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貞德《女人的中國醫療史:漢唐之間的健康照顧與性別》再版

2021-02-13 中古史研究資訊

李貞德《女人的中國醫療史:漢唐之間的健康照顧與性別(修訂二版)》出版

作者:李貞德

出版社:三民書局

出版時間:2020-5

頁數:460

裝幀:平裝

定價:NT$550

ISBN:9789571468174

內容簡介:

房內是一位富貴之家的孕婦,獨自半蹲地架在衡木上生產。房外則是她的公公,陪同來助產的高僧,隔著窗戶教她調息。西元六世紀一個不可思議的分娩故事,先後經兩位士大夫抄錄和轉載。這些男性醫學專家對產婦和助產婦的評價,透露了什麼樣的身體觀與性別觀?遭到品頭論足的女性,又表現了哪些醫療照顧上的能力與特色?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本書從生育文化入手,介紹求子、懷胎、分娩的方法,乃至避孕、墮胎的手段,藉由重建各種醫方及其論述,說明中國婦科醫學逐漸成熟的過程。接著,以乳母與產婆為範例,進一步探討女性作為照顧者,乃至醫療者時,所面臨的待遇、評價與挑戰。最終,期望在一千五百年後的今天,從性別的角度,重新回顧女性參與生老病死的歷史。

作者簡介:

李貞德,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碩士,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日本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外國人研究員、臺灣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研究取徑與焦點,主要是從性別角度探討傳統中國的醫療文化與法律制度,最近則將視野擴大到近代臺灣與東亞世界。

目  錄

再版序

自 序

第一章 導論—從一則高僧助產的故事談起 

第二章 求子醫方與婦科濫觴

一、前 言

二、房中術求子及其養生脈絡 

三、草藥求子與安胎 

四、外象內成的轉胎、養胎與胎教 

五、結論:中國婦科醫學之濫觴 

第三章 生產之道與女性經驗 

一、前 言 

二、入 月 

三、分 娩 

四、產 後 

五、生產之道的社會意義 

六、結 論 

第四章 墮胎、絕育和生子不舉 

一、前 言 

二、「生子不舉」的情境多端 

三、因產育禁忌而「生子不舉」 

四、以「生子不舉」節制家庭人口 

五、「生子不舉」的地域性、方式轉變與時代分布

六、「生子不舉」的懲處與譴責

七、「生子不舉」的救濟與防範

八、結 論

第五章 重要邊緣人物—乳母

一、前 言

二、乳母現象 

三、乳母的來源、選擇與職務

四、乳母的待遇與評價

五、結 論

第六章 女性醫療者

一、前 言

二、生育文化中的女性醫療者

三、女性治療各種疾病

四、女性醫療者的身分、技術及其特色

五、結 論

第七章 危險卻有效—製藥過程中的女性身體

一、前 言

二、合藥忌見婦人

三、從月水入藥到女體為藥

四、結論:「人藥」的性別分析

第八章 男女有別—家庭中的醫護活動

一、前 言 

二、健康照顧符合女性倫理角色 

三、疾病護理乃男子孝悌異行 

四、結論:醫護活動的性別分析 

第九章 從域外看中國—《醫心方》及其婦科醫學論述 

一、《醫心方》之撰著與傳寫 

二、《醫心方》以胎產為婦人諸病所由 

三、《醫心方》引《產經》及其「任婦月禁脈圖」 

四、「中國醫學日本化」:偏重胎產的婦人方傳統 

第十章 餘論—加入性別的中國醫療史

徵引書目

索 引

修訂二版序

《女人的中國醫療史》要再版了!距離1993年秋在史語所講論會宣讀〈生子不舉〉一章的初稿,竟已超過四分之一世紀!新進人員第一次站上講臺,發表成果,向全所師長請益,戰戰兢兢、照本宣科的情景,至今仍歷歷在目。那之後,我抱著推廣婦女史的熱情,闖入了醫療史的領域,歷經無數次的論文增刪、授課研討,以及或嚴肅定調或雅俗共賞的各類演講,學術生涯便如斯展開、甚至成形!曾經年輕的讀者,多年後以人母的身份來訪,我感謝教學相長,她懷念修業啟發。啊,研究終須落實在人生之中的自我期許,繞了個彎兒,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實現了!

