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雅風。
上一期我們講了悟道者寬容豁達的思想境界以及大智若愚的生活狀態,並且老子最後畫龍點睛指出悟道者之所以能異於世人,是因為貴食母,老子用母來比喻道,而把遵道而達成的這種境界和狀態叫做德。
我們今天來學習道德經的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本章開頭,老子提出了「孔德」的概念,這是老子第二次提到了「德」,第一次是在第十章中老子提出了玄德的概念: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德」這個字究竟是什麼意思。我們先看一下德字的甲冑文和金文的寫法,先畫一個帶有岔路的大道,然後在旁邊畫一個大眼睛,眼睛上面畫一個指示符號,下面再畫一個心臟。這就是德這個字的來源,意思是走在帶有岔路的大路上,眼睛直盯前方,一心一意往前走。因此,老子把順道而行叫做德。
德是能夠看得到的心行,與大道不同。大道無色無聲,無狀無形,無頭無緒,只能通過我們自己的思維去認識;而德卻可以被人看得到,它是有形的萬物對於道體認以後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和狀態。或者可以說,德就是道在萬物身上的體現。老子在第 五十一章中說「萬物莫不遵道而貴德」。道派生天地萬物,所以萬物皆有德,物之德為萬物所遵行,萬物得以自然生發和化育;而人之德卻由於人的巧智和私慾而常常背離。因此老子在道德經中用了大量的篇幅來闡述德,其目的就是希望人們能夠回到大道之中,能夠遵道而行。
我們再看一下孔這個字的甲骨文,先畫一個孩子,然後在旁邊畫一個具象的乳房,這個字就是孔,就像母親給孩子餵奶;孔的意思是裡面有實質內涵,但從外面並看不出來。而德的特點就是本身沒有自己獨立的形態,所以老子形容德之容,也就是德的形態,用玄和孔這樣相對模糊的字眼兒。順道而行,萬物生發化育發展,這種不顯現自己,卻實際上有力存在的狀態叫玄德,孔德,老子在第三十八
章中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什麼叫上德,就是真正有德的狀態叫上德。也就是萬物皆有的那個德,它是什麼樣子呢?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你看不出來它有德,其實它才真正有德。
下德是什麼?就是人們刻意標榜的,嘴裡說的那個德,表面上看是不失德,實際上已經沒有德了。所以說上德和玄德,孔德一樣,都是高尚、深厚、偉大的德行,並且德本身都沒有固定的形態,唯一的特徵就是唯道是從。
本章概括地闡明了「德」與「道」的關係。老子認為道是核心,德是道派生的,德是隨著道決定和發展的。「道」在恍惚幽冥中產生天地萬物。「道」所顯現於物的功能和狀態稱為「德」。老子接著集中講述「道」的特點,上承第十四章的內容。十四章中老子用惚恍一詞描述了「道」的不可感知性,即側重道的精神性。本章藉助德來具體描述「道」,側重點是道的物質性。
「道」雖然是恍惚幽冥,但是「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我們簡單解釋一下這幾個生詞:窈兮冥兮:窈,是指深遠,微小而不可見。冥,是指暗昧,深遠而不可測。精,是指最微小的生發原質,是微小中之最細微的。用現在科學的語言來表述,精既是構成萬物的元素,也是組成生命的基因。信:信賴、信驗,什麼最可信賴,萬物會呈現假象,只有規律最可信賴。眾甫:甫與父通假,引申為初始和本原。第一章中老子就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宇宙萬物都是從道那裡萌生。進一步說明道除了無的一面,還有有的一面,有其物質性,並且是真實存在的。這一章與十四章對「道」的描述是遙相呼應的,內容也是互相補充的。老子認為「道」是第一性的,萬物是第二性的。而且他認為「道」不是孤立的,不是與物質分離的,而是與萬物俱存的,不可分離的,道通過萬物所體現出來的德是完全可感知的。
當然,這裡的德是大德,所體現的也是大道。於是,老子又強調了大道的形象:大道是惚恍的。但它在那惚惚恍恍的時候,其中卻似乎有一種跡象,因為這是大象,而大象無形,所以恍惚;在那恍恍惚惚的時候,其中卻似乎有一種物質,因為這是大物,而大物無狀,所以深遠暗昧。
由於大象恍恍惚惚,大物深遠暗昧,因此看起來非常地窈冥,幽深,但是其中卻有著精緻微妙的東西。它感覺起來又非常的真實,雖然我們無法完全認識它,但是可以有個驗證的規律,那就是它的信期。就像那潮水一樣,總是按著一定的時候到來的。所以,我們正是從這樣的潮信中,感覺到了某種幕後力量的存在。這就是道,道像一隻無形的大手指引著天地萬物的運行。正因為如此,從遠古到現在,大道的名字一直是不可泯滅的。因為萬物從一開始就是大道的產物,怎麼能夠離得開大道而存在呢?萬物美好的本性就是德,而這個德始終都是萬物對於道的體現。
所以,當我們知道了道的本性以後,萬物的德我們也就了解了。道為體,德為用;也就是說,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顯現。無道既無德,有道既有德。合道者為德,不合道者為無德。道體現在天地萬物之中,所以它代表的是宇宙觀和世界觀;德是萬物以及人類的屬性,所以代表的是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樣一來,老子所建構的道德體系也就基本上完整了。
好,我們最後再讀一遍譯文:
偉大之德的形態,只遵從於道。「道」這個東西,沒有清楚固定實體。它是那樣的惚恍啊,其中卻有跡象。它是那樣的恍惚啊,其中卻有實物。它是那樣的深遠暗昧啊,其中卻有精質;這精質是最真實的,這精質具有可信賴的規律。從遠古到現在,道的名字永遠不能泯滅,依據它,才能認識到萬物的初始和本原。我是怎麼知道萬物初始和本原的情況呢?是從「道」的規律認識的。
好,第21章我們就分享到這裡,這裡是雅風國學,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敬請關注,評論和轉發,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