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道觀《道德經》第33章 元神與腎精、腎水和腎火之用

2020-12-11 自然妙律

——元神與元神之用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腎精知人而智,元精自知而明,元氣勝人為有力,元神自勝而強。

腎精是元精的分形,元精充盈,腎精足而主骨、生髓、主腦。是因為道者元炁和德者元精藏於奇恆之腑。

《素問·五藏別論》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子宮,卵巢),此六者,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洩,名曰奇恆之腑。"諸髓者,皆屬於腦,腦為髓之海,髓是元炁的分形。

腎精充足,則易知元精,則元炁易明,元炁乃萬物之根,源源不息,腎精因知元炁而富。因此,老子言:"知足者富。"

腎是先天之本,藏前五識和第六意識。

腎水久居左腎,強行有志;腎火久居右腎,出技巧。腎水之志和腎火之技巧,不斷地傳導給全身,成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和身識,即前五識,前五識的行為果報就 是新業。

腎水是禮者,腎水生膽木,送"禮"給膽木,幹擾膽的決斷,是混亂的根源。

腎火是陰火,幹擾了小腸火生脾土,腎火只知道之表,將一些技巧的"前識"轉成身識,是愚昧之始。

腎水和腎火藏前五識。前五識藉助第六識來感受現在,前五識不能夠感受過去和未來。而感受到的現在,當然包含長久以來的前五識業報。因此,老子言:"不失其所者久"。

腎精信道不深,雖有上好的"二"(元精)在人身上,"二"與"人"合為夫,只能為"夫"而居後天,不能隨元炁居中天,只是將所含遺傳信息傳遞給下一代而代代延壽。遺傳信息含意識,即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可以綜合判斷過去現在未來。

第六意識的根是第七識,它沒有病死,色身敗壞的時候,第七識與色身是脫鉤的,它不以色身為根。因此,老子言:"死而不亡者壽。"

前五識只有直覺,而第六意識能夠邏輯推理思考,它能夠解學習自然的真理,它能夠做出一個正確的思考,來調伏第七意識,第七意識,就是心神之法,即末那識,又稱為"我識",是淺層意識,也是我執和由此而形成煩惱的根本。

修行是一個開悟的過程,就是要把第六意識和第七意識轉換成元神的智慧,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是元神覺元神觀;第七意識轉成平等性智,是德覺元神觀。轉識成智,才覺悟。

第八意識,阿賴耶識,是屬於深層意識,包括了現在、過去、未來的時間與空間,也包括了過去的因、種子和未來的種性。

元精就是第八意識,是"我"的種子。真我(元精)是道所生,元精知"道",具足一切最高智慧,可德覺德觀。

在《道德經》第20章中,老子這樣形容元精:"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我(元精)藉助腎水、腎火之感,是似有似無之感,恬淡為上,適可而止,點不到為妙,是不得已而為之。息細止而定,定而生元氣。

藉助腎精之意識,只是為了明自然之理,用元氣薰習我的元精,元精才是真知, 當元精顯露,就順其自然不要畫蛇添足,不要再用腎水、腎火的前五識之感,更不要用第六識之法。道法自然啊!

腎精、腎水和腎火都是元神之用。

但要切記:

腎精為夫,腎水為禮者,腎火為前識者,老子對三者定性為:"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出現"薄,亂,愚",則呼吸不細,不止,元氣不生,元精不知,元神不定、不覺。

