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我和他們不一樣

2021-03-02 餐謀張大寬

2020年12月18日 No.874

1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léi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dàn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道德經》第二十章

白話文翻譯

恭恭敬敬,與阿諛奉承,有多大的區別呢?

行善與行惡,又有多大的區別呢?

別人感到害怕的,自己也不能不畏懼。

盲從之風,自古至今也沒有停止啊。眾人都興高採烈,就想要參加盛宴,如登臺春遊。

我卻獨自漂泊,也沒有方向,好像那還不會笑的嬰兒。拖著疲憊的身體,好像沒有歸宿,不會「站隊」。

眾人們都各有門路,而我似乎被遺棄了,真是愚人之心,混沌不明啊。

世人都是明白人,而我卻像個傻子,世人都精通算計,我卻像個悶葫蘆。心是那樣的遼闊,就像大海一樣無邊無際,思緒就像疾風勁吹,飄揚無止境。

眾人各有各的用處,而我顯得十分頑劣。

我和他們不一樣,我把道看做是最重要的事情。

2

這一章,若總結成一句話,那就是這兩年流行的說法,叫做「我們不一樣」

通篇不足一百五十個字,卻出現了7個「我」,都在說「我和他們不一樣」。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恭敬與奉承,有什麼區別呢?

比如說:「王總你的店做的真好,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你如何分辨,這是奉承你,還是真的佩服?

一個人,扶老奶奶過馬路,你如何分辨這是在做好事,還是在做壞事?

做好事?萬一是作秀呢?做壞事?萬一是善舉呢?

看表象做決定這太可怕了,這不得不令人畏懼啊。

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荒兮,久遠。未央,沒有結束的意思。

老人家感嘆說,貴族們熙熙攘攘,追名求利,開心得不得了,好像天天山珍海味,登高臺春遊一樣。

太牢,指天子的盛宴,登臺,就是談戀愛,把酒言歡。

你看,這說的都是貴族們享樂的事情。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léi兮若無所歸。

老人家看著那些人把酒言歡,然後說「我和他們不一樣」。我不喜歡他們那一套,甚至都不懂他麼的那些規矩。我就像一個小孩一樣,甚至都覺得沒有什麼地方去似的。

其實,老人家這個想法,也很好理解。

真正境界高的人,看那些境界低的人做事情,流露出不屑的態度,太正常了,不是嗎?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有餘,有路子的意思。若遺,好像被遺棄了。

別人都有路子,有門路,而我卻好像被遺棄了,我真是愚人的心腸啊,像個傻子一樣。沌沌,混沌無知的樣子。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dàn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無止。

到這裡,再來一段對比。

昭昭,顯擺炫耀的意思。察察,精於計算。

別人都喜歡顯擺,而我卻喜歡低調;別人都精於算計,而我卻糊裡糊塗的。

我的淡定,就像大海一樣,雖然看起來很平靜,但我有我自己的運作方式,永無止境的運動。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你們各有所用,而我卻顯得沒什麼能耐,顯得沒什麼用處。

我就是這樣的與眾不同,和你們不一樣,我會堅定的去尋求道的滋養。

老人家在這裡再次用母親來比作道,「食母」的表意,就是吃奶的意思。

3

其實,這一章,我感覺到更多的,是老人家的苦惱與牢騷。

看起來,老人家是在說「我」和別人不一樣。

那,為啥不一樣呢?

因為我是求道之人,而別人不這樣啊,尤其是這些手握權利的人,不那麼喜歡「道」啊。

有句話說的好,「更高級的哲人獨處著,這並不是因為他想孤獨,而是因為在他的周圍找不到他的同類。

老人家多少也有這樣的感覺啊。

雖然,一個把事物的運動規律都看明白的人,看啥東西都會自帶「上帝視角」,說事情都是直至本質。

但,畢竟他還是個「人」,他脫離不了人自帶的情緒,沒人理解他,他也會痛苦,雖然每天在布道,可聽了道之後,該亂來還是亂來,他也很苦惱。

再比如,在四十一章裡面,老人家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而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感受一下,這個語氣,不也是一種牢騷嘛。

在還有,在七十章裡面,老人家說「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知曉我這些道的人,就不多,按照道做事的人,就更珍貴了。所以那些聖人,穿著粗布衣服,懷裡卻揣著美玉。

我猜測一下,很有可能,這是老人家拿自己在舉例子。

心裡懷著美玉,以道來做事,穿什麼衣服重要嗎?穿粗布衣服,和穿好衣服,有多大的區別呢?

