝無遮大會

姜  波  圜丘與明堂:唐帝國的禮制建築遺址

金相範  唐末、五代時期具注曆日與地方祭祀

【投稿論文】

沈載勳  通過伯鼎和西周後期戰爭金文看王與諸侯的軍事紐帶

宋  真  春秋時代國的出入與通過祭儀——以《左傳》分析為中心

任仲爀  漢·魏晉律的篇章體制變化——以賊律為中心

【讀史餘論】

樸漢濟  覆轍不遠:回顧「我的中國史研究」

<彙報>

 

《中國古中世史研究》第28輯,2012.8

 

沈載勳  應侯視工諸器的年代及其銘文的連續問題

黎明釗  嶽麓書院秦簡《為吏治管及黔首》與社會和諧——從《論語·為政》篇說起

南英珠  漢初郡國制與琅邪郡的政治地位

金羨瑉  在魏晉南朝時期皇帝為官僚的哀悼禮儀研究

安洵亨  南朝時期的焼身供養

李基天  南朝至宋朝中國僧的眼中的韓國血統求法僧

金正植  唐前期官人父母喪的確立及其特徵——以心喪·解官為中心

李琓碩  唐與回紇的絹馬交易研究

林炳德、金炳宸  《九朝律考》譯注2——漢律的律名2

鄭炳俊  關於《唐會要》、《通典》和《新唐書》中「節度使」記事的檢討

<彙報>

 

《中國古中世史研究》第27輯,2012.2

 

【特集】第6屆中國古中世史學界學術會議:古中世東亞法與權力的空間

宋  真  戰國時代邊境之出入者管理與符節

金珍佑  古代中國皇帝權力的私與皇帝財庫——以御府的存在樣態與變化為中心

金  澔  唐代太醫署的醫學分科與醫書——以《天聖令》醫疾令的有關條文為依據

金皓東  唐令對高麗官僚製法令的影響

【投稿論文】

任仲爀  漢初的田宅制度和其實施

梁鎮誠  南朝的「勅」的定立與其運營

趙晟佑  唐高宗·武則天時期的國家儀禮與道教——投龍儀禮的再檢討

李俊衡  唐玄宗時期運河利用及其性格——以江淮漕運的樣相為中心

金成奎  《大唐開元禮》所載外國使關連諸儀禮的再檢討

林炳德、金炳辰  《九朝律考》譯注1——漢律的律名1

<彙報>

 

《中國古中世史研究》第26輯,2011.8

 

【投稿論文】

任仲爀  秦始皇31年的自實田

尹在碩  秦·漢初的戶籍制度

崔珍烈  北魏皇帝巡幸的性格——以巡幸頻度·巡幸期間·巡幸活動的統計的分析為中心

李在成  麗唐戰爭與契丹·奚

【批評論文】

沈載勳  周代研究的不同方法:資料與體系的兩面性

<彙報>

 

《中國古中世史研究》第25輯,2011.2

 

【投稿論文】

琴載元  秦漢代擇日術的流行與普遍化過程——以出土日書與曆日的分析為中心

李明和  秦漢女性刑罰的減刑與勞役

任仲爀  漢初的律令制定與田宅制度

權五重  後漢安帝期(106-125)的遼東屬國

趙晟佑  中世中國生死觀的一面與道教——以殃禍的觀念為中心

李椿浩  五胡時期北燕(407-436)的建國及其君權——高雲·馮跋的天王即位與二十三人結謀者的權力階層構成為中心

鄭在均  東晉·宋齊佛教的地域別展開樣相——以釋彗皎的《高僧傳》為中心

李永哲  唐德宗時期冬薦的施行與藩鎮幕職官

【書評】

李承律  陳偉等著《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

【海外踏査記】

李俊衡  河西迴廊歷史紀行——2010年度夏季學術踏査報告

<彙報>

 

《中國古中世史研究》第24輯,2010.8

 

