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吃粽子=祭屈原=講述屈原投汨羅江的故事=《離騷》的創作背景。
可是,屈原的光芒和文化影響,豈止一部《離騷》。
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看,屈原其他的優秀作品,以及歷朝詩人關於屈原的詩詞。
(一)屈子那些令人一眼動心的佳句
《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最令人悲傷的,莫過於衰草殘陽,故人離別;最令人愉悅的,還有什麼比得過,於浮生無憑裡尋覓到志趣相投的知音。
《九歌·湘君》心不同兮媒勞,恩不甚兮輕絕。
如果情人間的心思不相同,那麼即便媒人不辭辛苦,左右奔波,也是徒勞的;兩個人之間,如果恩情寡淡,那麼分道揚鑣,就在眨眼之間,毫無羈絆,也就毫無留戀了。
《九歌·湘君》交不忠兮怨長,期不信兮告予以不閒。
交往卻不坦誠,親近卻有猜忌,那麼兩個人之間最終只會留下遺憾與怨恨;明明是心不在焉,不守信用,卻推諉於沒有空閒赴約,如此只會逐漸消磨掉感情。
《九章·橘頌》後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
此句是全篇的開頭,言說丹橘生於南國,從未遷往別處,並且唯有在南國才能結出豐美的果實,由此引出作者對橘樹不棄根本、堅守初心的讚揚。
嗟爾幼志,有以異兮。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願歲並謝,與長友兮。
橘樹啊橘樹,你尚幼小,志氣就不與俗世相同;獨立於此,不肯隨波逐流,這種氣節令人欣喜。
你胸襟寬闊,無欲無求,不理濁世,超然自持,向天地之間舒展,絕不做俯首帖耳之姿。
你謹慎自重,從沒有什麼過失,你的品格,俯仰天地,不愧不怍。
你看,大多數花木已經凋零於寒冬了,而大多數曾經的君子也選擇了易節求榮。
你是否願意與我為友,向整個人間宣戰?
《九章·思美人》芳與澤其雜糅兮,羌芳華自中出。紛鬱郁其遠蒸兮,滿內而外揚。情與志信可保兮,羌居蔽而聞章。
芳香與汙穢混雜在一起,芳香終究會顯現出來,因為內心充盈,外表的光芒自然就會出現。
故而,只要不論巨細都心意純良,不論公私都行事端正,一定可以獲得良好的名聲。
(二)別人筆下的屈原
端午即事·文天祥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見,新知萬裡外。丹心照夙昔,鬢髮日已改。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文天祥的生平與屈原很像。
他們都生於改朝換代前夕的亂世,不管時代的洪流要往哪去,不管別人怎麼選擇,他們都始終不屑於更改己志,拒絕做背棄國家的逃兵。
於是文天祥在剛剛逃離元兵扣押,又被謠言所困時,寫下了這首詩。
鬢髮蒼蒼,而丹心不變,想到了屈子,就獲得了為復國奔走呼號的力量。
離騷·陸龜蒙天問復招魂,無因徹帝閽。豈知千麗句,不敵一讒言。
屈原遭讒言被放逐,是古來大多數士大夫心裡繞不去的一個共鳴點。
因為但凡是忠志之士,誰願意阿諛奉承,油滑處事?
但凡是正直之臣,誰不會為了匡扶正義,拼命抨擊小人庸臣?
又有誰不會被小人打擊報復,被流言蜚語,流放到地角天邊?
所以陸龜蒙感嘆,滿腹珠玉又怎麼樣,還不是抵不過跳梁小丑的讒言。
今年的端午,又過去了。
想了想,你說屈原願意年年今日被人們掛在嘴邊嗎?
我想,他以身殉國,或許並不是為了傳為美談,而是希望有一天,後人在面對與他相同的處境時,在面對「義」與「利」的衝突時,會想到他的選擇。
比起人們爭相傳說他的事跡,或許他更期望看到,後人們心裡能夠燃燒起一股千軍萬馬難以驚破的凜然大義之氣,一如他行吟江畔時。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