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像《古聖賢像傳略.十六卷》清.顧沅輯錄.孔蓮卿繪像.清道光十年刊本
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漢族,名平,字原,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於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戰國時期楚國貴族出身,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他主張對內舉賢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後因遭貴族排擠,被流放漢北和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一舉攻破楚國首都郢都。農曆五月五日,憂國憂民的屈原在長沙附近汨羅江投河自殺,以身殉國。
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龍升天」吉日祭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屈原和端午節捆綁在一起始於南朝的文獻。南朝梁宗懍編撰的記錄古代楚地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筆記體文集《荊楚歲時記》載:「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端午節便演變成了中國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
屈原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楚辭之祖」,楚國有名的辭賦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響。屈原作品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獨創的新時代。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以最著名的篇章《離騷》為代表的《楚辭》與《詩經》中的《國風》並稱為「風騷」 ,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璀璨明珠,「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為後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種高尚精神。 《楚辭》原收錄屈原、宋玉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辭賦共十六篇,後來王逸增入《九思》,成十七篇。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其餘各篇也是承襲屈賦的形式。《楚辭》因其運用楚地(即今湖南、湖北、安徽西部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和風土物產等,故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楚辭》中屈原的作品除了不朽之作《離騷》外,還有《九歌》《九章》《天問》《遠遊》《卜居》和《漁父》等。 《九歌》最開始是在楚國的民間流傳的一組祭祀諸神的樂歌。屈原聽到後,對其進行了加工和改寫,從而具有了新的體制特點和屈原自己的獨特的氣質。《九歌》一共有十一篇,分別是《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和《禮魂》。大多數篇章皆描寫神靈間的眷戀,表現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傷感,《國殤》一篇,則是悼念和頌讚為楚國而戰死將士。 關於「九」的意義,它是實指,還是虛指,至今仍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 所謂「九章」,是屈原創作的《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迴風》(依今本王逸《楚辭章句》所排次序)這九篇楚辭作品的總稱。 這九篇作品並非創作於一時一地,在早期也是以單篇形式流傳的。《九章》這個總題是後人在編輯、整理屈原作品時加上的。 何為「九章」?學界一般認為「九」是實指,就是指其包含的九篇楚辭作品,這與《九歌》《九辯》並不相同;關於「章」的意義,《說文·音部》解釋其本義雲:「章,樂竟為一章。從音,從十。十,數之終也。」也就是指完整的一首樂曲,也可指樂曲的一個組成部分,後來引申為詩或文的一篇。所以,「九章」意就是九篇文章之意。 《天問》以「問」為主,這是這首長詩最為獨特的地方。全詩一共有三百七十四句,提出了一百七十二個問題,涉及天與地的形成、歷史的興衰成敗、甚至還有一些關於神鬼的問題。這充分體現出了作者屈原的「博聞強志」及其科學的求知精神。 《天問》在一個個不停地追問中,強烈地表達了詩人對楚國發展及個人命運的憂慮,以及對於人生理想的執著追求。全詩是一部恢宏之作,氣勢磅礴。體現了屈原所生活的戰國時代的人們對自然、社會發展規律的懷疑和探討。 《遠遊》在內容上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描寫詩人神遊於天感受到的快樂;第二部分描寫詩人養生鍊形。全篇充滿了奇特而瑰麗的想像,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同時也表達了對世俗黑暗的指責,以及對真善美的追求。 《遠遊》具有獨特的魅力和價值,在文學史上對後世影響較大,它成為很多文學作品中典故的來源,比如司馬相如的《大人賦》,其語多出於此。同時它也開啟了後世「遊仙詩」創作的先河,比如晉郭璞的《遊仙詩》十四首,從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出《遠遊》對之產生的影響。 學術界對於《遠遊》的作者,一直存在著爭議。第一種認為是屈原所作,以王逸為代表,後世學者朱熹、陳第、陸時雍、王夫之、林雲銘、胡文英均持此說。第二種認為是漢人擬作的,以清人胡濬源、吳汝綸為代表。現代的學者陳子展、姜亮夫、姜昆武與徐漢澍亦堅持此說。 何為「卜居」?「卜」為佔卜,「居」為居處。「卜居」就是說通過佔卜,來解決自己的所居何地,即解決自己應該何去何從的疑問。 《卜居》採用散文式的手法,運用一問一答的形式,表達了屈原對人生道路的抉擇與堅持,對黑暗現實的抗爭,表現了其不與現實妥協、堅持自我的高潔品格。全篇一連提出了十幾個問題,氣勢磅礡。這種有問有答的體式,被視為後世辭賦賓主問答體的濫觴。 對於《卜居》的作者是否是屈原,學術界同樣存在爭論,至今懸而未決,撲朔迷離。
《漁父》採用了主客問答的方式,反映了屈原的人生態度及處世準則,表觀了屈原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節操與獨立精神。其中漁父代表的是」與世推移」的避世的隱者,與屈原形成了非常強烈的對比。一種是面對社會黑暗忠貞自守,一種是看透社會黑暗避世自適;一種是對於黑暗絕不妥協,一種是完全退讓並且寄情於自然。這完全是面對黑暗的社會現實而採取的截然不同的兩種處世哲學和人生。
因此,《漁父》一篇具有極高的思想性。另外,後人推崇《漁父》的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往往都嚮往著篇中漁父的閒散自適的生活方式。以至此篇之後,歌詠「漁父」的詩文開始不斷地現出來,唐宋以來則更甚。除此之外,《漁父》對七言詩的產生及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比如文中的唱詞:「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灌吾足」等。
《漁父》的作者是否是屈原,與《卜居》一樣, 學術界也存在較大的爭議。
——END——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編輯 / 楊久詩
審核 / 嶽東生
長按關注
光明日報出版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