元神隨元炁而大、逝、遠、反,元神守柔元氣為強,以元精明元炁,即明明德。元氣讓人胃不飢,元精生元神,隨元炁居大腦。

署名:王田君。資深健康顧問,執業中藥師,中醫世家。著有《自然藥觀》、《自然醫觀》、《自然道觀》和《自然本草》。

相關焦點

  • 自然道觀《道德經》第31章 元神與道
    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則以喪禮處之。腎精用意太過,是不祥之器,元炁惡之,元神、元精和元氣也不處之。君子的腎水旺,居左腎。凡人的腎火(識神)旺,居右腎。腎火的不祥之器就是得意,意為技巧,而非腎水之器,元神通過腎精借用腎火的之意,是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適可而止。而腎火是以得意、樂意傷身。腎精用意太過則傷身,則不可能得元神。
  • 自然道觀《道德經》第35章 元神與元氣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元炁有「大、逝、遠、反」之象,天下元神隨元炁往復,元精和元氣隨其往而不害。元神安靜,元氣平柔,元精康泰,元精升華為「餌」,即聖人e,聖人升華為「樂」,即至人π,至人居上德,達到德覺元神的境界,而腎精、腎水和腎火是過客,則止於上德。元炁是道的出口之物,清淡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得。
  • 自然道觀《道德經》第38章 元神與身
    上禮為之,而莫之以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上德至人還沒有修到真人的德境界,上德至人是以德覺元神觀。至人有德,而行道。下德的腎精不失德,下德的腎火和腎水火無德。賢人不失德,君子和凡人無德,也無了道。
  • 自然道觀《道德經》第30章 元神與玄德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兇年。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紅珊瑚元神以道輔佐我,不以意識守柔元神,則好事到來。若我自以為是,則阻礙重生。我身意過強,必有魔障。元精是玄德之果,不能用意強取。取元精,勿拘謹、盜伐和驕躁。
  • 自然道觀《道德經》第34章 元神與元炁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大道泛,得元炁和元精,元炁左旋,元精之右轉,元精生元神,元神生萬物,故,元神為有,元神名為有。萬物負元精抱元炁,元精和元炁生生不息,不離萬物,元炁和元精功成而不為元神,元炁養育萬物而不為我。至人(π)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至人(π),至人也不為我。
  • 上德的元神乃國之利器,神通廣大,不可以用來滿足人之欲
    自然道觀《道德經》 第36章 元神與上德原文: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收斂人之欲,必定能安固上德,張長元精。減少人之欲,必定能安固上德,守柔元神。
  • 自然道觀《道德經》第16章 道與德
    元炁是萬物並作之根,德是天地之根,是元炁之根。吾觀萬物隨其升降沉浮,萬物歸元炁為靜,元炁歸德為靜,賢人靜為復聖人之命,聖人復命為至人,知至人為明,至人明心而見性。下德之人不知至人,故妄作兇。知至人是聖人,至人居上,元氣居中為公,聖人居下為客。
  • 讀懂《道德經》第8章,領悟「水之美」,做個有道之人
    《道德經》開篇便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正的大道,不是能夠用語言精確形容的,就如莊子所說:言語是用來傳告思想的,領會了意思就忘掉了言語。道不特指某一具體事物,但道無處不在。我們雖然不能用語言來定義「道」,但是可以用某些生動形象的事物來形容道。
  • 道德經第10章下:企業家和超級富豪都要先明白老子的內聖外王之道
    大家好,我是雅風,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道德經的第10章。上一期我們講了老子修身養性的三要素,由載營魄抱一而無離,專氣致柔如嬰兒,到達滌除玄鑑而無疵的內養之道,便可達到內聖境界。那麼如何從內聖的修身之道推及外王的用世之道呢,接下來老子就給出了統治者和管理者參與社會活動和政治事務的指導思想,那就是無為,守雌和棄智。總的原則還是無為而治。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19:第十二章 聖人之治,去疲取此
