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雅風,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道德經的第10章。
上一期我們講了老子修身養性的三要素,由載營魄抱一而無離,專氣致柔如嬰兒,到達滌除玄鑑而無疵的內養之道,便可達到內聖境界。那麼如何從內聖的修身之道推及外王的用世之道呢,接下來老子就給出了統治者和管理者參與社會活動和政治事務的指導思想,那就是無為,守雌和棄智。總的原則還是無為而治。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內聖外王,肯定是要先談治國之道。所謂治國就是治民,要治民必先愛民!道德經第2章和第3章都提到了:聖人之治,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5章又提到了聖人不刻意標榜仁愛之心,付出而不求百姓回報。我們講聖人不標榜仁愛,但並不是沒有仁愛,何為仁?給予而不標榜則為仁;何為愛?付出而不求回報則為愛。老子一直主張的就是無為而治,我們之前不止一次地講過,無為不是什麼都不作為,而是用無的心態去為,無私無欲,既不居功以求名,又不主宰以求利,這樣才能無為而無不為。
所謂治國就是治民,要治民必先愛民!道德經第2章和第3章都提到了:聖人之治,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5章又提到了聖人不刻意標榜仁愛之心,付出而不求百姓回報。我們講聖人不標榜仁愛,但並不是沒有仁愛,何為仁?給予而不標榜則為仁;何為愛?付出而不求回報則為愛。老子一直主張的就是無為而治,我們之前不止一次地講過,無為不是什麼都不作為,而是用無的心態去為,無私無欲,既不居功以求名,又不主宰以求利,這樣才能無為而無不為。
無為的關鍵就在於順其自然,真正的無為一個先決條件就是要明白有為並不能帶來真正的好處,有了欲望才會有為有爭,沒有了欲望自然無爭無奪,只有去除私慾才能順其自然的無為而治。治國者,當以德為本,以德化民,使天下德化歸道,處處為百姓著想,毫無自私之心。人民生活幸福,則國家必能長治久安。
我們知道,文景之治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盛世。文帝和景帝時期為了讓百姓休養生息,採取無為之治,輕瑤薄賦,避免戰爭,特別是
劉恆,平時都很少上朝,他以孝治國,而且以身作則,行不言之教,親自伺候自己生病的母親,並為自己的母親親嘗湯藥,文帝這段歷史後來被列入了二十四孝。滿朝文武都被皇帝的孝心所感動,發自內心的勤於政事,為皇帝分憂!而民間也發揚孝道,家家勤於勞作,戶戶得以溫飽,老有所養,壯有所用,自然而然就出現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治國和修身道理上是一樣的。修身要修神,養氣,淨心;治國要無為,守雌,棄智。怎麼才能做到無為?老子給出的第一個方法就是守雌,天門開闔,能為雌乎?聖人要真正不被耳目所擾,守住雌柔,才能做到清心寡欲,無私無我。道德經中老子多次提到了牝和雌的概念,而且老子也多次表達了雌能勝雄,牝能勝牡,柔弱能勝剛強的主張,靠的就是雌性的柔德和虛靜。
那何為天門呢?很多學者解釋說,天門是古代醫家所稱的百會穴,是人的元神出入的門戶,為道者修煉到天人合一的程度,天門就會自然開合,人的生命運化,就與天地自然運化融為一體。當然元神以及魂魄我們現在沒有能力去考證是否真實存在,我們也不知道元神能否真正出竅,這都是之後的道教修行中的一些概念。
我們現在是要做的是探尋老子的本意,我們講過,老子的道德經是寫給統治者,也就是貴族士大夫階層來看的,而且本章前三句講的是修身之道,接下來要講的是治國之道,這個時候提到天門開闔,我認為所謂的天門,是指人體天然的門戶,這裡就是用天門代指人的五官和九竅,也就是人體與外界進行信息交換的門戶。如果一個人只是關起門來修行,即使做到滌除玄鑑,心如明鏡,然而當他看到花花世界的各種誘惑時,也難免會產生各種欲望,亂花漸欲迷人眼,正所謂喜怒哀懼愛惡欲,七情六慾乃是人的天性,單純的自我修行未必能夠得道並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還需要在事上練,要能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這個時候就需要守住雌性的陰柔。
在自然界中,雌性相對於雄性來說,比較柔弱,內斂,虛靜,被動,因此,修道之人在面對外界的種種誘惑時,要以相對被動的方式去感受外界事物,守住這份虛靜。在老子看來,聖人為腹不為目,所有吃飽穿暖之外的一切物品都屬於奢侈品,所有吃飽穿暖之外的一切服務都屬於奢侈行為,都屬於過分的欲望,都是不必要的,甚至是對修行有害的東西。因此在與外界進行信息交換的時候,要能夠守住虛靜,才能做到無欲無求,從而實行順其自然的無為而治。
老子給出的第二個無為的方法就是棄智。明白四達,能無知乎?那什麼是明白四達呢?這裡的「明」是洞透的意思,「白」是清楚的意思,「四達」是道、天、地、人無所不達。通過不斷地修煉,一切小我、假我、妄我皆潛消無形。隨之達到天人合一,真我、本我回歸;從而智慧大開,明白四達;並且在第47章中,老子也寫到: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也是這個意思。可是古代信息和通訊極不發達,聖人怎麼可能做到足不出戶,以知天下呢?
