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老子自述的兩個主要章節
後世學者多將老子看作聖人,更有人將他神話為神。但我們讀老子經文,會強烈地感受到作者作為普通人的心境。他也會為自己的思想不被理解,不能見用於世而感慨。在經文第七十章中,他向人們這樣訴說: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我所講的道理非常容易理解,我制定的法則也特別容易實施。但是,整個天下卻沒有一個人能理解,沒有一個人願意實踐我的法則。
我的言論是有根據的,我的主張是有基礎的。只是因為沒有人真心願意去了解它,所以才導致沒有人知道我要拯救世事的良苦用心。
知道我、了解我的人很少,願意法則我的人就更加難能可貴。唉!歷史上的聖人不都是身上穿著粗布衣衫,而懷裡揣著美玉嗎?
在這段自白式論述中,我們不難讀出幾分抱怨。我講的道理是那麼簡單,為什麼天下就沒有人願意去了解它?我提供的法那麼容易實踐,為什麼天下就沒有人願意遵守它?
老子抱感慨自己的思想不被世人理解,心中也包含一絲無奈。另一方面,他又承認這個現實,理解這個現實,認為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他指出聖人基本上都是褐衣懷玉的。不難理解,老子是一個孤獨的人。他的孤獨在第二十章的自白中,體現得更加充分。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儡儡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恭唯與反對,相差有多少?善良與醜惡,區別在哪裡?世人都害怕的東西,不可以不怕。這個似是而非的常識,牢不可破。
眾人擁擁攘攘,歡喜和樂,好像要去參加盛大的宴會,又好像春日裡聚眾登山遊春。只有我淡泊恬靜,對世人的熙擁和樂無動於衷,就好像嬰兒尚在母腹中而對外界環境毫無知覺一般。我形隻影單,就像不知歸屬一樣。
眾人都富足有餘,只有我一無所有。難道我是愚傻的人嗎?世人精明幹練,愛憎分明,只有我昏昏昧昧,不計得失;世人勤勉有為,只有我無為好靜。世人都能圓滑處世,屈伸自如;只有我愚頑固執,好像不喑世故。我之所以能獨異於人,不是因為我愚昧呆傻,而是因為我知道天道本性無為,所以能實踐無為之德。
通過這段論述,我們不難看到老子志趣與眾人是大異的。在眾人的眼中,老子是一個不喑世故的愚人,傻人。眾人都孜孜汲汲於權位名利,而老子對這一切卻無動於衷。老子自述之所以大異於眾人,是因為老子認識到世人的作為都背離了大道,只有他自己認識到無為才符合大道的本性。他的所做所為,都是依據對天道無為本性的體認而做出的。
所以,老子的孤獨一方面根源於他的性格,另一方面則根源於他的思想,即他所持立場和主張。他以無為作為他思想的核心主張,同時以身作則地實踐了這個主張。他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以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02老子孤獨的原因
只有無為才能實現天下大治的目標,而世人都有為。背離了大道,只會使距離天下大治的目標越來越遠,從侯王到百姓都汲汲於名利,還要實現天下大同,這是不可能的。
使天下大治的舉措,恰恰是世人作為的反面。別人不能理解,只有我服膺道的無為之德,順從天道無為之性,這就是「食母」。所以老子講「正言若反」,「反者,道之動」。
老子主張無為,其實質是要求統治者能做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而不居,長而不宰。也就是但求利於民,而不去謀取私利。雖有大功於民,但不爭萬民之上,稱孤道寡。不聚斂財貨,過奢侈安逸的生活,不使百姓見到引起欲望的事物,與百姓同衣食、共風俗。
老子指出統治者越是能做到無私於民,就越是能得到百姓的擁護與愛戴。所以他講:「聖人後其身而先,外其身而生存。以其無私成其私。」「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老子以水利萬物而下流的特性來佐證他的觀點: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夫唯不爭,故無尤。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 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身後之。……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統治者不謀取私利,具體內容是指不爭居高位,不聚斂財貨,不過不勞而獲、安逸享樂的生活。所以,老子將權力、財富與享樂的生活方式看作破壞社會團結的根本原因。
