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1句話,很多人當作笑話,其實卻是人生致勝大道

2020-12-22 旭日達達

《道德經》中的每個字,每句話,都充滿了智慧,隨便拿出一個字,一句話,都值得玩味,領悟,悟透了,對增加我們的智慧大有裨益。例如,關於為人處世,有一句話,非常簡潔地表明了觀點。懂得這句話的人把它牢記在心,成為一個很智慧的人,為人處世,吉祥如意,不懂的人卻認為是個笑話,人生磕磕拌拌。

「競爭」已經根植現代人的意識中,做人要競爭,爭誰的言語犀利,爭誰做的事漂亮,爭誰的財富豐盈,因為通過競爭,才能突出一個人,比別人強了,才會覺得臉上有面子,才會充滿自豪感和成就感。企業與企業之間,同樣存在著競爭,市場這塊蛋糕就那麼大,你多佔了,對方必然少佔,為了能夠多佔一點,花樣百出,便出現了「後浪推前浪,前浪拍死沙灘上」的現象,這種現象循環往復,似乎沒有終結的時候。

一群人在一起侃大山,你說話的聲音高了,我為了突出自己,聲音一定要蓋過你,因為聲音高低的問題,會爭吵得面紅耳赤,甚至大打出手,雙方因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兩個做毛巾的企業,一個宣傳到位,銷售量比另一家企業高,另一家企業一定增加更多的廣告投入,以求銷售量超出對方,為了在銷售量上擊敗對方,甚至降低質量,以求在價格上佔有優勢,雙方鬥智鬥勇,爭得你死我活,結果卻是自己的形象搞壞了,被市場拋棄了,誰都活不成。

這樣的競爭實質是最愚昧的競爭,是為了戰勝對手,不惜傷害自己的競爭,是很愚蠢的。那麼,有沒有一種高明的競爭,不傷害自己,卻能戰勝對手的「競爭」方法呢?

《道德經》給出了肯定的答案。它說: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現代漢語解釋的意思是:因為他不和任何人相爭,所以天下就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有人或許會反詰,你不爭,你是個老實人,別人卻來和你相爭,你同樣會一敗塗地。這樣反詰的人其實是不懂《道德經》,《道德經》的思想基礎是遵循規律,自我發展,在規律的基礎上自強不息,它的所有觀點,都貫穿著這種思想。

所以,不斷的突破自我,不斷地戰勝自我,自己和自己競爭,天下的人就沒有人能和你相爭,才是「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正解。

另外,「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還包含著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那種想通過淺層次競爭擊敗對手的人,都是發現了對方身上存在的漏洞,猛力一擊,戰勝對方;而不斷的和自己競爭的人,他們會有漏洞讓想和他們競爭的人看到嗎?正如兩個拳擊手搏鬥,一個渾身上下沒有破綻,而另一個卻破綻百出,搏擊的結果誰勝誰敗,不言而喻。

牢牢記住「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句話,把它融化到自己的言行中,不斷的和自己爭,才是人生致勝之大道,王道。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世界文化名著總銷量除了《聖經》以外就是《道德經》

在中國,《論語》比《道德經》影響大;在國外,《道德經》比《論語》影響大;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各國經典名著中,《道德經》是被翻譯成最多種語言、發行量最大的傳世經典。

白巖松說,一生中影響他的有四本書,而其中的《道德經》他自己稱之為生命之書。

老子著作《道德經》,完全出於對自己感官和直覺的深度體驗。他對一系列難題,建立了豐富的反應模型,是我們對環境做出創造性反映和有效應對的豐富導航圖。

司馬談(西漢史學家司馬遷之父)在《論六家要旨》中說:「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陽之大順,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魯迅先生曾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五千言精簡洗鍊,意蘊豐富,深藏哲理與妙趣。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字字珠璣、句句精闢,任何一句都可作為至理格言和座右銘。

老子充滿智慧,語言風趣,是中國最早的哲學家。這個版本的《道德經》也是如此,這是翻譯得最接近原版意思的道德經了,因為文言文實在是晦澀難懂!

文字妙趣橫生,裡面還有讓人哈哈大笑的故事,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乏味。

豐富的彩圖,家長讀的時候,孩子也可以看,讓孩子接受國學文化的薰陶。

一本收藏版的道德經只需要69元,也就是兩包煙錢,卻能讓你學到人生的大智慧!