【特集】第5屆中國古中世史學會國際學術討論會:古代中國的國家資源運用及其原理

李成珪  計數化的人間——古代中國稅役的基礎與基準

洪承賢  兩漢時期月令類著作的編纂與性質

金錫佑  魏晉時期水軍活動與自然災害——以造船與環境的關係為中心

楊振紅  松柏西漢墓簿籍牘考釋

徐世虹  秦漢法律的編纂

鷹取祐司  秦漢時代的文書運作形態——以裡耶秦簡J1(16)5與J1(16)6為中心

渡邊義浩  後漢「儒教國家」的成立

渡邊信一郎  古代中國身分制的土地所有——以唐開元二十五年田令為中心

【投稿論文】

閔厚基  商、西周時代商代樣式圖像文字的演變

崔珍烈  北魏後期洛陽居住胡人的生活及文化——孝文帝的「漢化政策」的再探討

<彙報>

 

《中國古中世史研究》第23輯,2010.2

 

樸載福  商代以前甲骨的特徵及考古文化的分類

李晟遠  秦漢社會樂舞的諸相——以諸國的統合機制為中心

樸健柱  赤眉亂時期的士大夫社會與後漢王朝

李椿浩  五胡時期漢人王朝冉魏的興亡及其特點——以胡漢對立與克服其局限為中心

康靜雪  在河西上的政權出現與河西的浮上來

崔珍烈  北魏後期胡語使用現象與其背景

鄭勉  歷史上「爨蠻」的出現及意義——以「西爨白蠻」與「東爨烏蠻」分類為中心

金宗燮  從唐代治者角度來看婚姻

樸根七  吐魯番文獻的流散與整理:「新材料」的擴充

<彙報>

 

《中國古中世史研究》第22輯,2009.8

 

【特集】第4屆中國古中世史學會國際學術討論會 

胡阿祥  東晉十六國南北朝的疆域變動與僑州郡縣設置

王義康  唐代東北諸族的內附與突厥

村井恭子  唐代押蕃使的出現與歐亞東部國際形勢的變化

金宗燮  唐人的領域認識——以《元和郡縣圖志》為中心

EdwardL. Shaughnessy(夏含夷)(金錫珍譯)  由眉縣單氏家族銅器再論膳夫克銅器的年代述——晉侯蘇編鐘連帶附論

金羨瑉  《黃帝四經》之「名」概念和「審形名」的意味

任仲爀  秦漢律的庶人

李成珪  「帳簿上的帝國」與「帝國的現實」:前漢前期南郡的編戶齊民支配與其界限——以湖北荊州紀南松柏漢墓出土簿冊類簡牘的分析為中心

李椿浩  五胡前期漢人士族的「克復神州」及其真相——以劉琨的西晉再興的諸努力為中心

樸漢濟  隋唐代洛陽的都城構造及其性格——中世型都城構造的結束

<彙報>

 

《中國古中世史研究》第21輯,2009.2

 

【投稿論文】

李晟遠  先秦禮論

金羨瑉  《禮記》「禮運編」所見的禮與天之關係

吳峻錫  通過裡耶秦簡看秦代文書行政方式及其特徵

彭  浩  數學與漢代的國土管理

劉華祝  說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史律》中小吏的「為更」

趙  凱  尹灣漢簡《集簿》受杖人數與九十以上人口數合計問題蠡述

張榮強  長沙東牌樓東漢「戶籍簡」補說

平勢隆郎  五服論的生成與展開

金鐸敏  東漢的尚書與外戚·宦官

崔珍烈  五胡十六國、北朝時期的皇太子或者後繼者參預國政及其背景

崔宰榮  唐前期馬政與隴右牧地經營

鄭炳俊  押新羅渤海兩蕃使與張保皐的對唐交易

金聖翰  唐後期從各地州經東都到京師的交通路線

<彙報>

 

《中國古中世史研究》第20輯,2008.8

 

