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漁父》

2021-02-23 每日一首古詩詞賞析

漁父

先秦·屈原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譯文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邊上遊蕩。他沿著江邊走邊唱,面容憔悴,模樣枯瘦。漁父見了向他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麼,為什麼落到這步田地?"屈原說:"天下都是渾濁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汙),世人都迷醉了唯獨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漁父說:"聖人不死板地對待事物,而能隨著世道一起變化。世上的人都骯髒,何不攪渾泥水揚起濁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為什麼想得過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讓自己落了個放逐的下場?"

  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一定要彈彈帽子,剛洗過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讓清白的身體去接觸世俗塵埃的汙染呢?我寧願跳到湘江裡,葬身在江魚腹中。怎麼能讓晶瑩剔透的純潔,蒙上世俗的塵埃呢?"

  漁父聽了,微微一笑,搖起船槳動身離去。唱道:"滄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之水濁又濁啊,可以用來洗我的腳。"便遠去了,不再同屈原說話。

注釋

既:已經,引申為「(在)……之後」。

顏色:臉色。形容:形體容貌。

三閭(lǘ)大夫:掌管楚國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務的官。屈原曾任此職。

是以見放,是:這。以:因為。見:被。

淈(gǔ):攪渾。

餔:吃。糟:酒糟。歠(chuò):飲。醨(lí):薄酒。 成語:哺糟歠醨

高舉:高出世俗的行為。在文中與"深思"都是漁父對屈原的批評,有貶意,故譯為(在行為上)自命清高。舉,舉動。

沐:洗頭。

浴:洗身,洗澡。

察察:皎潔的樣子。

汶(mén)汶:汙濁。

皓皓:潔白的或高潔的樣子。

莞爾:微笑的樣子。

鼓枻:搖擺著船槳。鼓:拍打。枻(yì):船槳。

滄浪:水名,漢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內。或謂滄浪為水清澈的樣子。"滄浪之水清兮"四句:這首《滄浪歌》也見於《孟子·離婁上》,二"吾"字皆作"我"字。

濯:洗。

纓:系帽的帶子,在頷下打結。

遂去,遂:於是。去:離開。

不復與言,復:再。

賞析

  關於《漁父》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最早認定為屈原作的,是東漢王逸的《楚辭章句》。《楚辭章旬》是在西漢末年劉向編的《楚辭》的基礎上作注。在《楚辭》中,《漁父》已作為屈原的二十五篇作品之一收入。據此,則認定屈原作《漁父》,又可上推至劉向時。後世認同屈原作《漁父》,影響較大的有南朝梁代蕭統編的《昭明文選》和南宋朱熹的《楚辭集注》。但此說漏洞頗多。從外證來說,司馬遷在《史記·屈賈列傳》中引述《漁父》文字時,只是作為行文的一部分,而並非作為屈原的原作轉引。王逸《楚辭章句》在明確指出「《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之後,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則作者又非屈原而成了「楚人」。從內證來說,《漁父》中的屈原表示「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以下當是赴湘自沉的一幕,似不可能再有心緒用輕鬆的筆調續寫「莞爾而笑」的漁父。何況全文採用第三人稱,亦與屈原作為此文作者的身份不合。故近人一般都認為此文並非屈原所作。郭沫若說:「《漁父》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屈原賦今譯》)按之作品的實際,這一推斷還是比較可信的。

