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10章下:企業家和超級富豪都要先明白老子的內聖外王之道

2021-01-08 雅風國學

大家好,我是雅風,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道德經的第10章。

上一期我們講了老子修身養性的三要素,由載營魄抱一而無離,專氣致柔如嬰兒,到達滌除玄鑑而無疵的內養之道,便可達到內聖境界。那麼如何從內聖的修身之道推及外王的用世之道呢,接下來老子就給出了統治者和管理者參與社會活動和政治事務的指導思想,那就是無為,守雌和棄智。總的原則還是無為而治。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內聖外王,肯定是要先談治國之道。所謂治國就是治民,要治民必先愛民!道德經第2章和第3章都提到了:聖人之治,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5章又提到了聖人不刻意標榜仁愛之心,付出而不求百姓回報。我們講聖人不標榜仁愛,但並不是沒有仁愛,何為仁?給予而不標榜則為仁;何為愛?付出而不求回報則為愛。老子一直主張的就是無為而治,我們之前不止一次地講過,無為不是什麼都不作為,而是用無的心態去為,無私無欲,既不居功以求名,又不主宰以求利,這樣才能無為而無不為。

所謂治國就是治民,要治民必先愛民!道德經第2章和第3章都提到了:聖人之治,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5章又提到了聖人不刻意標榜仁愛之心,付出而不求百姓回報。我們講聖人不標榜仁愛,但並不是沒有仁愛,何為仁?給予而不標榜則為仁;何為愛?付出而不求回報則為愛。老子一直主張的就是無為而治,我們之前不止一次地講過,無為不是什麼都不作為,而是用無的心態去為,無私無欲,既不居功以求名,又不主宰以求利,這樣才能無為而無不為。

無為的關鍵就在於順其自然,真正的無為一個先決條件就是要明白有為並不能帶來真正的好處,有了欲望才會有為有爭,沒有了欲望自然無爭無奪,只有去除私慾才能順其自然的無為而治。治國者,當以德為本,以德化民,使天下德化歸道,處處為百姓著想,毫無自私之心。人民生活幸福,則國家必能長治久安。

我們知道,文景之治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盛世。文帝和景帝時期為了讓百姓休養生息,採取無為之治,輕瑤薄賦,避免戰爭,特別是

劉恆,平時都很少上朝,他以孝治國,而且以身作則,行不言之教,親自伺候自己生病的母親,並為自己的母親親嘗湯藥,文帝這段歷史後來被列入了二十四孝。滿朝文武都被皇帝的孝心所感動,發自內心的勤於政事,為皇帝分憂!而民間也發揚孝道,家家勤於勞作,戶戶得以溫飽,老有所養,壯有所用,自然而然就出現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治國和修身道理上是一樣的。修身要修神,養氣,淨心;治國要無為,守雌,棄智。怎麼才能做到無為?老子給出的第一個方法就是守雌,天門開闔,能為雌乎?聖人要真正不被耳目所擾,守住雌柔,才能做到清心寡欲,無私無我。道德經中老子多次提到了牝和雌的概念,而且老子也多次表達了雌能勝雄,牝能勝牡,柔弱能勝剛強的主張,靠的就是雌性的柔德和虛靜。

那何為天門呢?很多學者解釋說,天門是古代醫家所稱的百會穴,是人的元神出入的門戶,為道者修煉到天人合一的程度,天門就會自然開合,人的生命運化,就與天地自然運化融為一體。當然元神以及魂魄我們現在沒有能力去考證是否真實存在,我們也不知道元神能否真正出竅,這都是之後的道教修行中的一些概念。

我們現在是要做的是探尋老子的本意,我們講過,老子的道德經是寫給統治者,也就是貴族士大夫階層來看的,而且本章前三句講的是修身之道,接下來要講的是治國之道,這個時候提到天門開闔,我認為所謂的天門,是指人體天然的門戶,這裡就是用天門代指人的五官和九竅,也就是人體與外界進行信息交換的門戶。如果一個人只是關起門來修行,即使做到滌除玄鑑,心如明鏡,然而當他看到花花世界的各種誘惑時,也難免會產生各種欲望,亂花漸欲迷人眼,正所謂喜怒哀懼愛惡欲,七情六慾乃是人的天性,單純的自我修行未必能夠得道並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還需要在事上練,要能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這個時候就需要守住雌性的陰柔。

