啞河 | 惜屈原,偉大的心靈沒有政治學意義的國家歸宿

2021-01-19 那寂靜山谷

  

1

當年在湖南汨羅屈子祠,聽講解人員唱《離騷》,以及描述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流放後鬱鬱寡歡,目睹民眾多艱,最終葬身奔流的汨羅江,一向冷淡的自己竟也有些鼻子發酸。夜裡,置身汨羅江邊,只有黑暗與江水聲,一兩千年前,這條河先後收留了屈原與杜甫苦難的靈魂。言之苦難,只是因為他們活著,並非只為了自己一日三餐,而有著對無數民眾疾苦的關切。

 

屈原是偉大的詩人,也是楚國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約相當於當今美國國務卿一職。他試圖通過政/治權力(改革)為蒼生謀幸福,然而,在缺乏權/力制衡的專制之下,政/治並不具有相對的穩定性,經常受制於皇帝的意旨與心情而變幻莫測。以他的思想與情懷,或許不至於貪戀這個職位,不至於僅僅因為被流放掉官,而失魂落魄,終身躍入江河為魚蝦添食。

 

戰國時代,七國連年混戰,相互殺伐,百姓蒙受災難,民不聊生。在賈誼的《吊屈原賦》(「嗚呼哀哉,逢時不祥!鸞鳳伏竄兮,鴟梟翱翔。闒茸尊顯兮,讒諛得志。賢聖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謂隨、夷為溷兮,謂蹠、為廉。莫邪為鈍兮,鉛刀為銛。斡棄周鼎,寶康瓢兮。騰駕罷牛,驂蹇驢兮。驥垂兩耳,服鹽車兮。章甫薦履,漸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獨離此咎兮!」)中,

 

屈原所處的現實一切都是顛倒的:貓頭鷹在天上飛翔,鸞鳳卻深藏起來;小人得志尊顯,聖賢卻不得其用;正直廉潔的人受到誣衊,強橫殘暴的人卻得到稱譽;寶劍被貶為鈍口,鉛刀卻被說成鋒利;國之重寶周鼎被拋棄,空瓦罐被當成寶物;疲牛跛驢驂駕著馬車,千裡馬卻拉著沉重的鹽車;帽子本應戴在頭上,卻被墊在腳下,被汗水溼透。

 

屈原一生歷經兩次流放。從民間到廟堂高位,對政/治的黑暗顛倒,貪婪嫉妒,結黨營私,苟且偷安,背法妄為,體會應尤深,因為有機會從內部體察這種黑暗的實質。從廟堂再到民間,民眾的疾苦,他應該更有感觸。

 

在《離騷》中,屈原抒發了自己的困苦與憂思。路漫漫,一人孤行,「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然而,世道混濁善惡賢壞不分,朝廷裹挾民眾陷入「路幽昧以險隘」的岌岌可危境地。「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理想難願,無人理解,心生放逐之意,「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時繽紛其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時世紛亂而變化無常啊,我怎麼可以在這裡久留。)「亂曰:已矣哉!」(尾聲:「算了吧!)「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理想的歷程戛然而止。同流合汙,不同流合汙,同流而不合汙,是筆者年輕時歸納的三種人生態度,大多數人都不自覺地成為第一種,極少的理想者堅守著第二種,渴望抵達的第三種,表面上看似乎一樣,但內心堅守著自我的理想或追求,所謂適應環境與堅持自我的兼顧。其實,這是異常艱難的,個人畢竟有限,現實越是黑暗,越是稀罕。如果黑暗足夠強大,光或許就會熄滅,如同黑洞會吞噬一切。

 

末日蒼茫,正直與高尚反成罪過。屈原在極度苦悶、完全絕望的心情下,於農曆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漁父》,下同)。在專制國度,有強烈家國情懷的正義之士,其必然命運,就是被放逐(「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與死亡——或自盡,或死於非命,或為自我放逐,淪為世外的漁父,當一個(曾經的)理想者不再關注民間疾苦,逍遙過日,事實上已經死亡。

 

或許曾經抱著救濟眾生的雄志,在學而優則仕的傳統中,擠身高層。或許在盡力過後,看透了專/制政治的實質,楚國——那時並沒有國家概念,引用而已——並非民眾的國度,而只是流氓的朝廷。而秦的強大與入侵,更不能帶來民眾的幸福,因為那是更為殘暴的強盜。在當時的政治格局中,無論哪一國(統治),註定處處是黑暗與混亂,沒有光明與出路。由此明了個體的無力,又無法成為置身世外的漁父,最終葬身魚腹,或許乃是必然。

