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為何看不起屈原?

2020-12-26 毅樹風

司馬遷和班固分別是西漢和東漢的著名史學家。司馬遷作《史記》而揚名千古,班固撰《漢書》而聞名於世。但是,二人對屈原的評價,卻有涇渭之分。

司馬遷對屈原的評價很高:屈原是一個高尚正直忠誠之人,殫精竭慮為楚王服務,卻因為小人的讒言而遭到放逐,自然有所抱怨,於是他作了《離騷》。但是這個《離騷》雖有怨言,卻修辭委婉,格調高潔,以小節寓言大義,以比興申明大道,志節品質可與日月爭光。

班固卻認為屈原不怎麼樣,有些才華,但不顧國家安危,與小人爭風吃醋,被疏離後,居然責怪和數落楚王,仇視和怨懟高層要人,心胸狹隘,最後投水身亡,敗壞了狂放直率之士的名聲。而他的《離騷》,盡寫些虛無縹緲的內容,離經叛道,不符合正統法則。

司馬遷作《史記》
班固撰《漢書》
屈原的《楚辭》

那麼,班固為何如此「輕薄」屈原呢?

這與班固的出身和經歷有關。

班固出生於一個儒學大家,他的父親就是史學家,他的弟弟是著名的「投筆從戎」的班超,連他的妹妹也是一個學富五車的才女。他自小受到嚴格儒學教育,所以,其心靈的基石就是儒家價值觀。而儒家價值觀的核心,是忠君思想,所以,屈原發君王的牢騷,那是與他的價值觀相違背的,是他絕對不能容忍的。此外,《論語》上說:子不語怪力亂神。作為儒家信徒的班固,肯定不能接受屈原在《離騷》裡的那些神叨叨的比興手法。除了思想基礎,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境遇——班固編撰《漢書》,是「奉旨修史」,是享受皇帝隆恩。所以,評價屈原的時候,班固既站在一個道德制高點上,又處於一個春風得意的舒服狀態,居高臨下,輕鬆審視,隨意評判。誰能想得到,班固自己最終落得個慘死獄中的下場呢?如果班固臨死前回想起自己是如何評價屈原的,不知道會不會有些悔意呢?

話到這裡,如果今天我只是說說史學家們評價屈原的差異,聊聊班固看不起屈原的原因,那並不符合我的初衷。

作為一個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人,我更關注的是,古往今來,不管好的評價還是差的評價,可曾有人評說過屈原獲得了幸福?可曾有人真正在乎過屈原是否幸福?沒有!其實,屈原自己也沒有。他和評價他的古人們,可能是崇高道德的追求者,可能是高貴文學的追求者,可能是偉大事業的追求者,但是,卻都不是幸福的追求者!

