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41章:為什麼你的財富被收割?地位被顛覆?階層難以改變

2020-12-16 雅風國學

大家好,我是雅風。

道德經第40章是老子對全書前半部分內容做的一個總結,總結的同時也是對後半部分內容的一個引領。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文字不多,卻概括了道和德的精髓以及作用。當然僅僅概括說明是遠遠不夠的,不足以讓人們深入地理解,所以接下來的三個章節,老子對反,弱和生分別展開論述,以此幫助人們正確理解並領悟道德學說的精髓。

我們先看一下第41章的原文: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這一章的主要內容就是老子對反者道之動所展開的論述。在論述之前,老子先根據悟道層次的高低對士做了分類:上士、中士和下士。這裡的士是指在政治上居於卿大夫庶民之間,處於貴族最底層的一個以讀書人為主體的階層,士人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文人知識分子的統稱。春秋時代的貴族分為四個階層,天子,諸侯,大夫,士。士沒有自己的封地,是依附於卿大夫的社會基層的管理者,在這裡,老子以士來泛指所有參與社會管理的統治階層,再次證明道德經最初就是寫給領導者看的書,是幫助領導者體悟大道的內聖外王之學。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上等境界的士人聽了大道的德性,便會覺悟到其中的妙處,所以會辛勤努力地去實踐,然後使自己真正與道融合,若能做到順其自然,與道相通,也就是得道高人了。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中等境界的士人聽了大道的德性,因為覺悟還沒有徹底開竅,所以是將信將疑。相信的時候可以去實踐,到懷疑的時候也就放棄了。這樣淺嘗輒止地實踐,很難達到真正的覺悟和解脫,但只要堅持不懈,還是有機會進入到覺悟者的行列中的。

下士聞道,大笑之。至於那些下等境界的士人,他們一旦聽說了還有什麼大道的德性之類的話語,則認為是天方夜談,無我利他,別開玩笑了,他們根本不會相信的,所以會哈哈大笑。他們會嘲笑那些修行大道的人,覺得修行大道的人都是傻子,是不合常理人情的。然而「不笑不足以為道」,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大笑,才使得大道真正顯出了自己的價值來,也說明了修行大道者的難能可貴。有句話說的很形象:千人聞道,百人悟道,十人行道,一人得道。

老子在第70章中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由於人性中有貪婪的一面,所以大道講究無我利他會讓大部分人難以理解,這些人認為貪婪和自私是人的天性,無我利他是違背人的天性,怎麼能是合乎大道呢?特別是在老子之後的百家爭鳴時代,關於人性的善惡之爭,社會的治理之法,物資的分配之策,形成了各種各樣不同的觀點,其實這都是對大道大德將信將疑所造成的,在老子看來,百家爭鳴的參與者都屬於中士的行列,他們把道的一部分進行理論化,從而形成自己的學說體系,喜歡宣講卻疏於實踐,甚至把本屬於獸性的自私說成是人性,本身己經是偏離大道了。

按老子的觀點,人性雖然有貪婪的一面,但人性並不自私,無私才是人性重要的特點。貪婪是為生存需要,是為個體的生存,而無私則是為了群體的生存需要。人之所以能進化成人,就是貪婪和無私共同作用的結果。除了一部分嚙齒類動物,大部分動物連儲存食物都不會,所以說動物不會貪婪,但動物卻極其自私,我們之前講過,動物、特別是獸類,有食物自己先吃,有領地自己先佔,為了贏得交配權也是拼得你死我活;除了本能的育雛之外,也只有在血親範圍內才會出現分配食物,共享資源的現象,但動物中絕難出現像人類一樣能夠無私地為大家付出,甚至必要時為集體犧牲生命的壯舉。所以說無我利他才是人之所以進化成人的主要原因,這也正是大道大德之所在。

其實大部分人都屬於中士的行列,像上士那樣既有慧根能悟道,又有毅力能行道的人畢竟是少數的,大多數人都處於半信半疑的狀態,覺得無我利他有一定道理,但真正去做的時候卻戰勝不了內心的私心和私慾,大多會偏離大道,半途而廢;而下士的大笑則更可悲,可能一生與大道無緣,他們私慾膨脹卻總不會滿足,與人相爭卻總難以如願,一直生活在昏昧,抱怨、糾結和痛苦之中,卻還在用自己世俗的眼光看待別人,甚至嘲笑別人,殊不知自己才是始終不能真正覺悟並得到解脫的那個人。所以說朋友們,不要輕易嘲笑或否定與自己眼界不同的人,那除了證明自己眼界狹窄之外,對於體悟大道是沒有任何作用的。

