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離騷》,「楚辭之祖」屈原還有這些作品,你知道嗎?

2021-02-07 光明日報出版社

屈原像《古聖賢像傳略.十六卷》清.顧沅輯錄.孔蓮卿繪像.清道光十年刊本 
     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漢族,名平,字原,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於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戰國時期楚國貴族出身,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他主張對內舉賢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後因遭貴族排擠,被流放漢北和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一舉攻破楚國首都郢都。農曆五月五日,憂國憂民的屈原在長沙附近汨羅江投河自殺,以身殉國。

    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龍升天」吉日祭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屈原和端午節捆綁在一起始於南朝的文獻。南朝梁宗懍編撰的記錄古代楚地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筆記體文集《荊楚歲時記》載:「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端午節便演變成了中國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
屈原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楚辭之祖」,楚國有名的辭賦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響。屈原作品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獨創的新時代。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以最著名的篇章《離騷》為代表的《楚辭》與《詩經》中的《國風》並稱為「風騷」 ,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璀璨明珠,「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為後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種高尚精神。    《楚辭》原收錄屈原、宋玉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辭賦共十六篇,後來王逸增入《九思》,成十七篇。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其餘各篇也是承襲屈賦的形式。《楚辭》因其運用楚地(即今湖南、湖北、安徽西部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和風土物產等,故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楚辭》中屈原的作品除了不朽之作《離騷》外,還有《九歌》《九章》《天問》《遠遊》《卜居》和《漁父》等。    《九歌》最開始是在楚國的民間流傳的一組祭祀諸神的樂歌。屈原聽到後,對其進行了加工和改寫,從而具有了新的體制特點和屈原自己的獨特的氣質。《九歌》一共有十一篇,分別是《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和《禮魂》。大多數篇章皆描寫神靈間的眷戀,表現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傷感,《國殤》一篇,則是悼念和頌讚為楚國而戰死將士。  關於「九」的意義,它是實指,還是虛指,至今仍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    所謂「九章」,是屈原創作的《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迴風》(依今本王逸《楚辭章句》所排次序)這九篇楚辭作品的總稱。    這九篇作品並非創作於一時一地,在早期也是以單篇形式流傳的。《九章》這個總題是後人在編輯、整理屈原作品時加上的。    何為「九章」?學界一般認為「九」是實指,就是指其包含的九篇楚辭作品,這與《九歌》《九辯》並不相同;關於「章」的意義,《說文·音部》解釋其本義雲:「章,樂竟為一章。從音,從十。十,數之終也。」也就是指完整的一首樂曲,也可指樂曲的一個組成部分,後來引申為詩或文的一篇。所以,「九章」意就是九篇文章之意。     《天問》以「問」為主,這是這首長詩最為獨特的地方。全詩一共有三百七十四句,提出了一百七十二個問題,涉及天與地的形成、歷史的興衰成敗、甚至還有一些關於神鬼的問題。這充分體現出了作者屈原的「博聞強志」及其科學的求知精神。  《天問》在一個個不停地追問中,強烈地表達了詩人對楚國發展及個人命運的憂慮,以及對於人生理想的執著追求。全詩是一部恢宏之作,氣勢磅礴。體現了屈原所生活的戰國時代的人們對自然、社會發展規律的懷疑和探討。    《遠遊》在內容上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描寫詩人神遊於天感受到的快樂;第二部分描寫詩人養生鍊形。全篇充滿了奇特而瑰麗的想像,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同時也表達了對世俗黑暗的指責,以及對真善美的追求。    《遠遊》具有獨特的魅力和價值,在文學史上對後世影響較大,它成為很多文學作品中典故的來源,比如司馬相如的《大人賦》,其語多出於此。同時它也開啟了後世「遊仙詩」創作的先河,比如晉郭璞的《遊仙詩》十四首,從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出《遠遊》對之產生的影響。     學術界對於《遠遊》的作者,一直存在著爭議。第一種認為是屈原所作,以王逸為代表,後世學者朱熹、陳第、陸時雍、王夫之、林雲銘、胡文英均持此說。第二種認為是漢人擬作的,以清人胡濬源、吳汝綸為代表。現代的學者陳子展、姜亮夫、姜昆武與徐漢澍亦堅持此說。       何為「卜居」?「卜」為佔卜,「居」為居處。「卜居」就是說通過佔卜,來解決自己的所居何地,即解決自己應該何去何從的疑問。    《卜居》採用散文式的手法,運用一問一答的形式,表達了屈原對人生道路的抉擇與堅持,對黑暗現實的抗爭,表現了其不與現實妥協、堅持自我的高潔品格。全篇一連提出了十幾個問題,氣勢磅礡。這種有問有答的體式,被視為後世辭賦賓主問答體的濫觴。    對於《卜居》的作者是否是屈原,學術界同樣存在爭論,至今懸而未決,撲朔迷離。