 

2

國家是近代才建構的事物,屈原與杜甫的年代,大概只有朝廷。「學而優則仕」是數千年來廣大讀書人的追求。但在缺乏民煮製度保障下,大多數從政者都難免淪為專制的幫兇,不管有意抑或無意。

 

人之有限,方顯制度之必要。朝廷的存在從來就不是為了民眾的利益,原因很簡單,君臣之權力從來不是民眾所賦予,而只是所謂天子假借「天命」所賜予——諸多讀書人為這個普遍民眾皆無法可見的政/治原則而廢寢忘食、嘔心瀝血,他們或耽於虛妄的明君情結,或沉迷於今生的沽名釣譽——,這是一個完全封閉循環的自圓其說或妖言惑眾。

 

現代意義上,民眾是公共權/力的基礎,政/府只是民眾的僕人,它的權/力是民眾所賦予的。國家的內核是民眾,而非政/府。政/府存在的必要性是通過對公民權利的保障和保護而得以證明的。

 

因而,公民權利是本位,而非國家或政/府權力。政/府、國家、民眾,三者的位階是漸次提升的。所謂「以人為本」,其實就是以民眾的意願為本,民是目的,民是尺度。屈原和杜甫或許沒有這樣的認識,但關注民眾疾苦的內核應該一脈相承。

 

或許,屈原並非死於所謂愛國,那是後人無聊或無知的強說。「中國」之前,傳統人們的世界觀或追求是天下太平,百姓安康,根本沒有國家和亡國概念,或言只有朝廷與「政/權」更替。天下實質是黎民百姓,只有天下蒼生,才是實在的,胸懷天下,是悲憫眾生。假定存在所謂愛國,再假定其天然正當,那麼,愛國應該是為了愛此國的人民。愛人不僅是愛國的前提,更是愛國的目的。無人,國即廢墟。

 

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或許是比當下更為先進高端的理念。只有當一個國家實現了主權在民,天下與國家或許才能大概合而為一,因為這時的國家是保障人民生存、權利和自由的存在。這時,愛國才具有愛天下的意義和其正當性。

 

相比虛空的所謂愛國,真正可能的是愛人,這苦難土地的芸芸眾生。一個對民眾同胞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人,不會因為一時的落寞或被放逐而心灰意冷,甚至決然離世,更會忍辱負重,為了民眾的利益,在苟活中潛藏自身的抗爭力量。

 

真正值得的犧牲(自殺),只有兩種情形:一是活在專制或敵人的「槍口」下,基本喪失獨立人格或人之為人的尊嚴,沒有自由空間,無法再為民眾爭取權益;一是自己的死亡能夠換來民眾的希望或自由。

 

屈原之死,或許能夠歸於第一種。我們無法得知當年的被放逐者,其具體的日常狀態,是否有如此苟活的空間,也就喪失了隨意評點的資格。佛經有言:「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當行至趣,苦樂之地,身自當之,無有代者。」

 

他的跳江行為,或許難以稱道,但絕非可輕鬆決擇。於這樣一種生存的困頓中,就像傳說中的浴血鳳凰,如夢如幻。無論屈原還是杜甫,都是胸懷大志之理想者,上下求索奔走,懷才不遇(在專制黑暗國度,這是註定的。——注),歷盡滄桑,身心俱憊,依然心系蒼生,心懷慈悲。如果置身他們當時的黑暗現實,我們會怎樣?

 

3

偉大的心靈沒有政/治學意義的國家歸宿,只有心靈上的祖國——實質是故鄉——。祖國並非就一定是現實中某個國家,而是一切可以安頓生命的存在,或具體或抽象,比如信仰,愛,真理,正義,思想,文字,人類命運共同體,故鄉,童年。現實中,沒有一個國家值得你為之而死,除了內心的祖國或言歸宿。

 

為愛,為信仰,為真理,為藝術等而獻身,世間正常的事。為國獻身,往往是謊言。沒有人有資格對你說為國而死,如果有人這麼說,並且說這是偉大的,那他一定是獨/裁者和騙子,這是他的國,他要你為他而死。

 

屈原應該,或主要是死於愛:對天下百姓,而非朝廷(君主)或國。對於理想者,或許他們並非那麼純粹,或許多多少少都(曾)有著對功名、仕途的某些執著,但我們並沒資格評點甚至嘲笑。因為,假如他們願意放棄內心的理想或捨棄為「人」,所謂隨波逐流,至少會過上更好的生活。

 