春秋以降,西周的舊制度逐漸崩壞,天子權威一落千丈,無力統治諸侯。而伴隨著歷史的進一步發展,宗法制、分封制和井田制已不能適應歷史發展的需要。歷史的車輪正向著君主集權的官僚制、郡縣制以及地主私有白土地所有制的方向上邁進。
歷史發展的方向受客觀規律支配,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在社會得以重組之前,必然要出現動蕩與戰亂的局面,思想家們不滿足於現實,紛紛提出自己的治世方案。但是,思想家們的思想並不一定與歷史發展的趨勢相一致。
春秋戰國時代諸子思想,只有法家思想與社會向中央集權的官僚制與郡縣制的發展趨勢相適應。其他學派都或多或少地採取向後看的立場,美化或理想化古代的制度,作為他們治世的目標。
孔子主張社會秩序要恢復到西周時代的宗法制與分封制,就已經被時人視作迂腐和食古不化了。而老子則主張社會秩序恢復到遠古結繩記事時期的秩序中,就更無法見容於世了。
侯王們的目標是奪取整個天下權力和財富,作王已不能滿足他們的欲望,還要做皇帝。而老子偏偏教導說權力、財富與奢侈生活是破壞社會團結的最根本原因。
孔子無非教導說要尊王循禮,孟子無非教導說要施行仁政、德治。而老子卻要求統治放棄尊貴的貴族地位,視財貨為糞土,與老百姓過相同的艱苦生活。越是有功勞於天下,就越要謙卑守下。持這等主張,在當時統治者看來就不僅僅是迂腐和食古不亂了,這是徹底的瘋人說話,胡言亂語了。
老子沒有聚徒講學,而且還刻意隱埋自己,不欲被人們知曉。所以導致後人對他的身世一無所知。漢初所稱述的道家將老子視為祖師,但其實道家對道與無為的理解與老子的宗旨並不相同。後世道家多將無為理解順應自然之勢而無所作為,這個理解符合漢初與民休息的政治方針,成為漢初清靜無為政治的指導思想。但是這個理解與老子的本意不符。
03老子為什麼提出道的知識
在後人的眼中,老子在哲學上的最大的貢獻,莫過於提出了道的概念。據此,有人認為老子學說主要是自然萬物根本原理的。但老子同時指出,道是物而且又是不能被經驗的事物。
道既然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老子為什麼會確認道是實在?道如果被定義為看不到、摸不著的事物,那麼老子也不可能看到它、摸著它。老子宣稱為有的根據在哪裡呢?
老子在第二十一章中這樣講到: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最高的德,其內容就是順應道,服從道。從古到今,道的名字始終存在,沒有人能夠抹殺它。而且它是眾人追求的最高目標,我也因為悟得了道是萬物原因和本始。
從這段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老子推論道存在的證據之一,是自古及今,它的名字始終存在。既然沒有人能抹殺它,就意味著它是一定存在的事物。這個推論嚴格來說是不成立的。但我們也可以了解到,老子宣稱道實在,不是因為他經驗過這樣一種事物,而且推過一些證據從邏輯上推論的一個結論。
可以這樣講,老子整個體系需要這樣一個概念。因為宣稱道是實在,就可以建立起天道無為的前提來。有了天道無為的前提,老子的無為政治的原則就被提高到形上學的高度上了。天道是無為,以無為治天下,就是順應天道。而現實中的侯王治理天下都有為,違背天道,所以不能成功。這樣也就加強了整個學說的說理的力量。這就是老子所以提出道概念與知識的根據。
有人講,老子講道是自然,是探討自然萬物根本規律的學說。我認為這是一個誤解。老子八十一章經文中,除了道與「自然」這兩個字之外,並沒有論述自然現象及規律的任何知識,理論都是為解釋現象而設的。沒有要解釋的對象,哪有這個對象的原理存在呢?我認為老子學說主要是社會政治的學說,它創立的目標是為了實現人類理想的社會秩序而提供方案,而不是思考和解答萬物本原、自然結構等課題。老子講道,最終還是服務於他的社會政治學說,加強其說理的份量。
何為壽?老子講,死而不亡者壽。人的壽命是有限的,這是自然規律決定的。所以,真正的長壽並不是設法延長自己的生命,而是要讓自己功業流芳百世。哪怕已經死了,卻還不被人們忘記,這才是長壽真諦。所以,老子是長壽的,不是因為有人傳說他活了二百歲或五百歲,而是因為他的思想直到今天仍舊被人們研究,在未來同樣還要被人們繼續研究下去。
我的專欄雖然結束了,但對於老子思想研究和探討永遠都不會結束。謝謝大家的一路陪伴!
【主要參考資料】
《老子譯註》 高 亨 著
《老子》 李存山 著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