請上座↓

相關焦點

  • 《道德經》說透人生智慧的7句話,讓你一生受用不盡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 真正想要修道的人,你就要懂得《道德經》中的這句話,受益匪淺!
    後來我告訴他們,在許多修道的古書中,《道德經》就是一部讓人如何修道的經典。有人雖然知道,但是直言「看不懂」。也有的乾脆就不懂得,為什麼《道德經》是一部修道的書。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除了「無為」能與修道沾點邊之外,裡面的很多內容,都是如何為人處世,如何讓人修煉自身的智慧,用以平息外在的紛爭。
  • 《道德經》中經典的「3句話」,道出了人生真諦,令人佩服!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老子五千文》。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呂覺 不二篇》漢高誘注釋老子去國西遊,函谷關尹喜請為著《上至經》五千言,即此書。《道德經》全書不過五千餘字,其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
  • 《道德經》裡有十句話,讀懂了就悟透了人生
    《道德經》五千言,洋洋灑灑,信手拈來,道的真義,答案自在其中。它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長期影響了人們的思想和生活,老子通過對世態人情的深徹洞察和深刻思索,點點滴滴積綻成了關於人性修養、處世哲學、治國之道軍事哲學、養生之道等的智慧之學。據聯合國統計《道德經》己翻譯成70餘種文字,傳播到120多個國家。
  • 人到中年不見起色,默念道德經這3句話,助你度過難關,迎來福報
    當我們遇到人生不順時,應該如何所作所為,才能將"禍事可以變成福氣",早日走出困境呢?在流傳上千年,被無數偉人讀過的《道德經》裡也希望大家在人走不順時,默念幾遍以下這3句話,然後好運氣自然來!人到中年不見起色,默念道德經這3句話,助你度過難關,迎來福報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其實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說話溝通的重要性。不得不說很多成功的人士在和別人交流的時候更多的是在傾聽,而不會隨意發表自己的意見,他們始終都會遵循著沉默是金人生準則。
  • 老子《道德經》:不如意的時候,謹記「3句話」,助你反敗為勝!
    老子《道德經》:不如意的時候,謹記「3句話」,助你反敗為勝!人生,有起有落,有順境必然有逆境,有高峰必然有低谷。不論貧富貴賤,誰都有感覺失落與迷茫的時候,誰都有在思想上跌入低谷的時候。所以說,人生低谷時,最需要修心,而我們多讀幾遍《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便會馬上豁然開朗。當你感覺迷茫時,也不妨熟讀幾遍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
  • 老子的《道德經》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被誤讀千年
    是人們關於《道德經》中最熟悉的一句話了吧。這本寫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書,是中國哲學的一大代表,很多人都說中國沒有哲學。但事實恰恰相反,今天我們就以老子的《道德經》的角度講解中國哲學的知識。1、老子與《道德經》老子本名叫做李耳,出生在春秋時期,據說是孔子的老師,他是古代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開始了樸素唯物主義的想法,用儒道釋構成了中國傳統的哲學。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什麼是人,什麼是人性?道德經用10句話,做出了最好的回答
    雖然自古以來這句話一直飽受爭議,有人說這是老子指出人性的自私,有人說這是在告訴你做人依人的天性行事不然天地都要毀滅你。但其實,這種理解都是片面的,老子對它的解讀,其實一直被誤解,這句話真正的含義其實是指:人做任何事都要為自己。即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做自己。
  • 道德經:大道至簡,悟在天成,世界上最不簡單的,是學會了簡單
    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這句話源自於老子的《道德經》也是大學學者對道德經的思想內涵的概括,意思是說:「萬物最開始的時候,一切都是最簡單的,經過演化後變得複雜。」簡單到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簡單是人生的一種覺悟,也是人生最舒服的狀態。世界的形態其實不是存在於世界,而是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其實是一件很簡單,沒有很多人想的那麼複雜。
  • 《道德經》:人生的最完美境界,就是「大成若缺」!
    也就是說,真正想要達到完美的狀態,需要去契合大道。當你真正懂得了大道的規則,與大道渾然一體的時候,你就是最完美的人。因為《道德經》講述的是讓人如何做人,如何修道的書,所以,你站在什麼角度看它,就決定了它對你在哪方面起作用。今天就站在修道的角度,與大家分享《道德經》中的四個字:大成若缺。
  • 當你處在人生低谷時,默念《道德經》這3句話,助你擺脫困境
