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14章:大道無色無聲無形,怎樣才能感知?要明白夷希微

2020-12-23 雅風國學

大家好,我是雅風。

通過前面一共13章的學習,我相信很多朋友已經對道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當然也會有一些朋友可能越聽越糊塗,就像我們學開車一樣,剛上車的幾天很有感覺,覺得開車有什麼難學的?很簡單呀。但是學了一段時間之後,好像是又退步了一樣,完全找不到感覺,其實這就叫瓶頸期,我們接觸任何事情都會有一個瓶頸期,一旦突破這個瓶頸期,就會豁然開朗。學道德經也不例外,一些人可能就會問老子了,您講了這麼多,道到底是個什麼樣子?還是不清楚呀。

於是老子就在第14章給我們做了一個總結,他說:視而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mǐn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這一章,老子在著力描繪神秘莫測的「道」,但是由於道可道,非常道,因此老子只能是提出道的形象和規律,以此幫助我們領悟大道。在這裡,老子提出了5個概念:夷、希、微、惚恍、道紀。首先老子藉助夷、希、微來說明道是沒有具體形象的,並不能靠我們的感官來感知,只能靠心去領悟,在惚恍之間去認識道的存在;最後引出道紀,說明道存在於萬物之中,是萬事萬物運動變化的規律。

我們先來解釋一下老子所說的夷、希、微。河上公注本說:無色曰夷,無聲曰希,無形曰微。

夷,從大從弓,本義是用武力平定,後來引申為平坦,有個詞叫「夷為平地」很形象地說明了這兩個意思;老子在第53章中說:大道甚夷,也是說大道是很平坦的意思。那為什麼用「夷」來給視而不見命名呢?眼前一片平地,確實存在但卻什麼東西也看不見。大家知道,我們的眼睛是感光器官,眼睛所能看到的東西都是光所呈現的色象,物體把不同波長的光反射到我們眼睛裡,我們才能看到這個物體的顏色,不同的顏色只是不同波長的光波而己。

為什麼我們看不到鏡子的顏色?因為平滑的東西不吸收任何光波,它把照在上面的光全都平行反射出去了,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鏡面反射,表面平滑的物體,容易形成光的鏡面反射,形成刺目的強光,反而看不清楚物體。通常情況下可以辨別的物體顏色,是由於光在不平滑的物體表面進行漫反射的緣故。可見老子用夷來代表無色,是很有道理的。

我們耳朵所聽不到的,就是希,希從爻從巾,本義是指做刺繡,刺繡的針線是又細又小,引申為細小,細微的意思,聲音遙遠而細微,我們自然會聽不到,那就是無聲,所以說聽之不聞名曰希,也是十分恰當的。我們的手能觸摸到卻沒有感覺的東西,就叫做微。微是微小的意思,我們的手只能感觸到相對大而有形的東西,太小的東西沒有形狀,因此我們是無法感觸到的。所以老子用微來代表無形,也很容易理解。

綜上所述,這個神秘莫測的「道」,無色、無聲、無形,就像空氣一樣,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但你卻不能說不存在,不但客觀存在,而且很重要,沒有還不行。所以無論是夷,希、還是微,都是無法用我們的感官去感覺得到的,自然也不是我們用語言和邏輯能夠判斷和分析的。因此不僅無法查問和追究,而且也是無法割裂的,因為它本來就是渾然一體的。我們也不妨稱它為一。在它的上面並不顯得光潔明亮,在它的下面也沒有任何陰暗和昏昧,但是它卻生生不息,繩繩min不絕,其妙處實在是不可名狀的,繩mǐn繩,在這裡不能讀繩,要讀min(形容無頭無緒、連綿不絕的樣子)。當你覺得它存在的時候,它卻又回歸到那本來的無法感知的狀態中去了。

然而我們會問,既然「道」是客觀存在的,總還是會有一些屬性可以讓我們感知的啊。然而老子卻說道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也就是說,你覺得它有,它卻是無;你覺得它無,但它卻又有。只是你根本無法用正常的感官去感知它,也無法用普通的概念來說明它,所以只好把它稱作「惚恍」。在第21章中,老子也寫到「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從勿從心,是指心裡不明白,渾渾噩噩的感覺;恍,從光從心,是指一道光衝破黑暗,心裡頓時就明白了,有個詞叫「恍然大悟」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我們常把若有若無,似乎明白又似乎不明白的狀態稱做恍惚或者惚恍,老子覺得只能用這樣的 感覺狀態 來形容那個難以說明的大道。因為我們人類的認識總要落實到一個概念才行,所以就把這個大道的屬性說成是沒有具體形狀的形狀,沒有具體實物的形象。當然,也只有惚恍這個詞能夠做到這一點了。因為道就隱藏在萬事萬物當中,因此在惚與恍之間,我們會看到一種或多種形象,但當我們想去迎接它的時候,卻看不見它的前頭;當我們想跟隨它的時候,卻又看不見它的後頭。

