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2020-12-23 雅風國學

大家好,我是雅風。

道德經是2500年前春秋時代的老子所著,被稱為萬經之王。我們要學習道德經,除了要了解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的基本常識,還要先老子其道做一個簡單的了解。在逐章解讀道德經之前,我們今天就先來探討一下老子其道。

2000多年來,人們對老子所說的道的含義眾說紛紜,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對老子一書的文本的理解也是歧見分成,那麼老子思想的主旨究竟是什麼?老子寫道德經的本意又是什麼呢?今天我就鬥膽來聊一下,我對老子所說的道的理解。

很多朋友都知道,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分別為道經和德經。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是道經,主要講道論;第三十八章到第八十一章是德經,主要講德論。

為什麼說是主要講呢,因為81章的分章並不合理,顯得很碎片化,而且道論和德論多有穿插和重複,因此學界基本認定道德經八十一章的分章是後人所添加。當然,關於分章的疑議以及道經和德經的先後順序的爭論,對於做學術研究有一定意義,但對於道的學習意義不大,古人習慣於做總結,而且以實用為先導,那麼德經在前面作為論述,道經在後面作為總結是可以理解的。而後人習慣於寫提綱,那麼道經在前面作為理論,德經在後面作為實踐,也是比較合理的。況且後人經過分章之後,便於學習和記憶,也是有益無害的。總之,道德經81章就是圍繞道和德這兩個字來闡述。

關於道 和德,現在通行的解釋是:道是世界萬物的本源和宇宙運行的規律,而萬事萬物遵道而行,即為德,。我也比較贊同這種解釋。德在道德經第38章 開篇裡講得很清楚,分為上德和下德,也就是有德和無德,而且整部道德經用大部分篇幅來闡述德。而道經,也就是前37章卻把道講得恍恍惚惚讓人捉摸不透,並且用到了無,有,始,母,常,大,一,天,地,水,自然等一系列字詞來試圖說明什麼是道,可見老子行文表意之艱難。讀了無數遍的道德經,我覺得要想真正理解老子所說的道,首先要明白老子這本書是寫給那些人看得?他寫道德經的目的是什麼?

我們知道,老子作為周朝守藏室的史官,掌管著周朝所有的檔案和書籍,因此,他不但是史官,還是教官,他不單是一些士大夫的老師,還是天子和國君的諮詢師。那也就是說,道德經這本書是寫給貴族統治者看的,周朝的貴族分4個階層 :天子,諸侯,大夫,士,這些貴族作為權力的擁有者和邦國的統治者,卻往往是背道而失德,雖然周敬王姬匄,在老子的教導下理政40多年,但已經衰微的周王室在各諸侯國稱霸稱雄的爭鬥之中也顯得力不從心了。因此老子寫下道德經,希望更多的貴族子弟能夠看到並學習大道,老子的目的也就是告訴王候和士大夫該怎麼做才能成為聖人?怎麼做才能成為一個好的統治者。

所以用現在的觀點來說道德經是寫給領導者看的書,老子所講的道在當今社會也可以理解為領導者法則。道德經就是要告訴領導者什麼才是聖人之道?對於當今社會的從政和經商的管理者都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那麼老子所說的聖人之道究竟是什麼呢?究竟應該怎麼做,才能成為聖人呢?這可不是隨便說一說的,這是需要理論依據的。

所以老子引出了三個道:即天之道,人之道和聖人之道。道經主要是講天之道。也就是講宇宙觀與自然觀。而德經主要是講人之道,也就是講社會觀與人生觀。老子認為人之道已經背離了天之道,所以天下大亂,生靈塗炭;所以救世之道就是要行聖人之道,所謂聖人之道就是遵循了天之道的人之道,

天之道是聖人之道的理論依據和行為法則,聖人之道是天之道的人文實踐和表現形式。

那麼要成為聖人,就要遵聖人之道而行,也就是要有德,有德就是有道,有道就是有德,從這個意義上講,道和德又是一回事了。那麼,具體應該怎麼做才是有道呢?老子在道德經中給出了我們方法論:道論的核心其實就兩個字,柔弱。柔弱是道的實現方式,在5000字的道德經中,柔弱一共出現了11次之多,老子反覆說柔弱勝剛強,這一點很難為大眾理解並接受,柔靠什麼能勝剛,弱又憑什麼能勝強呢?老子給出的答案就是靠德,人法地,厚德載物。地法天,自強不息。那具體怎麼做才是有德呢?老子同樣給出了兩個字:無為。

