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和漁父:捍衛理想與順應現實,兩種對峙千年的人生觀

2020-12-23 洛水闌

兩千多年前,汨羅江畔,一個孤高的貴族曾在這裡佇立良久。他一身風塵,卻自帶蕙草幽蘭的芬芳。

無言的江水,映照了他驚世的才華和滿腔的困惑。除此之外,天地間靜寂得再聽不見一聲同類的迴響。

不知在無人的江風草澤邊,他已踱步過多少回,掙扎過多少回。那年五月初五,屈原,還是選擇了告別這個濁世,沉入一江水。

在他身後,有一篇《漁父》流傳於世。

據說被放逐的屈原獨步江畔,遇一漁父。漁父見他形容枯槁很是詫異,問到:「為何你會淪落到如此地步?」

屈原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漁父說:「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骯髒迷醉,為何你要潔身自好、自命清高?」

屈原說:「剛洗過頭必要彈彈帽子,剛沐浴完必要抖抖衣裳,怎能以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塵?」

漁父莞爾一笑,搖槳離去,唱道:「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江水搖櫓邊,兩種人生態度赫然對峙。最終,沉沒的是獨守清白的堅貞傲骨,漂流下去的是與世推移的圓融通達。

孰高孰低?我回答不出。

千年以來,屈原和漁父拋出的人生命題,被身處相似境遇的人們反覆叩問。是不為瓦全的執著,還是難得糊塗的自洽?

世事皆有正確答案,唯有回到人生態度上,沒有誰可以評判他人的選擇。

因此,世人既緬懷屈原的清高,又讚嘆漁父的處世。沒有幾個人想成為聖人、偉人,但人人都想過好這一世。

屈原般的堅貞孤傲,讓一個人名垂千古;漁父般的與世推移,卻是人類生生不息的根源。

所以,逝去的天才終究只是拿來憑弔,漁父的智慧卻久久發人深省。

許多人說,屈原和漁父是儒家入世思想和道家出世思想的兩種代表。我認為,入世和出世並非截然對立。

屈原雖卻執迷入世的理想,卻潛藏出世的性情;漁父雖懷抱出世的心態,卻有著入世的手段。

正因為這樣的兩面性,才有了千年爭議:可愛的人格伴隨著致命的弱點,豁達的心胸充斥著一絲油滑。

於是,生不逢時的理想主義塌陷於性情的軟肋,而在一片汙穢的超然處世中,夾雜了隨波逐流和事不關己。

或許我們都曾是追求理想的屈原,在人生這葉飄搖的扁舟上,執拗地對抗著風浪,直至成為明哲保身的漁父。不再為了心中的正義堅持,只願隨小舟漂流過完這一生。這樣的成長,不知是悲是喜。

我只希望,看似自洽的漁父,不會成為大多數人自我放逐的偽裝。漁父的靈魂,在於生命的柔軟與張力,而非連同生命與靈魂也一起扼殺。

其實這世上有許多的漁父,進可濁,在世俗之中推波助瀾;退可隱,闢一方安靜角落逕自棲居。要避免這世間的更多麻煩,畢竟容易。只是不知在所謂的「出世」背後,是否也有一顆恬然的心。

而屈原,仍然是千古一人。

歷史一次又一次地重現著這種選擇:當理想與現實夾道相逢,太多的人,還是放棄了追隨內心的腳步。這便是,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難以兩全的人世間。

但是,一個只有漁父而沒有屈原的世界,是不可想像的。我們缺少的,將是一種青春與生命的迴響。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屈原之前,中國文化史上只有《詩經》而不見詩人。屈原之後,歷史長河中開始留下一個個閃光的名字與個體的聲音。