本書初版時,臺灣的人工生殖科技僅服務人妻,婦女的家內照顧時數是配偶的三倍,如今一旬已過,情況依舊,而在人口老化的警示牌下,中高年女性的特殊處境亟需關注!雖然,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不過,也非毫無斬獲。溫柔生產的推動,已從民間協會發展到官方計畫;長照升級喊得震天價響,AI加入醫療保健的行列,似乎指日可待?現實世界的千變萬化,開拓學者觀察古代社會的視野,性別與醫療的歷史研究,不斷推陳出新,正是本書再版最重要的思想資源。這次修訂,主要增補近年來漢唐史相關研究具突破性的成果,追述初版以來傳統與現代在臺灣的對話,並調整部分書目版本,以求更精準地向學界中的前輩同仁朋友們致敬!

當年熱騰騰的新書,父親愛不釋手,一度笑瞇瞇地對著鏡頭,捧玩留影。而今,父親過世已逾十年,曾經殫精竭慮的母親,終能放寬胸懷,分享病床邊累積的經驗,鼓勵周遭仍肩負重擔的婆媽姑嫂姊妹們。書稿付梓時,正當大疫來襲,醫護守衛寶島,女性不曾缺席。確實,性別與醫療交會的歷史,從未停歇,唯願我們研究的腳步,亦能與時俱進。生也有涯,知也無涯,謹以此序告慰先父在天之靈,並祝禱母親和全天下參與照顧的女性:日子如何,力量也如何!

2020年3月於溫州街

(感謝華秋兄!)