【特集】第3屆中國古中世史學會國際學術討論會:古代中國的公私文書流通與帝國秩序

李成珪  西漢的大土地經營和奴婢勞動:以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所蔵簡牘《奴婢廩食粟出入簿》為中心

角谷常子  中國古代公文書的書式

王子今  漢代西北邊境關於「亡人」的行政文書

黎明釗  漢帝國的社會秩序:捕亡問題探討

馬  怡  居延簡《宣與幼孫少婦書》:漢代邊地官吏的私人通信

卜憲群  從簡帛看秦漢鄉裡的文書問題

張俊民  懸泉漢簡「置丞」簡與漢代郵傳管理制度演變

金珍佑  通過秦漢律的「為戶」所見的編戶運作的性格:以對《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的分析為中心

郭靜雲  試探西漢文官編修「天下之經」方法:以《緇衣》篇為例

金正烈  天命禹:最近發現公盨的內容以及其史料意義

林炳德  秦漢時代的士伍和庶人

崔珍烈  隋唐時期的本籍地封爵及其特點:以對門閥·郡望的關係為中心史料意義

金  澔  唐前期皇帝行幸的威儀

趙春青  中國夏代考古學研究的新進展:以河南新密新砦遺址為中心

<彙報>

 

《中國古中世史研究》第19輯,2008.2

 

李成九  四神的形成和玄武的起源

金羨瑉  《黃帝四經》體現天道—人事演繹的特徵

任仲爀  秦漢律的耐刑

金珍佑  試論秦漢律的「不孝」:以對《睡虎地秦簡》、《張家山漢簡》中的「不孝」關聯條文為主

崔珍烈  南北朝時代的籍貫封爵與其特點:以統計的分析與政治上的機能為中心

李椿浩  試論五胡十六國時期後燕政權的的中樞之官

方香淑 7世紀中期唐太宗制定對高句麗戰戰略的過程

金慶浩  兩千年前裡耶鎮的旅程和「裡耶秦簡」的簡介

<彙報>

 

《中國古中世史研究》第18輯,2007.8

 

【特集】第2屆中國古中世史學會國際學術討論會:西元前1世紀~10世紀東·北亞國家構造與國際秩序

胡阿祥  述東晉南朝的僑州郡縣對當時政區之影響

張鶴泉  東魏北齊時期的行臺區

丁載勳  唐德宗時期(779-805)的對外政策和西北民族的對應

王明珂  遊牧者的選擇:匈奴·鮮卑·西羌遊牧社會及其與漢帝國的互動

川本芳昭  從安東將軍到天皇:5-7世紀倭國的轉型及其東亞

【投稿論文】

李晟遠  中國古代的禮樂論:以社會的分別與合併為中心

林炳德  關於漢文帝的刑制改革及他的評價

任仲爀  秦漢律的髡刑·完刑·耐刑

崔振黙  中國古代方士養生術和社會功能——以導引術與吐納法為中心

金容天  前漢末期廟議和功德·宗變論:宗法觀念的變容和擴張

鄭  勉  通過「爨龍顏碑」看5世紀雲南「西爨」勢力的性格

禹成旼  有關唐代法典編纂組織的變化

胡寶華  柳宗元的《先友記》所見唐後期士族及其文化的先進特徵

<彙報>

 

《中國古中世史研究》第17輯,2007.2

 

【論文】

樸健柱  漢律具律篇考

洪承賢  《漢書·禮樂志》的結構與性格——以「禮志」的分析為中心

金容天  後漢時代廟議和宗法観念

于振波  戶人與家長——以走馬樓吳簡戶籍簡為中心

金裕哲  魏晉南北朝時期獠的分佈與國家權力

崔珍烈  中國周邊國受容的「王」的印象——北朝的異姓王濫封與百濟·新羅的複數王出現現狀的比較史的理解

辛聖坤  北周宇文護執政期的王都與霸府

鄭炳俊  武甯節度使王智興與小將張保皋

【批評論文】

崔德卿  中國的古代史歪曲和現實的對應——以「東北工程」為中心

【譯注】

金龍澯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中的秩律地名譯注

<彙報>

 

