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解道德經20——千年聖人老子的獨特自我介紹,我獨頑且鄙!

2020-12-15 小索之啟明星

你們好不好奇老子本人到底是怎麼樣的?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老子自己寫地獨特的自我介紹:

老子是這樣開篇的: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

他做自我介紹,可不會直接說他姓甚名誰,他首先拋兩個問題出來,吸引大家注意,引發眾人思考。

唯和阿,相差有多遠?

美和惡,相差有多遠?

唯和阿,在老子那個時代,都是答應,「是」的意思。我說兩個詞,你們就能感受這兩個應答的差別了。

唯唯諾諾和阿諛奉承!

你們覺得老子對這兩者是什麼態度?

在我看來最好的應答,應該是平靜的,不卑不亢的,而唯唯諾諾和阿諛奉承式的答應,是老子說的兩個極端。

而且,還都是違心式的,兩者看似相差很大,實際都是違心的走極端的,不可取的。

美與惡,也是同理。這裡說的美,應該是一種心迷的狀態,而惡說的是心生憎惡。

這兩種,都是極端的,從老子前面的篇章看,他更贊同取中。心是平平靜靜的,沒什麼美和惡可言。

好,老子已經成功引起眾人的注意,那接下來就要拋出實際的觀點了: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人們所畏懼的,不可不畏懼,自古以來如此,無窮無盡!

嘿嘿,你們說,老子這句話是褒是貶?他是贊同的還是不贊同的?

那我們來思考一下,自古以來,人們所怕的是什麼?

是神鬼妖魔,還是生老病死?

佛家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苦。

你們覺得老子會怕哪個?

在我看來,這句話,老子是這樣說的:

人們所畏懼的東西,好像不可不畏懼一樣,從古至今代代如此,無窮無盡,真真是可笑啊!

其實,人們畏懼的不過是畏懼本身而已。

所有的東西,一旦你去充分地了解了,掌握了對付的方法,還有什麼可畏懼的呢?

對於,不能改變的東西,你做了所有的努力,最後坦然地接受了,那又還有什麼畏懼可言呢?

所以說,人們畏懼的東西,大家總是一起去畏懼,好像不可以不懼怕一樣,到底為啥?

老子觀點擺好了,下面就是真正的舉例說明:

來,我們看下老子怎麼說自己和俗人吧!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

在眾人熙熙攘攘、興高採烈,如同去參加盛大的宴席一樣,如同春天裡登臺去看美景一般時,我卻獨自淡泊寧靜,無動於衷。混混沌沌啊,看起來好像還不會笑的孩子。疲倦閒散啊,好像沒有歸處的浪子。

這個例子,讓我腦海裡出現好幾副場景:

超市裡一群大媽瘋狂搶購打折的洗衣液

雙十一一群年輕人守到深夜拼手速秒殺

房子打折,百萬富翁聞風而動,一棟棟拿下

獨角獸公司上市,大佬們紛紛出手!

然後,一個剛出生的孩子,還不會笑,看著這一切。你說這孩子是啥心情?沌沌兮!

我們再說浪子,你們說如果老子是個浪子,會是那種流離失所的浪?還是四海為家的浪?

最後,老子也真的出去浪了對吧!

若心本身就是安定的,哪裡還需要一個固定的家,固定歸處?天大地大,無所歸,無所不歸。

老子這句話的心境,大家可以參照巴菲特老爺子的一句名言「眾人貪婪我恐懼,眾人恐懼我貪婪」。

不要糾結字面意思上,這句話反應的是一種,把握了規律,把握了道的清醒。

老子與巴老兩者性情是不同的,但這份心境是一樣的。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眾人都好像豐盛富足,還綽綽有餘,而我卻單單好似把什麼東西都丟光了一樣。

那是因為我有一顆愚人的心啊!

俗人把一切都看得明明白白,只有我是迷迷糊糊;

俗人把一切都分得清清楚楚,只有我淳厚包容;

你們說愚人之心是什麼樣的?老子的迷迷糊糊是什麼狀態?

在我目前讀到的故事裡,能稱得上愚人的只有兩個。

一個是中國的愚公,一個是外國的阿甘。他們就是愚人,有一顆愚人之心。

至於,愚人迷迷糊糊的狀態,那你就可以再把那兩個故事再看看吧!愚公和阿甘就是迷迷糊糊的,醇厚包容的。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 dàn ]:恬靜、安然的樣子

[ liù ]:飄、風吹無盡

這兩句是形容什麼呢?

心,老子的愚人之心

老子說:我的心就像大海一樣寬闊,無邊無際,恬靜、安然;像風一樣,飄飄然沒有盡頭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眾人都追求有,唯獨我愚鈍又粗俗。

這裡到底有什麼,我覺得可以理解為一切。眾人總想要擁有一切:樣貌、地位、財富、榮譽等等!

