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原先是南方吳越先民用來拜祭龍祖的節日,後來成為了紀念楚國詩人屈原的節日。說道屈原,不得不提起他的長篇浪漫主義抒情詩《離騷》。
《離騷》幾近敘述了屈原的生平,從中可以窺見屈原的思想和情感,因而評價屈原的時候,是離不開《離騷》這篇長詩的。
《離騷》到底是什麼意思?
《離騷》兼有「遭遇憂愁」和「離愁別緒」之意,也有「牢騷」之意。
這三個意思都和當時屈原寫下《離騷》時的情景有關。據考證,《離騷》可能作於屈原被楚襄王流放江南之時,因此在《離騷》中表達了自己仕途不順的哀嘆、對國家未來的擔憂以及自己堅韌不拔的志向。
屈原之所以仕途不順還被流放,是因為他當時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然而楚襄王聽信讒言,將屈原流放於江南,最終楚國被秦攻破後,屈原以身殉國,投汨羅江而亡。
(1)屈原的「美政」及其愛國精神
屈原在《離騷》中表達出了自己的治國理念——美政。他借用堯舜湯禹,融合儒法兩家,表達出自己的治國方略及憂國憂民的情感。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寫出他為百姓的艱苦而慟哭。
「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則表達了屈原的治國理念,想要任選賢能的人才來建設國家。
然而這樣優質的理念不僅沒有被楚王任用,反而讓屈原遭受了流放之災。
即便是被流放於江南,屈原的愛國之心都沒有被磨滅,最後仍是以死殉國。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和「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鹹之所居」兩句,不僅表達了屈原積極樂觀的態度,還表達了屈原深厚真摯的愛國情感。
(2)屈原堅韌的品格及其批判精神
《離騷》一方面採用「香草美人」的手法來表達自己堅韌的品格,從另一方面來對奸佞進行了無情地斥責及抨擊。
其愛憎分明的精神品格讓人回味無窮,難以忘懷。
(3)獨立不屈的主人公形象及奇幻的想像
屈原出生於貴族,其崇高的理想和真摯熱烈的感情塑造出了《離騷》主人公超凡脫俗的完美形象。
其表現了《離騷》的精神實質,具有一定的象徵意味。
身為楚人的屈原,在其作品中也脫離不了楚人好幻想這個特點。《離騷》虛實結合,運用獨特的香草美人手法,讓整個作品浪漫而又賦有奇幻瑰麗的想像。
(4)比興手法的拓展與獨特的語言結構
屈原繼承了《詩經》所開創的比興手法,還在其基礎上加以創新。不僅運用了更豐富的喻象(隱喻)、喻體(對本體特徵的有效並極形象的修飾),還將二者合一,讓其具備了象徵的意義。
司馬遷稱《離騷》為「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證明了《離騷》拓展出了寄情於物與託物抒情的表現手法。
除了比興手法的拓展外,《離騷》的形式和語言都是承舊革新。
其篇幅最長,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全詩共373句,2490字。
前半部實寫,寫了自己的生平和遭遇;後半部虛寫,寫了自己美好的理想和堅韌的品格。兩部分虛實往復,跌宕起伏,讓思想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離騷》既有民歌的形式,也有散文的筆法,形成了一種旬式長短不拘、韻句散語相間的新文學形式。讓作品能夠容納更多的內容,也有利於激情的抒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