在自然界中,雌性相對於雄性來說,比較柔弱,內斂,虛靜,被動,因此,修道之人在面對外界的種種誘惑時,要以相對被動的方式去感受外界事物,守住這份虛靜。在老子看來,聖人為腹不為目,所有吃飽穿暖之外的一切物品都屬於奢侈品,所有吃飽穿暖之外的一切服務都屬於奢侈行為,都屬於過分的欲望,都是不必要的,甚至是對修行有害的東西。因此在與外界進行信息交換的時候,要能夠守住虛靜,才能做到無欲無求,從而實行順其自然的無為而治。

老子給出的第二個無為的方法就是棄智。明白四達,能無知乎?那什麼是明白四達呢?這裡的「明」是洞透的意思,「白」是清楚的意思,「四達」是道、天、地、人無所不達。通過不斷地修煉,一切小我、假我、妄我皆潛消無形。隨之達到天人合一,真我、本我回歸;從而智慧大開,明白四達;並且在第47章中,老子也寫到: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也是這個意思。可是古代信息和通訊極不發達,聖人怎麼可能做到足不出戶,以知天下呢?

我認為聖人也罷,普通人也罷,想要無所不知是不可能的。老子在第71章中寫道: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莊子在《養生主》篇中也說:吾生也有涯,其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可見聖人也不能做到全知全能。那為什麼老子在第47章中寫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呢?聽起來好像是自相矛盾。其實並不矛盾。聖人悟道以後,了解了天地的運行規律,知道了萬物的生發原理,就想拿到了一把開啟未知世界的鑰匙,遇到任何事物都能以道來指引,鑑別所得知識是否合乎道,留下順乎道的真知,去除悖逆道的假識,自然就能明白四達了。

記得一個知名企業的人事部高管曾說過,他招聘員工從來不問大學學的什麼專業,他看的是這個人的學習能力,只要掌握了好的學習方法,具備很強的學習能力,那學什麼專業有什麼關係呢?況且事物是運動的是變化的,以舊有的知識體系來看待新的事物,本身就有很強的局限性,因此老子認為,只有用大道的智慧來觀照天地萬物,才能足不出戶,以知天下。這樣我們就比較容易理解老子所說的: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的含義了,我們之前講過,知,通智,但並不是指知識和智慧,而是指奸詐巧智、套路心機。正所謂「嗜欲深者天機淺,嗜欲淺者天機深。

諸葛亮是民間公認的智慧的化身,他也說過: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可見只有摒除私心妄念,丟棄奸詐巧智,才能洞察天機,明白事理,通達四方。治國和求知的道理一樣,要遵道而行,是不能靠巧智和心機來實現的。所以說棄智是聖人實現無為而治的第二個要點。

當一個管理者做到了形神合一,尚柔,淨心,無為,守雌,棄智這六點,就等於已經做到了遵道而行,而道最大的特點就是: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那如果做到了這些就是具備了深厚的大德,是謂玄德。本章最後這幾句在道德經第51章中再次出現,有些學者認為是錯簡導致重複排版,但我認為生而不有、為而不恃,以及功成不居,老子在不同章節多次提到,雖然有些喋喋不休,然而之所以重複是為了強調,之所以強調是因為重要。

這一章本來就是講的修行,修行的結果是什麼呢?玄德就是最好的結果。因此我在解讀的時候並沒有刪掉玄德這部分內容。《道德經》裡的德有好幾種:玄德,常德,廣德,孔德,上德,下德等,今天時間有限,關於德的部分我們將在德經的學習視頻中詳細探討。

最後,我們再熟悉一遍本章的譯文:身體和精神合而為一,能做到不分離嗎?聚結精氣以致柔和溫順,能像嬰兒的自然狀態嗎?清除心靈的汙垢和欲望,能做到心無雜念嗎?愛護人民、治理邦國,能做到自然無為的境界嗎?感官與外界的事物相接觸,能守住虛靜和雌柔嗎?明白事理,通達四方,能做到不用巧智和心機嗎?就像大道派生萬物、蓄養萬物一樣,派生萬物而不佔為己有,蓄養萬物而不標榜功德,讓萬物自然繁育而不主宰它們,這就叫做「玄德」。

