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秉真《幼醫與幼蒙:近世中國社會的緜延之道》

2021-02-20 臺灣人文與學術


幼醫與幼蒙:近世中國社會的緜延之道

作者: 熊秉真   新功能介紹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新功能介紹

出版日期:2018/10/19

語言:繁體中文

詳細資料內容簡介

  國內外第一本探討中國育嬰史的專著


  作者熊秉真在《幼醫與幼蒙:近世中國社會的緜延之道》一書裡首度運用大量傳統幼科典籍,輔以傳記材料揭開中國育嬰扶幼文化之秘。對中國扶幼專業之源起,其區域特質,一一剖析。且詳細呈現過去千年來,中國家庭在新生兒之照顧,乳哺嬰兒,嬰幼兒生理,其成長與發育現象等各方面的關注、進展、變化。本書內容新穎動人,過程曲折驚奇。勢必為刷新學界及世人對中國近世社會生活之認識,亦足為今日為人父母者之賞讀。

  幼醫與幼蒙,鮮活而深入地指出了近世中國家族的緜延之道。全書除序言結語外共十一章,從世界史之角度,重新檢視歷來人群生命之絕續,以再省近世中國家庭經營之策略,無略其幼科技術面之扶持,或者幼蒙教養之努力,如今從二十一世紀全球生態與多文化開放寬容的新視野,當作如何之理解、反思。

  圖版與視覺材料,黑白或彩色,中國兼西方,古今共四十五幅,非僅為插圖示意之用,實在欲誘讀者,覽之反覆,試以之增補,對質文獻書寫之偏執、缺失。用視覺及其中所見之器物、屋宇、山川景致,延展辯駁文字世界一向之錯落。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熊秉真


  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布朗大學歷史學博士,哈佛大學理學碩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講座教授、臺灣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包括近代中國社會文化史、近世兒童史、中西性別研究、中國醫療文化史。曾於美國康乃爾大學歷史系、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歷史與文化研究系、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等地工作教學。專著有A Tender Voyage: Children and Childhood in Late Imperial China、《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安恙:中國近世兒童的疾病與健康》等。
 

目錄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世界史上的生命緜延
一、前言
二、傳統幼科之發軔
三、專門知識的普及
四、幼科醫學的專業化
五、政府與太醫院的貢獻
六、整理與發明
七、餘思
 
第三章 醫案之傳承與傳奇
一、前言
二、幼科發軔前後之案類載記
三、6世紀的新景象
四、醫案的歷史脈絡——實至名歸或名實錯落?
五、實證式書寫與科技中的傳奇
六、結語
 
第四章 幼科醫學的區域特性
一、前言
二、唐宋以來中國的醫學與兒科的濫觴
三、明清的幼科醫學
四、清代的幼科醫派
五、幼科醫學與區域的關係
六、結語
 
第五章 乾隆歙邑許氏幼科
一、前言:典範轉移與近世中國之醫學流派
二、地方醫療與「新安醫學」
三、許豫和與乾隆歙邑之許氏幼科
四、《熱辨》
五、《治驗》
六、《散記》
七、餘論
 
第六章 新生兒照護
一、前言
二、中世紀以來的新生兒照護
三、初誕之首日
四、斷臍法的演進
五、臍帶感染與新生兒破傷風
六、妥善的臍帶護理
七、身體內外的潔淨與衛生
八、保溫與新生嬰兒急救
九、歷史意義
 
第七章 乳與哺
一、傳統的乳兒法
二、擇乳母
三、哺食之方
四、幾項乳養問題
五、實際的例證5
六、結語
 
第八章 嬰幼兒生理
一、初步假設
二、變蒸之議
三、啟疑5
四、嬰幼兒生理學說的蛻變
 
第九章 成長與發育
一、正常的生長和發育
二、成長發育上的異常
三、近世幼醫的認識
四、中西比較生理學之省思
 
第十章 士人筆下的兒童健康
一、常人留下之健康記錄
二、私人傳記中所見之兒童疾病
三、一般家庭處理兒童健康問題的方式
四、兒童健康的殺手
五、傳統社會對兒童健康與疾病的認識與態度
六、結語
 