米莉《帝制中國的女主與政治:關於女性統治的合法性探析》出版

許曼《跨越門閭:宋代福建女性的日常生活》(劉雲軍/譯)出版

巫鴻《中國繪畫中的「女性空間」》出版

張龍妹、小峰和明主編《東アジアの女性と仏教と文學》出版

焦傑《唐代女性與宗教》出版

吉村武彥《古代日本的女帝》出版

俞士玲《漢晉女德建構》出版

陳開穎《性別、信仰、權力:北魏女主政治與佛教》出版

馬爾夏克《突厥人、粟特人與娜娜女神》(毛銘譯)出版

陳長虹《漢魏六朝列女圖像研究》出版

第三屆南開中古社會史工作坊:中古中國的女性與社會

相關焦點

  • 中研院新聞:李貞德研究員接任史語所所長
    前者以《公主之死》說明父系家族倫理在漢唐之間法制化的過程,其中階級、族群與性別折衝交涉的情況。後者則以《女人的中國醫療史》分析宋代之前婦科知識的形成,以及參與其中的女性健康照顧者。由此,亦曾試究醫書中的喜樂論述,一窺情緒的歷史。近年來藉參與整合型計畫之便,努力拓邊,將空間延伸至東亞,時間下探至近現代。臺灣史部分,曾介紹近代女性醫療傳道者,並初探七十年來女性司法人員的職涯發展及其社會意義。
  • 鮑家麟《走出閨閣:中國婦女史研究》出版
    新書快報 | 《走出閨閣——中國婦女史研究》關注我們 中西書局 1周前《走出閨閣——中國婦女史研究》
  • 李貞德:《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法律史(修訂二版)》出版(附再版序)
    這是西元六世紀一位鮮卑公主的故事:她的愛、恨與婚姻。有人怪她自作自受,有人為她打抱不平;有人以三從四德的倫理定位她的角色,有人以姊妹情誼的心思為她伸張正義。他們都訴諸法律,但影響法律的因素太多,不是人人都掌握得了。這已是一千五百年前的事,為何蘭陵長公主的死,卻宛如歷歷在目?在高舉性別平權的今日,且讓我們看看千百年來,女性的境遇和努力。
  • 新書速遞:《東亞醫療史:殖民、性別與現代性》
    :十七、十八世紀流傳中國的「西方醫學」/祝平一風的想像與中式身體觀的發展/慄山茂久/楊祐羽翻譯/雷祥麟校訂瘋狂、機構與民國社會/王文基第二篇 殖民醫學與後殖民時代帝國、殖民與西方醫學/李尚仁日本殖民醫學的特徵與開展/劉士永疾病與醫療的環境史觀點/顧雅文從國際衛生到全球衛生:醫療援助的文化政治/劉紹華第三篇 性別與醫療
  • 李貞德研究員接任史語所所長,王明珂卸任
    據悉,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王明珂所長聘期至本(109)年2月29日屆滿,自本年3月1日起由研究員李貞德博士接任,交接典禮訂於本年3月2日(星期一)上午10時,於史語所研究大樓7樓704室舉行。卸任所長王明珂特聘研究員,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學系博士,曾任史語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特聘研究員、人類學組主任、副所長、東吳大學歷史系兼任客座教授、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兼任教授、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合聘教授、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兼人社中心主任、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訪問研究學者,並自106年3月1日起兼任史語所所長。
  • 【學術演講】 李孝悌、李貞德、林富士:「中國社會文化史」系列講座(附課程大綱)
    >系列講座 本次我們有幸邀請到李孝悌、李貞德以及林富士三位老師為我們帶來2021年上半年的系列講座,主要為延續並開展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主持人杜正勝院士「重新認識中國」之講題,包括中國社會史的多重面向,如:戲曲、城鄉生活、性別、宗教文化、疾病醫療等範疇。
  • 小濱正子等編:《被埋沒的足跡:中國性別史研究入門》出版
    一般情況下,依據漢語史料進行的中國史研究中,女性與男性相比,書寫與被書寫都佔絕對少數,很少作為歷史研究的對象。挖掘歷史中被埋沒的女性的足跡,恢復其作為歷史主體的女性史研究,從1970年代開始大量出現,歷史中女性的多樣形態得到凸顯。同時,各社會的男、女性別被賦予何種意義以及是如何賦予的,這類的研究也取得進展,而對這類研究的深化,則有賴於超越女性史範疇的性別史研究。
  • 高彥頤、賴毓芝、阮圓主編:《看見與觸碰性別——近現代中國藝術史新視野》|他閾奇文漫話
