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閱讀-漁父(屈原)

2021-02-19 文言文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鋪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身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注釋】

1.既:已經,引申為「(在)……之後」。
2.顏色:臉色。形容:形體容貌。
3.三閭(lǘ)大夫:楚國官職名,掌管教育楚國王族屈、景、昭三姓宗族子弟。屈原曾任此職。
4.是以見放,是:這。以:因為。見:被。
5.淈(gǔ):攪渾。《說文》:「淈,濁也。從水,屈聲。一曰滒泥,一曰水出貌。」
6.哺:吃。糟:酒糟。歠(chuò):飲。《說文》:「歠,飲也。」 醨(lí):薄酒《說文》:」醨,薄酒也。」 成語:哺糟歠醨。
7.高舉:高出世俗的行為。在文中與"深思"都是漁父對屈原的批評,有貶意,故譯為(在行為上)自命清高。舉,舉動。為:句末語氣詞,表反問。《論語·季氏》:「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8.沐:洗頭。《說文》:「沐,濯發也。」
9.浴:洗身,洗澡。《說文》:「浴,灑(xǐ)身也。」灑,古同「洗」。
10.察察:皎潔的樣子。


11.汶(mén)汶:汙濁的樣子。
12.皓皓:潔白的或高潔的樣子。
13.莞爾:微笑的樣子。
14.鼓枻:搖擺著船槳。.鼓:拍打。枻(yì):船槳。
15.滄浪:水名,漢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內。或謂滄浪為水清澈的樣子。"滄浪之水清兮"四句:這首《滄浪歌》,亦名《孺子歌》,又見於《孟子·離婁上》,二"吾"字皆作"我"字,可能是流傳於江浙一帶的古歌謠。
16.濯:洗。
17.纓:系冠的帶子,以二組繫於冠,在頷下打結。
18.遂去,遂:於是。去:離開。
19.不復與言,復:再。


【譯文】

屈原被放逐之後,在江湖間遊蕩。他沿著水邊邊走邊唱,臉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看到屈原便問他說:「您不就是三閭大夫嗎?為什麼會落到這種地步?」

屈原說:「世上全都骯髒只有我乾淨,個個都醉了唯獨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漁父說:「通達事理的人對客觀時勢不拘泥執著,而能隨著世道變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骯髒齷齪,您為什麼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渾濁而推波助瀾?既然個個都沉醉不醒,您為什麼不也跟著吃那酒糟喝那酒汁?為什麼您偏要憂國憂民行為超出一般與眾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場呢?」

屈原說:「我聽過這種說法:剛洗頭的人一定要彈去帽子上的塵土,剛洗澡的人一定要抖淨衣服上的泥灰。哪裡能讓潔白的身體去接觸汙濁的外物?我寧願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魚鱉的肚子裡,哪裡能讓玉一般的東西去蒙受世俗塵埃的沾染呢?」

漁父微微一笑,拍打著船板離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滄浪水清啊,可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水濁啊,可用來洗我的雙足。」便離開了,不再和屈原說話。