  在第一部分中,屈原開始露面。文章交待了故事發生的背景、環境以及主人公的特定情況。時間是在「既放」之後,即屈原因堅持愛國的政治主張遭到楚頃襄王的放逐之後;地點是在「江潭」、「澤畔」,從下文「寧赴湘流」四字看來,當是在接近湘江的沅江或沅湘間的某一江邊、澤畔;其時屈原的情況是正心事重重,一邊走一邊口中念念有詞。文中以「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八字活畫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銷骨立的外在形象。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體。在這部分中,漁父上場,並開始了與屈原的問答。對漁父不作外形的描述,而是直接寫出他心中的兩個疑問。一問屈原的身份:「子非三閭大夫與?」屈原曾任楚國的三閭大夫(官名),顯然漁父認出了屈原,便用反問以認定身份。第二問才是問話的重點所在:「何故至於斯?」落魄到這地步,當是漁父所沒有料想到的。由此一問,引出屈原的答話,並進而展開彼此間的思想交鋒。屈原說明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是「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即自己與眾不同,獨來獨往,不苟合,不妥協。由此引出漁父的進一步的議論。針對屈原的自是、自信,漁父提出,應該學習「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的榜樣,並以三個反問句啟發屈原「淈泥揚波」、「哺糟歠釃」,走一條與世浮沉、遠害全身的自我保護的道路。他認為屈原不必要「深思高舉」,從思想到行為無不高標獨立,以致為自己招來流放之禍。漁父是一位隱者,是道家思想的忠實信徒。老子說:「和其光,同其塵。」(《老子》)莊子說:「虛而委蛇。」(《莊子·應帝王》,後世成語作「虛與委蛇」)漁父所取的人生哲學、處世態度,正是從老莊那裡繼承過來的。他所標舉的「聖人」,指的正是老、莊一類人物。儒家的大聖人則說:「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衛靈公》)堅持「蘇世獨立,橫而不流」(《九歌·橘頌》)的高尚人格的屈原,對於漁父的「忠告」當然是格格不入的。他義正辭嚴地進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思想、主張。他以「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的兩個淺近、形象的比喻,說明自己潔身自好、決不同流合汙的態度。又以不能以自己的清白之身受到玷汙的兩個反問句,表明了自己「寧赴湘流」,不惜犧牲性命也要堅持自己的理想。屈原在《離騷》中就曾旗幟鮮明地表示過:「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鹹之所居!」《漁父》中的屈原,正是這樣一個始終不渝地堅持理想、不惜捨生取義的生活中的強者。司馬遷將《漁父》的文字作為史料載入屈原的傳記中,當也是有見於所寫內容的真實性,至少是符合屈原一以貫之的思想性格的。

  全文的最後一部分,筆墨集中在漁父一人身上。聽了屈原的再次回答,漁父「莞爾而笑」,不再答理屈原,兀自唱起「滄浪之水清兮」的歌,「鼓枻而去」。這部分對漁父的描寫十分傳神。屈原不聽他的忠告,他不慍不怒,不強人所難,以隱者的超然姿態心平氣和地與屈原分道揚鑣。他唱的歌,後人稱之為《漁父歌》(宋人郭茂倩《樂府詩集》第八十三卷將此歌作為《漁父歌》的「古辭」收入),也《滄浪歌》或《孺子歌》。歌詞以「水清」與「水濁」比喻世道的清明與黑暗。所謂水清可以洗帽纓、水濁可以洗腳,大意仍然是上文「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的意思,這是漁父和光同塵的處世哲學的一種較為形象化的說法。

  最後這一部分,不見於《史記》屈原本傳中。從全篇結構來說,這一部分卻是不可或缺的:它進一步渲染了漁父的形象;漁父無言而別、唱歌遠去的結尾,也使全文獲得了悠遠的情韻。不少研究者認為《漁父》這篇作品是歌頌屈原的。但從全文的描寫、尤其是從這一結尾中,似乎很難看出作者有專門褒美屈原、貶抑漁父的意思。《漁父》的價值在於相當準確地寫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而與此同時,還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隱者形象。後世眾多詩賦詞曲作品中吟嘯煙霞的漁釣隱者形象,從文學上溯源,都不能不使我們聯想到楚辭中的這篇《漁父》。如果一定要辨清此文對屈原與漁父的感情傾向孰輕孰重,倒不妨認為他比較傾向於作為隱者典型的漁父。

  《漁父》是一篇可讀性很強的優美的散文。開頭寫屈原,結尾寫漁父,都著墨不多而十分傳神;中間採用對話體,多用比喻、反問,生動、形象而又富於哲理性。從文體的角度看,在楚辭中,唯有此文、《卜居》以及宋玉的部分作品採用問答體,與後來的漢賦的寫法已比較接近。前人說漢賦「受命於詩人,拓宇於楚辭」(劉勰《文心雕龍·詮賦》),在文體演變史上,《漁父》無疑是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的。

作者簡介 

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漢族,出生於楚國丹陽,名平,字原。戰國時期楚國貴族出身,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一舉攻破楚國首都郢都。憂國憂民的屈原在長沙附近汩羅江懷石自殺,端午節據說就是他的忌日。他寫下許多不朽詩篇,成為中國古代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者,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詩歌體裁楚辭。他創造的「楚辭」文體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與《詩經》並稱「風騷」二體,對後世詩歌創作產生積極影響。

