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41章下:不要糾結成功來得太晚,因為大器晚成,大象無形

2020-12-22 雅風國學

大家好,我是雅風,上一期我們講了不同境界的士人對道的不同態度以及道本身所表現出的相反相成的狀態,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41章。

前面講了「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說明了在世俗人眼裡,道會常常表現出相反的狀態,而德也是一樣,老子接下來的三句是講德,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這裡老子提到了上德,廣德,建德三個概念,上德我們之前講過,上德不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無私無我,外表卻看不出來有德的狀態稱之為上德;上德若谷,谷是指山谷,這裡以山谷來比喻上德虛空的境界。

老子在第15章中說「曠 兮 其 若 谷 」虛懷若谷一詞就是由此而來,上德虛空,無為,柔弱,謙讓,謙虛,處下,能包容一切,所以謂之「上德」,而上德常常表現出來的狀態卻是謙虛,處下,就好像低下山谷一樣,那麼廣德和建德怎麼解讀呢,有的學者解釋說是廣大的德性,剛健的德性,這樣也有一定道理,但是廣大能說得通,剛健卻總覺有些牽強;本章前面說到建言,後面又說到建德,很明顯,建就是動詞,並不通假剛健的健,所以如何解釋建德我一直沒有想通,直到我看到第67章中的內容,才茅塞頓開。

第67章中老子說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這三寶讓我聯想到本章說的三種德,正所謂「弱者道之用」柔弱處下才是道的表現形式。不敢為天下先,實際上就是無為,謙讓、謙虛,處下的意思。

所以說老子說的三寶正是這裡的三德,高尚的德表現為謙虛謙讓,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把自己的利益處下,所以說上德若谷;廣大的德表現為對己節儉,對人給予,儉故能廣,然而無論節儉再多、給予再多仍然覺得給予的不夠,所以說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是最難理解的一句,建立德性,從身邊人做起,我們通常說一個人缺德,大多是因為他傷害到了身邊的人。因此,福澤身邊的人,對身邊的人慈善,仁愛是建德的第一步,慈故能勇,沒有仁慈之心是不可能建立德性的。

什麼是仁慈?付出而不標榜謂之仁,行善而不求回報謂之慈。行善,付出就像偷盜一樣不想別人知道,偷偷摸摸地行善,不留姓名,不求回報,這才是在積陰德呀,所以說建德若偷。綜上所述,建德、廣德和上德對應老子的三寶「仁慈、節儉和謙讓」。

接下來老子又說:質真若渝;大白若辱;真,通貞,郭店楚簡中就是這個貞潔的貞;渝,《說文解字》中解釋為水變汙濁,引申義指不好的改變,如「矢志不渝,忠貞不渝;就是指不改變的意思,質真若渝,意思是純潔的品質有時候看起來好像變得汙濁了,這一句其實和大白若辱意思差不多,白,本意指的是潔白,引申義是昭彰,榮耀。

老子在第28章中說:知其白,守其黑,意思就是身處潔白和榮耀,卻甘願居於汙濁和屈辱。所以說,質真若渝;大白若辱並不難理解;這都是反者道之動地體現。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再純潔的品質也會有瑕疵,再高尚的榮耀,也有與之相對應的屈辱。貞和汙,榮和辱都是相對的,能夠知貞守汙,知榮守辱,才是真正的大德呀。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四句沿用到現在都已經是成語了,所以說並不難理解。隅,是指角落,大方無隅,是說最大的方正,是沒有稜角的;喻義指寬宏大度的人心中沒有陰暗的角落。方大到一定程度,有角也顯現不出來了,等於就是接近於圓了,所以後來,大方一詞也指圓融,說一個人大方,就是為人處世不小氣,而大方無隅,也就有了新的寓意,表示寬宏大度的人心中沒有陰暗的角落,外表也自然圓融大氣。

大器晚成,樸散則為器,萬物皆由道所生發,而最大的器物或者功用最強的器物則需要長時間的發展和磨練才能形成,這是道的常規,而人是萬物之靈長,所以後來大器晚成這句話也用來比喻能擔當重任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學習和鍛鍊,所以成就會比較晚。