然而為什麼不同境界的人,所看、所想,所悟的道有這麼大的差別呢?因為反者道之動。原因還是道的運行規律總是朝著相反的方向運動。這就會給人們一個假象或者說錯覺,讓體悟大道有了一定的難度。老子接著說: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建言,就是立言的意思,我們可以理解為常言說,或者是老話說,古人說,具體誰說的不清楚,可能是民間口口相傳,也可能是上古之書的記載,當然也可能是老子謙虛,或者是為了增加言語的說服力,假借上古人之口說出自己想要說的道理,總之老子接下來舉出一系列形象和比喻,既說明了為什麼不同層次的人所理解道的境界不同,又把上一章中的反者道之動的論點展開論述,可以說是極具感染力和說服力。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若是好像的意思,夷是指平坦,纇原意是指絲線上的疙瘩,引申為不平坦的意思,簡單翻譯這句話就是光明的大道看起來好像是暗昧的;在大道上前進看起來卻好像是在後退;平坦的大道走起來卻感覺像是崎嶇不平的;猛一聽覺得是自相矛盾,其實用反者道之動的原理卻很好解釋。

在第53章中,老子說到:大道甚夷,而民好徑。徑就是指的小斜路。大道光明,平坦,為什麼人們卻愛走暗昧崎嶇的小斜路呢? 因為表面上大道較遠,走斜路更近,會更快一些,也更容易到達目的地;這不由得讓我想起小時候看西遊記,唐僧取經要行路十萬八千裡,而孫悟空一個筋鬥雲也是十萬八千裡,為什麼還要歷經這九九81難呢,讓孫悟空直接駕雲取回經書不就完了嗎?我想和我一樣有這個疑問的人還不少吧?直到長大了才明白,取經的過程才是更重要的,只有歷經了九九81難,才能取得真經,少一難最後都要補上,這是不是匪夷所思呢?

其實很好理解,取經的過程就是唐僧師徒修煉的過程,按道德經上說就是對抗內心私慾的過程,欲望是一點一點克服的,境界是一步一步提高的,欲速則不達,如果走斜路或者說駕筋鬥雲就到了目的地,那這個目的地也不會是真正的目的地,而取的這個經也不是真經了。因為沒有經過磨難,或者說沒有經過修煉的過程,不可能真正地體悟大道,沒有實現自度,也就不可能實現度人了。

對於我們普通人何嘗不是一樣,一生中不斷有人給你指出所謂的光明大道,說得多麼多麼的好,又好走,又能快速到達目的地,簡直就是好得不得了,那我勸你要小心了,前面大多會有陷阱,因為真正的光明大道看起來反而像是昏暗不明的,而大道較遠,走起來比較慢,自然也就比較累,所以看起來是走走停停,進進退退,而看起來像在後退或者崎嶇難行的時刻正是體悟大道、自我升華的時刻。

修道和我們練習一項技能或者經商做生意道理是一樣的,我們練習一項技能都會有一個瓶頸期,比如練書法或者學開車,剛上手時進步很快,過幾天發現居然越學越倒退,這就是瓶頸期,是大腦加深肌肉和神經記憶的過程,只有突破這個瓶頸期之後,就算過個十年八年不練習,學到手的技能也不會丟失,這才算取到了真經;經商也一樣,沒有一帆風順,只賺不賠的生意,如果說太順利了,將來可能會栽大跟頭,因為你的認知和心性在太順利的環境下都沒有得到有效的磨練,一旦遇到意外情況發生根本無力應對,豈能不栽大跟頭?

為什麼我剛才說如果有人給你說又好走又快速又安全的光明大道十有八九會有陷阱呢?因為按照老子辯證法的觀點,明道若昧,那昧道也會若明,反者才是道之動,太順利的事也很容易發展到事物的反面,就像非法集資性質的理財一樣,又安全,利息又高,又有保障,怎麼可能呢,你看的是人家給的利息,人家要的可是你的本金呀,如果有那麼好賺的錢,難道銀行不會投資嗎?還會輪到認知水平不足的外行人嗎?