   《漁父》採用了主客問答的方式,反映了屈原的人生態度及處世準則,表觀了屈原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節操與獨立精神。其中漁父代表的是」與世推移」的避世的隱者,與屈原形成了非常強烈的對比。一種是面對社會黑暗忠貞自守,一種是看透社會黑暗避世自適;一種是對於黑暗絕不妥協,一種是完全退讓並且寄情於自然。這完全是面對黑暗的社會現實而採取的截然不同的兩種處世哲學和人生。

    因此,《漁父》一篇具有極高的思想性。另外,後人推崇《漁父》的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往往都嚮往著篇中漁父的閒散自適的生活方式。以至此篇之後,歌詠「漁父」的詩文開始不斷地現出來,唐宋以來則更甚。除此之外,《漁父》對七言詩的產生及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比如文中的唱詞:「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灌吾足」等。 

    《漁父》的作者是否是屈原,與《卜居》一樣, 學術界也存在較大的爭議。

——END——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編輯 / 楊久詩

審核 / 嶽東生


長按關注

光明日報出版社官方微信



覺得好看點個讚再走唄!


相關焦點

  • 屈原•《楚辭》•《離騷》
    他與千古不朽之《楚辭》、《離騷》又有何種聯繫?筆者為深究這些世之所疑,故借春節長假之期,蹲於新華書店,遊覽春秋戰國至秦漢間古籍,並參閱「唐宋八大家」等古文大家相關評述,從中獲得準確答案。於是乎,提筆書之,以饗讀者。  太史公司馬遷所著《史記》卷八十四屈原列傳(下稱《屈原列傳》)載云:「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
  • 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離騷》,很多生僻字卻常被後世引用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文章引用「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等詩句,這些詩句都出自戰國屈原的《離騷》。離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 離騷 | 屈原
    離騷(節選)作者:屈原 【原文】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簡介】《離騷》是一篇宏偉壯麗的政治抒情詩,是屈原的代表作,它的出現代表了「楚辭」的最高藝術成就,在我國詩歌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關於詩題《離騷》的解釋,歷來不盡一致。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說:「離騷者,猶離憂也。」他釋「騷」為「憂」,於「離」字無解。班固《離騷贊序》說:「離。猶遭也騷。憂也。明己遭憂作辭也。」
  • 漵浦的山水風情、流風民俗成就了屈原的代表作《離騷》
    兩千年來,能夠在藝術水平上與之相比配的,可能只有散文文學《紅樓夢》。」然而,《離騷》作於何時何地,至今尚無定論,幾成千古之謎。除了作品本身以外,屈原沒有留下任何有關作品的片言隻字,我們只能從創作的時間和作品本身去尋找有關的蛛絲馬跡,發現其中隱藏的秘密。
  • 楚辭 || 離騷
    漆木虎座鳥架鼓:楚文化的典型代表,這是一種可「懸而擊之」的鼓,它不僅具有樂器功能,其神秘的造型更能為人們帶來無盡的靈感、啟示與思考。楚辭和《詩經》一樣構成了中國詩歌的源頭,出現於戰國時期的楚國,具有濃鬱的地域文化色彩,是繼《詩經》之後出現的另一種韻文形式,故稱南風、南音。
  • 朗誦︱《離騷》節選 作者 屈原 朗誦 周志立
  • 屈原為何寫下《離騷》?《離騷》又為什麼成為經典?
    端午節原先是南方吳越先民用來拜祭龍祖的節日,後來成為了紀念楚國詩人屈原的節日。說道屈原,不得不提起他的長篇浪漫主義抒情詩《離騷》。《離騷》幾近敘述了屈原的生平,從中可以窺見屈原的思想和情感,因而評價屈原的時候,是離不開《離騷》這篇長詩的。《離騷》到底是什麼意思?