老子在第25章中也寫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可以說道是無始無終的,或者說是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它創造了時間,卻又超越了時間;它創造了空間,卻又超越了空間。我們的這個宇宙就是它的傑作,它既在宇宙中,又在宇宙外,像一隻無形的手在指導著宇宙的運行變化!因此,能夠把握住這個恆常永存的大道,不僅能駕馭當今的萬事萬物;還能夠認識到宇宙的根本和萬物的起源,那就是真正地掌握了大道的規律,與大道融為一體了。

「道紀」就是大道的綱紀和規律。我們要研究道,並不是要認識它的顏色、聲音、和形狀,而是要認識它的規律。只有掌握道的規律才會對我們的行為處世有所幫助,這也是我們研習大道的意義所在。

最後,我們再熟悉一遍本章的譯文:

看它看不見顏色,稱之為「夷」;聽它聽不到聲音,稱之為「希」;摸它摸不著形狀,稱之為「微」。這三個屬性無從追究和查問,它們原本就是渾然一體的。它的上面既不顯得光潔明亮;它的下面也不顯得陰暗昏昧,無頭無緒、延綿不絕卻又不可名狀,一切變化都又回復到無法感知的狀態。這就是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實物的形象,這就是「惚恍」。想迎接它,看不見它的前頭,想跟隨它,也看不見它的後頭。把握著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實存在的具體事物。能認識、了解宇宙的初始,這就叫做認識「道」的規律。