    《道德經》通行本第十九章如下: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xiàn)素抱樸,少私寡慾。因此,這一章是最要不得的內容。因此,本章無論是哪個時代所作,都不該保留在《道德經》中,因為與「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核心思想完全衝突。而通行本《道德經》成書的年代,正是黃老道家興盛之時,所以關於「弱者道之用」的相關篇章不在少數,得一一甄別。
  • 老子道德經全文:第 1-20章
    《道德經》——《老子道德經》 老 子: 「道 德 經」: 第 一 章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無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萬 物 之 母 。故 常 無 , 欲 以 觀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觀 其 徼 。
  • 什麼是腎精、腎氣、天癸?
    嬰兒出生之前,五臟之精源於父母,出生後依靠水谷精微的補充和營養。五臟之精是五臟功能的根本,各自有著不同的功能,從空間上看它們彼此之間執行著木火土金水相互制約的關係,火要長,水來克;木要生,金來克;金要收,火來克;土要化,木來克;水要藏,土來克。從時間上看,雖然五行有著曲直、炎上、稼穡、從革、潤下等不同功能,但是在每日六經的不同時間裡,共同擔負起六經變化的責任。
  • ...讀《老子傳奇》33-《道德經》誕生,道德經的十大特性與道之三寶!
    大斌小課 丨成長贏丨 發起人 / 張志斌這是張志斌公眾號的第817篇日更原創文章我們先來看看《老子傳奇》第33集-道德五千言誕生了!孔子:此書簡分為上下兩卷。上卷說道,下卷論德,合稱《道德經》,共八十一章。為師一生,對道德學說之感悟盡在其中。涵蓋治國、治家、治身之常理。
  • 《道德經》第十章釋義
    《道德經》第十章知子先生釋義聲明:偶然在本平臺上發現所有在本人頭條號「知子先生」發布的文章全部遭人轉載但卻無註明原作及出處。感謝轉載樂見《道德經》的廣泛傳播,若轉載者能從善如流,加上原作及出處,本人將更感欣慰!畢竟轉載者無法答疑解惑,望知悉!
  • 《道德經》第8章,從水的6種特性,解釋了做人的真正道理!
    大家好,我是愛讀書的汪先生,《道德經》大家都翻閱過,每次一都有不同的理解,這本書絕非我們表面所看到,市面所通行的那麼簡單,裡面所蘊含的道理有時候會顛覆我們的認知,所以作為一個讀書人,只能說一說自己的淺見,希望大家不吝賜教,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今天繼續分享《道德經》第八章:《道德經》第8章,從水的6種特性,解釋了做人的真正道理!
  • 道法、道名、道門、道口和道來 玄德、上德、建德、廣德和下德
    「而《道德經》81章則全景再現了賢人轉聖人、聖人轉至人,至人轉真人的過程,揭示了由後天返先天的奧秘。詳見《自然道觀》。要走完這四個臺階,首先就要知」道「的幾個範疇:道法、道名、道門、道口 和道來。首先得聞到道口之物,方能進門見性。不聞物,焉能見性。
  • 《道德經》第八章獨家解析版
    《道德經》第八章獨家解析版,歡迎您的收藏+關注,善意整篇轉發共同探討學習。聲明:惡意盜仿、片段粘貼複製、抄襲者必究!《道德經》前後共分81章,今天在《彎豆聊國學》裡繼續解析第八章部分,以後還會對81章的其它部分逐一進行解析,後期也會對這些解析,做相應的視頻誦讀。春秋時期 · 老子在其《道德經》第八章裡有如是說:【原文】上善若水①。
  • 最後一波「積攢」腎水的機會
    但在這種生長加速的過程中,會對腎水產生很大的消耗。 腎主生長,是我們身體能量、生長力的來源。五行裡有「腎水生肝木,腎水之精以養肝木;肝木過盛,勢必耗水過多」的說法,就好像一顆亟待成長的大樹,想要長得粗壯、挺拔,都需要足夠的水液滋潤。
  • 腎氣不足,人虛弱,無論男女,4件「耗腎」的事少做,腎好人長壽
    腎藏先後天之精,腎精化為腎氣。 而且,整天一個姿勢,會壓迫膀胱經,使膀胱氣血不暢,影響腎,造成腎虛。
  • 道德經第43章:學校與家長矛盾的根源在哪裡?探尋家長退群的原因
    在前兩章,老子分別對反者道之動和道生萬物展開了論述,並且在42章的結尾引出了「強梁者不得其死」的施教宗旨,在老子眼中,強則滅,弱則生,這既是物極必反價值觀的確切體現,又是以柔克剛方法論的實際運用;因此,在第43章,老子論述的重點就是弱者道之用。我們看一下原文: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