第十一章 幼慧、幼蒙與幼教
一、前言
二、近世的兒童文化與幼教論述
三、善誘與傳家:不達更欲速
四、「教兒童,莫匆匆」?──幼慧與蒙養
五、遊移中的責與罰:幼教之踐履與幼學之挑戰
六、再看清代童年文化與幼兒世界之喧嘩與移轉
七、結語:兼及童年與幼教史之素材、方法與學理論述之遷移
 
第十二章 結 語
 
參考文獻
索 引



  挖掘中國歷史上人生之啟端,探求個別嬰幼生命如何成為可能,尋覓童年生活之點點滴滴,數十寒暑,不覺之間不縱而逝。暮然回首,前面所整理出來的,許多是不能不釐清的技術性細節,每一枝節之追索、考訂、說明、披露、載記,成書成文。其間重新端出中國傳統幼科之認識與操作,是重要的裡程碑,涉及幼教、幼蒙的天地,其實描繪的是同一個世界的另一個面向。 

  如今,將嬰童生命身體延續之環境、條件,及期求、製造此醫護照養條件的倫常文化上價值合併呈現,希望能讓讀者更直接地意識到,無論是此技術性環境或文化之蒙養,所關乎的其實是同一股為生命緜延之用力用心,或養或教襁褓與訓勉,幼醫與幼蒙,最終所致之目的,一般無二。

  這般的體驗,是需要走向反覆調查,終漸將林林總總之發現鋪置案前,再三沉吟,才覺得需要有一處共通的說明。看白了並不是什麼意外稀奇的論點,但是生理社會文化並陳之外,一再放寬歷史視野在地域、語言、文化上的範疇,將比較性之考量,由一般性預設,由檯面下挪到檯面上,成作系統性,明白的檢視是不能沒有的過程。

  下面書中各章,多半內容曾以書、文、期刊篇章等形式出現過,已如註明。然此次整理,均經過局部增修、考量。除了技術面與社會面之相關、呼應,中外之比較,人群共同走過了20世紀,有了21世紀若干之反省,文化上的自我責求,質疑,是另一方面明顯的調整、改訂。

  對傳統中國文化曾走過的足跡,訪求認識歸訪求認識,但愈來愈難單視之為無庸置疑的文明之成為,而為之炫耀、沾沾自滿。

  故為此重新之梳理,以數位形式為主問世,因獲一新視野,新座標之立足點。正好為過去初學時之粗略得一喘息低迴之時機。

  所選之圖示,希增大家對非文獻性資料之重視,非僅用之為插圖。

  此知性行旅,啟程之時,慕州之伴侶,悠、青之歡聲笑語已在,三數十年後,前程各奔而穿梭依舊。同窗好友方清河竟也依然沽其編輯出版之長技,慷慨相助。生命之無息與有聲,也許真有其婉延之涓流。