我認為聖人也罷,普通人也罷,想要無所不知是不可能的。老子在第71章中寫道: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莊子在《養生主》篇中也說:吾生也有涯,其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可見聖人也不能做到全知全能。那為什麼老子在第47章中寫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呢?聽起來好像是自相矛盾。其實並不矛盾。聖人悟道以後,了解了天地的運行規律,知道了萬物的生發原理,就想拿到了一把開啟未知世界的鑰匙,遇到任何事物都能以道來指引,鑑別所得知識是否合乎道,留下順乎道的真知,去除悖逆道的假識,自然就能明白四達了。
記得一個知名企業的人事部高管曾說過,他招聘員工從來不問大學學的什麼專業,他看的是這個人的學習能力,只要掌握了好的學習方法,具備很強的學習能力,那學什麼專業有什麼關係呢?況且事物是運動的是變化的,以舊有的知識體系來看待新的事物,本身就有很強的局限性,因此老子認為,只有用大道的智慧來觀照天地萬物,才能足不出戶,以知天下。這樣我們就比較容易理解老子所說的: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的含義了,我們之前講過,知,通智,但並不是指知識和智慧,而是指奸詐巧智、套路心機。正所謂「嗜欲深者天機淺,嗜欲淺者天機深。
諸葛亮是民間公認的智慧的化身,他也說過: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可見只有摒除私心妄念,丟棄奸詐巧智,才能洞察天機,明白事理,通達四方。治國和求知的道理一樣,要遵道而行,是不能靠巧智和心機來實現的。所以說棄智是聖人實現無為而治的第二個要點。
當一個管理者做到了形神合一,尚柔,淨心,無為,守雌,棄智這六點,就等於已經做到了遵道而行,而道最大的特點就是: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那如果做到了這些就是具備了深厚的大德,是謂玄德。本章最後這幾句在道德經第51章中再次出現,有些學者認為是錯簡導致重複排版,但我認為生而不有、為而不恃,以及功成不居,老子在不同章節多次提到,雖然有些喋喋不休,然而之所以重複是為了強調,之所以強調是因為重要。
這一章本來就是講的修行,修行的結果是什麼呢?玄德就是最好的結果。因此我在解讀的時候並沒有刪掉玄德這部分內容。《道德經》裡的德有好幾種:玄德,常德,廣德,孔德,上德,下德等,今天時間有限,關於德的部分我們將在德經的學習視頻中詳細探討。
最後,我們再熟悉一遍本章的譯文:身體和精神合而為一,能做到不分離嗎?聚結精氣以致柔和溫順,能像嬰兒的自然狀態嗎?清除心靈的汙垢和欲望,能做到心無雜念嗎?愛護人民、治理邦國,能做到自然無為的境界嗎?感官與外界的事物相接觸,能守住虛靜和雌柔嗎?明白事理,通達四方,能做到不用巧智和心機嗎?就像大道派生萬物、蓄養萬物一樣,派生萬物而不佔為己有,蓄養萬物而不標榜功德,讓萬物自然繁育而不主宰它們,這就叫做「玄德」。
好,第十章我們就分享到這裡,下一期我們將對有無相生這一哲學概念展開討論。這裡是雅風國學,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敬請關注,評論和轉發,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