「無為」這兩個字聯合起來在道德經裡出現了12次,無為的「無」字,在道德經裡出現了102次,無為該怎麼理解?無為不是無所作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用無的心態去為。無私、無我、無欲,無求,無招,無令,無聲,無形……正所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道本身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那遵道 而行也應該是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到,摸也摸不著,才對。無私方能成其私,無為方能無不為,正是用無的心態去為,才能大有作為。可見老子思境之高深。

在我們學習道德經的過程中,一定要牢牢把握住天之道和人之道的對立關係,正確理解柔弱和無為的正確含義,才能跟上老子先生的思想主線,領悟道德經的人生智慧。

在老子口中,世間萬物的本源叫做道也叫做母,他用「大」來形容;宇宙運行的規律叫做道也叫做常,他用「一」來形容。當然由於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很難用普通的語言來表述的,也很難用普通的文字來命名的,所以老子只能用諸多比喻來給大家講解道,他老人家也希望當權的統治者能夠理解聖人之道,並依照聖人之道來治理天下,實現人民安居樂業,天下再無紛爭的大同世界。我們了解了老子思想的主旨,對我們正確理解道德經81章的文本內容至關重要,從下一期開始,我們正式開始讀解道德經文本的內容。

這裡是雅風國學,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敬請關注,評論和轉發,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道德經》:做事成功的捷徑,是簡單的「遵循」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道德經》說:大道在人間,遵循古人留下的「道」,做事才能事半功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經》開篇第一句就說:可以用語言表達出來的道,都不是真正的大道;能夠用語言說出來的名,都不是真正的名。語言的修辭有局限性,真正的「道」無法通過概念和語言表達。視之不見,為夷;聞之無味,為希;觸之不存,為微。
  • 老子《道德經》的「大象」像什麼?
    如果我們用現代漢語的意思去解讀老子的《道德經》會怎樣?會讓人感覺老子思想深奧難懂,不但無法體悟老子的思想內涵,甚至會讓人產生困惑。老子的「道」,一旦用現代字詞含義去理解的話,那麼很快就會偏離道義。所以,我們必須回歸自然,回到禮崩樂壞之前的環境中去體會老子的「道」,才能找到對我們有用的「道」,否則,我們從老子對大道的抽象描述中難以明白「大象」為何物,更不會找到大道在哪了。那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五章的內容吧。
  • 《道德經》裡說「道德」,什麼是道?什麼又是德?
    老子開創的只是道家學派,並非道教這一宗教組織。說到道教,就不得不提《道德經》了。《道德經》,又稱《老子》、《道德真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著作,全篇共八十一章。《道德經》分為上篇和下篇,前三十七章為上篇道經,自第三十八章起為下篇德經。
  • 《道德經》: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有了信仰有什麼好處嗎?凡事都有陰與陽的兩面,正確的信仰給人生會帶來積極正面的效果,可以讓散亂的精神凝定,三觀不隨外界的幹擾而發生搖擺。在思維上則會越來越有層次感,秩序化,更加有條理。生命的境界不斷提升,向更高級狀態轉變。當然這一切好處得前提,是絕對正確的信仰。錯誤的信念只會讓生命狀態背道而馳。
  • 張利華:何謂大道之國
    【關鍵詞】老子 《道德經》 大道之國老子(即李耳)是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代先秦春秋時期的思想家,他的著作——《道德經》,作為中國古典哲學的經典著作流傳至今。《道德經》博大精深,不僅揭示了宇宙的起源,而且闡釋了天道(宇宙規律)、地道(地球規律)和人道(人類社會規律)。《道德經》闡明的關於國家之間關係的思想可以啟發我們建構當今世界大道之國的道德準則。
  • 古詩《道德經》中,大道無形,上善若水,老子之道,玄之又玄
    《道德經》是春秋戰國時期老子所著作的,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古代當時的很重要的道德哲理的來源。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原文的上篇《德經》、下篇《道經》。
  • 《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沒想到孔子與老子還有這樣的故事
    這句話了,但究竟這三個「道」是什麼意思呢?今天喬稀飯就藉助孔子與老子的故事,來和大家一起探索究竟什麼是「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 ...讀《老子傳奇》33-《道德經》誕生,道德經的十大特性與道之三寶!
    大斌小課 丨成長贏丨 發起人 / 張志斌這是張志斌公眾號的第817篇日更原創文章我們先來看看《老子傳奇》第33集-道德五千言誕生了!孔子:此書簡分為上下兩卷。上卷說道,下卷論德,合稱《道德經》,共八十一章。為師一生,對道德學說之感悟盡在其中。涵蓋治國、治家、治身之常理。