  此帙之成,留送洛明,不知未來他是否有好奇流覽的時候。

以上內容擷取自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1682?loc=P_002_007

相關焦點

  • 熊秉真 | 孩子在哪裡?
    熊秉真,美國布朗大學歷史學博士、哈佛大學理學碩士。曾任臺灣師範大學、輔仁大學等校歷史系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院長。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近代中國社會文化史、中西兒童史、中西性別研究、中國醫療文化史、俄國文化史與思想史。
  • 中古以降的文化與社會:第五屆中國文化研究青年學者論壇
    宋元時期的文學、文化與社會主持:張健教授 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張楣楣(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歐陽修的貶謫記憶與古琴康凱淋(臺灣輔仁大學):典範之外的邊緣和鳴──程公說《春秋分記》與南宋《春秋》學的互涉關係劉育(北京大學):元仁宗儒治視域下的同題集詠現象探析
  • 教育與財富同為決定社會地位之主要因素(何炳棣《明清社會史論》選摘)
    《管子》這本書服膺的社會概念與孔子便相去不遠,主張庶民應「世守其業」,嚴格地執行世襲的社會職業與社會地位,但也歡迎具「秀才之能」的農民子弟可上升為士,最終進入封建官僚之列。另一方面,工與商在傳統中國社會中,被視為財富的次要生產者與中間人;因此,在法律上給予不公平的待遇。
  • 姜守誠:中國近世道教送瘟儀式研究
    《中國近世道教送瘟儀式研究》序姜守誠博士所著《中國近世道教送瘟儀式研究》撰稿完成,付梓前,徵我為序。成大是島內四所名校(臺、成、清、交)之一,排名僅次於臺灣大學、位列全臺第二,素有「北臺大、南成大」之美譽。我最初對成大的關注,則是因為那裡有位研究道教而聞名學界的丁煌教授。現在想來,入職成大、師從丁先生,實屬機緣巧合、命運安排。在成大期間,我聆聽丁師開設的道教史課程,時常跟隨他去尋訪道友、品嚐美食,談論學術、鑒賞古書,好不愜意。
  • 林桶法編:《課綱中的中國與東亞史:從國家社會、人群交流到邁向現代的歷程》
    另外,針對論文的內容,也安排「重點掃描」來整理文章的要點與提示,方便讀者快速掌握重點。 本書特色: ‧強調歷史的宏觀視野,將中國與東亞史領域區分出三大議題:「國家與社會」、「人群的移動與交流」、「現代化的歷程」。
  • 2018年大中華區企業社會責任趨勢與分析
    Research)部門,期望藉由與區域內的Hub以及更多周邊組織的合作與倡議,讓社會創新議題能更全面性的推展。商道縱橫作為中國最早的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諮詢顧問,長期扮演著企業永續發展重要的推手,我們期望透過此篇文章的分享,促進大中華區CSR更多的交流與未來的合作,讓CSR概念更加深耕與資源更加普及。中國CSR十大趨勢
  • 新書 |《帝國之間、民國之外:英屬香港與新加坡華人的經濟策略與「中國」想像(1914-1941)》
    「中國」想像(1914-1941)郭慧英 著季風帶文化有限公司,2021-02「中華民族」屬近代所建構的概念,於近世之中,海外華人與中國大陸對此一概念的理解有何差異?在二十世紀初,中國大陸之政情﹑新加坡與香港的英殖管治﹑日本作為後起帝國在南洋的勢力擴張﹑移居海外的華南地方族群對其廣東與福建等不同僑鄉各異的關心之情﹑海外華商受全球經濟大蕭條影響的商業利益計算,都是形塑「中國」想像的各種不同力量。為此,在中國大陸與海外華人之間,中國民族主義精神有不同演繹。換言之,中國民族主義興起,並沒有自動消弭各語言群之間的鴻溝與差異,自動統合各僑鄉聯帶的國家認同。
  • 《帝國之間、民國之外:英屬香港與新加坡華人的經濟策略與「中國」想像(1914-1941)》出版
    「中華民族」並非自古以來自有永有之概念。在二十世紀初,中國大陸之政情﹑新加坡與香港的英殖管治﹑日本作為後起帝國在南洋的勢力擴張﹑移居海外的華南地方族群對其廣東與福建等不同僑鄉各異的關心之情﹑海外華商受全球經濟大蕭條影響的商業利益計算,都是形塑「中國」想像的各種不同力量。為此,在中國大陸與海外華人之間,中國民族主義精神有不同演繹。
  • 徐秀慧專輯之五: 革命、犧牲與知識份子的社會實踐 --郭松棻與魯迅文本的互文性
    與陳映真年僅差一歲的郭松棻,儘管因為在聯合國工作之便,得以馳騁在左派與自由主義的知識殿堂的思想探求中,但流亡知識份子的身世以及早期左派知識份子念茲在茲的「實踐」無從紮根於故土,具體落實於中國(包含臺灣)社會的改革而與憂鬱症搏鬥不已,並於晚年宣稱「告別革命」,而航向文學的烏託邦。從臺灣戰後兩位入出左派的文學家身上,照見了冷戰結構下臺灣左派思想與文化道路的曲折性。
