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雅風。
道德經第40章是老子對全書前半部分內容做的一個總結,總結的同時也是對後半部分內容的一個引領。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文字不多,卻概括了道和德的精髓以及作用。當然僅僅概括說明是遠遠不夠的,不足以讓人們深入地理解,所以接下來的三個章節,老子對反,弱和生分別展開論述,以此幫助人們正確理解並領悟道德學說的精髓。
我們先看一下第41章的原文: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這一章的主要內容就是老子對反者道之動所展開的論述。在論述之前,老子先根據悟道層次的高低對士做了分類:上士、中士和下士。這裡的士是指在政治上居於卿大夫與庶民之間,處於貴族最底層的一個以讀書人為主體的階層,士人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文人知識分子的統稱。春秋時代的貴族分為四個階層,天子,諸侯,大夫,士。士沒有自己的封地,是依附於卿大夫的社會基層的管理者,在這裡,老子以士來泛指所有參與社會管理的統治階層,再次證明道德經最初就是寫給領導者看的書,是幫助領導者體悟大道的內聖外王之學。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上等境界的士人聽了大道的德性,便會覺悟到其中的妙處,所以會辛勤努力地去實踐,然後使自己真正與道融合,若能做到順其自然,與道相通,也就是得道高人了。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中等境界的士人聽了大道的德性,因為覺悟還沒有徹底開竅,所以是將信將疑。相信的時候可以去實踐,到懷疑的時候也就放棄了。這樣淺嘗輒止地實踐,很難達到真正的覺悟和解脫,但只要堅持不懈,還是有機會進入到覺悟者的行列中的。
下士聞道,大笑之。至於那些下等境界的士人,他們一旦聽說了還有什麼大道的德性之類的話語,則認為是天方夜談,無我利他,別開玩笑了,他們根本不會相信的,所以會哈哈大笑。他們會嘲笑那些修行大道的人,覺得修行大道的人都是傻子,是不合常理人情的。然而「不笑不足以為道」,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大笑,才使得大道真正顯出了自己的價值來,也說明了修行大道者的難能可貴。有句話說的很形象:千人聞道,百人悟道,十人行道,一人得道。
老子在第70章中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由於人性中有貪婪的一面,所以大道講究無我利他會讓大部分人難以理解,這些人認為貪婪和自私是人的天性,無我利他是違背人的天性,怎麼能是合乎大道呢?特別是在老子之後的百家爭鳴時代,關於人性的善惡之爭,社會的治理之法,物資的分配之策,形成了各種各樣不同的觀點,其實這都是對大道大德將信將疑所造成的,在老子看來,百家爭鳴的參與者都屬於中士的行列,他們把道的一部分進行理論化,從而形成自己的學說體系,喜歡宣講卻疏於實踐,甚至把本屬於獸性的自私說成是人性,本身己經是偏離大道了。
按老子的觀點,人性雖然有貪婪的一面,但人性並不自私,無私才是人性重要的特點。貪婪是為生存需要,是為個體的生存,而無私則是為了群體的生存需要。人之所以能進化成人,就是貪婪和無私共同作用的結果。除了一部分嚙齒類動物,大部分動物連儲存食物都不會,所以說動物不會貪婪,但動物卻極其自私,我們之前講過,動物、特別是獸類,有食物自己先吃,有領地自己先佔,為了贏得交配權也是拼得你死我活;除了本能的育雛之外,也只有在血親範圍內才會出現分配食物,共享資源的現象,但動物中絕難出現像人類一樣能夠無私地為大家付出,甚至必要時為集體犧牲生命的壯舉。所以說無我利他才是人之所以進化成人的主要原因,這也正是大道大德之所在。
其實大部分人都屬於中士的行列,像上士那樣既有慧根能悟道,又有毅力能行道的人畢竟是少數的,大多數人都處於半信半疑的狀態,覺得無我利他有一定道理,但真正去做的時候卻戰勝不了內心的私心和私慾,大多會偏離大道,半途而廢;而下士的大笑則更可悲,可能一生與大道無緣,他們私慾膨脹卻總不會滿足,與人相爭卻總難以如願,一直生活在昏昧,抱怨、糾結和痛苦之中,卻還在用自己世俗的眼光看待別人,甚至嘲笑別人,殊不知自己才是始終不能真正覺悟並得到解脫的那個人。所以說朋友們,不要輕易嘲笑或否定與自己眼界不同的人,那除了證明自己眼界狹窄之外,對於體悟大道是沒有任何作用的。
