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神與元神之用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腎精知人而智,元精自知而明,元氣勝人為有力,元神自勝而強。
腎精是元精的分形,元精充盈,腎精足而主骨、生髓、主腦。是因為道者元炁和德者元精藏於奇恆之腑。
《素問·五藏別論》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子宮,卵巢),此六者,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洩,名曰奇恆之腑。"諸髓者,皆屬於腦,腦為髓之海,髓是元炁的分形。
腎精充足,則易知元精,則元炁易明,元炁乃萬物之根,源源不息,腎精因知元炁而富。因此,老子言:"知足者富。"
腎是先天之本,藏前五識和第六意識。
腎水久居左腎,強行有志;腎火久居右腎,出技巧。腎水之志和腎火之技巧,不斷地傳導給全身,成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和身識,即前五識,前五識的行為果報就 是新業。
腎水是禮者,腎水生膽木,送"禮"給膽木,幹擾膽的決斷,是混亂的根源。
腎火是陰火,幹擾了小腸火生脾土,腎火只知道之表,將一些技巧的"前識"轉成身識,是愚昧之始。
腎水和腎火藏前五識。前五識藉助第六識來感受現在,前五識不能夠感受過去和未來。而感受到的現在,當然包含長久以來的前五識業報。因此,老子言:"不失其所者久"。
腎精信道不深,雖有上好的"二"(元精)在人身上,"二"與"人"合為夫,只能為"夫"而居後天,不能隨元炁居中天,只是將所含遺傳信息傳遞給下一代而代代延壽。遺傳信息含意識,即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可以綜合判斷過去現在未來。
第六意識的根是第七識,它沒有病死,色身敗壞的時候,第七識與色身是脫鉤的,它不以色身為根。因此,老子言:"死而不亡者壽。"
前五識只有直覺,而第六意識能夠邏輯推理思考,它能夠解學習自然的真理,它能夠做出一個正確的思考,來調伏第七意識,第七意識,就是心神之法,即末那識,又稱為"我識",是淺層意識,也是我執和由此而形成煩惱的根本。
修行是一個開悟的過程,就是要把第六意識和第七意識轉換成元神的智慧,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是元神覺元神觀;第七意識轉成平等性智,是德覺元神觀。轉識成智,才覺悟。
第八意識,阿賴耶識,是屬於深層意識,包括了現在、過去、未來的時間與空間,也包括了過去的因、種子和未來的種性。
元精就是第八意識,是"我"的種子。真我(元精)是道所生,元精知"道",具足一切最高智慧,可德覺德觀。
在《道德經》第20章中,老子這樣形容元精:"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我(元精)藉助腎水、腎火之感,是似有似無之感,恬淡為上,適可而止,點不到為妙,是不得已而為之。息細止而定,定而生元氣。
藉助腎精之意識,只是為了明自然之理,用元氣薰習我的元精,元精才是真知, 當元精顯露,就順其自然不要畫蛇添足,不要再用腎水、腎火的前五識之感,更不要用第六識之法。道法自然啊!
腎精、腎水和腎火都是元神之用。
但要切記:
腎精為夫,腎水為禮者,腎火為前識者,老子對三者定性為:"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出現"薄,亂,愚",則呼吸不細,不止,元氣不生,元精不知,元神不定、不覺。
元神隨元炁而大、逝、遠、反,元神守柔元氣為強,以元精明元炁,即明明德。元氣讓人胃不飢,元精生元神,隨元炁居大腦。
署名:王田君。資深健康顧問,執業中藥師,中醫世家。著有《自然藥觀》、《自然醫觀》、《自然道觀》和《自然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