《中國古中世史研究》第16輯,2006.8

 

【特集】第1屆中國古中世史學會國際學術討論會:從簡牘看中國古代史

陳  偉  上博楚竹書《苦成家父》研究

廖名春  楚簡《季康子問於孔子》研究

籾山明  額濟納漢簡初探

金慶浩  居延漢簡「元康五年詔書冊」的內容與文書傳遞

蔡萬進  《奏讞書》與漢代奏讞制度

卜憲群  從簡牘看秦及漢初鄉裡吏員的設置及秩次問題

【投稿論文】

崔振默  中國古代的夢佔和其政治社會的作用

林炳德  秦漢交替期的奴婢

李守德  秦漢時期的法律解釋——《秦簡》與《奏讞書》的或曰為中心

金容天  關於前漢禮學形成的小考

南武熙  新羅僧圓測的思想傾向與唐朝佛教界的關係

【批評論文】

鄭夏賢  在韓國的簡牘研究與中國古代史理解

<彙報>

 

《魏晉隋唐史研究會會報》第2輯,1994.8

 

刊行辭

【研究動向】

池培善  五胡十六國時代的研究史概述(1)

辛聖坤  魏晉南北朝時期身份秩序的變遷與職役

樸根七  唐代戶籍制與收取制度

河元洙  唐後半期進士科志向士人的政治的活動和其思想

【研究工作的回顧】

李公範  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工作的回顧

【參加國際學會的報告】

卞麟錫  第六屆國際唐史研討會參加記

柳元迪  銅錢與張保皋的海上貿易

研究會活動

編輯後記

 

《魏晉隋唐史研究會會報》第1輯,1993.6

 

