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道觀《道德經》第16章 道與德

2020-12-08 自然妙律

原文: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乃公,公乃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

真人致虛極,守靜篤。元炁是萬物並作之根,德是天地之根,是元炁之根。

吾觀萬物隨其升降沉浮,萬物歸元炁為靜,元炁歸德為靜,賢人靜為復聖人之命,聖人復命為至人,知至人為明,至人明心而見性。

下德之人不知至人,故妄作兇。

知至人是聖人,至人居上,元氣居中為公,聖人居下為客。

聖人以元氣為公,元氣以元炁為王,元炁為天。

元炁是天之性,天是道的出口,道是自然的分形,

故,天乃道,道乃久。道是虛無之象,

故,真人以虛為身,以無所住其心,沒身不殆。

署名:王田君。資深健康顧問,執業中藥師,中醫世家。著有《自然藥觀》、《自然醫觀》、《自然道觀》和《自然本草》。

相關焦點

  • 自然道觀《道德經》第35章 元神與元氣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元炁有「大、逝、遠、反」之象,天下元神隨元炁往復,元精和元氣隨其往而不害。元神安靜,元氣平柔,元精康泰,元精升華為「餌」,即聖人e,聖人升華為「樂」,即至人π,至人居上德,達到德覺元神的境界,而腎精、腎水和腎火是過客,則止於上德。元炁是道的出口之物,清淡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得。
  • 自然道觀《道德經》第30章 元神與玄德
    原文: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兇年。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紅珊瑚元神以道輔佐我,不以意識守柔元神,則好事到來。若我自以為是,則阻礙重生。我身意過強,必有魔障。元精是玄德之果,不能用意強取。取元精,勿拘謹、盜伐和驕躁。
  • 自然道觀《道德經》第38章 元神與身
    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以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 自然道觀《道德經》第33章 元神與腎精、腎水和腎火之用
    是因為道者元炁和德者元精藏於奇恆之腑。《素問·五藏別論》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子宮,卵巢),此六者,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洩,名曰奇恆之腑。"諸髓者,皆屬於腦,腦為髓之海,髓是元炁的分形。腎精充足,則易知元精,則元炁易明,元炁乃萬物之根,源源不息,腎精因知元炁而富。
  • 自然道觀《道德經》第31章 元神與道
    左腎上端平第11胸椎下緣,下端平第二腰椎下緣,右腎比左腎低1-2釐米。命門位於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的下凹陷處,比左腎的下端高1個腰椎。故,命門是上士之舍,左腎是中士之舍,右腎是下士之舍。命門、左腎和右腎呈三角形。賢人的腎精旺。
  • 老子道德經全文:第 1-20章
    《道德經》——《老子道德經》 老 子: 「道 德 經」: 第 一 章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無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萬 物 之 母 。故 常 無 , 欲 以 觀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觀 其 徼 。
  • 《道經》加《德經》,等於《道德經》,何為「道」,何為「德」
    既然《道德經》如此出名,那麼,你對《道德經》又知道多少呢?你可知道,《道德經》是由《道經》和《德經》共同構成的,也就是說,《道經》加《德經》,等於《道德經》,所以我們就很有興趣知道,何為「道」?又何為「德」呢?
  • 《道德經》裡說「道德」,什麼是道?什麼又是德?
    說到道教,就不得不提《道德經》了。《道德經》,又稱《老子》、《道德真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著作,全篇共八十一章。《道德經》分為上篇和下篇,前三十七章為上篇道經,自第三十八章起為下篇德經。《道德經》主要闡述了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文中包羅萬象,語義深奧,被譽為「萬經之王」。