    老子的《道德經》是一本智慧書,上到萬物起源,下到為人處世,老子對這些問題的本源都想的非常通透。很多人都說《道德經》雖只有洋洋五千字,卻深奧如大海。這就是道德經的高深玄妙之處:微言大義,精真窈冥。其大無外,無所不包而精微精妙;其小無內,無所不備而妙訣妙用!
  • 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可以讓人成熟,「勝讀十年書」
    看那些走在時代前列的人,例如電商教父馬雲、美團創始人王興等,他們能比一般人看得長遠就是認知的作用。所以說,在這個時代,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本質上也是認知層次的競爭,我們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而老子的《道德經》中這3句話就能讓我們瞬間成熟,提高我們的認知水平,勝讀十年書。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老子寫道德經的本意又是什麼呢?今天我就鬥膽來聊一下,我對老子所說的道的理解。很多朋友都知道,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分別為道經和德經。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是道經,主要講道論;第三十八章到第八十一章是德經,主要講德論。
  • 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可以讓你瞬間成熟,勝讀十年書
    認知層面越低的人,越是固執、偏見,他們限於認知漏鬥的底部,很難聽到或聽懂認知層次高的人在說什麼,也看不到上層的風景。所以說,在這個時代裡面,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本質上也是認知層次的競爭,我們也需要不斷提高認知水平。比如說,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可以讓我們瞬間成熟,提高我們的認知水平,勝讀十年書,值得一讀再讀,我們越早知道越好。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
  • 《道德經》中的智慧:越是大道,越是簡單;看似無用,實則有大用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相信大部分人都聽過這句話,就是出自《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在現在這個浮躁的年代,這句話依然適用,好像很少有人會把心思放在一個無用的事情上面。但正如老子所說,其實我們現在做的一切,都是由這些無形的東西在起著主導的、根本性、決定性的作用。
  • 《道德經》:一個人,一旦領悟這3句話,人生就會越來越順
    於是,博大精深、蘊含宇宙奧秘的中國古代哲學,便成了炙手可熱的 " 人生導師 "。《道德經》相傳為老子所著,其中最經典的3句話更是蘊含了中國式的生存智慧,領悟透了並在實踐中踐行的話,受益終身!做人要有水的精神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 白巖松:再困難,都不要忘記《道德經》裡這句話,風再大,終會停
    白巖松是央視著名的主持人,在主持界的地位和口碑都很好,也許很多人都看到白巖松的功成名就,但其實白巖松也曾患過抑鬱症,承受著不為人知的痛苦,甚至和妻子交流都只能用紙條傳文字。後來通過家人的關懷和讀書,他才走出了陰霾。他當時主要讀的就是《曾國藩全書》和《道德經》。
  • 《道德經》中的道和德分別是什麼意思
    其實,通俗的來說,道就是「道路」,人有人的道路,動物有動物的道路,日月星辰有日月星辰的道路,生是道路,死也是道路……這一切,無論是否被人類已知,或者未知,都在按照自己的「道」運轉、興衰,而這大部分是不被人所知的——因為人只是無盡「道」中的其中之一而已。有句話叫做「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其實放在天地大道來講是很有道理的。
  • 《道德經》中「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真正道理!
    老子《道德經》的智慧在於,書中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和名流大咖,下至黎民百姓和江湖之士,幾乎所有的人,都從《道德經》的智慧中,汲取了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人生方向。老子「無為而治」和「道論」來自於《道德經》第二章中的一句話,這句話是: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這句話解釋為現代文是: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
  • 《道德經》:人生所有對幸福的刻意追求,都會讓生活越來越糟糕
    《道德經》中說這樣一段話:「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也。」其中的「武」、「怒」、「與」所表達的都是一種激進的狀態,也是生活中很多人的常態。然而真正智慧的人是懂得配合自然之道、把握自然規律、善於用人、品行符合道德準則的人,只有做到這些,才能才能免除禍患,找到人生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