還有股票推薦,外匯喊單,甚至賭博漏洞,彩票倍投等等諸多理財騙局,真是不勝枚舉;這幾年投資界最流行的詞兒恐怕就是割韭菜了,當你的認知跟你的財富不匹配時,天道會有一萬種方式收割你的財富;同理,當你的德性和你的地位不匹配時,天道也會有一萬種方式顛覆你的地位。那用到這一章裡,就是說當你的步伐和你修道的境界不匹配時,天道也會有一萬種方式讓你明道若昧,讓你進道若退,讓你夷道若纇。

道是如此,德的表現也是充滿了反向的思維與逆反的現象,因為整個世界都是在道的指引下運行的,下一期我們將對德的狀態以及天地間其他事物反者道之動的表現做進一步的探討。

好,第41章比較長,我們先分享到這裡,這裡是雅風國學,如果您喜歡我的內容,敬請關注,評論和轉發,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第42章:為什麼和氣能生財?為什麼強梁者不得好死?
    我們知道,道德經第40章是老子對全書前半部分內容做的一個總結,在第41章中,老子對道的運行規律、也就是「反者道之動」進行了展開論述,並在最後提出了只有道,才能輔助萬物並成就萬物的觀點,所以接下來的第42章,老子就對道生萬物展開論述,並提出了一個中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和。
  • 《道德經》第十章釋義
    《道德經》第十章知子先生釋義聲明:偶然在本平臺上發現所有在本人頭條號「知子先生」發布的文章全部遭人轉載但卻無註明原作及出處。感謝轉載樂見《道德經》的廣泛傳播,若轉載者能從善如流,加上原作及出處,本人將更感欣慰!畢竟轉載者無法答疑解惑,望知悉!
  • 《道德經》問答81章:「信言不美」的出處
    上一篇文章中(《道德經問答80章:「小國寡民」章排序問題辨證》),探討了通行本80章「小國寡民」和81章「信言不美」的排序問題,這兩章的正確排列位置應當是70章和71章,分別對應《周易》的既濟卦和未濟卦,先在帛書本中做了移動,後又被王弼移至80章和81章。也可以說,本章是《道德經》主文的最後一章,因為72章屬於老子寫的後記,沒有主題,不應算是主文。
  • 道德經第39章:君王為何自稱寡人?到底是尊稱還是賤稱?
    大家好,我是雅風,在第38章,老子把德做了分類,讓我們了解了上德和下德在思想境界和行為方式上的不同,同時藉助華和實、薄和厚這兩對相反相成的概念,論述了有德者樸實敦厚的品質;在第39章,老子繼續講德,先是給我們列舉了有德的事物所表現的狀態,然後通過貴賤和高下這兩對概念,引出了統治者要謙卑處下,以民為本,才能使天下安定的政治主張。
  • 《道德經》第十二章(上):你在被什麼操控著?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一起走進道德經的第十二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十二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 為什麼要學習《道德經》
    這個理由現在看來太搞笑了,但是在他們那個時代極其正常,為什麼呢?一代理學大師董仲舒學問夠大吧,他一樣犯這樣的錯誤。皇宮裡失火發生火災,董仲舒認為是皇上的德行不好,受到上天的懲罰。為什麼管寧和董仲舒會這樣,因為他們的價值觀不對,價值觀不對了,即便你讀再多書都會被扭曲。
  • 道德經第36章:是陰謀還是陽謀?為什麼會有人把老子看成謀略家
    大家好,我是雅風,今天,我們來學習道德經第36章。這一章是頗具爭議的一章,正是因為這一章,老子被很多人看成是謀略家,甚至說老子是陰謀家,為什麼會這樣說呢?我們先看一下原文: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老子道德經全文:第 1-20章
    《道德經》——《老子道德經》 老 子: 「道 德 經」: 第 一 章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無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萬 物 之 母 。故 常 無 , 欲 以 觀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觀 其 徼 。
  • 老子道德經中的常用成語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讓人困惑,難以施行。出處:《道德經》第五章:「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6、天長地久跟天和地存在的時間那樣長。形容時間悠久。也形容永遠不變(多指愛情)。出處:《道德經》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9、寵辱若驚君王以居下為道,得之則驚喜,失之則驚恐。出處:《道德經》第十三章:「寵物若驚,貴大患若身。」
  • 每周一章1分鐘,共讀《道德經》 · 第九章
    每周一章「1分鐘」,全球華人共讀《道德經》。附林語堂翻譯的《道德經》英文版,感受下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之Tao。」這是貝肯鮑爾第二次帶領德國隊衝擊世界盃,就在四年前第13屆足球世界盃上,由他執掌的德國隊也交出了世界盃「亞軍」的好成績。而正當此次貝肯鮑爾帶領德國國家隊捧回大力神杯,在國內乃至世界足壇的呼聲高漲的時候,「足球皇帝」選擇了隱退,引起了外界的廣泛關注和好奇。在接受德國《明鏡》周刊採訪時,老貝用德語引用了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話:「功遂身退,天之道。」