道才是那個最重要的,不是嗎?

牢騷也罷,抱怨也好,都說明了一個現象,而且至今也存在的現象,那就是「聖人之道,難以普世」

我們都知道聖人之道好,但做起來很難啊,你說讓一個滿心欲望,馬上想暴富的人,讀一遍道德經,馬上就能削減欲望,現實嗎?

不可能,從知道到做到,太難了。

尤其是,道家的理念,大多都是「反」的,逆人性的,能好做的了嗎?

再比如我們現在說的「知識變現」,你我都知道知識的重要性,那你覺得知識變現容易嗎?

太難了!

知識才不容易變現呢,最好變現的是那些「歪理邪說,歪門邪道」。

無論哪個網課平臺,你看看,是不是速成課程賣的最好?

但真能速成嗎?

你也知道不可能,對吧,那為啥要買呢?

因為那些歪理邪說讓人上頭了,動心了,勾起欲望了,不是嗎?

這個世界上真正有價值的知識和道理,都是平淡無奇的,都是樸實無華的。

除了這個原因,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人都喜歡拿著聖人之道,去丈量別人」,嚴於律人,寬裕律己。

想想看,是不是這樣的?要求孩子做到的愛學習,愛讀書,你自己做到了嗎?

如果沒有,孩子不愛看書學習,也就不奇怪了。

當你看透了這些本質的時候,你的內心會平靜很多,煩惱也會少很多,更重要的是,你的犯錯機率,也會低很多。

4

道理又學了一堆,怎麼用?

自檢一下,看自己的狀態如何。

如果你不覺得和別人不一樣,那麼恭喜你,你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如果你一直覺得你和別人不一樣,那麼恭喜你,你已經比別人看的更透了。