唯獨我啥也不要,就是一個冥頑不靈、愚鈍又粗俗的老頭。

描述到這裡,你們想到了誰?

濟公有沒有?濟公是不是最好的詮釋了頑且鄙的狀態!

你們想像一下,濟公手執破扇,一副邋裡邋遢,似乎迷迷瞪瞪的看著你說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那韻味一下子就出來了,你就能理解老子的心境了。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看了前面幾個例子,我們都能清晰地感覺到老子與世人不同。那為何他會如此不一樣呢?

老子說我之所以與人不同,在於我看重和在意的與世人完全不同。我以回歸天性,保持本心為貴。

ps:此篇所有用圖來自百度搜索

相關焦點

  • 心悟《道德經》智慧——獨頑且鄙 獨貴食母
    老子說,我獨頑且鄙,不知道是否說他自己?頑固、頑皮,鄙夷、鄙俗。把自己說得那麼低,但一個獨字,既顯孤獨,又顯自信堅定。頑鄙背後無不體現其通透,卻也對世人痴迷的無奈和期許。我想是在說他自己,也在說一個悟道者的堅持與擔當。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 人們對老子知之甚少,卻不知道他有自我介紹
    《道德經》第二十章,雖不是老子的個人簡歷,卻是實實在在的自我介紹。下面我們對照原文,從三個方面說說老子介紹:請看原文:老子《道德經》第二十章:所以,佛學傳入中國兩千年,不知出了多少得道高僧,留下多少鴻文巨著,唯一能與記錄佛祖講經說法的書一樣,能以經冠名的,只有記錄六祖講經說法的《六祖壇經》,沒有第二部。所以,「絕學無憂」,就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老子,就是這個境界的最高代表。
  • 老子《道德經》: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是什麼意思?
    句解《道德經》: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首先,要知道這裡的道,是大道,天道、正道,不要簡單從字面上理解成道路,同樣的,名可名非常名的「名」,也不是名稱,就好像道德經的「」與現代漢語中的道德完全是兩碼事一樣。
  • 老子《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真解,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老子的主要思想著作是《道德經》,這是老子在出關隱居經過函谷關時,守將尹喜要求老子寫的。《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也是中華文化的根基之作。老子的學說被莊子發展。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
  • 老子《道德經》中的「無為」,應該怎樣理解?
    《道德經》中的 「無為」是老子自然哲學中的重要概念。如果我們想要學習老子《道德經》的哲學智慧,那麼就得正確解析老子的「無為」思想。只有正確理解老子的「無為」含義,才能從老子《道德經》中體悟出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觀,才能為我們的生活提供積極的指導作用。
  • 老子道德經的一個秘密,宇宙法則是道德經的本義
    所以很多人會到了一定年齡後才相信的,老子說的道,他有一些品性,那麼這些品性我們如果學習了才可以做聖人之道,聖人之道是什麼?有道者老子叫聖人,老子的裡邊的聖人絕對不是說我們這個做文化的這個聖人,而是指有道的人叫聖人。
  • 眾皆有餘我若遺,眾皆有以我頑悝:《老子》異俗章韻解
    眾皆有餘我若遺,眾皆有以我頑悝:《道德經》異俗章韻解 @鐵山青士(笑獨行)[綜編] /
  • 老子《道德經》中的 「炊者不立」是什麼意思?
    「炊者不立」是出現在《道德經》的帛書版中,而並非通行版。老子的《道德經》因為時日久遠,經過世代文人的解注,或者避諱,都會出現更適合當時代的閱讀版本,而最早的版本可能就已經失佚。《道德經》的狀況還算好,因為哲學思想深刻,所有後來者只是在原版上進行理解、增注,幾千年下來變動不是很大。就目前而言,版本雖然多,但是大體也就是通行版、帛書版、竹簡版三大分類。我們現在常見的是源自西漢河上公《老子章句》和曹魏時期王弼《老子注》,王弼版更為流行。
  • 老子的《道德經》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被誤讀千年
    是人們關於《道德經》中最熟悉的一句話了吧。這本寫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書,是中國哲學的一大代表,很多人都說中國沒有哲學。但事實恰恰相反,今天我們就以老子的《道德經》的角度講解中國哲學的知識。1、老子與《道德經》老子本名叫做李耳,出生在春秋時期,據說是孔子的老師,他是古代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開始了樸素唯物主義的想法,用儒道釋構成了中國傳統的哲學。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道德經》中的聖人到底指誰?