進一步,國家是建構,祖國是虛構,人只需心靈的故鄉。這個觀念,或許屈原並不懂得。(節選,啞河微信:wjbeye)

  ·END· 

 

啞河 ∣ 思想沉澱之地

公眾號ID:yahe3399

原創 · 獨特 · 深度


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關注公號



延伸閱讀:

國家是建構,祖國是虛構,人只需心靈的故鄉

想起杜甫,自京赴川詠懷一千八百字


===最大的支持是轉發===

相關焦點

  • 啞河 | 克羅埃西亞狂想曲,戰火童年,家園破碎,祖國如何誕生?
    她絕非用城牆圍成,而存在於國家與民眾的關係之中。當這種關係是平等而溫暖的,國家就具有祖國的屬性或精神狀態。當這種關係是奴役與欺騙,國家就不可能歸屬於祖國,比如史達林時期的蘇聯,比如侵華時期的軍國主義日本,比如焚書坑儒的秦王朝(儘管當時並沒有國家概念)。
  • 拓展政治學研究新視角
    中國社會科學報訊(記者 羅浩)12月6日,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論壇2020暨首屆歷史政治學年會在京召開。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會議主題「『大一統』與治理現代化」展開深入交流。  將歷史學和政治學結合進行貫通性思考,是對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有益創新嘗試。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王軼表示,「大一統」與治理現代化這一主題既繼承了古代中國政治傳統,又緊密結合了當代中國面臨的治理現代化問題,對於當代中國政治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論壇2020暨首屆歷史政治學年會在京召開
    「大一統」與治理現代化這一主題既繼承了古代中國政治傳統,又緊密結合了當代中國所面臨的治理現代化問題,對於當代中國政治學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將歷史學和政治學結合,進行貫通性思考是對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有益創新嘗試。長期以來,我們習慣了一個門類的學科化研究路徑,但在面對現實和國家需要上,過去的研究方式和方法對於處理相關問題就顯得局限太多。
  • 《心靈奇旅》:生命意義不在於偉大的目標,而在於活著的每個當下
    你最近有沒有想過你的熱情,你的夢想,你的興趣愛好究竟來自哪裡?究竟是什麼成為了你?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是為了自己目標努力奮鬥,是為了享受每一個當下,更是在奮鬥過後沒有能實現心中的夢想,沒有成為偉大自己以後靈魂的釋然!這是《心靈奇旅》這部電影給我的最大的感悟。
  • 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端午節有何意義?屈原能夠因此自信!
    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 認識生命的意義,讓我們的生命找到歸宿
    如果沒有佛教信仰,人生就會立足於物質層面,以家庭、事業、感情為依託、為歸宿;或立足於文化藝術,以構思、創作、欣賞為樂事。但要知道,所有這些和我們只是暫時的關係。當今生走到終點,又將去向何方?依然是隨業流轉。感情再好,你也得獨自上路;事業再大,你也是兩手空空;藝術成就再輝煌,你也帶不走什麼。
  • 屈原•《楚辭》•《離騷》
    另見《華夏正氣篇》關於屈原的註解(朱玉衡、黎洪、施培毅合作、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4月第1版第10頁)稱:「屈原名平、戰國時楚國人,偉大的愛國詩人。因反對楚國的腐敗政治,遭到迫害,長期過著流放生活,最後自沉於汩羅江。他的詩歌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現實,充滿了熱情洋溢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品格、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在我國古代詩歌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 讀書,心靈的歸宿
    那時候,並不懂得人為什麼要讀書,家裡也沒有讀書的環境能夠影響到我。唯一能夠解釋得通的理由,就是喜歡,單純的喜歡,發自內心的喜歡,因為讀書能使我心安,是我心靈的歸宿。小學時,對於一個農村孩子來說,讀書就是讀課本,讀課外書都不敢想。
  • 班固為何看不起屈原?
    但是,二人對屈原的評價,卻有涇渭之分。司馬遷對屈原的評價很高:屈原是一個高尚正直忠誠之人,殫精竭慮為楚王服務,卻因為小人的讒言而遭到放逐,自然有所抱怨,於是他作了《離騷》。但是這個《離騷》雖有怨言,卻修辭委婉,格調高潔,以小節寓言大義,以比興申明大道,志節品質可與日月爭光。
  • 楊光斌:論政治學理論的學科資源——中國政治學汲取了什麼、貢獻了...
    筆者認為政治學理論的學科資源主要有三大來源:思想史、歷史研究和現實政治研究。思想史是先賢對其時代(即我們所說的歷史)以及之前歷史的理論化總結,是一種直接的知識來源,因此是很多人獲取政治學理論的知識「捷徑」。但是,即使是偉大的思想家如馬克思,其認識世界和歷史的能力都是有缺憾的。
  • 原創排律:端午節悼屈原
    屈原(約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華夏族、秭歸人(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或雲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之子莫敖(屈瑕、屈氏始祖) 後代,其人博聞強識,壯志沈宏。受懷王信任,提倡「美政」明法,遭貴族排擠,流放漢湘等地;秦軍破郢城後,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 我國最早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