無論是哪一種,希望你能夠越來越「孤獨」,只有你達到了「孤獨」,才有空間轉身回來,去兼容那些「不孤獨」。

最後,祝你「得道」。

相關焦點

  • 讀懂《老子》|老子的自述: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眾人擁擁攘攘,歡喜和樂,好像要去參加盛大的宴會,又好像春日裡聚眾登山遊春。只有我淡泊恬靜,對世人的熙擁和樂無動於衷,就好像嬰兒尚在母腹中而對外界環境毫無知覺一般。我形隻影單,就像不知歸屬一樣。眾人都富足有餘,只有我一無所有。難道我是愚傻的人嗎?
  • 生於亂世的老子如何做到榮辱不驚的?
    但是,我見到的和聽到的卻不一樣,走進你的住處,我覺得好像進入老鼠洞一樣,滿地丟棄的蔬菜,一片雜亂,你不懂得調理生活環境,枉費我不遠千裡迢迢來此,而你竟然是這麼糟的人!」  老子聽了像木雞一樣,毫無反應。
  • 屈原也曾和你一樣!《老子·第二十章》
    《老子·第二十章》:「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 清明節祭奠陸遊:二十句古詩詞,「老子」 戲說一個不一樣的陸遊
    題記:陸遊是古代文學作品中,自稱老子最多的詩人。在陸遊一生創作的近萬首詩詞中,有兩百多首詩裡,都直言老子,頗有老子天下第一的味道,也確實是在古代詩人中,老子用的最多,堪稱第一。這是為什麼?今天,陸遊二十句自稱老子的詩,懂與不懂,讀完之後,我們都會潸然淚下。
  • 楊朱和老子是師徒關係
    老聃說:「聖王之治:功蓋天下好像看不到自己一樣,假借萬物來感化百姓,老百姓有恃無恐,非常安樂。聖王不舉名,不標榜自己,但是天下萬物都很喜歡他。不刻意去做,其心玄之又玄,無法推測,以無中生有的的大幻術來治世」。《莊子雜篇》載:陽子居南之沛,老聃西遊於秦。邀於郊,至於梁而遇老子。老子申道仰天而嘆曰:「始以汝為可教,今不可也。」陽子居不答。
  • 人們對老子知之甚少,卻不知道他有自我介紹
    不因為你對我好,我對你就特別好一點,也不因為你對我不好,我就對你不好一點。我不會受到你對我的態度的影響。「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在老子的眼裡,大家都一樣,受到同等的尊重和關愛,沒有特別,也不受任何態度的影響。美之與惡,相去若何?
  • 如何用老子的智慧,而不是老子的觀點,來理解莊子的齊物論
    只要人也能夠拋開自我,拋開自己的情緒私慾,拋開所有的先入之見和主觀成見,摘掉一切有色眼鏡,做到老子所說的柔弱、不爭、處下、如谷,從而讓自己的心靈達到虛無的境界,達到像道一樣的空靈,道的生生不息就能在自己的心靈上產生作用,就能讓自己得到智慧,有了智慧就可以理解莊子的齊物論了。其實,讀任何書籍都不能帶著先入主和主觀成見的,對不對?
  • 老子《道德經》:好人和壞人一樣,都是我們的老師
    世間萬事萬物都是互相對立而出現的,比如說,黑與白,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低,音和聲,前和後等等。老子的這種辯證思想,也是非常符合《易經》中所說的:「一陰一陽之謂道」,任何時候都有正反兩個面,人也不例外,有君子也有小人,有好人也有壞人。
  • 老子?三清?傻傻分不清楚!
    就拿我們最為熟知的道教最高上神——三清來說,很多人就經常把三清和老子以及太上老君搞混,認為他們都是一個人,那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下面來分析一下。三清三清是道教的至高上神,即再沒有任何神靈可以凌越在三清之上,因為他們就是世界的創物主,也是「道」的具體存在。
  • 孔子和老子,誰在前,誰在後,這是中國哲學史上的老問題
    孔子和老子,誰在前,誰在後,這是中國哲學史上的老問題。古人說,孔子到洛陽問禮老子,老子是老頭子,似乎老在孔先,毫無問題。但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是兩碼事。我不認為,老子年紀大,《老子》就在《論語》前。道理很簡單,墨子在孔子後,孔子批墨子,不可能;墨子批孔子,太正常。讀《論語》、《墨子》、《老子》,我的印象是,孔子總是自言自語,跟其他思想家沒有對話。墨子就不一樣,他是成心抬槓,處處跟孔子擰著來,概念頗具對稱性。
  • 老子和亞里斯多德各自視野下的自由與公平
    2、中國古代思想家對自由和平等的思考在中國的春秋時代,孔子妄圖以「仁」重建已經搖搖欲墜的傳統共同體時,老子說了句「大道即廢仁義安在」直接進行「否定」。對老子來說,人類那種自由平等無兩難的狀態已經不在了,之後所謀求建構的秩序,無非就是「血與土地」。
