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雅風。
通過前面一共13章的學習,我相信很多朋友已經對道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當然也會有一些朋友可能越聽越糊塗,就像我們學開車一樣,剛上車的幾天很有感覺,覺得開車有什麼難學的?很簡單呀。但是學了一段時間之後,好像是又退步了一樣,完全找不到感覺,其實這就叫瓶頸期,我們接觸任何事情都會有一個瓶頸期,一旦突破這個瓶頸期,就會豁然開朗。學道德經也不例外,一些人可能就會問老子了,您講了這麼多,道到底是個什麼樣子?還是不清楚呀。
於是老子就在第14章給我們做了一個總結,他說:視而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mǐn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這一章,老子在著力描繪神秘莫測的「道」,但是由於道可道,非常道,因此老子只能是提出道的形象和規律,以此幫助我們領悟大道。在這裡,老子提出了5個概念:夷、希、微、惚恍、道紀。首先老子藉助夷、希、微來說明道是沒有具體形象的,並不能靠我們的感官來感知,只能靠心去領悟,在惚恍之間去認識道的存在;最後引出道紀,說明道存在於萬物之中,是萬事萬物運動變化的規律。
我們先來解釋一下老子所說的夷、希、微。河上公注本說:無色曰夷,無聲曰希,無形曰微。
夷,從大從弓,本義是用武力平定,後來引申為平坦,有個詞叫「夷為平地」很形象地說明了這兩個意思;老子在第53章中說:大道甚夷,也是說大道是很平坦的意思。那為什麼用「夷」來給視而不見命名呢?眼前一片平地,確實存在但卻什麼東西也看不見。大家知道,我們的眼睛是感光器官,眼睛所能看到的東西都是光所呈現的色象,物體把不同波長的光反射到我們眼睛裡,我們才能看到這個物體的顏色,不同的顏色只是不同波長的光波而己。
為什麼我們看不到鏡子的顏色?因為平滑的東西不吸收任何光波,它把照在上面的光全都平行反射出去了,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鏡面反射,表面平滑的物體,容易形成光的鏡面反射,形成刺目的強光,反而看不清楚物體。通常情況下可以辨別的物體顏色,是由於光在不平滑的物體表面進行漫反射的緣故。可見老子用夷來代表無色,是很有道理的。
我們耳朵所聽不到的,就是希,希從爻從巾,本義是指做刺繡,刺繡的針線是又細又小,引申為細小,細微的意思,聲音遙遠而細微,我們自然會聽不到,那就是無聲,所以說聽之不聞名曰希,也是十分恰當的。我們的手能觸摸到卻沒有感覺的東西,就叫做微。微是微小的意思,我們的手只能感觸到相對大而有形的東西,太小的東西沒有形狀,因此我們是無法感觸到的。所以老子用微來代表無形,也很容易理解。
綜上所述,這個神秘莫測的「道」,無色、無聲、無形,就像空氣一樣,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但你卻不能說不存在,不但客觀存在,而且很重要,沒有還不行。所以無論是夷,希、還是微,都是無法用我們的感官去感覺得到的,自然也不是我們用語言和邏輯能夠判斷和分析的。因此不僅無法查問和追究,而且也是無法割裂的,因為它本來就是渾然一體的。我們也不妨稱它為一。在它的上面並不顯得光潔明亮,在它的下面也沒有任何陰暗和昏昧,但是它卻生生不息,繩繩min不絕,其妙處實在是不可名狀的,繩mǐn繩,在這裡不能讀繩,要讀min(形容無頭無緒、連綿不絕的樣子)。當你覺得它存在的時候,它卻又回歸到那本來的無法感知的狀態中去了。
然而我們會問,既然「道」是客觀存在的,總還是會有一些屬性可以讓我們感知的啊。然而老子卻說道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也就是說,你覺得它有,它卻是無;你覺得它無,但它卻又有。只是你根本無法用正常的感官去感知它,也無法用普通的概念來說明它,所以只好把它稱作「惚恍」。在第21章中,老子也寫到「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從勿從心,是指心裡不明白,渾渾噩噩的感覺;恍,從光從心,是指一道光衝破黑暗,心裡頓時就明白了,有個詞叫「恍然大悟」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我們常把若有若無,似乎明白又似乎不明白的狀態稱做恍惚或者惚恍,老子覺得只能用這樣的 感覺狀態 來形容那個難以說明的大道。因為我們人類的認識總要落實到一個概念才行,所以就把這個大道的屬性說成是沒有具體形狀的形狀,沒有具體實物的形象。當然,也只有惚恍這個詞能夠做到這一點了。因為道就隱藏在萬事萬物當中,因此在惚與恍之間,我們會看到一種或多種形象,但當我們想去迎接它的時候,卻看不見它的前頭;當我們想跟隨它的時候,卻又看不見它的後頭。
老子在第25章中也寫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可以說道是無始無終的,或者說是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它創造了時間,卻又超越了時間;它創造了空間,卻又超越了空間。我們的這個宇宙就是它的傑作,它既在宇宙中,又在宇宙外,像一隻無形的手在指導著宇宙的運行變化!因此,能夠把握住這個恆常永存的大道,不僅能駕馭當今的萬事萬物;還能夠認識到宇宙的根本和萬物的起源,那就是真正地掌握了大道的規律,與大道融為一體了。
「道紀」就是大道的綱紀和規律。我們要研究道,並不是要認識它的顏色、聲音、和形狀,而是要認識它的規律。只有掌握道的規律才會對我們的行為處世有所幫助,這也是我們研習大道的意義所在。
最後,我們再熟悉一遍本章的譯文:
看它看不見顏色,稱之為「夷」;聽它聽不到聲音,稱之為「希」;摸它摸不著形狀,稱之為「微」。這三個屬性無從追究和查問,它們原本就是渾然一體的。它的上面既不顯得光潔明亮;它的下面也不顯得陰暗昏昧,無頭無緒、延綿不絕卻又不可名狀,一切變化都又回復到無法感知的狀態。這就是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實物的形象,這就是「惚恍」。想迎接它,看不見它的前頭,想跟隨它,也看不見它的後頭。把握著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實存在的具體事物。能認識、了解宇宙的初始,這就叫做認識「道」的規律。
好,第十四章我們就分享到這裡,這裡是雅風國學,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敬請關注,評論和轉發,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