後世皆知:他屬於文學,不屬於政壇。

屈原自己卻不知道,不知道他存在於那個時代的意義並非救國救民,而是以生命為範本,開啟一個詩的篇章,留下一種永久的、熠熠閃耀的精神人格。

這種留存,正是通過他絕望的仕途與失意的人生,才得以實現。

沒有低落的人生,也就沒有高尚的詩歌和文學。這是一種打破時空阻隔的美的力量,恆久不息地蕩滌人心。

因此,兩千多年後,我們依然緬懷他——詩人屈原。

世人想像漁父那樣順水推舟毫不費力地活著,但當理想的光芒,哪怕以悲壯的形式短暫閃過,人們還是為之震懾。我們可以取笑它,卻不能漠視它。

因為,理想,在任何時代都是那樣稀缺的東西。

-END-

相關焦點

  • 【朗誦】張國民:屈原《漁父》
    延伸閱讀  ——《漁父》是《楚辭》中屈原所作的一首詞賦。  全文採用對比的手法,主要通過問答體,表現了兩種對立的人生態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創作背景  《漁父》的寫作背景,按司馬遷本傳和東漢文學家王逸的說法,大約是在楚頃襄王執政時期,屈原遭到流放,政治上遭到重大打擊,個人和楚國面臨著厄運的情況下,詩人心情憂憤苦悶
  • 《漁父》——紀念屈原
    漁父聽了,微微一笑,搖起船槳動身離去。唱道:「滄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之水濁又濁啊,可以用來洗我的腳。"便遠去了,不再同屈原說話。  創作背景《漁父》的寫作背景,按司馬遷本傳和東漢文學家王逸的說法,大約是在楚頃襄王執政時期,屈原遭到流放,政治上遭到重大打擊,個人和楚國面臨著厄運的情況下,詩人心情憂憤苦悶,來到汨羅江畔,邊行邊吟而成的。
  • 《漁父》屈原
    便離開了,不再和屈原說話。【賞析】《漁父》是一篇可讀性很強的優美的散文。開頭寫屈原,結尾寫漁父,都著墨不多而十分傳神;中間採用對話體,多用比喻、反問,生動、形象而又富於哲理性。從文體的角度看,在楚辭中,唯有此文、《卜居》以及宋玉的部分作品採用問答體,與後來的漢賦的寫法已比較接近。
  • 屈原《漁父》
    《滄浪歌》又見於《孟子·離婁》,可能是流傳於江湘一帶的民歌。【譯文】屈原被放逐以後,在沅江岸邊漫遊,在大澤邊上一邊行走一邊吟唱。臉色憔悴,身體枯瘦。漁父看見他,問道:「你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何到了這種地步?」
  • 文|〔先秦〕屈原《漁父》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gǎo)。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gǔ)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 古文閱讀-漁父(屈原)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 屈原為何赴清流而死?讀其《漁父》可見端倪
    屈原眼見楚國日衰,社稷傾覆,生靈塗炭,又不得其途效忠國家,致使內心積鬱難平,憤懣難瀉,徘徊在遠離與堅守、他鄉與故土之間,上下求索,最終在聞聽首都失陷後赴水自盡。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忠君愛國的大詩人,在端午節這天舉辦很多活動比如賽龍舟、包粽子等來紀念他。《漁父》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這篇文章很能體現屈原的價值取向,讓我們明白他為何會赴清流而死。
  • 為什麼要懷念屈原和黃家駒?
    (其餘三大傳統節日為春節、清明節、中秋節)相傳端午節,為紀念屈原所設立的節日。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著名的詩人,思想家,政治家。屈原的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天問》。屈原一生效力於楚國,屈原致力楚國繁榮昌盛,但未遇明主,平生所學無處施展,最後屈原投江而死。
  • 《楚辭》——漁父
    ▲賞析關於《漁父》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最早認定為屈原作的,是東漢王逸的《楚辭章句》。《楚辭章句》是在西漢末年劉向編的《楚辭》的基礎上作注。在《楚辭》中,《漁父》已作為屈原的二十五篇作品之一收入。據此,則認定屈原作《漁父》,又可上推至劉向時。後世認同屈原作《漁父》,影響較大的有南朝梁代蕭統編的《昭明文選》和南宋朱熹的《楚辭集注》。但此說漏洞頗多。
  • 書香綻芳華之 屈原和漁父
    我查了一下屈原的資料,猜測有以下三種原因:第一,屈原早年深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楚國的內政外交,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薦能,修明法度,對外聯齊抗秦。而楚懷王也曾信任並採納過他的主張。所以,屈原一直對楚國的統治者抱有幻想和希望。第二,屈原不僅是楚國人,而且是楚國的王族。所以,他對楚國的感情,那是真正的家國情懷,家就是國,國就是家。
  • 古文觀止——漁父