  • 韓國「中國古中世史學會」與《中國古中世史研究》(1993-2015)目錄
    【特別講演】金鐸敏  中國法的特殊性:以與羅馬法的比較為中心 《中國古中世史研究》第35輯,2015.02 金正烈、嶽洪彬  殷墟的佈局——基於最新考古發現的新思考劉振東  漢長安城的研究現狀——論漢都長安之結構佐川英治  中國中古的都城設計與天的祭祀
  • 『長城內外:歷史時期北方邊塞地帶的人群、生計與社會進程』學術研討會
    >時間:08:30—08:50地點:山西全晉商務大酒店8樓會議室主  持:張俊峰(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致  辭:行  龍(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李大龍(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 第一場(主題:族群與區域)時間:08:50—10:10
  • 2021年中國與中國香港經濟與金融市場展望
    展望2021年,我們認為對中國經濟增速預測將取決於以下幾個重要因素:1) 全球疫情變化與控制;2) 拜登上場後的中美關係與美國經濟;3) 中國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需求側改革有效性;4) 傳統貨幣與財政政策變化等。
  • 李貞德《女人的中國醫療史:漢唐之間的健康照顧與性別》再版
    研究取徑與焦點,主要是從性別角度探討傳統中國的醫療文化與法律制度,最近則將視野擴大到近代臺灣與東亞世界。 五、結論:中國婦科醫學之濫觴 第三章 生產之道與女性經驗 一、前 言 二、入 月 三、分 娩 四、產 後 五、生產之道的社會意義 六、結 論 第四章 墮胎、絕育和生子不舉 一、前 言
  • 【學術演講】 李孝悌、李貞德、林富士:「中國社會文化史」系列講座(附課程大綱)
    >系列講座 本次我們有幸邀請到李孝悌、李貞德以及林富士三位老師為我們帶來2021年上半年的系列講座,主要為延續並開展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主持人杜正勝院士「重新認識中國」之講題,包括中國社會史的多重面向,如:戲曲、城鄉生活、性別、宗教文化、疾病醫療等範疇。
  • 中國社會組織促進會突發事件輿情應對培訓班在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
    9月18日下午,由中國社會組織促進會主辦,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人民在線承辦的「社會組織突發事件輿情應對」培訓在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樓舉辦。來自民政部和各省市級民政部門登記的社會組織負責人、相關部門負責人和財務人員共50餘人參加。
  • 精神的複調:近代中國的催眠術與大眾科學
    本書從科學史的角度,結合社會文化史與思想史的關懷,主張必須對近代中國的「科學」採取複調式的理解,超越五四科學主義話語及學院菁英的基調,呈現異質歷史行動者相互競逐
  • 遊逸飛:歷史學與考古學的磨合——古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者研習會(四十八)報導
    本次研習會主題為「歷史學與考古學的磨合」,靈感淵源於1997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的《中國考古學與歷史學之整合研究》會議論文集兩巨冊。但已故周鳳五先生曾直言該會議並未達到預期的整合效果,兼以當代學術活動雖常以對話、跨界為名,實則不乏陷入各說各話、各守疆界的尷尬境地。
  • 王承文《唐代環南海開發與地域社會變遷研究》出版(附:跋語)
    著有《敦煌古靈寶經與晉唐道教》、《漢晉道教儀式與古靈寶經研究》等。在《歷史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中國史研究》、《中國哲學史》、《文史》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00多篇。1998年獲得由中國史學會和《歷史研究》評選的「中國古代史優秀論文獎」。2005年、2013年、2015年,三次獲廣東省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06年獲教育部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