    圖片來自網絡屈原是是中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偉大的愛國詩人。他被世人稱為「詩歌之父」。楚襄王即位後,屈原受到迫害,並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滅,對前途感到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懷恨投汨羅江自殺。
  • 你的愛是我心靈的歸宿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維奇情場,ID:Imissu642200】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寶貝,你的愛是我心靈的歸宿,我想念你是離不開的依戀,我愛著你,想著你,我的生命中有你真好,你對我的情無形卻能深入我的心底,我對你的想念無聲卻能激蕩著你和我的心靈
  • 新時代中國政治學學術發展
    ;2020年是跌宕起伏的一年,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環境面臨著深刻複雜變化,充滿了風險與不確定因素;2020年也是開拓進取的一年,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正處於「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中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過渡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取得歷史性偉大成就的同時,也面臨著空前的多重機遇和挑戰。2020年,中國和世界提供的波瀾壯闊的社會和歷史背景
  • 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離騷》,很多生僻字卻常被後世引用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文章引用「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等詩句,這些詩句都出自戰國屈原的《離騷》。《離騷》是中國戰國時期詩人屈原創作的詩篇,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此詩以詩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為中心。前半篇反覆傾訴詩人對楚國命運和人民生活的關心,表達要求革新政治的願望,和堅持理想、雖逢災厄也絕不與邪惡勢力妥協的意志;後半篇通過神遊天界、追求實現理想和失敗後欲以身殉的陳述,反映出詩人熱愛國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 屈原,偉大的孤獨,強烈的探索精神、英雄主義與悲劇意識
    最近追劇重看了電視劇《思美人》,對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越往後越覺得屈原非常的孤獨。 屈原為什麼孤獨呢?屈原尊崇「美政」,推崇「堯舜之耿介」,提倡遵循堯舜的治國道路;認為「桀紂之猖披」,是「捷徑以窘步」,看是捷徑,其實越走路越窄,直至窮途末路。他與楚國舊貴族官僚階層的政治見解上的迥然不同,飽受官場傾軋,楚懷王的昏庸無能,這都讓屈原的孤獨寂寥在所難免。 屈原有濃重的民本思想,強烈的憂國憂民意識,在《離騷》中曾表白:「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 靜,心靈的歸宿
    我說,它來自心靈的豐富與安寧。 沒有了都市的繁華,沒有了熙熙攘攘的嘈雜人群,也沒有了車水馬龍與川流不息。月光下,一切都顯得那麼柔和,卻又如此的寒,一個人,獨自行走在光陰的寂靜裡,需要一種明朗的態度和安靜的心靈來支持人生。細細品味,時光與季節,原是人生的夢一場,一轉身,已然水遠山長,滄海桑田;一回眸,卻又情懷依舊,花月靜好。
  • 宜常高鐵規劃已成,沿線宜昌誕生了史上第一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
    宜常高鐵已規劃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宜昌有約,歡迎旅遊!宜常高鐵路項目,為規劃中的西長高鐵一段,線路起於宜昌,接漢宜城際鐵路,經長陽、五峰、石門至常德,屆時再接渝長廈鐵路長益常段(長沙—益陽—常德)至長沙,全長約220公裡。
  • 巨變時代的中國政治學研究議程
    事實上,基於政治學知識貢獻的「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這一政治表述,就是政治學議程設置的一次重大突破。正在發生的世界秩序的深刻變革將進一步彰顯這一新議程的世界性意義,而且還將對國際問題研究提出新議程的要求。
  • 淺談亞里斯多德的《政治學》
    關鍵詞:貧富差距,階級,法治,政治體制,國家作者簡介亞里斯多德,古代先哲,古希臘人,世界上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科學家,教育家,是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的老師。評價與賞析積極影響從書中的序言中,告訴我們,這本書是一本專門討論政治問題和原理的著作,他通過對雅典城邦體制的敘述,表達的自己的政治觀點;這本書是剝削階級的政治學著作,雅典的城邦體制是建立在奴隸制經濟之上,其階級屬性是剝削階級,對後世的剝削階級有著深刻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