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放開《離騷》:於冷僻處發現屈原不一樣的光芒

2020-12-14 相尋蝴蝶夢裡路

端午節=吃粽子=祭屈原=講述屈原投汨羅江的故事=《離騷》的創作背景。

可是,屈原的光芒和文化影響,豈止一部《離騷》。

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看,屈原其他的優秀作品,以及歷朝詩人關於屈原的詩詞。

(一)屈子那些令人一眼動心的佳句

《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最令人悲傷的,莫過於衰草殘陽,故人離別;最令人愉悅的,還有什麼比得過,於浮生無憑裡尋覓到志趣相投的知音。

《九歌·湘君》心不同兮媒勞,恩不甚兮輕絕。

如果情人間的心思不相同,那麼即便媒人不辭辛苦,左右奔波,也是徒勞的;兩個人之間,如果恩情寡淡,那麼分道揚鑣,就在眨眼之間,毫無羈絆,也就毫無留戀了。

《九歌·湘君》交不忠兮怨長,期不信兮告予以不閒。

交往卻不坦誠,親近卻有猜忌,那麼兩個人之間最終只會留下遺憾與怨恨;明明是心不在焉,不守信用,卻推諉於沒有空閒赴約,如此只會逐漸消磨掉感情。

《九章·橘頌》後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

此句是全篇的開頭,言說丹橘生於南國,從未遷往別處,並且唯有在南國才能結出豐美的果實,由此引出作者對橘樹不棄根本、堅守初心的讚揚。

嗟爾幼志,有以異兮。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願歲並謝,與長友兮。

橘樹啊橘樹,你尚幼小,志氣就不與俗世相同;獨立於此,不肯隨波逐流,這種氣節令人欣喜。

你胸襟寬闊,無欲無求,不理濁世,超然自持,向天地之間舒展,絕不做俯首帖耳之姿。

你謹慎自重,從沒有什麼過失,你的品格,俯仰天地,不愧不怍。

你看,大多數花木已經凋零於寒冬了,而大多數曾經的君子也選擇了易節求榮。

你是否願意與我為友,向整個人間宣戰?

《九章·思美人》芳與澤其雜糅兮,羌芳華自中出。紛鬱郁其遠蒸兮,滿內而外揚。情與志信可保兮,羌居蔽而聞章。

芳香與汙穢混雜在一起,芳香終究會顯現出來,因為內心充盈,外表的光芒自然就會出現。

故而,只要不論巨細都心意純良,不論公私都行事端正,一定可以獲得良好的名聲。

(二)別人筆下的屈原

端午即事·文天祥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見,新知萬裡外。丹心照夙昔,鬢髮日已改。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文天祥的生平與屈原很像。

他們都生於改朝換代前夕的亂世,不管時代的洪流要往哪去,不管別人怎麼選擇,他們都始終不屑於更改己志,拒絕做背棄國家的逃兵。

於是文天祥在剛剛逃離元兵扣押,又被謠言所困時,寫下了這首詩。

鬢髮蒼蒼,而丹心不變,想到了屈子,就獲得了為復國奔走呼號的力量。

離騷·陸龜蒙天問復招魂,無因徹帝閽。豈知千麗句,不敵一讒言。

屈原遭讒言被放逐,是古來大多數士大夫心裡繞不去的一個共鳴點。

因為但凡是忠志之士,誰願意阿諛奉承,油滑處事?

但凡是正直之臣,誰不會為了匡扶正義,拼命抨擊小人庸臣?

又有誰不會被小人打擊報復,被流言蜚語,流放到地角天邊?

所以陸龜蒙感嘆,滿腹珠玉又怎麼樣,還不是抵不過跳梁小丑的讒言。

今年的端午,又過去了。

想了想,你說屈原願意年年今日被人們掛在嘴邊嗎?

