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21章:道分天道和人道,德有物德和人德,厚德載物天之道也

2020-12-08 雅風國學

大家好,我是雅風。

上一期我們講了悟道者寬容豁達的思想境界以及大智若愚的生活狀態,並且老子最後畫龍點睛指出悟道者之所以能異於世人,是因為貴食母,老子用母來比喻道,而把遵道而達成的這種境界和狀態叫做德。

我們今天來學習道德經的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本章開頭,老子提出了「孔德」的概念,這是老子第二次提到了「德」,第一次是在第十章中老子提出了玄德的概念: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德」這個字究竟是什麼意思。我們先看一下德字的甲冑文和金文的寫法,先畫一個帶有岔路的大道,然後在旁邊畫一個大眼睛,眼睛上面畫一個指示符號,下面再畫一個心臟。這就是德這個字的來源,意思是走在帶有岔路的大路上,眼睛直盯前方,一心一意往前走。因此,老子把順道而行叫做德。

德是能夠看得到的心行,與大道不同。大道無色無聲,無狀無形,無頭無緒,只能通過我們自己的思維去認識;而德卻可以被人看得到,它是有形的萬物對於道體認以後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和狀態。或者可以說,德就是道在萬物身上的體現。老子在第 五十一章中說「萬物莫不遵道而貴德」。道派生天地萬物,所以萬物皆有德,物之德為萬物所遵行,萬物得以自然生發和化育;而人之德卻由於人的巧智和私慾而常常背離。因此老子在道德經中用了大量的篇幅來闡述德,其目的就是希望人們能夠回到大道之中,能夠遵道而行。

我們再看一下孔這個字的甲骨文,先畫一個孩子,然後在旁邊畫一個具象的乳房,這個字就是孔,就像母親給孩子餵奶;孔的意思是裡面有實質內涵,但從外面並看不出來。而德的特點就是本身沒有自己獨立的形態,所以老子形容德之容,也就是德的形態,用玄和孔這樣相對模糊的字眼兒。順道而行,萬物生發化育發展,這種不顯現自己,卻實際上有力存在的狀態叫玄德,孔德,老子在第三十八

章中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什麼叫上德,就是真正有德的狀態叫上德。也就是萬物皆有的那個德,它是什麼樣子呢?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你看不出來它有德,其實它才真正有德。

下德是什麼?就是人們刻意標榜的,嘴裡說的那個德,表面上看是不失德,實際上已經沒有德了。所以說上德和玄德,孔德一樣,都是高尚、深厚、偉大的德行,並且德本身都沒有固定的形態,唯一的特徵就是唯道是從。

本章概括地闡明了「德」與「道」的關係。老子認為道是核心,德是道派生的,德是隨著道決定和發展的。「道」在恍惚幽冥中產生天地萬物。「道」所顯現於物的功能和狀態稱為「德」。老子接著集中講述「道」的特點,上承第十四章的內容。十四章中老子用惚恍一詞描述了「道」的不可感知性,即側重道的精神性。本章藉助德來具體描述「道」,側重點是道的物質性。

「道」雖然是恍惚幽冥,但是「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我們簡單解釋一下這幾個生詞:窈兮冥兮:窈,是指深遠,微小而不可見。冥,是指暗昧,深遠而不可測。精,是指最微小的生發原質,是微小中之最細微的。用現在科學的語言來表述,精既是構成萬物的元素,也是組成生命的基因。信:信賴、信驗,什麼最可信賴,萬物會呈現假象,只有規律最可信賴。眾甫:甫與父通假,引申為初始和本原。第一章中老子就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宇宙萬物都是從道那裡萌生。進一步說明道除了無的一面,還有有的一面,有其物質性,並且是真實存在的。這一章與十四章對「道」的描述是遙相呼應的,內容也是互相補充的。老子認為「道」是第一性的,萬物是第二性的。而且他認為「道」不是孤立的,不是與物質分離的,而是與萬物俱存的,不可分離的,道通過萬物所體現出來的德是完全可感知的。

當然,這裡的德是大德,所體現的也是大道。於是,老子又強調了大道的形象:大道是惚恍的。但它在那惚惚恍恍的時候,其中卻似乎有一種跡象,因為這是大象,而大象無形,所以恍惚;在那恍恍惚惚的時候,其中卻似乎有一種物質,因為這是大物,而大物無狀,所以深遠暗昧。

由於大象恍恍惚惚,大物深遠暗昧,因此看起來非常地窈冥,幽深,但是其中卻有著精緻微妙的東西。它感覺起來又非常的真實,雖然我們無法完全認識它,但是可以有個驗證的規律,那就是它的信期。就像那潮水一樣,總是按著一定的時候到來的。所以,我們正是從這樣的潮信中,感覺到了某種幕後力量的存在。這就是道,道像一隻無形的大手指引著天地萬物的運行。正因為如此,從遠古到現在,大道的名字一直是不可泯滅的。因為萬物從一開始就是大道的產物,怎麼能夠離得開大道而存在呢?萬物美好的本性就是德,而這個德始終都是萬物對於道的體現。