  • 經典|《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言,到底在講什麼呢?
    儘管知道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但若問《道德經》究竟在講什麼,仿佛可以用成千上萬的話語去闡述,卻又總是很難簡潔明要地概括出思想主旨,從而又使道教之「玄」變得「玄之又玄」。之所以會造成這種現狀,一方面有著古今言語思維不同的客觀現實,另一方面又因為道祖所言之「道」本身就是介於可說與不可說之間的狀態。
  • 道德經第14章:大道無色無聲無形,怎樣才能感知?要明白夷希微
    學道德經也不例外,一些人可能就會問老子了,您講了這麼多,道到底是個什麼樣子?還是不清楚呀。於是老子就在第14章給我們做了一個總結,他說:視而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mǐn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 新冠狀病毒引發疫情的因果,在老子的《道德經》早就預測!
    但是,歸根結底,這種流行病的根源是人類侵犯了老子《道德經》中的三個大道。《道大經》說「未知,自命不凡,兇猛」,是在提醒我們了解事物的自然規律,不要輕易打破規則,否則會給自己帶來災難。這裡的「變」必須是一條法則,一條自然法則。
  • 道德經21章:道分天道和人道,德有物德和人德,厚德載物天之道也
    上一期我們講了悟道者寬容豁達的思想境界以及大智若愚的生活狀態,並且老子最後畫龍點睛指出悟道者之所以能異於世人,是因為貴食母,老子用母來比喻道,而把遵道而達成的這種境界和狀態叫做德。我們今天來學習道德經的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 一本全面了解《道德經》的思想與智慧,讀《道德經說什麼》
    西安交大韓鵬傑教授精研數十年,以魏晉時期天才學者王弼註解本《道德經》為依據,以獨有的「以經解經」特色,用幽默風趣的講解方式,帶給我們讀者一個立體的《道德經》,並用形象生動的例子和自身厚重的國學素養,進行逐章逐句解讀,重點講解書內《道經》「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尊道貴德」「反者,道之動
  • 究竟是《德道經》還是《道德經》?解析《老子》的一個千古之謎
    《老子》一書成書於春秋末期,在流傳過程中中出現多個書名,《德道經》《道德經》《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等,簡稱老子文。那究竟哪個名字才更準確?《德道經》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的順序,《道德經》則相反。
  • 道德經第41章:為什麼你的財富被收割?地位被顛覆?階層難以改變
    道德經第40章是老子對全書前半部分內容做的一個總結,總結的同時也是對後半部分內容的一個引領。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文字不多,卻概括了道和德的精髓以及作用。當然僅僅概括說明是遠遠不夠的,不足以讓人們深入地理解,所以接下來的三個章節,老子對反,弱和生分別展開論述,以此幫助人們正確理解並領悟道德學說的精髓。
  • 《道德經》:人生的最完美境界,就是「大成若缺」!
    老子認為,只要一個人能長久保持清靜的狀態,他才是最完美的。所以他說:「清靜為天下正。」意思是說,一個人保持清靜的狀態對待萬事萬物,才是最正確的。這裡的「天下」,意指「對待天下(萬事萬物)」。也就是說,真正想要達到完美的狀態,需要去契合大道。當你真正懂得了大道的規則,與大道渾然一體的時候,你就是最完美的人。
  • 道德經第十六章:順其自然才是王道,持守虛靜才能讓人參悟天機
    在道德經的第14章,老子給我們描述了大道的形象和規律,緊接著第15章又描述了體悟了大道的人所普遍具有的特徵;那麼,為什麼這些人能夠體悟大道,並與大道融為一體呢?在接下來的第16章和17章,老子便為我們揭示了體道者為什麼會是那樣的狀態,以及體道者是如何達到那種狀態而最終實現內聖外王的。
  • 《道德經》中1句話,很多人當作笑話,其實卻是人生致勝大道
    這樣反詰的人其實是不懂《道德經》,《道德經》的思想基礎是遵循規律,自我發展,在規律的基礎上自強不息,它的所有觀點,都貫穿著這種思想。所以,不斷的突破自我,不斷地戰勝自我,自己和自己競爭,天下的人就沒有人能和你相爭,才是「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正解。
  • 什麼人才有資格做君王?老子《道德經》揭示君臨天下的終極真諦
    很多人看了老子《道德經》中有「絕聖棄智」這樣的話就說老子是反智的,希望老百姓都變成傻子,都是聽話的綿羊,這樣君王就好統治了,所以說老子是古代君主的「走狗文人」。人要魔怔了,什麼話都敢說,什麼人都敢罵,簡直是節操落地,起碼的底線也不要了。自己不懂,捧著一本《道德經》裝有學問,好不容易認識你個字:呀,絕聖棄智?!
  • 道德經,直達先天大道!
    鴻無道人《正知見文學》,點關注不迷路!老子《德道經》第六十九章 昆成(25)有物昆成,先天地生。以此推之,大道可知也。什麼是人法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行道者,效法大地包容萬物生長,無私奉獻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