我想,他以身殉國,或許並不是為了傳為美談,而是希望有一天,後人在面對與他相同的處境時,在面對「義」與「利」的衝突時,會想到他的選擇。

比起人們爭相傳說他的事跡,或許他更期望看到,後人們心裡能夠燃燒起一股千軍萬馬難以驚破的凜然大義之氣,一如他行吟江畔時。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屈原《離騷》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全詩長達二千餘字,是一首光芒四射的抒情自序詩。標題的意義為「遭逢憂患」,是詩人遭逢憂患以後的作品。通過自序身世、陳述節操、訴說理想等幾個重點,詩人痛斥了昏庸王室與反動貴族陷害賢良、誤國殃民的罪行,也充分顯示了詩人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鬥精神。
  • 屈原•《楚辭》•《離騷》
    他的作品主要有《離騷》、《九歌》、《天問》、《九章》等,全部收入《楚辭》一書。」這更印證了《離騷》是屈原的絕世之作,也印證了以《離騷》為代表的屈原作品構成了《楚辭》的核心內容。  太史公司馬遷對《離騷》的評價相當高。《屈原列傳》中云:「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 離騷 | 屈原
    離騷(節選)作者:屈原 【原文】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步餘馬於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 屈原為何寫下《離騷》?《離騷》又為什麼成為經典?
    端午節原先是南方吳越先民用來拜祭龍祖的節日,後來成為了紀念楚國詩人屈原的節日。說道屈原,不得不提起他的長篇浪漫主義抒情詩《離騷》。《離騷》幾近敘述了屈原的生平,從中可以窺見屈原的思想和情感,因而評價屈原的時候,是離不開《離騷》這篇長詩的。《離騷》到底是什麼意思?
  • 離騷-屈原
    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 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 步餘馬於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 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 離騷-屈原(戰國)
    纕=糹+襄②唯:魯人版教材為「惟」【本篇理解性默寫及真題檢測】屈原在《離騷》中表現為了堅守自己崇高的美德萬死不辭的句子是「           ,         」。屈原在《離騷》中表現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難生活,並因此流淚嘆息的名句是「         ,         」。
  • 漵浦的山水風情、流風民俗成就了屈原的代表作《離騷》
    然而,《離騷》作於何時何地,至今尚無定論,幾成千古之謎。除了作品本身以外,屈原沒有留下任何有關作品的片言隻字,我們只能從創作的時間和作品本身去尋找有關的蛛絲馬跡,發現其中隱藏的秘密。明代學人汪瑗在其《楚辭集解》中指出:「篇內曰:『餘既不難乎離別兮,傷靈修之數化』,此《離騷》之所以名也。」以《離騷》詩中的話「餘既不難乎離別兮,傷靈修之數化」斷為《離騷》命名的依據,這是汪瑗卓有見地的發現。筆者認為這也是屈原在詩中的點題之筆,點睛之筆。
  • 屈原投江是殉情?細品離騷幫你找出答案
    翻譯過來:離騷就是遭受迫害的意思,因為屈原遭受同僚的打擊、排擠、妒忌、迫害,楚懷王聽信讒言而疏遠屈原,屈原憤而作《離騷》。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 【屈原《離騷》】原文、譯文及賞析
    詩人身處戰國時期新舊交替的激烈變化時代,他的父母之邦,他所熱愛的祖國,原本是一個強大富庶的國家,在群雄並峙之中,曾居於盟主地位,有著統一天下的諸多條件。但自楚悼王變法失敗以後,國政受舊貴族的把持,日非一日。至屈原所生活的懷王時期,由於內政不修,外有強秦壓境,已處於岌岌可危的地步。屈原是一位「博聞強志,明於治亂」的政治家,是一位有理想、有遠見和剛正不阿的愛國志士。
  • 詩詞朗讀與賞析:屈原《離騷》
    文/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忳鬱邑餘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 朗誦︱《離騷》節選 作者 屈原 朗誦 周志立
  • 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離騷》,很多生僻字卻常被後世引用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文章引用「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等詩句,這些詩句都出自戰國屈原的《離騷》。離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 經典誦讀《離騷》作者:屈原 | 朗誦:方明
    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步餘馬於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 《離騷》——屈原
    你不深入了解我的忠心,反而聽信讒言對我發怒。我早知道忠言直諫有禍,原想忍耐卻又控制不住。上指蒼天請它給我作證.一切都為了君王的緣故。你以前既然和我有成約,現另有打算又追悔當初。我並不難於與你別離啊,只是傷心你的反反覆覆。我已經栽培了很多春蘭,又種植香草秋蕙一大片。
  • 屈原《離騷》中的赤水即丹江,崑崙即秦嶺中某山,舊鄉或即丹陽(夷屯)
    屈原的《離騷》正是這樣一篇偉大的作品。《離騷》很有可能作於丹淅流域。今人知道屈原的《離騷》,多會背誦其中的名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但欲深度解讀屈原坎坷而悲壯的生命歷程和《離騷》的深邃內涵,尚需時日。
  • 易烊千璽獻上一首《離騷》紀念屈原,永遠銘記這位偉大的詩人
    屈原應當是每個端午節都能被人記得的詩人了,當年縱身一躍只為國,這種情懷,從古至今也難有幾人。《離騷》是詩人屈原的代表作,而在如今,被歌手配曲,更成了一首古風音樂。易烊千璽是這首《離騷》的首唱者。易烊千璽可謂是新生代的佼佼者,雖然長了一張冷峻的臉,但參加綜藝的效果也是沒差,而這首《離騷》也是被易烊千璽首次演唱,帶到世間。這首《離騷》並沒有採用原文,在詞上的改動更顯得通俗易懂。
  • 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浪漫主義詩人,屈原《離騷》思想內容藝術特色
    屈原,名平,字原。戰國時期楚國人。屈原有遠大的政治理想,內政上主張舉賢授能,修明法度;外交上堅持連齊抗秦,統一六國。後遭小人讒言被流放,投汨羅江殉國。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主要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九章》、《招魂》等。風格:作品想像奇特,感情奔放,韻律鏗鏘,地方色彩濃鬱。其浪漫主義風格對文學發展有深遠影響。漢代劉向輯錄屈原和其他楚辭作品,編成《楚辭》。
  • 閒看楚辭讀《離騷》古人都說屈原是憤青,他到底是憤青還是愛國?
    宋代人宋祁說:「《離騷》為詞賦之祖,後人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圓不能過規。」 這說明《離騷》在中國文學領域詩賦方面難以企及的地位,屈原作為《離騷》的作者,其文採此處不再贅述。明代詩人袁宏道於《敘小修詩》中駁斥道:《離騷》「忿懟之極」,對「黨人」和楚王都「明示唾罵」,「安在所謂怨而不傷者乎?」
  • 路漫漫其修遠兮,感受屈原《離騷》中的百折不撓
    一曲離騷,寫盡屈原滿心幽憤的家國情懷,他理想遠大,希望能夠救人民於水火之中,他身上背負著堅定的使命,想要興國圖強,願意為了這場戰鬥上下求索。詩人勇敢地表達了自己的心志,他雖然被放逐江南,可是他的愛國之情始終未改,信念始終是一個人身上最根源的力量,他的信念不改,無論有多大的困難也不會害怕,我佩服身處洪流中的屈原,能夠一如既往地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為什麼《離騷》會產生那麼巨大的影響力呢?
  • 除了《離騷》,「楚辭之祖」屈原還有這些作品,你知道嗎?
    屈原作品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獨創的新時代。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以最著名的篇章《離騷》為代表的《楚辭》與《詩經》中的《國風》並稱為「風騷」 ,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璀璨明珠,「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為後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種高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