所以,當我們知道了道的本性以後,萬物的德我們也就了解了。道為體,德為用;也就是說,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顯現。無道既無德,有道既有德。合道者為德,不合道者為無德。道體現在天地萬物之中,所以它代表的是宇宙觀和世界觀;德是萬物以及人類的屬性,所以代表的是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樣一來,老子所建構的道德體系也就基本上完整了。

好,我們最後再讀一遍譯文:

偉大之德的形態,只遵從於道。「道」這個東西,沒有清楚固定實體。它是那樣的惚恍啊,其中卻有跡象。它是那樣的恍惚啊,其中卻有實物。它是那樣的深遠暗昧啊,其中卻有精質;這精質是最真實的,這精質具有可信賴的規律。從遠古到現在,道的名字永遠不能泯滅,依據它,才能認識到萬物的初始和本原。我是怎麼知道萬物初始和本原的情況呢?是從「道」的規律認識的。

好,第21章我們就分享到這裡,這裡是雅風國學,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敬請關注,評論和轉發,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中的道和德分別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一共是81章,分為《道經》和《德經》,我們一般都是將《道經》在前,《德經》在後。後來在馬王堆發現《老子》一書,卻是《德經》在前,所以也有說《道德經》本該是《德道經》。關於《道德經》中道與德的說法也都大抵相同。
  • 《道經》加《德經》,等於《道德經》,何為「道」,何為「德」
    既然《道德經》如此出名,那麼,你對《道德經》又知道多少呢?你可知道,《道德經》是由《道經》和《德經》共同構成的,也就是說,《道經》加《德經》,等於《道德經》,所以我們就很有興趣知道,何為「道」?又何為「德」呢?
  • 《道德經》第一章 可道非道
    中國人的根與魂,華夏文明的最早源頭,是三皇五帝,黃老莊之學。天、人、權三道,是華夏文化的核心。故謂道、儒、法三家同源一體。《道德經》是我們正本清源的第一本典籍。我們可以把道分為三種:至道、天道、德道常道,為第一因,永恆不變,亙古不變;道生無,無生有,有生萬物;萬物即宇宙
  • 道德經第38章:都說厚德載物,怎樣才算有德呢?有德一定能成功嗎
    大家好,我是雅風,今天我們開始學習道德經的下篇德經部分。上篇道經的命名是由第一章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而來;而下篇德經的命名也是一樣,由第38章的第一句而來。我們先看一下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 天道酬勤、地道酬德、人道酬誠、商道酬信
    道,這個詞由「老子」創造,出自老子所著《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中國傳統哲學文化中最豐富的表達之一,「道」便是我們世間的萬物之理。地道酬德地道酬德,出自《周易》卦辭:「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大地承載萬物,滋養萬物,萬物沒有貴賤,同等對待,這便是坤卦的德。君子應如大地般增厚美德,助人行善,方能逢兇化吉。
  • 如何吃透《道德經》裡「德」與「道」這二字呢?
    《道德經》主要講的就是一個「道」字和「德」字想比較好的掌握《道德經》必須把這兩個字吃透。共分為81章至於老子《道德經》究竟在講啥,老子《道德經》第一章開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我在我對《道德經》做的獨家解析版第一章裡有對「道」字的專門譯釋
  • 《道德經》反者道之動,要是徹悟了,也就算得上得道之人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短短21字,卻蘊含無盡玄妙,可以這麼說:這幾句話你要是徹悟了,也就算得上得道之人。那麼,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應該怎樣正確理解呢?這兩句話到底有何玄妙?弱者道之用,郭店楚墓竹簡裡是弱者道之甬,甬是通道的意思,也就是說保持柔弱的狀態是向道而行的通道,更具體、更形象。用,更通俗。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為什麼說是主要講呢,因為81章的分章並不合理,顯得很碎片化,而且道論和德論多有穿插和重複,因此學界基本認定道德經八十一章的分章是後人所添加。當然,關於分章的疑議以及道經和德經的先後順序的爭論,對於做學術研究有一定意義,但對於道的學習意義不大,古人習慣於做總結,而且以實用為先導,那麼德經在前面作為論述,道經在後面作為總結是可以理解的。
  • 《道德經》裡說「道德」,什麼是道?什麼又是德?
    《道德經》,又稱《老子》、《道德真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著作,全篇共八十一章。《道德經》分為上篇和下篇,前三十七章為上篇道經,自第三十八章起為下篇德經。《道德經》主要闡述了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文中包羅萬象,語義深奧,被譽為「萬經之王」。
  •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今天是《道德經日課》第77講。歡迎你留言交流。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 道德經「道」、「德」二字有何內在聯繫?從古字說起