小程序·文言寶典,學文伴侶

相關焦點

  • 聽朗誦記古文|《漁父》(關山)
    誦讀/情感/文學/歷史/時事這是「關山閱讀課」【古文】 漁父 面對困境,人究竟該怎麼活?舉世皆濁,人生窮途,屈原毅然選擇獨守清白,這在世俗人看來,是多麼地固執多麼地不知變通啊!順時而變、順勢而為的漁父,不會懂得屈原堅持之可貴。《漁父》一文,沒有明確褒貶,將兩種觀念擺出來,對比之下,各見仁,各見智。
  • 《漁父》屈原
    對漁父不作外形的描述,而是直接寫出他心中的兩個疑問。一問屈原的身份:「子非三閭大夫與?」屈原曾任楚國的三閭大夫(官名),顯然漁父認出了屈原,便用反問以認定身份。第二問才是問話的重點所在:「何故至於斯?」落魄到這地步,當是漁父所沒有料想到的。由此一問,引出屈原的答話,並進而展開彼此間的思想交鋒。屈原說明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是「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即自己與眾不同,獨來獨往,不苟合,不妥協。
  • 屈原《漁父》
    《滄浪歌》又見於《孟子·離婁》,可能是流傳於江湘一帶的民歌。【譯文】屈原被放逐以後,在沅江岸邊漫遊,在大澤邊上一邊行走一邊吟唱。臉色憔悴,身體枯瘦。漁父看見他,問道:「你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何到了這種地步?」
  • 【朗誦】張國民:屈原《漁父》
    延伸閱讀  ——《漁父》是《楚辭》中屈原所作的一首詞賦。  全文採用對比的手法,主要通過問答體,表現了兩種對立的人生態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漁父序》在末尾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為楚人因懷念屈原而收集整理屈原之詩詞互相傳贈。這說明《漁父》在秦漢以前已經廣為流傳。
  • 《漁父》——紀念屈原
    《漁父序》在末尾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為楚人因懷念屈原而收集整理屈原之詩詞互相傳贈。這說明《漁父》在秦漢以前已經廣為流傳。  作品賞析《漁父》是一篇可讀性很強的優美的散文。開頭寫屈原,結尾寫漁父,都著墨不多而十分傳神;中間採用對話體,多用比喻、反問,生動、形象而又富於哲理性。
  • 文|〔先秦〕屈原《漁父》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gǎo)。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gǔ)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 屈原為何赴清流而死?讀其《漁父》可見端倪
    屈原眼見楚國日衰,社稷傾覆,生靈塗炭,又不得其途效忠國家,致使內心積鬱難平,憤懣難瀉,徘徊在遠離與堅守、他鄉與故土之間,上下求索,最終在聞聽首都失陷後赴水自盡。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忠君愛國的大詩人,在端午節這天舉辦很多活動比如賽龍舟、包粽子等來紀念他。《漁父》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這篇文章很能體現屈原的價值取向,讓我們明白他為何會赴清流而死。
  • 屈原和漁父:捍衛理想與順應現實,兩種對峙千年的人生觀
    那年五月初五,屈原,還是選擇了告別這個濁世,沉入一江水。在他身後,有一篇《漁父》流傳於世。據說被放逐的屈原獨步江畔,遇一漁父。漁父見他形容枯槁很是詫異,問到:「為何你會淪落到如此地步?」屈原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 書香綻芳華之 屈原和漁父
    我查了一下屈原的資料,猜測有以下三種原因:第一,屈原早年深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楚國的內政外交,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薦能,修明法度,對外聯齊抗秦。而楚懷王也曾信任並採納過他的主張。所以,屈原一直對楚國的統治者抱有幻想和希望。第二,屈原不僅是楚國人,而且是楚國的王族。所以,他對楚國的感情,那是真正的家國情懷,家就是國,國就是家。
  • 《楚辭》——漁父
    從外證來說,司馬遷在《史記·屈賈列傳》中引述《漁父》文字時,只是作為行文的一部分,而並非作為屈原的原作轉引。王逸《楚辭章句》在明確指出「《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之後,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則作者又非屈原而成了「楚人」。從內證來說,《漁父》中的屈原表示「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以下當是赴湘自沉的一幕,似不可能再有心緒用輕鬆的筆調續寫「莞爾而笑」的漁父。
  • 古文觀止——漁父
    創作背景        《漁父》的寫作背景,按司馬遷本傳和東漢文學家王逸的說法,大約是在楚頃襄王執政時期,屈原遭到流放,政治上遭到重大打擊,個人和楚國面臨著厄運的情況下,詩人心情憂憤苦悶,來到汨羅江畔,邊行邊吟而成的。 [10] 《漁父序》在末尾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為楚人因懷念屈原而收集整理屈原之詩詞互相傳贈。這說明《漁父》在秦漢以前已經廣為流傳。
  • 漁父(2016年第149天)
    對漁父不作外形的描述,而是直接寫出他心中的兩個疑問。一問屈原的身份:「子非三閭大夫與?」屈原曾任楚國的三閭大夫(官名),顯然漁父認出了屈原,便用反問以認定身份。第二問才是問話的重點所在:「何故至於斯?」落魄到這地步,當是漁父所沒有料想到的。由此一問,引出屈原的答話,並進而展開彼此間的思想交鋒。屈原說明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是「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即自己與眾不同,獨來獨往,不苟合,不妥協。
  • 屈原與漁夫的對話出自屈原的《漁夫》
    原文: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釃?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 晨讀:漁夫•屈原
    後世認同屈原作《漁父》,影響較大的有南朝梁代蕭統編的《昭明文選》和南宋朱熹的《楚辭集注》。但此說漏洞頗多。從外證來說,司馬遷在《史記·屈賈列傳》中引述《漁父》文字時,只是作為行文的一部分,而並非作為屈原的原作轉引。王逸《楚辭章句》在明確指出「《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之後,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則作者又非屈原而成了「楚人」。
  • --《​漁父》
    從外證來說,司馬遷在《史記·屈賈列傳》中引述《漁父》文字時,只是作為行文的一部分,而並非作為屈原的原作轉引。王逸《楚辭章句》在明確指出「《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之後,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則作者又非屈原而成了「楚人」。從內證來說,《漁父》中的屈原表示「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以下當是赴湘自沉的一幕,似不可能再有心緒用輕鬆的筆調續寫「莞爾而笑」的漁父。
  • 《漁夫•屈原既放》
    《漁父·屈原既放》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 教媽媽講故事 屈原的故事
    這時候,有一個經常在汨羅江上打魚的漁父,很佩服屈原的為人,但就是不贊成他那愁悶的樣子。有一天,屈原在江邊遇見了漁父。漁父對屈原說:「您不是楚國的大夫嗎?怎麼會弄到這等地步呢?」屈原說:「很多人都是骯髒的,只有我是個乾淨人;很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還醒著。
  • 十大必看的漁父詞
    「 漁樵耕讀,塵外四友」自屈原作【漁父】,漁翁就被賦予了
  • 端午時節,畫家告訴你為什麼我們要紀念屈原?
    傅抱石《屈原漁父圖》  公元278年的今天,被驅逐出國境的愛國詩人屈原,在得知國家滅亡之後,萬念俱灰,行至汨羅江畔,遙望祖國邊境的同時,也有了輕生的念頭。  這時,一位漁父見了他,並問道:「你不就是那位三閭大夫麼?怎麼竟成了這般模樣?」  屈原道:「普天下都混濁,只有我還清白;所有人都醉了,只有我還醒著。所以被君王流放啊。」  漁父道:「我聽說聖人能夠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既然舉世混濁,為何不隨波逐流?既然眾人皆醉,何不自己也人醉我也醉的哺糟啜醨,為何握著美玉而不丟,導致自己被放逐呢?」
  • 除了《離騷》,「楚辭之祖」屈原還有這些作品,你知道嗎?
    南朝梁宗懍編撰的記錄古代楚地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筆記體文集《荊楚歲時記》載:「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端午節便演變成了中國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屈原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楚辭之祖」,楚國有名的辭賦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