然而為什麼不同境界的人,所看、所想,所悟的道有這麼大的差別呢?因為反者道之動。原因還是道的運行規律總是朝著相反的方向運動。這就會給人們一個假象或者說錯覺,讓體悟大道有了一定的難度。老子接著說: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建言,就是立言的意思,我們可以理解為常言說,或者是老話說,古人說,具體誰說的不清楚,可能是民間口口相傳,也可能是上古之書的記載,當然也可能是老子謙虛,或者是為了增加言語的說服力,假借上古人之口說出自己想要說的道理,總之老子接下來舉出一系列形象和比喻,既說明了為什麼不同層次的人所理解道的境界不同,又把上一章中的反者道之動的論點展開論述,可以說是極具感染力和說服力。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若是好像的意思,夷是指平坦,纇原意是指絲線上的疙瘩,引申為不平坦的意思,簡單翻譯這句話就是光明的大道看起來好像是暗昧的;在大道上前進看起來卻好像是在後退;平坦的大道走起來卻感覺像是崎嶇不平的;猛一聽覺得是自相矛盾,其實用反者道之動的原理卻很好解釋。
在第53章中,老子說到:大道甚夷,而民好徑。徑就是指的小斜路。大道光明,平坦,為什麼人們卻愛走暗昧崎嶇的小斜路呢? 因為表面上大道較遠,走斜路更近,會更快一些,也更容易到達目的地;這不由得讓我想起小時候看西遊記,唐僧取經要行路十萬八千裡,而孫悟空一個筋鬥雲也是十萬八千裡,為什麼還要歷經這九九81難呢,讓孫悟空直接駕雲取回經書不就完了嗎?我想和我一樣有這個疑問的人還不少吧?直到長大了才明白,取經的過程才是更重要的,只有歷經了九九81難,才能取得真經,少一難最後都要補上,這是不是匪夷所思呢?
其實很好理解,取經的過程就是唐僧師徒修煉的過程,按道德經上說就是對抗內心私慾的過程,欲望是一點一點克服的,境界是一步一步提高的,欲速則不達,如果走斜路或者說駕筋鬥雲就到了目的地,那這個目的地也不會是真正的目的地,而取的這個經也不是真經了。因為沒有經過磨難,或者說沒有經過修煉的過程,不可能真正地體悟大道,沒有實現自度,也就不可能實現度人了。
對於我們普通人何嘗不是一樣,一生中不斷有人給你指出所謂的光明大道,說得多麼多麼的好,又好走,又能快速到達目的地,簡直就是好得不得了,那我勸你要小心了,前面大多會有陷阱,因為真正的光明大道看起來反而像是昏暗不明的,而大道較遠,走起來比較慢,自然也就比較累,所以看起來是走走停停,進進退退,而看起來像在後退或者崎嶇難行的時刻正是體悟大道、自我升華的時刻。
修道和我們練習一項技能或者經商做生意道理是一樣的,我們練習一項技能都會有一個瓶頸期,比如練書法或者學開車,剛上手時進步很快,過幾天發現居然越學越倒退,這就是瓶頸期,是大腦加深肌肉和神經記憶的過程,只有突破這個瓶頸期之後,就算過個十年八年不練習,學到手的技能也不會丟失,這才算取到了真經;經商也一樣,沒有一帆風順,只賺不賠的生意,如果說太順利了,將來可能會栽大跟頭,因為你的認知和心性在太順利的環境下都沒有得到有效的磨練,一旦遇到意外情況發生根本無力應對,豈能不栽大跟頭?
為什麼我剛才說如果有人給你說又好走又快速又安全的光明大道十有八九會有陷阱呢?因為按照老子辯證法的觀點,明道若昧,那昧道也會若明,反者才是道之動,太順利的事也很容易發展到事物的反面,就像非法集資性質的理財一樣,又安全,利息又高,又有保障,怎麼可能呢,你看的是人家給的利息,人家要的可是你的本金呀,如果有那麼好賺的錢,難道銀行不會投資嗎?還會輪到認知水平不足的外行人嗎?
還有股票推薦,外匯喊單,甚至賭博漏洞,彩票倍投等等諸多理財騙局,真是不勝枚舉;這幾年投資界最流行的詞兒恐怕就是割韭菜了,當你的認知跟你的財富不匹配時,天道會有一萬種方式收割你的財富;同理,當你的德性和你的地位不匹配時,天道也會有一萬種方式顛覆你的地位。那用到這一章裡,就是說當你的步伐和你修道的境界不匹配時,天道也會有一萬種方式讓你明道若昧,讓你進道若退,讓你夷道若纇。
道是如此,德的表現也是充滿了反向的思維與逆反的現象,因為整個世界都是在道的指引下運行的,下一期我們將對德的狀態以及天地間其他事物反者道之動的表現做進一步的探討。
好,第41章比較長,我們先分享到這裡,這裡是雅風國學,如果您喜歡我的內容,敬請關注,評論和轉發,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