    中國有一部很著名的書叫《老子》,又名《道德經》,那麼道和德在字的由來上有什麼關係呢?我們嘗試梳理一下。上文中顯示的是道的演化。甲骨文德上面是德字的甲骨文。餘下的最重要的問題是:究竟「德」是找準了什麼方向,跟著誰在走?解開此謎團的關鍵正是老子的「道德經」:「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德經第二十一章),意思是:「大德」的本來面目就是跟隨「道」,服從於「道」。於是「德」字的本意就十分地清楚了:盯著「道」的方向,並一心一意緊跟著「道」走的,「唯道是從」者,乃「德」也!
  • 道法、道名、道門、道口和道來 玄德、上德、建德、廣德和下德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而《道德經》81章則全景再現了賢人轉聖人、聖人轉至人,至人轉真人的過程,揭示了由後天返先天的奧秘。詳見《自然道觀》。
  • 天道酬勤,地道酬什麼?人道酬什麼?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一號書院,ID:YHSY-111】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萬物之理,古人稱之為「道」。道,是中國傳統哲學中最豐富的表達之一。老子講天道,孔子講人道,莊子也說盜亦有道.....那麼到底我們應該遵循什麼樣的道呢?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天道酬勤」,那麼地道酬什麼?
  •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光明論壇·溫故】    作者:王學斌(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文史教研部教授)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該句出自《孟子·離婁上》。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上引用了這句話。
  • 自然道觀《道德經》第16章 道與德
    知常客,客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元炁是萬物並作之根,德是天地之根,是元炁之根。吾觀萬物隨其升降沉浮,萬物歸元炁為靜,元炁歸德為靜,賢人靜為復聖人之命,聖人復命為至人,知至人為明,至人明心而見性。下德之人不知至人,故妄作兇。知至人是聖人,至人居上,元氣居中為公,聖人居下為客。
  • 古代君王的治國之學,道和德組成《道德經》說明其中奧妙
    古代君王治國管理,都是從代代相傳的經驗,以及書籍理論的學習,並有賢臣輔佐,保持江山發展並穩固。所有的老師與賢臣都會告訴君王,道和德的重要性,得道者與有德者,必將擁有民心,得到的會更多。現代生活中,我們也是會從小學習品德,學習為人處世的基本禮儀和習慣,讓我們做人做事都可以遵循一定的社會規律,不管未來我們是從事管理工作,還是基層的技術工作,都是引領我們人生的重要方向。老子的《道德經》中原文:希言自然。
  • 孔子如何言說「道」?天道、人道和道理,這三者是可以相通的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人們只知道孔子關於文獻的學問,而不知道他關於性與天道的思想。但這並不是孔子沒有言說性與天道。因為性與天道的問題是中國思想中的核心和高端部分,所以孔子關於它的言說是有界限的。他必須考慮到向誰說和如何說的問題。他因材施教,可能對大部分學生沒說,而對小部分學生說了。
  • 易經:「厚德載物,德不配位,必有殃失」,值得深思的為人處世之道
    《易經》在我國被稱為「六經之首,大道之源」,是受「老子、孔子」等古老聖賢和歷代偉人、哲人推崇並為近現代國內外思想家、科學家、文學藝術家和經濟學家、企業家等重視的蘊藏了萬事萬物發展變化規律的大智慧之書。易經:"厚德載物,福祿在上;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值得深思的為人處世之道「厚德載物,福祿在上;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易經》裡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一個人只有順應事物發展規律工作學習生活才能承載萬物,獲得富貴福祿,若是德行不配我們的福報,則災殃就來了
  • 理道 理解道德經第十四章
    生之畜之,生養萬物而道有,佑助萬物而道恃,統治萬物而循道循理循法統治,是為玄德。注釋① 營魄:體魄,形體和精神,肉體和靈魂。營:指魄依附的形體、身體、肉體,精神的居所。魄:(1)(形聲。從鬼,白聲。從鬼的字,常與靈魂有關。本義:指依附於人的身體而存在的精神);(2)精神,氣質,神氣;(3) 精力,膽識;(4)魂魄。
  • ...讀《老子傳奇》33-《道德經》誕生,道德經的十大特性與道之三寶!
    大斌小課 丨成長贏丨 發起人 / 張志斌這是張志斌公眾號的第817篇日更原創文章我們先來看看《老子傳奇》第33集-道德五千言誕生了!孔子:此書簡分為上下兩卷。上卷說道,下卷論德,合稱《道德經》,共八十一章。為師一生,對道德學說之感悟盡在其中。涵蓋治國、治家、治身之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