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好不好奇老子本人到底是怎麼樣的?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老子自己寫地獨特的自我介紹:
老子是這樣開篇的: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
他做自我介紹,可不會直接說他姓甚名誰,他首先拋兩個問題出來,吸引大家注意,引發眾人思考。
唯和阿,相差有多遠?
美和惡,相差有多遠?
唯和阿,在老子那個時代,都是答應,「是」的意思。我說兩個詞,你們就能感受這兩個應答的差別了。
唯唯諾諾和阿諛奉承!
你們覺得老子對這兩者是什麼態度?
在我看來最好的應答,應該是平靜的,不卑不亢的,而唯唯諾諾和阿諛奉承式的答應,是老子說的兩個極端。
而且,還都是違心式的,兩者看似相差很大,實際都是違心的走極端的,不可取的。
美與惡,也是同理。這裡說的美,應該是一種心迷的狀態,而惡說的是心生憎惡。
這兩種,都是極端的,從老子前面的篇章看,他更贊同取中。心是平平靜靜的,沒什麼美和惡可言。
好,老子已經成功引起眾人的注意,那接下來就要拋出實際的觀點了: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人們所畏懼的,不可不畏懼,自古以來如此,無窮無盡!
嘿嘿,你們說,老子這句話是褒是貶?他是贊同的還是不贊同的?
那我們來思考一下,自古以來,人們所怕的是什麼?
是神鬼妖魔,還是生老病死?
佛家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苦。
你們覺得老子會怕哪個?
在我看來,這句話,老子是這樣說的:
人們所畏懼的東西,好像不可不畏懼一樣,從古至今代代如此,無窮無盡,真真是可笑啊!
其實,人們畏懼的不過是畏懼本身而已。
所有的東西,一旦你去充分地了解了,掌握了對付的方法,還有什麼可畏懼的呢?
對於,不能改變的東西,你做了所有的努力,最後坦然地接受了,那又還有什麼畏懼可言呢?
所以說,人們畏懼的東西,大家總是一起去畏懼,好像不可以不懼怕一樣,到底為啥?
老子觀點擺好了,下面就是真正的舉例說明:
來,我們看下老子怎麼說自己和俗人吧!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
在眾人熙熙攘攘、興高採烈,如同去參加盛大的宴席一樣,如同春天裡登臺去看美景一般時,我卻獨自淡泊寧靜,無動於衷。混混沌沌啊,看起來好像還不會笑的孩子。疲倦閒散啊,好像沒有歸處的浪子。
這個例子,讓我腦海裡出現好幾副場景:
超市裡一群大媽瘋狂搶購打折的洗衣液
雙十一一群年輕人守到深夜拼手速秒殺
房子打折,百萬富翁聞風而動,一棟棟拿下
獨角獸公司上市,大佬們紛紛出手!
然後,一個剛出生的孩子,還不會笑,看著這一切。你說這孩子是啥心情?沌沌兮!
我們再說浪子,你們說如果老子是個浪子,會是那種流離失所的浪?還是四海為家的浪?
最後,老子也真的出去浪了對吧!
若心本身就是安定的,哪裡還需要一個固定的家,固定歸處?天大地大,無所歸,無所不歸。
老子這句話的心境,大家可以參照巴菲特老爺子的一句名言「眾人貪婪我恐懼,眾人恐懼我貪婪」。
不要糾結字面意思上,這句話反應的是一種,把握了規律,把握了道的清醒。
老子與巴老兩者性情是不同的,但這份心境是一樣的。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眾人都好像豐盛富足,還綽綽有餘,而我卻單單好似把什麼東西都丟光了一樣。
那是因為我有一顆愚人的心啊!
俗人把一切都看得明明白白,只有我是迷迷糊糊;
俗人把一切都分得清清楚楚,只有我淳厚包容;
你們說愚人之心是什麼樣的?老子的迷迷糊糊是什麼狀態?
在我目前讀到的故事裡,能稱得上愚人的只有兩個。
一個是中國的愚公,一個是外國的阿甘。他們就是愚人,有一顆愚人之心。
至於,愚人迷迷糊糊的狀態,那你就可以再把那兩個故事再看看吧!愚公和阿甘就是迷迷糊糊的,醇厚包容的。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澹[ dàn ]:恬靜、安然的樣子
飂[ liù ]:飄、風吹無盡
這兩句是形容什麼呢?
心,老子的愚人之心
老子說:我的心就像大海一樣寬闊,無邊無際,恬靜、安然;像風一樣,飄飄然沒有盡頭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眾人都追求有,唯獨我愚鈍又粗俗。
這裡到底有什麼,我覺得可以理解為一切。眾人總想要擁有一切:樣貌、地位、財富、榮譽等等!
唯獨我啥也不要,就是一個冥頑不靈、愚鈍又粗俗的老頭。
描述到這裡,你們想到了誰?
濟公有沒有?濟公是不是最好的詮釋了頑且鄙的狀態!
你們想像一下,濟公手執破扇,一副邋裡邋遢,似乎迷迷瞪瞪的看著你說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那韻味一下子就出來了,你就能理解老子的心境了。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看了前面幾個例子,我們都能清晰地感覺到老子與世人不同。那為何他會如此不一樣呢?
老子說我之所以與人不同,在於我看重和在意的與世人完全不同。我以回歸天性,保持本心為貴。
ps:此篇所有用圖來自百度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