  • 《道德經》65章問答:「古之善為道者」辯正
    其實「道」字是有具體指向的,即不同章的「道」代表所在章的中心思想,內涵是不同的。學《道德經》,必須先要懂《周易》,因為《道德經》是對《周易》卦的闡釋,每章的主題都來自所對應的卦。按照順序講,60章對應《漸》卦,61章對應《歸妹》卦,62章對應《豐》卦,63章對應《旅》卦,64章對應《巽》卦,第65章就要對應《兌》卦,也就是說,本章是對《兌》卦的闡釋。
  • 道德經第2章:為什麼要無為而治?生養孩子或開辦公司要不要主宰
    上一期我們講了老子的價值觀以及他在道德經中給我們羅列的美醜、善惡等一系列相對立的概念,並且在接下來的將近八十章的內容會對這些概念陸續展開論述,那老子講這些的目的是什麼呢?我們一開始講過,道德經是老子寫給貴族統治者看的書,他的目的就是要把統治者(也就是國君)和管理者(士大夫階層)培養成有道的聖人。
  • 通過《道德經》第八章的內容探討無為概念的含義
    我在這裡詳細討論一下無為與上善若水之間的關係,上善若水是《道德經》第八章論述的主要對象,我就以這一章的內容的為基礎探討一下無為概念的內涵。經文第八章的內容如下: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如何理解這段文字呢?我做如下的理解。第一句,上善若水。
  • 道德經第38章下:從海底撈和胖東來的成功,看現代德治企業的典範
    大家好,我是雅風,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道德經第38章。上一期我們講了上德和下德在思想境界和行為方式上的不同;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老子把有為的上仁、上義和上禮歸入下德的範疇,並且老子說: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老子為什麼把刻意標榜自己不失德的行為稱為無德呢?
  • 悟透《道德經》第28章中的3句話,你就明白了
    如果你本事實力很弱,還故作謙虛低調,就會更加讓人看不起。《易經》謙卦云:地中有山,謙。即:《謙卦》的卦象是艮(山)下坤(地)上,為高山隱藏於地中之表象,象徵高才美德隱藏於心中而不外露,所以稱作謙。所以說,真正的謙虛低調,是有實力後的內藏鋒芒,不顯山露水;上善若水,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爭,甘願處於卑微的地位,以謙虛的態度自我約束。其實,當我們讀懂了道德經第28章,特別是其中的3句話,我們就能明白什麼是真正的低調!第一句:知其雄,守其雌。
  • 《道德經》第8章,從水的6種特性,解釋了做人的真正道理!
    大家好,我是愛讀書的汪先生,《道德經》大家都翻閱過,每次一都有不同的理解,這本書絕非我們表面所看到,市面所通行的那麼簡單,裡面所蘊含的道理有時候會顛覆我們的認知,所以作為一個讀書人,只能說一說自己的淺見,希望大家不吝賜教,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今天繼續分享《道德經》第八章:《道德經》第8章,從水的6種特性,解釋了做人的真正道理!
  • 道德經第40章:人生總是事與願違?遭遇中年危機,該怎樣擺脫?
    能堅持到現在和大家在評論區的支持和鼓勵是分不開的,看到評論區裡面網友的留言,真的是很感動,很多網友真的是過譽了,我算不上什麼大師,但我真心希望我的講解能夠幫助到大家理解道德經,運用道德經,希望大家也能和我一樣領悟道德經中博大精深的智慧,從而有效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工作。
  • 《道德經》第十二章中英對照及學習筆記
    註:本文所用的《道德經》中英文對照文本,是魏俊梅老師的《道德經》有聲讀本和Stephen Mitchell先生的譯本。
  • 道德經第43章:學校與家長矛盾的根源在哪裡?探尋家長退群的原因
    我們在學習道德經的序言部分時講過:老子道論的核心就是柔弱兩個字,柔弱是道的實現方式,在5000字的道德經中,柔弱一共出現了11次之多,而柔弱表現在行為上就是無為,所以說老子德論的核心就是無為。無為這兩個字聯合起來在道德經裡出現了12次之多,無為的無字,在道德經裡出現了102次,然而在這一章中,老子把柔弱和無為一併提出,充分說明了柔弱是無為的理論依據,而無為則是柔弱的表現形式。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穿行並駕馭天下最堅硬的東西。無形的東西可以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
  • 每周一章1分鐘,共讀《道德經》· 第五章
    「老子《道德經》,全球發行量僅次於《聖經》的外文經典。這樣一本風靡西方世界的中文經典,至少應該讀一讀。每周一章「1分鐘」,全球華人共讀《道德經》。附林語堂翻譯的《道德經》英文版,感受下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之T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