大音希聲;最大最美的聲音乃是無聲之音;我們今天說聲音基本上是一個詞,但是在古代,聲和音是不同含義的兩個詞,聲產生於發音器振動之時,可以在發音器振動的時候聽到它;音產生於發音器閉合之後,可以在發音器官閉合後仍能感覺到它,音是由聲而來,聲是由音而止,所以老子說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這是因為我們人類所聽到的聲音實際上是一種振動波,然而,無論是決定聲調高低的波的頻率,還是決定響度大小的波的振幅,都有一定的範圍,超過這個範圍我們人類是聽不到的,比如說有些聲音如超聲波和次聲波,像狗呀,蝙蝠呀等一些動物能聽到,而人類卻聽不到;當然,我想老子在這裡說大音希聲並不是指的聲波,老子應該有兩重意思,其一,有的時候,可能無聲勝有聲,大道無聲無為,聖人效仿,行不言之教,可能要比言語說教更有效;就好比父母教育孩子,一味的嘮叨或吵罵可能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和叛逆,倒不如以身作則,慢慢引導和啟發更加有效;其二,老子經常用音和言代指統治者的政令,在農耕社會,好的政令不用多,可能簡單的道德和規範遠比繁苛的政令和刑罰要更加有效。當然,現在的大音希聲還有另一種含義,就是指有分量的話語不在多而在精。

我們再看大象無形;最大的形象是沒有形狀的。這裡的大象實際上就是指大道的形象,大道無形,大道存在於天地之中,天之大,無形無象,地之廣,無邊無垠,風之細,無孔不入水之柔,隨形就物。所以說真正大的形象反而都是無形之象。總結這四句話,實際上是代指道的幾個屬性:大方是指道的胸懷,大器是指道的功用,大音是指道的聲音,大象是指道的形象。道雖然無聲無形,難以感知和捉摸,但道的胸懷是寬廣的,功用也是無窮的,老子用簡單幾句話就寫出了"道"的至高至極的境界。

然後老子畫龍點睛的總結說,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貸,施與、給予,引申為幫助、資助的意思。和我們現在常說的貸款的貸意思差不多,只不過貸款有利息,而且要按時還款;而大道對萬物的資助則是不求回報的。這句話可以翻譯為:大道幽隱、無聲無形,甚至沒有名稱。但卻只有「道」,才能輔助萬物並成就萬物。

第25章中,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寂兮就是無聲,寥兮就是無形,所以說道是幽隱的;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強把它叫做「道」,然而就是這個無聲無形、卻具有至高境界和功用的道才使得萬物善始善終,而萬物自始至終也離不開道。天地萬物生長在大道之中,所以大道能夠使得天地萬物自然運行,從而成就萬物的德性。同理,真正體悟到了大道而具有德性的人,也會像大道大德一樣,雖然難以被世人理解,甚至常常被世人誤解,但卻能夠帶領人們走上真正光明而平坦的大道。