  • 《道德經》中的道和德分別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一共是81章,分為《道經》和《德經》,我們一般都是將《道經》在前,《德經》在後。後來在馬王堆發現《老子》一書,卻是《德經》在前,所以也有說《道德經》本該是《德道經》。關於《道德經》中道與德的說法也都大抵相同。
  • 道德經21章:道分天道和人道,德有物德和人德,厚德載物天之道也
    上一期我們講了悟道者寬容豁達的思想境界以及大智若愚的生活狀態,並且老子最後畫龍點睛指出悟道者之所以能異於世人,是因為貴食母,老子用母來比喻道,而把遵道而達成的這種境界和狀態叫做德。我們今天來學習道德經的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 道法、道名、道門、道口和道來 玄德、上德、建德、廣德和下德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而《道德經》81章則全景再現了賢人轉聖人、聖人轉至人,至人轉真人的過程,揭示了由後天返先天的奧秘。詳見《自然道觀》。
  • 如何吃透《道德經》裡「德」與「道」這二字呢?
    《道德經》主要講的就是一個「道」字和「德」字想比較好的掌握《道德經》必須把這兩個字吃透。老子的《道德經》最開始是分為《道經》、《德經》上下篇,而沒有章節的區分,經後人的幾度編纂,才成了現在流傳的《道德經》這版本。
  • 自然道觀《道德經》第34章 元神與元炁
    著有《自然藥觀》、《自然醫觀》、《自然道觀》和《自然本草》。
  • 理道 理解道德經第十四章
    第十四章 載營魄①抱一②,能毋離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④?滌除⑤玄鑑⑥,能毋有疵⑦乎?愛民治國,能無為⑧乎?天門開闔,能如淵⑨乎?明白四達⑩,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 道德經第10章下:企業家和超級富豪都要先明白老子的內聖外王之道
    大家好,我是雅風,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道德經的第10章。上一期我們講了老子修身養性的三要素,由載營魄抱一而無離,專氣致柔如嬰兒,到達滌除玄鑑而無疵的內養之道,便可達到內聖境界。那麼如何從內聖的修身之道推及外王的用世之道呢,接下來老子就給出了統治者和管理者參與社會活動和政治事務的指導思想,那就是無為,守雌和棄智。總的原則還是無為而治。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 《道德經》第八章獨家解析版
    《道德經》第八章獨家解析版,歡迎您的收藏+關注,善意整篇轉發共同探討學習。聲明:惡意盜仿、片段粘貼複製、抄襲者必究!《道德經》前後共分81章,今天在《彎豆聊國學》裡繼續解析第八章部分,以後還會對81章的其它部分逐一進行解析,後期也會對這些解析,做相應的視頻誦讀。春秋時期 · 老子在其《道德經》第八章裡有如是說:【原文】上善若水①。
  • 道德經第39章:君王為何自稱寡人?到底是尊稱還是賤稱?
    大家好,我是雅風,在第38章,老子把德做了分類,讓我們了解了上德和下德在思想境界和行為方式上的不同,同時藉助華和實、薄和厚這兩對相反相成的概念,論述了有德者樸實敦厚的品質;在第39章,老子繼續講德,先是給我們列舉了有德的事物所表現的狀態,然後通過貴賤和高下這兩對概念,引出了統治者要謙卑處下,以民為本,才能使天下安定的政治主張。
  • 《道德經》第十章釋義
    《道德經》第十章知子先生釋義聲明:偶然在本平臺上發現所有在本人頭條號「知子先生」發布的文章全部遭人轉載但卻無註明原作及出處。感謝轉載樂見《道德經》的廣泛傳播,若轉載者能從善如流,加上原作及出處,本人將更感欣慰!畢竟轉載者無法答疑解惑,望知悉!
  • ...讀《老子傳奇》33-《道德經》誕生,道德經的十大特性與道之三寶!
    大斌小課 丨成長贏丨 發起人 / 張志斌這是張志斌公眾號的第817篇日更原創文章我們先來看看《老子傳奇》第33集-道德五千言誕生了!孔子:此書簡分為上下兩卷。上卷說道,下卷論德,合稱《道德經》,共八十一章。為師一生,對道德學說之感悟盡在其中。涵蓋治國、治家、治身之常理。
  • 道德經第40章:人生總是事與願違?遭遇中年危機,該怎樣擺脫?
    能堅持到現在和大家在評論區的支持和鼓勵是分不開的,看到評論區裡面網友的留言,真的是很感動,很多網友真的是過譽了,我算不上什麼大師,但我真心希望我的講解能夠幫助到大家理解道德經,運用道德經,希望大家也能和我一樣領悟道德經中博大精深的智慧,從而有效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