相關焦點

  • 班固《漢書·藝文志》
    班固(32-92),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鹹陽)人。東漢著名史學家和文學家。由蘭臺令史官至中護軍。著有《漢書》一百二十卷。其文集已佚,明張溥輯其詩賦文章為《班蘭臺集》。《後漢書》卷七十有傳。大儒孫卿及楚臣屈原,離讒憂國,皆作賦以風,鹹有惻隱古詩之義。其後,宋玉、唐勒;漢興,枚乘、司馬相如,下及揚子云,競為侈麗閎衍之詞,沒其風諭之義。是以揚子悔之曰:「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如孔氏之門用賦也,則賈誼登堂,相如人室矣。如其不用何?」
  • 短史記|屈原是真實存在的嗎?古人與現代人如何討論他?
    揚雄本人也實踐了他對屈原的批評——他歡迎新莽,對劉漢王朝沒有「忠君」層面的留戀。 進入東漢後,又有《漢書》的作者班固站出來,寫了一篇《離騷序》,公開批評屈原。班固說,劉安對屈原的讚美,講什麼屈原可以與日月爭光,可謂「似過其真」,實在是名不副實。
  • 離騷 | 屈原
    離騷(節選)作者:屈原 【原文】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簡介】《離騷》是一篇宏偉壯麗的政治抒情詩,是屈原的代表作,它的出現代表了「楚辭」的最高藝術成就,在我國詩歌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關於詩題《離騷》的解釋,歷來不盡一致。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說:「離騷者,猶離憂也。」他釋「騷」為「憂」,於「離」字無解。班固《離騷贊序》說:「離。猶遭也騷。憂也。明己遭憂作辭也。」
  • 湖湘文化,荊楚文化,屈原到周敦頤,為何出現長達一千年的斷代?
    太史公司馬遷在前人的基礎上進一步肯定屈原不屈、反抗、批判的精神,將屈原從一個模糊的形象變成一個有著愛國情懷的具體的精神榜樣。屈原發憤抒情,乃賦《離騷》 ,司馬遷忍辱負重寫下了《悲士不遇賦》以抒發自己的憤懣之情,從這個方面上看,司馬遷也得到《離騷》的精髓,也屬於荊楚文化的粉絲。
  • 《漢書》創作不易,「班家」四人參與其中,為何只留班固一人之名
    唯獨編纂《漢書》的人班固,至今還有人說這不是他一個人編的史書。另外還有三個家人幫他一起編纂,只是他們沒有署名權而已,這又是為何呢?後來班彪過世,22歲的班固接過父親手中的《後傳》,開始繼續創作《漢書》。班彪也成為《漢書》開篇創作的第一人。
  • 屈原為何赴清流而死?讀其《漁父》可見端倪
    又是一年端午節,大家都知道端午節是紀念我國先秦時期的大詩人屈原的。屈原品性高潔,才華出眾,是國之良材,曾被楚王重用。朝中奸邪小人誹謗中傷,離間楚王與屈原的關係,導致對楚國忠貞不二的屈原被放逐。屈原眼見楚國日衰,社稷傾覆,生靈塗炭,又不得其途效忠國家,致使內心積鬱難平,憤懣難瀉,徘徊在遠離與堅守、他鄉與故土之間,上下求索,最終在聞聽首都失陷後赴水自盡。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忠君愛國的大詩人,在端午節這天舉辦很多活動比如賽龍舟、包粽子等來紀念他。《漁父》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這篇文章很能體現屈原的價值取向,讓我們明白他為何會赴清流而死。
  • 水仙尊王——屈原
    被耍之後,楚懷王一時大怒,倉促派兵攻打秦國,中了有備埋伏,折兵8萬人馬,吃了大敗仗。過後不久,楚懷王又傾盡精兵伐秦,由於缺乏齊國的攻略策應,仍被秦國擊退,楚國的鋒芒和銳氣盡失。在楚國攻秦當下,秦國策動韓魏兩國,乘楚國後方空虛,也來襲法襄陽楚地,楚懷王擋不住雙頭作戰,只得狼狽從秦國邊境退軍守城!兩次兵敗,楚懷王深深地產生孤立無援的痛苦,悔當初不該斷絕與齊國的邦交。
  • 班固與《漢書》│404
    其中,班固就是比較可惜的一個。班固,就是那個在西域苦苦拼搏的班超的哥哥。班固少時聰慧,「年九歲,能屬文誦詩賦」。受父親班彪的影響,班固從少年時期就非常關注歷史方面知識累積。西元58年前後,班超開始著手撰寫《漢書》。後來,因為此事,班固還遭人告發「私修國史」。這個罪名,在當時可是很嚴重的,處罰重的話,甚至會被處死。
  • 班固:一位著名史家禍福難測的一生
    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人,即今天陝西省鹹陽市東北人。他的父親班彪是一名級別不高的官吏,同時也是東漢學識淵博的學者。班彪恨司馬遷的《史記》只寫到漢武帝,他發奮著述,完成《史記後傳》數十篇。由於家學的原因,班固九歲即能寫文章吟詠詩賦,年長之後,也成為一個博學之人。班彪在官任上去世後,班固回鄉為父親守喪。
  • 屈原•《楚辭》•《離騷》
    2012-06-20 16:26:15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王維永   屈原者,何許人也,才德蓋世卻為何投江自盡
