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舉世皆濁我獨清的孤獨

2020-12-23 滄月1986

諸位道友,大家好,今天我們接著學習,道德經第二十章,不好意思,這幾天沒有更新,前一講,老子講了如何治理國家,而這一講,他著重講了道之用,以及殺身成仁般的,啟發世人去實踐道,為什麼,不就是告訴我們,為人處世,修養自己,各位,不是讓我們看一看就完了,為人處世,就這四個字,乃老子一書,貫徹始終的終止,道德經,說一千道一萬,無非是讓我們明事理,知進退,懂大義,方可立於天地之間。

獨釣

接下來先來看一下原文,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這一章比較長,我把此章分為三個部分,以便理解,從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為第一部分,什麼意思呢!歡喜順從的應答和倔強的應答,有什麼不同?善與惡之間相差多少?兩個疑問,沒有給答案,但是答案大家已經有了吧!一念萬年,萬年一念,人心惟危,轉瞬之間,可那是普通人永遠達不到的高峰,一個美好的,一個醜惡的,也在一念之間,但是天壤之別。大家都所畏懼的,自己也不可不畏懼,這就是眾怒難犯。不可油鹽不進,驕狂不羈。

心如蓮花

接下來老子,又直言不諱的說,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什麼意思?著名學著任繼愈在《老子新譯》中說,「老子對當時許多現象看不慣,把眾人看得卑鄙庸俗,把自己看得比誰都高明。而在表面上卻故意說了些貶低自己的話,說自己低能、糊塗、沒有本領,其實是從反面抬高自己,貶低社會上的一般人。他在自我吹噓、自我欣賞。鄙人雖然人卑位微,但也不敢苟同,我認為這正是老子的獨到之處。廣大呀!從古老的而來,大家樂意不覺來來往往,如同享受祭司的美味,如同春天登上高臺,去欣賞美景。

花朵

老子說,我獨自淡泊,沒有什麼預兆,就像剛剛生下來的小孩,還沒有長大,雖然看上去疲倦,但是心無所住,大家都有富餘,而我好像啥也沒有!我的心無為愚笨,但是又混沌不分,普通人事事通明,我獨自昏昏沉沉。中間這一部分,老子是在標榜自己與眾不同,但是實無抬高自己,這就是屈原說的,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睡我獨醒。這就是站的高的人,看到下面的人,而不得已說之。

淡泊

他又接著說,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普通人認真洞察一切,而我純樸又無所作為,又廣闊如海,又如同迅風一樣不停的吹過,老百姓皆有本領,有作為,我就和他們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因為我實踐的是真正的道。滄月

相關焦點

  •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漁父》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 孤獨是什麼?陌生女孩回答我:孤獨是生無可戀
    聊著聊著,我就在想,這是不是就是長大後的孤獨。其實細細想來,我倒真的不知道孤獨是什麼,哪怕聽了無數次,在各種評論區吐槽了無數次,我依然不知道孤獨的含義。於是我問她:孤獨是什麼?我很想聽聽她的理解。可是手機那頭的她似乎也愣住了,兩分鐘後她告訴我:一個人在深夜的時候最孤獨,不過我知道生無可戀的感覺。沒有得到答案的我,只能自己思考,什麼是孤獨:一個人獨處是孤獨?雨夜打不到回家的車是孤獨?因為忘帶鑰匙而好幾個小時進不了家門是孤獨?這似乎只是一些轉瞬即逝的失落和挫敗感而已,孤獨,應該是一種更深沉的感覺才對。
  • 老子西出函谷關講述創業者最初的樣子
    李達源文老子西出函谷關可以用比喻的方式去解釋,比如不去參加一個沒有任何意義的聚會,或者不去與自己無關事情的任何人有任何接觸。但是要做到這樣是有難度的,老子西出函谷關就像講述創業者最初的樣子吧?眾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這句來自老子《道德經》中改編的話語無不詮釋著真實的意義究竟是何。這是老子另類的酒局詮釋,經常參加酒局的人除了東道主,其他人沒有什麼值得吹噓的,而只有少數人最後成為了東道主一樣的存在。酒局上的大部分人喝壞了身體,借興卻掏空了自己的口袋。人生本是一個酒局,保持本心的人最後就了解了這句老子西出函谷關講述創業者最初的樣子是什麼意思了。
  • 鄭智化:「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頑強的意志小時候的鄭智化患有小兒麻痺症,導致他無法站立,有一段時間,他感到孤獨絕望,甚至有自殺的念頭,他還寫了一封遺書《別哭,我最愛的人》。幸運的是,這一切都沒有發生,而鄭智化也在這之後康復了,依靠自己堅強的意志克服了身體上的障礙,最終讓世人看到了他。
  • 因為感受過了孤獨,所以才珍惜溫暖
    我是孤舟依舊有情,一個熱愛生活,熱愛文字,享受孤獨的人,希望我的文章可以引起你的共鳴。孤獨是什麼?對於這個問題,我想我們每個人應該都有著自己的答案,可能在有些人看來孤獨也許就是屈原的那種「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也可能是那一葉孤舟獨自漂泊在浩瀚無垠的大海的感覺。
  • 你感到孤獨嗎?看古人是怎樣描寫孤獨的,這30句話你不能不知道!
    孤獨作為人與生俱來的感情,千百年來在無數詩詞中體現。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中「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將詩人的孤獨蒼茫、壓抑悲憤描寫得淋漓盡致。孤獨感分許多情況:由景物帶來的孤獨,不被人理解的孤獨,才能不被人賞識的孤獨,心愛人不在身邊的孤獨感......
  • 南宋詩人的這首「失眠詩」,只有28字,卻寫出了孤獨的最高境界
    孤獨是人生的一種常態,與生俱來,無法迴避。有些孤獨是與三千塵俗格格不入,就像屈原,「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有些孤獨是天地之間,遺世獨立,就像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而有些孤獨,則是看透世事滄桑後,學會與自己好好相處,就像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 人,越優秀,越孤獨
    《瞧,這個人》這本書將會解決你的疑惑,告訴你怎樣做到舉世皆濁我獨清。本書是大哲學家尼採的自傳,書中並未過多的涉及他的生平,而是以自嘲的口吻講述了自身的哲學發展史。尼採是歷史上偉大的哲學家,是唯意志論的代表人,然而他的哲學思想一生也並未被世人接受,孤獨與寂寞一直伴隨他的左右。
  •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看見屈原這個樣子,(心裡非常驚異)向他問道:先生不是楚國的三閭大夫嗎?是因為什麼落得如此下場?屈原答道:當朝的人都汙濁,只有我清白;眾人皆醉,只有我清醒。(我不容於朝廷,是異己,受奸人陷害)因此被楚王放逐。【注】「舉世皆濁」謂「眾貪鄙也」;「我獨清」謂「志潔己也」。
  • 讀懂《老子》|老子的自述: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老子抱感慨自己的思想不被世人理解,心中也包含一絲無奈。另一方面,他又承認這個現實,理解這個現實,認為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他指出聖人基本上都是褐衣懷玉的。不難理解,老子是一個孤獨的人。他的孤獨在第二十章的自白中,體現得更加充分。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 玄枵館:喜歡長篇大論的人,通常知道得太少,老子如是說
    老子的話,就是讓我們返璞歸真,做一個古拙的人,殊不知「養成清雅易,學到古拙難」啊。做一個清雅的人很容易,做一個古拙的人卻很難。蘇東坡很是知道這一點的,他是個聰明絕頂的人,臨了卻給自己的兒子寫了一首詩說: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吾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