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道友,大家好,今天我們接著學習,道德經第二十章,不好意思,這幾天沒有更新,前一講,老子講了如何治理國家,而這一講,他著重講了道之用,以及殺身成仁般的,啟發世人去實踐道,為什麼,不就是告訴我們,為人處世,修養自己,各位,不是讓我們看一看就完了,為人處世,就這四個字,乃老子一書,貫徹始終的終止,道德經,說一千道一萬,無非是讓我們明事理,知進退,懂大義,方可立於天地之間。
接下來先來看一下原文,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這一章比較長,我把此章分為三個部分,以便理解,從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為第一部分,什麼意思呢!歡喜順從的應答和倔強的應答,有什麼不同?善與惡之間相差多少?兩個疑問,沒有給答案,但是答案大家已經有了吧!一念萬年,萬年一念,人心惟危,轉瞬之間,可那是普通人永遠達不到的高峰,一個美好的,一個醜惡的,也在一念之間,但是天壤之別。大家都所畏懼的,自己也不可不畏懼,這就是眾怒難犯。不可油鹽不進,驕狂不羈。
接下來老子,又直言不諱的說,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什麼意思?著名學著任繼愈在《老子新譯》中說,「老子對當時許多現象看不慣,把眾人看得卑鄙庸俗,把自己看得比誰都高明。而在表面上卻故意說了些貶低自己的話,說自己低能、糊塗、沒有本領,其實是從反面抬高自己,貶低社會上的一般人。他在自我吹噓、自我欣賞。鄙人雖然人卑位微,但也不敢苟同,我認為這正是老子的獨到之處。廣大呀!從古老的而來,大家樂意不覺來來往往,如同享受祭司的美味,如同春天登上高臺,去欣賞美景。
老子說,我獨自淡泊,沒有什麼預兆,就像剛剛生下來的小孩,還沒有長大,雖然看上去疲倦,但是心無所住,大家都有富餘,而我好像啥也沒有!我的心無為愚笨,但是又混沌不分,普通人事事通明,我獨自昏昏沉沉。中間這一部分,老子是在標榜自己與眾不同,但是實無抬高自己,這就是屈原說的,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睡我獨醒。這就是站的高的人,看到下面的人,而不得已說之。
他又接著說,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普通人認真洞察一切,而我純樸又無所作為,又廣闊如海,又如同迅風一樣不停的吹過,老百姓皆有本領,有作為,我就和他們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因為我實踐的是真正的道。滄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