【創刊辭】

【研究動向】

金民壽  日本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研究的現狀

卞麟錫  第二屆國際唐代學會參加報告

樸漢濟  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4屆年會暨國際學術討論會參加記

池培善  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4屆年會暨國際學術討論會提出論文短評

國際學會發表論文目錄

新刊介紹

研究會活動

案內

編輯後記

轉自:中古史研究資訊

點擊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跳轉純文字版

相關焦點

  • 劉嘯虎:近年來韓國隋唐五代史研究綜述
    調查集中在學術刊物與論文方面,韓國刊載隋唐五代史研究論文的刊物主要有《中國古中世史研究》、《中國史研究》、《中國學報》和《東洋史學研究》等,《韓國古代史研究》、《韓國民族文化》、《新羅文化》等刊物則從研究隋唐五代與古代朝鮮半島的關係和交流出發刊載相關論文,《東國史學》、《大丘史學》、《史林》等綜合性史學刊物也給予隋唐五代史論文相應的刊發空間。
  • 8個月後,韓國終於迎來了中國旅行團
    在韓國「消失」了8個月多月的中國大陸旅行團終於再次出現了。12月2日晚,一支由32名遊客組成的北京旅行團抵達韓國仁川國際機場,這支旅行團被業內認為是赴韓旅遊的「破冰」團,也標誌著中國赴韓國團隊遊正式重新開啟。
  • 機構 | 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簡介
    《海遊記》不僅明確說中國有儒、釋、道、巫四教,而且指出了四教的基本特徵。本中心在名稱上採用第二種含義的「中國宗教」,將研究對象集中在儒、釋、道三教和民間宗教(巫)這四種傳統中國宗教。主要意圖有二:一是與國際學術接軌,因為國際漢學中的中國宗教研究長期以來一直都以這四教作為研究對象(參見Laurence G.
  • 書目丨臺大出版中心所出版東亞文明研究系列叢書目錄
    東亞文明研究東亞文明研究資料叢刊叢書編號書名作者02新訂朱舜水集補遺徐興慶編著03中韓訓詁學研究論著目錄初編劉文清
  • 音樂圖像學在中國
    自茲以後,音樂圖像學便與文獻學、考古學一道,成為中國音樂史學研究的重要方面(26)。    這一時期研究成果給人留下如下印象:    1、中國音樂界已經開始逐漸扭轉對樂像資科的輕視態度;    2、音樂界學人的撰述已漸成為其主要成份;    3、音樂界學人的論著不局限於單純的音樂史學,而開始音樂史學與其它各門學科的交叉滲透;    4、音樂界學人論著中己開始打破圖像與其它史料之軒輊分野,開始自覺運用多項樂史資料綜合的研究方法
  • 會議資訊|「中國遠徵軍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學術研討會議程
    主辦單位: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 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執行「中國遠徵軍與第二世界大戰研究計畫」,關注中華民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國軍前往緬甸與同盟國協同作戰的過程,探討其在政治、社會、經濟、外交與文化、族群等各層面產生的影響。
  • 新書 |《饑荒政治:毛時代中國與蘇聯的比較研究》
    ——文浩(Felix Wemheuer)《饑荒政治:毛時代中國與蘇聯的比較研究》〈前言〉饑荒政治毛時代中國與蘇聯的比較研究文浩 (Felix Wemheuer) 著項佳谷 (Jiagu Richter) 譯三十 · 三十書系中文大學出版社
  • 熊秉真《幼醫與幼蒙:近世中國社會的緜延之道》
    出版日期:2018/10/19語言:繁體中文詳細資料內容簡介  國內外第一本探討中國育嬰史的專著  作者熊秉真在《幼醫與幼蒙:近世中國社會的緜延之道》一書裡首度運用大量傳統幼科典籍,輔以傳記材料揭開中國育嬰扶幼文化之秘。
  • 哈佛王德威教授等領銜12月15日雲端工作坊: 「世變與文變:中國近三百年文學史研究的新視野」
    參與者中有中國文學研究的著名學者、原任教哥倫比亞大學多年現就職哈佛大學的王德威教授,以及衛斯理學院的宋明煒教授等學者。歡迎有興趣的讀者出席!下面的海報信息由「臺灣人文與學術」公號號收集整理,感謝該號同意我們轉發。雲裡閱天下公號致力於促進中外學術交流和提供優質人文社科學術內容,歡迎大家繼續關注、分享和推薦。
  • 海外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譯叢(第一輯)發刊詞、編委會、目次
    就古典文學而言,我們在羅振玉、王國維的治學路徑上可以鮮明地看到日本學術的影響,此後中國的古典文學研究,無論是林傳甲等的文學史編纂、魯迅的古典小説研究還是陳中凡、郭紹虞的批評史研究,都是在海外漢學的刺激和引導下展開的。回顧近代以來的古典文學學術史,我們不能不正視自來外部的影響。到今天,中國古典文學已成為國際化的學問,海外漢學也成為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重要力量,積累了非常豐富的學術成果。
  • 趙文潤教授史學論著目錄