這一章比較複雜,所以我們是分兩期進行解讀,由於本章包含很多成語,而且排比句較多,文學性極強,所以我們最後再朗讀一遍原文,加深一下印象: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好,第41章我們就分享到這裡,這裡是雅風國學,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敬請關注,評論和轉發,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悟畫道德經——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第四十一章 大器晚成 原典上士聞道文字只是相,道德經只是船,最終的目的是過河,對於不想過河的人來說,這船是沒用的,對於已經過了河的人,這船就是給後人的路標,最困難的是在河中間的人,上了船了,但還沒有到對岸,他們該怎麼辦那?本章「建言有之」後面連著十三句話就是說給船上之人的。明道若昧——機智全無,欲說還休。
  • 老子《道德經》洩露的3條「天機」,只有11個字,但讓人醍醐灌頂
    但是,「道」就存在那裡,不會因為時間的變化以及歲月推移而發生變化,就像《易經》中所講的「天行健、地勢坤」一樣。《道德經》第25章談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見,人類的道理大都是遵循天道之道、自然之法。
  •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老子的《道德經》道出了成功的真諦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這兩句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呢?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至大的空間就沒有角落,很大的器具成形就比較慢,現在「大器晚成」已經變成了一個成語,用來比喻能擔當重任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鍛鍊,所以成就較晚。
  • 初解道德經41——老子說的到底是大器晚成,還是大器免成?
    你相信大器晚成嗎?我認為,這世界上沒有大器晚成,只有大器免成。一味的努力並不能成大器,只有順應本性的發展,行事自然,方能成大器!為何這樣說?我們來看下「大器晚成」出處篇: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 哪些日常用語出自《道德經》?
    而當我們研讀老子的《道德經》時也會發現,同樣有相當多的日常用詞和成語出自《道德經》。 一、天長地久 出自《道德經》第七章原文:「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二、受寵若驚 出自《道德經》第十三章原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 道德經第41章:為什麼你的財富被收割?地位被顛覆?階層難以改變
    道德經第40章是老子對全書前半部分內容做的一個總結,總結的同時也是對後半部分內容的一個引領。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文字不多,卻概括了道和德的精髓以及作用。當然僅僅概括說明是遠遠不夠的,不足以讓人們深入地理解,所以接下來的三個章節,老子對反,弱和生分別展開論述,以此幫助人們正確理解並領悟道德學說的精髓。
  • 《道德經》:有的東西好把握,掌握無形的東西,才是王道!
    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梁武帝時的禪宗先驅傅大士一首禪詩說:「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物不可以倒流,但象可以倒流,大象則可以逆轉。故前文說「可名為小,可名為大」,小大可以逆轉,河水可以倒流。老子顯然是在用禪的意境說法。
  • 老子《道德經》中洩露3條「天機」,只有11個字,卻讓人醍醐灌頂
    大象無形意思是真正厲害的事物往往是那樣無形的存在,就像我們能夠看到有形的東西,但像風、信仰等無形的東西,卻是比這些有形的更加有價值。現在很多人都把自身的精力都放在了物質上,反而忽略了精神文化的需求,這樣的人即便取得了一時的成功,也無法走得更長遠。而那些注重精神價值和文明的人,相比於前者,在人生的格局和眼界上層次更高,自然走得也會更遠,更穩。
  • 《道德經》中的「大音希聲」,是什麼含義?需要從四個方面解讀
    導語:老子在《道德經》的第四十一章,提出是:「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這段話中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成為千百年來,大家爭論比較多的話題,見仁見智,莫衷一是。
  • 老子道德經中的常用成語
    出處:《道德經》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功成不處成功以後而不以為是自己的功勞。出處:《道德經》第七十七章:「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3、功成不居任其自然存在,不佔為己有。
  • 老子《道德經》的「大象」像什麼?
    如果我們用現代漢語的意思去解讀老子的《道德經》會怎樣?會讓人感覺老子思想深奧難懂,不但無法體悟老子的思想內涵,甚至會讓人產生困惑。老子的「道」,一旦用現代字詞含義去理解的話,那麼很快就會偏離道義。所以,我們必須回歸自然,回到禮崩樂壞之前的環境中去體會老子的「道」,才能找到對我們有用的「道」,否則,我們從老子對大道的抽象描述中難以明白「大象」為何物,更不會找到大道在哪了。那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五章的內容吧。
  • 文化之母《道德經》,這50個常用成語全部出自它!
    出處:《道德經》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功成不處 成功以後而不以為是自己的功勞。 出處:《道德經》第七十七章:「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 吳永龍重讀老子道德經第41章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逐句講解: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上士聽聞了道,勤奮去踐行它。士,倒放的幹,護衛侯王的侍衛。士以輔佐侯王,管理國家為志向,文以安邦,武以定國。
  • 《道德經》中這些你熟悉卻不真正理解的成語
    三、和光同塵《道德經》第56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這是道教中常用的一個成語。和光同塵,就是要含斂光耀,混同塵世,不要標新立異,不要過分張揚自己的特殊之處,融入社會,融入周圍的環境。要不在前也不在後,這樣就能遠離紛爭和恥辱。
  • 道德經中最勵志的句子
    7、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老子《道德經》8、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9、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老子《道德經》10、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老子《道德經》15、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1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 【萬物興書齋】王忠敏書法作品鑑賞《大器晚成》
    作品:【大器晚成】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而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善成。
  • 《道德經》:人,為什麼不能太出眾?老子6個字做出了最好的回答
    它的哲學性,指導性非常的高,西方哲學家研究的終極問題,你都能在《道德經》裡面找到,並且作出了中國式的解答,凝聚著中國智慧,實力不容小覷。通觀全篇,大老劉認為,老子思想的內核就在於全書從頭到尾貫徹一個思想方法,這就是在第一章所論述的辯證方法。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成功三要素:勤奮、堅持加心態。 3、和光同塵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56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成語含義】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平和處世方法。
  • 老子獨創十五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成功三要素:勤奮、堅持加心態。 3、和光同塵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56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成語含義】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平和處世方法。
  • 《道德經》中這3個成語,說透了天道,地道和人道的秘密!
    1/自知之明老子《道德經》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意是說,善於了解別人的人是明智的,善於了解自己的人才是最智慧的。2、大器晚成老子《道德經》說:「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大意是說,最方正的卻沒有稜角;最貴重的器物總是最後製成;最洪亮的聲音卻聽來無聲;最巨大的形象卻看來不見;「道」精深而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