好,第十章我們就分享到這裡,下一期我們將對有無相生這一哲學概念展開討論。這裡是雅風國學,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敬請關注,評論和轉發,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老子-《道德經》英文譯文
    【老朋友】點擊手機右上角圖標【轉發分享】內容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 ...讀《老子傳奇》33-《道德經》誕生,道德經的十大特性與道之三寶!
    大斌小課 丨成長贏丨 發起人 / 張志斌這是張志斌公眾號的第817篇日更原創文章我們先來看看《老子傳奇》第33集-道德五千言誕生了!孔子:此書簡分為上下兩卷。上卷說道,下卷論德,合稱《道德經》,共八十一章。為師一生,對道德學說之感悟盡在其中。涵蓋治國、治家、治身之常理。
  • 老子道德經全文:第 1-20章
    《道德經》——《老子道德經》 老 子: 「道 德 經」: 第 一 章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無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萬 物 之 母 。故 常 無 , 欲 以 觀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觀 其 徼 。
  • 老子道德經中的常用成語
    老子的成語,有的在歷史上常被引用,而今生疏了;有的至今仍鮮活地被我們不時運用。如「與時俱進」、「內聖外王」、「相濡以沫」、「螳臂擋車」、「薪盡火傳」等等。 還有一些成語,古今的意思已經有變化了,如「功成名遂」,原指成就了功業,才有聲名,後引申為功績和名聲都已取得。「吐故納新」原義為吐掉故 氣,吸收新鮮空氣,今天多用於人事組織方面的更新。
  • 太上道祖老子《道德經》中伏藏的「祭祖之'陰陽玄'三種中觀道統」
    ,來源於太上道祖老子《道德經》第54章,你一定要認真參悟啊!」        師父教育我說:「太上道祖老子《道德經》中的第54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善營者不輟即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為道。』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道德經是2500年前春秋時代的老子所著,被稱為萬經之王。我們要學習道德經,除了要了解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的基本常識,還要先老子其道做一個簡單的了解。在逐章解讀道德經之前,我們今天就先來探討一下老子其道。2000多年來,人們對老子所說的道的含義眾說紛紜,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淺談老子的治國之道(下)
    老子說:「天下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損有餘而益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此有道者乎!」(第12章)老子又說:「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第6章)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可見,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是一致的。縱觀古今歷史,這是國家治理成功成功的寶貴經驗。1976年1月8日,周恩來總理逝世時,聯合國總部門前的聯合國旗降了半旗。
  • 《道德經》第十章釋義
    《道德經》第十章知子先生釋義聲明:偶然在本平臺上發現所有在本人頭條號「知子先生」發布的文章全部遭人轉載但卻無註明原作及出處。感謝轉載樂見《道德經》的廣泛傳播,若轉載者能從善如流,加上原作及出處,本人將更感欣慰!畢竟轉載者無法答疑解惑,望知悉!
  • 老子道德經的一個秘密,宇宙法則是道德經的本義
    第4個層面的道主要是各種規律,人們就比較容易理解、容易觀察、掌握和運用,前三個層面的道,由於人們看不見摸不著,難以理解,卻又能感受到其強大而又神秘力量的存在,所以就被很多人理解為玄之又玄了。道德經所講的天之道,主要是指前三個層面的道,以及宇宙的和天地運行規律,是對應人之道而言的。
  • 《道德經》第1章到底講了什麼,字義弄清楚就明白了-汪致正系列
    前言通讀《老子》,你能體會到「老子的偉大…….」 《汪注老子》字義若不清,句義則不明。首先要明白關鍵字的初義,同時依據近古較真的原典,然後再讀《道德經》,你就能體會到老子所說的:【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 道德經第41章:為什麼你的財富被收割?地位被顛覆?階層難以改變