好,第十四章我們就分享到這裡,這裡是雅風國學,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敬請關注,評論和轉發,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道德經41章下:不要糾結成功來得太晚,因為大器晚成,大象無形
    建就是動詞,並不通假剛健的健,所以如何解釋建德我一直沒有想通,直到我看到第67章中的內容,才茅塞頓開。行不言之教,可能要比言語說教更有效;就好比父母教育孩子,一味的嘮叨或吵罵可能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和叛逆,倒不如以身作則,慢慢引導和啟發更加有效;其二,老子經常用音和言代指統治者的政令,在農耕社會,好的政令不用多,可能簡單的道德和規範遠比繁苛的政令和刑罰要更加有效。
  • 道德經21章:道分天道和人道,德有物德和人德,厚德載物天之道也
    我們今天來學習道德經的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 《道德經》第十章釋義
    《道德經》第十章知子先生釋義聲明:偶然在本平臺上發現所有在本人頭條號「知子先生」發布的文章全部遭人轉載但卻無註明原作及出處。感謝轉載樂見《道德經》的廣泛傳播,若轉載者能從善如流,加上原作及出處,本人將更感欣慰!畢竟轉載者無法答疑解惑,望知悉!
  • 什麼是「大道無形」?既然無形,那要怎樣才能修道?
    有的人可能是看到本文章的標題進來的,覺得一個「零基礎」的人,怎麼可能看得懂「大道無形」,意思是說,單就「大道無形」這四個字來說,它的標準就就已經很高了。其實,這是因為你的思想境界比較高。真正的修行境界,往往越高的,其實越低。有時候,往往越低的,它的境界卻越高。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德在道德經第38章 開篇裡講得很清楚,分為上德和下德,也就是有德和無德,而且整部道德經用大部分篇幅來闡述德。而道經,也就是前37章卻把道講得恍恍惚惚讓人捉摸不透,並且用到了無,有,始,母,常,大,一,天,地,水,自然等一系列字詞來試圖說明什麼是道,可見老子行文表意之艱難。讀了無數遍的道德經,我覺得要想真正理解老子所說的道,首先要明白老子這本書是寫給那些人看得?他寫道德經的目的是什麼?
  • 道德經第40章:人生總是事與願違?遭遇中年危機,該怎樣擺脫?
    大家好,我是雅風,不知不覺,道德經我們已經講了一半了,不少網友在評論區或私信我都說視頻更新的太慢了,說真的創作不易呀,因為站在講臺上既要對得起觀眾,也要對得起自己,更要對得起老子,對得起道德經。言歸正傳,在道德經接近一半的篇幅時,老子在第40章對前面的內容做了一個總結,同時也是對下半部分內容的一個引領。我們看一下原文: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一章只有短短的兩句話,但是這兩句話的分量卻很重,如果說道德經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全書的序言和總綱,那本章就可以說是整部道德經的總結和概括。
  • 《道德經》:開悟者的人生是什麼樣?如何開悟?
    換言之,與大道同在、同行,同頻率。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語出老子《道德經》什麼意思?——(道體),你可以看它,卻什麼也看不見,可以稱之為「夷」;如果聽它,什麼也聽不到,稱它為「希」;用身體感官去觸摸抓取,摸不到也抓不著,稱它為「微」。
  • 道德經第42章:為什麼和氣能生財?為什麼強梁者不得好死?
    我們知道,道德經第40章是老子對全書前半部分內容做的一個總結,在第41章中,老子對道的運行規律、也就是「反者道之動」進行了展開論述,並在最後提出了只有道,才能輔助萬物並成就萬物的觀點,所以接下來的第42章,老子就對道生萬物展開論述,並提出了一個中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和。
  • 《道德經》問答14章-用實例分析帛書甲本、乙本、王弼本的差異
    《道德經》十四章中,王弼本多處關鍵字與帛書本有異,且帛書乙本亦數處異於甲本。何本為準?三本的差異在哪裡?本文以帛書甲本為標準本,用實例對三本加以分析。現將王弼本十四章抄錄於下以備對照: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 讀懂《道德經》第8章,領悟「水之美」,做個有道之人
    《道德經》開篇便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正的大道,不是能夠用語言精確形容的,就如莊子所說:言語是用來傳告思想的,領會了意思就忘掉了言語。道不特指某一具體事物,但道無處不在。我們雖然不能用語言來定義「道」,但是可以用某些生動形象的事物來形容道。
  • 道德經第43章:學校與家長矛盾的根源在哪裡?探尋家長退群的原因
    我們在學習道德經的序言部分時講過:老子道論的核心就是柔弱兩個字,柔弱是道的實現方式,在5000字的道德經中,柔弱一共出現了11次之多,而柔弱表現在行為上就是無為,所以說老子德論的核心就是無為。無為這兩個字聯合起來在道德經裡出現了12次之多,無為的無字,在道德經裡出現了102次,然而在這一章中,老子把柔弱和無為一併提出,充分說明了柔弱是無為的理論依據,而無為則是柔弱的表現形式。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穿行並駕馭天下最堅硬的東西。無形的東西可以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
  • 道德經第十六章:順其自然才是王道,持守虛靜才能讓人參悟天機
    在道德經的第14章,老子給我們描述了大道的形象和規律,緊接著第15章又描述了體悟了大道的人所普遍具有的特徵;那麼,為什麼這些人能夠體悟大道,並與大道融為一體呢?在接下來的第16章和17章,老子便為我們揭示了體道者為什麼會是那樣的狀態,以及體道者是如何達到那種狀態而最終實現內聖外王的。
  • 道德經第10章下:企業家和超級富豪都要先明白老子的內聖外王之道
    內聖外王,肯定是要先談治國之道。所謂治國就是治民,要治民必先愛民!道德經第2章和第3章都提到了:聖人之治,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5章又提到了聖人不刻意標榜仁愛之心,付出而不求百姓回報。我們講聖人不標榜仁愛,但並不是沒有仁愛,何為仁?給予而不標榜則為仁;何為愛?付出而不求回報則為愛。
  • 道德經第41章:為什麼你的財富被收割?地位被顛覆?階層難以改變
    道德經第40章是老子對全書前半部分內容做的一個總結,總結的同時也是對後半部分內容的一個引領。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文字不多,卻概括了道和德的精髓以及作用。當然僅僅概括說明是遠遠不夠的,不足以讓人們深入地理解,所以接下來的三個章節,老子對反,弱和生分別展開論述,以此幫助人們正確理解並領悟道德學說的精髓。
  • 古詩《道德經》中,大道無形,上善若水,老子之道,玄之又玄
    《道德經》是春秋戰國時期老子所著作的,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古代當時的很重要的道德哲理的來源。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原文的上篇《德經》、下篇《道經》。
  •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240個道德經裡的男孩名,個個禪意無限
    銳之出處:揣而銳之,不可長保-第九章-道德經「銳之」選自《道經》,這句話有鋒芒畢露的意思,告訴我們要懂得隱藏自己的鋒芒。諸葛亮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懷有才德的人要有一顆淡泊寧靜的心,這樣才能保持心智的明亮,才能抓住機遇,展露鋒芒。
  • 知子先生釋義:《道德經》第一、二、三章
    「無」似乎同於大道,無形無狀,由「無」生出「有」;而「有」或「一」是一種鴻蒙虛漠之氣,混沌未分,同樣不可見,「其輕清上浮者為陽成天,重濁下凝者為陰構地。」故此兩者同為玄妙之物。但是你只有理解了這兩者,才能理解天地萬物誕生秩序和運行法則。正所謂不明此道,不悟其妙;不入此門,焉得其道!知子先生淺評:大道乃玄妙幽遠之物,非人人得而見之,常人豈「可道」乎?
  • 《道德經》:做事成功的捷徑,是簡單的「遵循」
    《道德經》說:大道在人間,遵循古人留下的「道」,做事才能事半功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經》開篇第一句就說:可以用語言表達出來的道,都不是真正的大道;能夠用語言說出來的名,都不是真正的名。
  • 道德經第39章:君王為何自稱寡人?到底是尊稱還是賤稱?
    大家好,我是雅風,在第38章,老子把德做了分類,讓我們了解了上德和下德在思想境界和行為方式上的不同,同時藉助華和實、薄和厚這兩對相反相成的概念,論述了有德者樸實敦厚的品質;在第39章,老子繼續講德,先是給我們列舉了有德的事物所表現的狀態,然後通過貴賤和高下這兩對概念,引出了統治者要謙卑處下,以民為本,才能使天下安定的政治主張。
  •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真正的得道者,看上去並不是十全十美的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lèi),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miǎn)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