    二、兩人合著 1、《隋唐人物述評》(與牛致功合著),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2、《唐憲宗》(與拜根興合著),三秦出版社,1992年。59、《唐憲宗元和時期的邊防》,《固原師專學報》,1992年第4期。60、《西魏北周時期的關中農業》(與陳鼎中合撰),《陝西師大學報》,1993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經濟史》1993年第4期全文轉載,《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1993年第3期《歷史學研究》專欄摘要轉載。
  • 2021年中國與中國香港經濟與金融市場展望
    展望2021年,我們認為對中國經濟增速預測將取決於以下幾個重要因素:1) 全球疫情變化與控制;2) 拜登上場後的中美關係與美國經濟;3) 中國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需求側改革有效性;4) 傳統貨幣與財政政策變化等。
  •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周鳳五先生逝世!
    二、正確考釋關鍵的疑難字詞以解讀楚簡全文:結合漢語語言文字學與傳世文獻學,對楚簡文字的形、音、義進行全面深入的考察,有利於理解全篇的文義與主旨。三、運用出土文獻重探戰國儒學的經典詮釋與學派傳承:除正確考釋疑難字詞之外,更能從文獻學與學術思想史的宏觀角度切入,運用出土文獻重新探討戰國傳世文獻的性質與源流,為研究戰國儒學的經典詮釋、學術傳播與師弟傳習提供最新的意見。
  • 「薩德」矛盾緩解,中國對韓限遊令全面鬆綁 |獨家
    為抗議韓國部署「薩德」及韓國樂天集團為「薩德」提供部署地行為,2017年3月中國發布赴韓團隊遊禁令,全面禁售赴韓跟團遊產品,赴韓旅遊遇冷,途牛、同程等旅行社率先宣布暫停赴韓遊業務,陸續下架韓國旅遊產品。此後訪韓的中國遊客大幅減少,截至2017年底,每月訪韓的中國遊客徘徊在30萬人次上下,2017年赴韓中國遊客銳減48%,韓國旅遊業也創下了歷史最高的137.5億美元逆差。
  • 肥田路美《雲翔瑞像:初唐佛教美術研究》(顏娟英等/譯)出版
    作者介紹肥田路美  現任早稻田大學文學學術院教授及日本國文化廳文化審議會專門委員,並為日本美術史學會、東方學會、密教圖像學會、歴史文化學會、早稻田美術史學會、日本宗教文化史學會等會員,研究領域包括以佛教美術為中心的中國南北朝、隋唐時代美術史。
  • 世界格局轉型時,看中非一個世紀的交往和可能的未來 | 新書《中國與非洲》
    誠然,此類研究最大的困難是提煉出能站得住腳的總括性結論,這對於高度多樣化的非洲殊為不易,各種例外和特殊情況比比皆是,需作進一步具體分析。因此,本書以整個非洲大陸為背景,對各國與中國的關係分別作個案考察,對其中涉及的每個具體議題均作細緻入微的分析。本書可用作研究參考、大學教材,政府、私人部門和非政府組織的行動指引,也可作為非專業人士和有關議題長期觀察者的讀物。
  • 【公司治理】2016年中國公司治理指數發布會在津舉行
    200餘位與會嘉賓圍繞大會主題「公司治理改革深化與中國上市公司治理評價」進行了充分探討。天津財經大學校長、南開大學中國公司治理研究院院長李維安教授主持會議並作《2016中國公司治理評價報告》,發布被譽為中國上市公司治理狀況「晴雨表」的新年度中國上市公司治理指數(CCGINK)。
  • 資訊 | 2017,港臺出版了這些中國古代史、世界史研究書籍
    「史學苦行生」在上一期內容中發佈了2017年港臺地區有關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書籍的信息(資訊 | 2017,港臺出版了這些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書籍),吸引了眾多史學同仁的目光,從中亦可看出我們對大陸之外的學術研究動態之關注與興趣。
  • 高彥頤、賴毓芝、阮圓主編:《看見與觸碰性別——近現代中國藝術史新視野》|他閾奇文漫話
    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繪畫史,尤其焦點於十八世紀清宮與歐洲宮廷的視覺文化交流與十九世紀下半上海畫壇與日本的往來。1999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美術史與建築史系博士。2000年起任教於美國布蘭戴斯大學,2015年獲任講座教授,2016至2019年任美術系系主任。二十多年來,投身東亞藝術史研究。專長為跨國現代性議題,涵蓋中日現代書畫交流和近當代中港臺水墨畫等範疇。發表四十多篇學術論文、展覽圖錄文章、書評等。
  • 中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海峽飛虹中文網攜手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特別策劃推出《中山先生的一天》,紀念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緬懷中山先生的歷史功勳。1917年8月14日,孫中山先生會見美國駐廣州領事海因策爾曼,向他透露了與美國一道向德國宣戰的意向。同日,直系軍閥首領馮國璋以北京政府總統的名義宣告對德、奧宣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