  • 班固 (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儒客大家)
    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王充到京城洛陽遊學,拜訪班彪,對班固的才能和志向欣賞備至,認為班固將來必定能完成撰著漢代歷史的重任。 隨著年齡的增長,班固開始不滿足於儒學世家的家庭教育。為了進一步深造,班固於十六歲時進入洛陽太學學習,貫通各種經書典籍,在這裡,班固結識了崔胭、李育、傅毅等一批同學。
  • 屈原《漁父》
    《滄浪歌》又見於《孟子·離婁》,可能是流傳於江湘一帶的民歌。【譯文】屈原被放逐以後,在沅江岸邊漫遊,在大澤邊上一邊行走一邊吟唱。臉色憔悴,身體枯瘦。漁父看見他,問道:「你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何到了這種地步?」
  • 本質高潔的屈原,為何要跳江自殺
    每當到了端午節的時候,我們總是要划龍舟,吃粽子,以此來紀念屈原這位愛國詩人和政治家,那麼屈原究竟是為什麼有貴族淪落到自殺的地步呢?屈原是楚國的貴族,從小記憶力出眾,學識淵博,博聞廣記,擔任楚國的左徒一職,他在任期間,對外接待外賓,對內施發政令,深得楚懷王的器重和信任,楚國政通人和,實力強大,屈原也實現了自己忠君愛國的理想抱負,為了政務日夜操勞。
  • 屈原投江是殉情?細品離騷幫你找出答案
    答案在司馬遷寫的史記《屈原列傳》中闡述的很清晰,屈原因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翻譯過來:離騷就是遭受迫害的意思,因為屈原遭受同僚的打擊、排擠、妒忌、迫害,楚懷王聽信讒言而疏遠屈原,屈原憤而作《離騷》。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 【每日品鑑】班固《終南山賦》
    (作者:東漢·班固)作者簡介班固(32—92), 字孟堅,東漢扶風(今陝西鹹陽)人。班固九歲能誦讀詩賦,寫文章,十六歲入太學,二十三歲起繼承其父班彪遺志著史,明帝任命他為蘭臺令,二十年間,基本完成《漢書》的寫作。和帝初,大將軍竇憲出擊匈奴,班固隨軍,軍中文字多出其手。竇憲失勢,班固受到牽連,獲罪,死於獄中。
  • 戰國時期士人紛紛擇主而事,屈原為什麼偏要吊死在楚王一顆樹上呢?
    屈原《九歌·山鬼》圖屈原生活於戰國晚期,年代稍晚於孟子、莊子,而比荀子、韓非子稍早。屈原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對於北方諸夏文化的經典非常熟悉,並把其內容思想融入自己的詩篇。如在《天問》篇中,屈原歷數唐、虞、夏、商、周這些中原王朝的史事,篇幅比例大大超過楚國史事,可見他不僅了解,而且認同中原的歷史文化。
  • 為什麼要懷念屈原和黃家駒?
    (其餘三大傳統節日為春節、清明節、中秋節)相傳端午節,為紀念屈原所設立的節日。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著名的詩人,思想家,政治家。屈原的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天問》。屈原一生效力於楚國,屈原致力楚國繁榮昌盛,但未遇明主,平生所學無處施展,最後屈原投江而死。
  • 屈原為何寫下《離騷》?《離騷》又為什麼成為經典?
    端午節原先是南方吳越先民用來拜祭龍祖的節日,後來成為了紀念楚國詩人屈原的節日。說道屈原,不得不提起他的長篇浪漫主義抒情詩《離騷》。《離騷》幾近敘述了屈原的生平,從中可以窺見屈原的思想和情感,因而評價屈原的時候,是離不開《離騷》這篇長詩的。《離騷》到底是什麼意思?
  • 「三閭大夫」屈原與羅子國
    在列國事務和外交場合,屈原曾多次維護羅子國的尊嚴和利益,執政的羅宣王感激不盡,聽說屈原被放逐來到了長沙,急忙親往相邀,來國中漫遊,散散心,解解悶;倘屈原同意,他願留屈原在國內久住,奉為上卿。   羅子國國王亦系楚之同姓,論起來與屈原還是本家,在此之前彼此不僅有過交往,且關係非同尋常。既然久居長沙無所事事,整日愁腸百結,鬱鬱寡歡,不如應邀前往,既可散心,又能廣泛接觸民眾。
  • 讀書 | 屈原《天問》
    關於《天問》的創作,東漢王逸的《楚辭章句》曰:「屈原放逐,憂心愁悴。彷徨山澤,經歷陵陸。嗟號旻旻,仰天嘆息。見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地山川神靈,琦偉譎詭,及古聖賢怪物行事。周流罷倦,休息其下,仰見圖畫,因書其壁,呵而問之」乃成《天問》。這說明屈原在創作《天問》時候的心境是什麼樣的,這個時候正是屈原被放逐時期,屈原在內心極度苦悶的情況下,不免產生對人生、世界的疑問,遂成就了千古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