    何為聖人?聖人是個什麼樣的人?不同諸子,有不同的形象。本文則淺淡老子眼中的聖人。聖人一詞,在道德經中,共26章提到聖人,總共出現31次。那麼,它到底是指什麼樣的人呢?歷來都有不同的解釋。但不論哪種解釋,似乎都太完美了。完美到需要重新做一次深刻的總結才行。
  • 初解道德經29——為什麼會求而不得?如何破?
    好,你說天下本身有自己的意志和力量,不是我能掌控的,可是,我想要怎麼辦?老子說: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故無失。無為:在前面第二篇章《初解道德經2——聖人之道》裡我已經解釋過,無為不是什麼也不做。是說聖人本來如此,本身就是天人合一的狀態。他們如果作為君主或者領導,對待百姓或者下屬,就像天地對待萬物一樣:「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以成人之心而成己。
  • 玄奘對老子《道德經》的真實看法,即對西方本體論之看法
    支那大國未有佛教已前舊有得聖人說經在俗流布。但此文不來。若得聞者必當信奉。彼王言。卿還本國。譯為梵言。我欲見之。必道越此徒傳通不晚登。即下。勅。令玄奘法師與諸道士對共譯出。於時道士蔡晃成英二人李宗之望。自餘鋒頴三十餘人。併集五通觀。日別參議。詳核道德。奘乃句句披析。窮其義類得其旨理。方為譯之。諸道士等並引用佛經中百等論。以通玄極。奘曰。佛教道教。
  • 《道德經》問答67章:老子的「三寶」是否比儒家思想格局小
    老子本章提出「我恆有三寶,市而寶之∶一曰慈,二曰檢,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這「三寶」是《道德經》中以「我」為主語提出來的的做人原則;儒家則提倡的是以仁、義、禮、智、信「五常」為做人的道德準則。兩者相較,顯然「三寶」不如「五常」的境界高大。是否說明老子的思想格局不如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格局大呢?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大家好,我是雅風。道德經是2500年前春秋時代的老子所著,被稱為萬經之王。我們要學習道德經,除了要了解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的基本常識,還要先老子其道做一個簡單的了解。在逐章解讀道德經之前,我們今天就先來探討一下老子其道。
  • 《道德經》的世界性
    《道德經》堪稱哲學文獻中的『白矮星』:密度極高,且以白熱程度散發著智慧之光。」《道德經》中詞與詞之間那種彼此限定的關係,不只是通常的表層意義上的限定關係,而是超越這種意義之上的思辨關係。這種語言與思辨能力的結合,構成了《道德經》獨特的言說方式,使構成它的每一個詞語在其整體的相互聯繫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並表現出巨大的潛力與容量。
  • 《道德經》中「挫其銳,解其紛」,對工作、生活指導意義太大了!
    記者在德國隨機採訪中了解到,老子的《道德經》在德國的文譯本多達90種之多,記者在還看到,許多家庭和企業把《道德經》中「挫其銳,解其紛」這句話,視為立家、立業、立身的六字名言。為什麼「挫其銳,解其紛」能讓企業和家庭奉為真言,因為《道德經》中的這六個字裡有大學問。
  • 《道德經》: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道德經》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它對中國的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都產生了深刻影響。《道德經》凝聚了老子的精華思想和哲理思索,對我們的做人做事都提出了很好的規勸和指導。吾所以有大患,為我有身。及我無身,吾有何患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託天下。愛以身於為天下,若可寄天下。——《道德經·十三章》老子說,榮辱對我來說都好像讓人吃驚,不如都不要。我最看重患了,就像看重我自己的身體。為啥說榮辱都好像讓人吃驚?
  • 《道德經》:本是一句治世的名言警句,卻被後人誤解千年有餘
    《道德經》:本是一句治世的名言警句,卻被後人誤解千年有餘想必很多的朋友對於老子這位聖賢應該是再熟悉不過了,雖然我們中國文化上下幾千年的歷史都是素來以孔儒禮儀文化作為行為準則要求自己,但是在思想深處老子的看法與論點對我們影響也頗深。
  • 初解道德經24——修道、成事之人不能做的事!
    老子說:這些人的做法從修道的角度來說,就像是人吃飯,吃的太飽了,直接給撐著了。這是眾人都厭惡的,所以,真正得道的人是不會這麼做的。這裡說下「物或惡之」,「物」可以做人物解,代表某人,眾人。而「或」有人解釋為有,有的解釋為可能,而其本身也有代指人,眾人的意思。
  • 《老子道德經》:中國人不能打破的四大天規,越早知道越好【老子微言】第36集
    所以聖人才會自覺摒棄聲色享樂的誘惑,而過著簡樸的生活,始終保持淡定自若返璞歸的生活狀態。 有時候少就是多,多就是少。一個人想要的越多,算計的越多,身心不得安寧,終日焦慮。惶惶不安,到頭來卻什麼也留不下。 有人去杭州旅遊,看到一代紅頂商人胡雪巖的故居豪門大宅,當年輝煌一時,如今拿鑰匙的,全都是不相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