    30 多年後的今天,《看見與觸碰性別》的出版正在突破性別研究或藝術史領域的研究視野。「性別」在中國歷史脈絡中如何被看見與觸知,本書透過三種角度來探討。第一部分,「物」。灶頭鍋尾、罈罈罐罐、東西東西。女人,似乎一直與物品特別有緣。一個女人,如果有適當的機會,是絕對可以在物品的生產、流通、消費和再生的過程中佔一席地。
  • 高彥頤 (Dorothy Ko)、賴毓芝、阮圓 (Aida Yuen Wong)《看見與觸碰性別:近現代中國藝術史新視野》出版
    30 多年後的今天,《看見與觸碰性別》的出版正在突破性別研究或藝術史領域的研究視野。「性別」在中國歷史脈絡中如何被看見與觸知,本書透過三種角度來探討。第一部分,「物」。灶頭鍋尾、罈罈罐罐、東西東西。女人,似乎一直與物品特別有緣。一個女人,如果有適當的機會,是絕對可以在物品的生產、流通、消費和再生的過程中佔一席地。
  • 熊秉真《幼醫與幼蒙:近世中國社會的緜延之道》
    出版日期:2018/10/19語言:繁體中文詳細資料內容簡介  國內外第一本探討中國育嬰史的專著  作者熊秉真在《幼醫與幼蒙:近世中國社會的緜延之道》一書裡首度運用大量傳統幼科典籍,輔以傳記材料揭開中國育嬰扶幼文化之秘。
  • 高彥頤 、賴毓芝等《看見與觸碰性別:近現代中國藝術史新視野》出版
    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繪畫史,尤其焦點於十八世紀清宮與歐洲宮廷的視覺文化交流與十九世紀下半上海畫壇與日本的往來。研究領域包括明清史、婦女性別史、科技史、視覺文化及物質文化史等。著有《閨塾師:明末清初的才女文化》,《纏足:金蓮崇拜由盛極而衰的演變》,和《硯的社會生活史:清初的匠與士》等書。最近關注環境生態和可持續發展等問題,致力探索身體記憶和口傳身授的技藝,尤其是紡染織手工藝,在現代和後工業社會中所應扮演的角色。
  • 「流失在民間的中國醫療史暨廢除中醫案9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之一
    加上,目前在中國醫療史的研究中,經典醫書仍是主要被研究的對象,但還有大量的、隱藏或流失在民間的技術與知識,例如抄本醫書、民俗醫方、秘方、骨傷科、民俗療法、推拿等等,長期被研究者忽略,它們的知識生產及其與社會發生的各種關係,作為補充中國醫療史目前之研究,別有另一種價值和意義。
  • 《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完整修訂版)》出版
    ,經過無數世代女性的接力,從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社會主義女性主義為起點,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性別革命:女性從爭取和男性平等的投票權、子女監護權、財產權、教育權、工作權,到身體和性的自主權,公開站出來與曾經隱藏於暗處的性騷擾與性暴力對抗。
  • 2019年港臺期刊醫療史論文匯總
    近日病毒肆虐,文科的我們困在家中,可以試著研習醫療史資料,以減輕恐慌,安撫家人朋友。小編在留學英國時,曾在英國中醫藥店診所任醫生助理,前後為三個醫生工作過,一個皮膚科,一個婦科,一個綜合。工作是為病人和醫生之間對話進行翻譯以及抓藥等。英國人對於中醫的態度很有趣。
  • 現代中國的女同性愛欲
    本書第一部分重探了過去中國文學作品中的女女親密關係,並深入地分析、討論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第二部分揭示外來文化與民初中國本土文化之間的交匯,作者將當時知識分子對於女校學生之間的浪漫情誼、女同性愛以及性別認同等概念的論戰,與中國現代性的發展聯繫在一起。五四時期的女性更直接地參與當時的社會、經濟和政治事務,突顯了女性浪漫關係和性關係的社會意義。
  • 新書 |《帝國之間、民國之外:英屬香港與新加坡華人的經濟策略與「中國」想像(1914-1941)》
    在二十世紀初,中國大陸之政情﹑新加坡與香港的英殖管治﹑日本作為後起帝國在南洋的勢力擴張﹑移居海外的華南地方族群對其廣東與福建等不同僑鄉各異的關心之情﹑海外華商受全球經濟大蕭條影響的商業利益計算,都是形塑「中國」想像的各種不同力量。為此,在中國大陸與海外華人之間,中國民族主義精神有不同演繹。換言之,中國民族主義興起,並沒有自動消弭各語言群之間的鴻溝與差異,自動統合各僑鄉聯帶的國家認同。
  • 《帝國之間、民國之外:英屬香港與新加坡華人的經濟策略與「中國」想像(1914-1941)》出版
    在二十世紀初,中國大陸之政情﹑新加坡與香港的英殖管治﹑日本作為後起帝國在南洋的勢力擴張﹑移居海外的華南地方族群對其廣東與福建等不同僑鄉各異的關心之情﹑海外華商受全球經濟大蕭條影響的商業利益計算,都是形塑「中國」想像的各種不同力量。為此,在中國大陸與海外華人之間,中國民族主義精神有不同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