    創作背景        《漁父》的寫作背景,按司馬遷本傳和東漢文學家王逸的說法,大約是在楚頃襄王執政時期,屈原遭到流放,政治上遭到重大打擊,個人和楚國面臨著厄運的情況下,詩人心情憂憤苦悶,來到汨羅江畔,邊行邊吟而成的。 [10] 《漁父序》在末尾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為楚人因懷念屈原而收集整理屈原之詩詞互相傳贈。這說明《漁父》在秦漢以前已經廣為流傳。
  • 聽朗誦記古文|《漁父》(關山)
    誦讀/情感/文學/歷史/時事這是「關山閱讀課」【古文】 漁父 面對困境,人究竟該怎麼活?舉世皆濁,人生窮途,屈原毅然選擇獨守清白,這在世俗人看來,是多麼地固執多麼地不知變通啊!順時而變、順勢而為的漁父,不會懂得屈原堅持之可貴。《漁父》一文,沒有明確褒貶,將兩種觀念擺出來,對比之下,各見仁,各見智。
  • 端午時節,畫家告訴你為什麼我們要紀念屈原?
    漁父微微一笑,拍打著船槳離去,不再與屈原說什麼了。  隨著漁夫的遠去,絕望的屈原抱著石頭投江而死。  這段載於《史記屈原列傳》中的對話,展示了中國人兩種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價值觀!一個主張以死殉道,呼喚人們的覺醒;一個主張自然逍遙,浪跡江湖遊戲人間。  這兩種價值觀誰對誰錯?還是都錯,或者都對?是該弘揚誰呢?還是都該或者都不該弘揚?
  • 屈原與漁夫的對話出自屈原的《漁夫》
    原文: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釃?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 除了《離騷》,「楚辭之祖」屈原還有這些作品,你知道嗎?
    《楚辭》原收錄屈原、宋玉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辭賦共十六篇,後來王逸增入《九思》,成十七篇。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其餘各篇也是承襲屈賦的形式。《楚辭》因其運用楚地(即今湖南、湖北、安徽西部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和風土物產等,故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楚辭》中屈原的作品除了不朽之作《離騷》外,還有《九歌》《九章》《天問》《遠遊》《卜居》和《漁父》等。
  • 啞河 | 惜屈原,偉大的心靈沒有政治學意義的國家歸宿
    1當年在湖南汨羅屈子祠,聽講解人員唱《離騷》,以及描述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流放後鬱鬱寡歡,目睹民眾多艱,最終葬身奔流的汨羅江,一向冷淡的自己竟也有些鼻子發酸。夜裡,置身汨羅江邊,只有黑暗與江水聲,一兩千年前,這條河先後收留了屈原與杜甫苦難的靈魂。
  • 晨讀:漁夫•屈原
    賞析 關於《漁父》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最早認定為屈原作的,是東漢王逸的《楚辭章句》。《楚辭章旬》是在西漢末年劉向編的《楚辭》的基礎上作注。在《楚辭》中,《漁父》已作為屈原的二十五篇作品之一收入。據此,則認定屈原作《漁父》,又可上推至劉向時。
  • --《​漁父》
    賞析  關於《漁父》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最早認定為屈原作的,是東漢王逸的《楚辭章句》。《楚辭章旬》是在西漢末年劉向編的《楚辭》的基礎上作注。在《楚辭》中,《漁父》已作為屈原的二十五篇作品之一收入。據此,則認定屈原作《漁父》,又可上推至劉向時。後世認同屈原作《漁父》,影響較大的有南朝梁代蕭統編的《昭明文選》和南宋朱熹的《楚辭集注》。
  • 漁父(2016年第149天)
    對漁父不作外形的描述,而是直接寫出他心中的兩個疑問。一問屈原的身份:「子非三閭大夫與?」屈原曾任楚國的三閭大夫(官名),顯然漁父認出了屈原,便用反問以認定身份。第二問才是問話的重點所在:「何故至於斯?」落魄到這地步,當是漁父所沒有料想到的。由此一問,引出屈原的答話,並進而展開彼此間的思想交鋒。屈原說明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是「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即自己與眾不同,獨來獨往,不苟合,不妥協。
  • 愛國詩人屈原的詩句有哪些?
    ——《漁父》    15、餘處幽篁兮終不見天,路險難兮獨後來。——《九歌》    16、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離騷》    17、何靈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與吾心同!——《九章·抽思》    18、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19、乘龍兮轔轔,高馳兮沖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