----溫故而知新,可讀去年詩----

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唐·王維

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處理。

出品:老張(微信號13992825540)



相關焦點

  •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看見屈原這個樣子,(心裡非常驚異)向他問道:先生不是楚國的三閭大夫嗎?是因為什麼落得如此下場?屈原答道:當朝的人都汙濁,只有我清白;眾人皆醉,只有我清醒。(我不容於朝廷,是異己,受奸人陷害)因此被楚王放逐。【注】「舉世皆濁」謂「眾貪鄙也」;「我獨清」謂「志潔己也」。
  • 老子,舉世皆濁我獨清的孤獨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這一章比較長,我把此章分為三個部分,以便理解,從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 讀其《漁父》可見端倪
    《漁父》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這篇文章很能體現屈原的價值取向,讓我們明白他為何會赴清流而死。下面是《漁父》的原文:漁父 [先秦] 屈原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 《漁父》——紀念屈原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lǘ)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gǔ)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bū)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tán)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mén)汶者乎?
  • 【朗誦】張國民:屈原《漁父》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 鄭智化:「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他們可能需要很多倍於付出的努力才能趕上一些人,輕鬆地取得成就,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就沒有機會成為傑出的人,我要介紹這樣一位能激勵許多人的殘疾歌手,他就是鄭智化。說到鄭智化,我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他最經典的歌曲《水手》。無論人們是因為鄭智化的經歷,還是因為歌曲本身蘊含的強大精神力量,我們都知道只有鄭智化才能演繹出他自己的歌,這也是只有他才能解釋清楚的原因。
  • 古文觀止——漁父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3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4。」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5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6?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7?」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8者必彈冠,新浴9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10,受物之汶汶11者乎?
  • 文|〔先秦〕屈原《漁父》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gǔ)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
  • 康裡巎巎草書《漁父辭》,灑脫勁健!
    有墨跡《顏魯公述張旭筆法記卷》、《謫龍說卷》、《漁父辭冊》、《柳宗元梓人傳》、《臨十七帖》、《李白詩卷》等傳世。康裡巎巎的字既有很深的功力,又有勁健清新、純淨灑脫的神韻。從王字起家,又吸收醉素、張顛的狂放,孫過庭《書譜》的俊秀,形成個人風格:行筆迅捷,線條極為流暢,字形較長,風姿疏展挺拔。自謂一日可寫一萬字,未嘗以力倦而輟筆。
  • 《漁父》屈原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鋪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 《楚辭》——漁父
    漁父屈原〔先秦〕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 古文閱讀-漁父(屈原)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鋪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 屈原《漁父》
    【原文】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①。顏色憔悴,形容枯槁②。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至於斯③?」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④。」《滄浪歌》又見於《孟子·離婁》,可能是流傳於江湘一帶的民歌。【譯文】屈原被放逐以後,在沅江岸邊漫遊,在大澤邊上一邊行走一邊吟唱。臉色憔悴,身體枯瘦。漁父看見他,問道:「你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何到了這種地步?」
  • 漁父(2016年第149天)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 眾人皆醉我獨醒,這,就是白巖松,免不了自我膨脹!
    一張滿懷沉重、在鏡頭前總是陰沉沉的臉,憂鬱的眼神,從未舒展開的額頭的皺紋,配上那心懷天下而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腔調,這,就是白巖松!這才是最真實的、直率的人的表現,那些凡事理性的人大抵是談不上什麼血性的,就如別人打他老婆一拳,他一旁袖手看著:打人是錯誤的,我不能打回去,我文明地講道理!多麼文雅的言行,但骨子裡藏不住的只能是不愛與冷血!但我並不是支持以牙還牙,以錯對錯!美國佬的無恥行徑是錯的,我們對美國的冠狀病毒疫情幸災樂禍當然也不對,但也輪不到姓白的站在道義高點罵別人愚蠢的地步。
  • 屈原和漁父:捍衛理想與順應現實,兩種對峙千年的人生觀
    在他身後,有一篇《漁父》流傳於世。據說被放逐的屈原獨步江畔,遇一漁父。漁父見他形容枯槁很是詫異,問到:「為何你會淪落到如此地步?」屈原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漁父說:「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