  • 莊子怎樣繼承和發展老子思想
    老子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為「不爭、尚柔」,就是不爭奪名利地位,以柔和的做法處事。老子的修身、養生、做事、治軍、治國的思想中,都貫穿了這個基本思想。莊子繼承了老子的這個思想。在《莊子·養生主》文章中有個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用刀分割牛的時候,庖丁的刀專門走骨頭和筋之間的縫隙,從不用刀割骨頭和筋這樣的硬東西。
  • 和孩子做「朋友」,不要以「老子」自居!
    有的父母和孩子說話,總像是上級對下級那樣,並不斷強調自己的觀點,卻不顧及孩子的感受。這類型父母總是想提升自己「老子」的地位,極力維護自己的權威和尊嚴,這樣做的結果是適得其反。為什麼很多孩子都喜歡和家庭以外的人交往?
  • 《封神演義》中,老子和元始天尊為什麼不太搭理陸壓道人?
    《封神演義》中,老子和元始天尊為什麼不太搭理陸壓道人?封神演義裡,老子和元始為何對陸壓道人愛理不理的?陸壓道人是《封神演義》中重要的仙人,書中說他是西崑侖散仙,非常神秘。陸壓道人第一次出場,是在姜子牙對陣趙公明之時。
  • 同時在世的三大聖人:老子、孔子和釋迦牟尼,到底發生了什麼?
    蘇格拉底,柏拉圖奠定了西方研究人與物(科學)關係的傳統,釋迦牟尼系統地發揚了人與神(宗教)關係的傳統,而東方的孔子老子則系統地開創了研究人與人(道德)關係的傳統。思想與文明,和氣候、經濟、自然、環境一樣,有周期性。道教為什麼說老子化胡,就是因為佛教與老子的道德經同出一轍,有太多相似的道理。
  • 老子智慧-報怨以德
    解決困難要從容易的開始,想要成大事要從細微的開始;天下所有難事,必定從容易的開始;天下再偉大的事情,必定從細微的開始。所以有道的人從來自以為大,也不做什麼大事,因此能成就其偉大。老子的這一章,很多人都解讀過,有不少歧義,不同的人解讀不一樣。解讀成什麼樣沒關係,關鍵是要體會老子背後想要表達的意思。
  • 走進老子故裡,任我如何思忖,也難頓悟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境界
    然而隨著歲月變遷,朝代更迭,依然未能完整的起來倖存,現在還能夠看到的古蹟建築只有太極殿的五間房屋和三棵古柏了,這與當初600多座亭臺樓閣的規模,實在相去甚遠,讓人倍感惋惜。靠近太極殿的古柏,據傳是老子親手種植的,樹齡已高達2500多年。在相關的史料中,對太清宮內的這些又稱檜柏的樹木多有記載。
  • 老子和孔子4段對話
    孔子曾拜見老子,問了幾個問題,孔子十分佩服。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弟子問:「老子何樣?」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喜歡辯論還很厲害的人容易招禍,因為他們喜歡說別人的錯誤。如果是別人的晚輩,就不要把自己態度放高;如果是別人的下屬,就不要顯擺自己的高明。感悟:月明星稀,月亮明亮的時候,星星就很稀疏。一個人太有才華的時候,就容易顯得別人黯淡無光。每個人都愛面子,太聰明的人容易損傷別人的面子。蘇軾遭難,蘇轍說:蘇軾何罪,獨以名太高。不顯山,不露水,默默把事情做好,才是避禍保身之道。
  • 初解道德經20——千年聖人老子的獨特自我介紹,我獨頑且鄙!
    唯和阿,相差有多遠?美和惡,相差有多遠?唯和阿,在老子那個時代,都是答應,「是」的意思。我說兩個詞,你們就能感受這兩個應答的差別了。唯唯諾諾和阿諛奉承!你們覺得老子對這兩者是什麼態度?所以說,人們畏懼的東西,大家總是一起去畏懼,好像不可以不懼怕一樣,到底為啥?老子觀點擺好了,下面就是真正的舉例說明:來,我們看下老子怎麼說自己和俗人吧!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 孔子與老子的兩次論道後:第一次孔子3天沒說話,第二次老子遠走
    孔子來到時,老子剛剛沐浴過,正坐在院子裡的一段枯樹上晾頭髮。孔子本來身材高大,此時他俯身看著眼前的這個老頭兒,心裡多少覺得有點滑稽,但還是禁不住俯下身來向老子施禮,就這樣他們的對話在院子裡開始。孔子說:我熟讀先人典籍,自以為研究得很透了,可是我走遍各國,只肯欣賞而不付諸行動。唉,先生總是講道的作用,看來於今也是難行啊。老子沉吟了一會兒,然後說:如果雙方想的不是一回事,道怎麼可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