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鋪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身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1.既:已經,引申為「(在)……之後」。
2.顏色:臉色。形容:形體容貌。
3.三閭(lǘ)大夫:楚國官職名,掌管教育楚國王族屈、景、昭三姓宗族子弟。屈原曾任此職。
4.是以見放,是:這。以:因為。見:被。
5.淈(gǔ):攪渾。《說文》:「淈,濁也。從水,屈聲。一曰滒泥,一曰水出貌。」
6.哺:吃。糟:酒糟。歠(chuò):飲。《說文》:「歠,飲也。」 醨(lí):薄酒《說文》:」醨,薄酒也。」 成語:哺糟歠醨。
7.高舉:高出世俗的行為。在文中與"深思"都是漁父對屈原的批評,有貶意,故譯為(在行為上)自命清高。舉,舉動。為:句末語氣詞,表反問。《論語·季氏》:「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8.沐:洗頭。《說文》:「沐,濯發也。」
9.浴:洗身,洗澡。《說文》:「浴,灑(xǐ)身也。」灑,古同「洗」。
10.察察:皎潔的樣子。
11.汶(mén)汶:汙濁的樣子。
12.皓皓:潔白的或高潔的樣子。
13.莞爾:微笑的樣子。
14.鼓枻:搖擺著船槳。.鼓:拍打。枻(yì):船槳。
15.滄浪:水名,漢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內。或謂滄浪為水清澈的樣子。"滄浪之水清兮"四句:這首《滄浪歌》,亦名《孺子歌》,又見於《孟子·離婁上》,二"吾"字皆作"我"字,可能是流傳於江浙一帶的古歌謠。
16.濯:洗。
17.纓:系冠的帶子,以二組繫於冠,在頷下打結。
18.遂去,遂:於是。去:離開。
19.不復與言,復:再。
屈原被放逐之後,在江湖間遊蕩。他沿著水邊邊走邊唱,臉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看到屈原便問他說:「您不就是三閭大夫嗎?為什麼會落到這種地步?」
屈原說:「世上全都骯髒只有我乾淨,個個都醉了唯獨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漁父說:「通達事理的人對客觀時勢不拘泥執著,而能隨著世道變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骯髒齷齪,您為什麼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渾濁而推波助瀾?既然個個都沉醉不醒,您為什麼不也跟著吃那酒糟喝那酒汁?為什麼您偏要憂國憂民行為超出一般與眾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場呢?」
屈原說:「我聽過這種說法:剛洗頭的人一定要彈去帽子上的塵土,剛洗澡的人一定要抖淨衣服上的泥灰。哪裡能讓潔白的身體去接觸汙濁的外物?我寧願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魚鱉的肚子裡,哪裡能讓玉一般的東西去蒙受世俗塵埃的沾染呢?」
漁父微微一笑,拍打著船板離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滄浪水清啊,可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水濁啊,可用來洗我的雙足。」便離開了,不再和屈原說話。
小程序·文言寶典,學文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