    道德經第40章是老子對全書前半部分內容做的一個總結,總結的同時也是對後半部分內容的一個引領。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文字不多,卻概括了道和德的精髓以及作用。當然僅僅概括說明是遠遠不夠的,不足以讓人們深入地理解,所以接下來的三個章節,老子對反,弱和生分別展開論述,以此幫助人們正確理解並領悟道德學說的精髓。
  • 道德經第38章下:從海底撈和胖東來的成功,看現代德治企業的典範
    大家好,我是雅風,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道德經第38章。上一期我們講了上德和下德在思想境界和行為方式上的不同;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老子把有為的上仁、上義和上禮歸入下德的範疇,並且老子說: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老子為什麼把刻意標榜自己不失德的行為稱為無德呢?
  • 在《道德經》中尋找智慧——對幾段經典語錄的思考和啟示
    這部著作的精華所在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既要有「德」,也要有「道」,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的影響。二千多年來,《道德經》光芒四射,其影響力無處不在,上至帝王將相,下到黎民百姓都奉之為經典。今天學習道德經,仍然可以從中吸取許多的智慧,給我們帶來很多的啟示。下面是對《道德經》中幾段語錄的思考和啟示。
  • 道德經第39章:君王為何自稱寡人?到底是尊稱還是賤稱?
    大家好,我是雅風,在第38章,老子把德做了分類,讓我們了解了上德和下德在思想境界和行為方式上的不同,同時藉助華和實、薄和厚這兩對相反相成的概念,論述了有德者樸實敦厚的品質;在第39章,老子繼續講德,先是給我們列舉了有德的事物所表現的狀態,然後通過貴賤和高下這兩對概念,引出了統治者要謙卑處下,以民為本,才能使天下安定的政治主張。
  • 《道德經》65章問答:「古之善為道者」辯正
    甲本「故曰為道者」從文章結構上說是有道理的,因為帛書沒有按數字順序分章,是連著上面的文字寫下來的,六十五章和六十四章之間沒有分章符號,抄寫者順著前章的句子「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接著寫「故曰:為道者非以明民也」,是很正常的。所以甲本的「故曰」也是後加的,老子原文本章的開篇應該是「為道者」,前面是沒有字的。
  • 道德經第36章:是陰謀還是陽謀?為什麼會有人把老子看成謀略家
    大家好,我是雅風,今天,我們來學習道德經第36章。這一章是頗具爭議的一章,正是因為這一章,老子被很多人看成是謀略家,甚至說老子是陰謀家,為什麼會這樣說呢?我們先看一下原文: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老子《道德經》:和光同塵的人,才是真正自帶「貴氣」
    「和光同塵」這個詞語出自於《道德經》,老子分別用2個章節來解釋其真正內涵。《道德經》第四章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又說: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那麼,「和光同塵」到底是什麼意思?
  • 《道德經》老子的世界觀(憂恥第十三)
    途中,求診的姐姐說我發布的道德經很有意思,她也關注了我,成為了我的粉絲,並讓我要堅持下去,把道德經的詮釋寫完。有一點點感動,能夠被這位具有傳奇色彩的大姐認可,真是有些不容易的。老山前行第一批通訊兵,從死人堆裡爬回來的英雄姐姐,閱盡世間的百變滄桑,已經看透世情的人生閱歷,而今做著一位逐花而生活的人,每年逐著花期行走各地去收集鮮花來煉製精油,很有一些出世修行的高人範了。交流間,談到了一些往事和時事,讓我更加覺得確實有必要把道德經的解讀認認真真的當成一件事來做好,而不是一時興起的愛好!
  • 《道德經》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所述的哲學思想集錦,函谷關令尹喜整理留世,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該經原文分上篇《德經》和下篇《道經》,不分章,後分1到37章為《道經》,38到81章為《德經》。它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其開篇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道德經21章:道分天道和人道,德有物德和人德,厚德載物天之道也
    上一期我們講了悟道者寬容豁達的思想境界以及大智若愚的生活狀態,並且老子最後畫龍點睛指出悟道者之所以能異於世人,是因為貴食母,老子用母來比喻道,而把遵道而達成的這種境界和狀態叫做德。我們今天來學習道德經的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