  • 離騷-屈原(戰國)
    .屈原在《離騷》中表現楚懷王賢愚不分,沒有主見,輕易聽信周圍群小的挑撥的詩句是「          ,          」。【答案】1.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2.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3.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 閒看楚辭讀《離騷》古人都說屈原是憤青,他到底是憤青還是愛國?
    宋代人宋祁說:「《離騷》為詞賦之祖,後人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圓不能過規。」 這說明《離騷》在中國文學領域詩賦方面難以企及的地位,屈原作為《離騷》的作者,其文採此處不再贅述。明代詩人袁宏道於《敘小修詩》中駁斥道:《離騷》「忿懟之極」,對「黨人」和楚王都「明示唾罵」,「安在所謂怨而不傷者乎?」
  • 理解中國古代文學必須理解《楚辭》,理解《楚辭》又必須了解屈原
    今天我們將進入國學的另外一部經典《楚辭》的學習,《楚辭》是一部經典的作品,內容很豐富,我們理解中國文學必須先理解《楚辭》,所以關於這個內容的篇幅會稍長一些,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在正式進入《楚辭》內容之前,我們很有必要來談談它最重要的作者:屈原。01屈原的名字屈原的名字叫什麼?熟悉「王庶文講壇」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屈原不應該姓屈,名字也也不叫原,《史記》是這樣記載的: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 木心:屈原寫詩,一定知道他已永垂不朽
    漢樂府,詩之文學形式,繼承發揚《詩經》精神。建安七子等均是,陶淵明更是。這些人傑出,不為儒家見識所縛。天才能解脫一切束縛教條。我自己的作品中,也用不同方式運用《詩經》,用時,既圖不損其原味,又要推出新的境界和意思,明白告訴讀者我在用《詩經》,但又要出自己意。孔子標榜「述而不作」。
  • 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浪漫主義詩人,屈原《離騷》思想內容藝術特色
    屈原,名平,字原。戰國時期楚國人。屈原有遠大的政治理想,內政上主張舉賢授能,修明法度;外交上堅持連齊抗秦,統一六國。後遭小人讒言被流放,投汨羅江殉國。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主要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九章》、《招魂》等。風格:作品想像奇特,感情奔放,韻律鏗鏘,地方色彩濃鬱。其浪漫主義風格對文學發展有深遠影響。漢代劉向輯錄屈原和其他楚辭作品,編成《楚辭》。
  • 屈原投江是殉情?細品離騷幫你找出答案
    翻譯過來:離騷就是遭受迫害的意思,因為屈原遭受同僚的打擊、排擠、妒忌、迫害,楚懷王聽信讒言而疏遠屈原,屈原憤而作《離騷》。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 《離騷》節選及相關簡介
    《離騷》節選 先秦 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來源網絡,侵權聯繫刪除《史記·屈原列傳》中曾記載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屈原是和楚王同姓的王室貴族,所以屈原本姓「羋」(mǐ),「屈」為氏,名「平」,字「原」,又名正則,
  • 古文中的「離騷」二字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何屈原要以此為詩名?
    在華夏民族數千年的歷史天空中,屈原這名字無疑是最為耀眼的一個明星。端午節這個節日的起源,最初就是為了祭奠屈原,傳頌他的愛國精神。當然除了愛國,屈原留給我們的還有偉大的浪漫主義文學,被譽為「辭賦之祖」「中華詩祖」,他所開創的「楚辭」乃是唯美詩歌文化的先驅,而《離騷》無疑是其聲名最盛的代表作!可與《詩經》並稱「風騷」!
  • 端午節你吃粽子去看賽龍舟,我會告訴你屈原的真實故事
    朋友們,端午節快到了,你吃粽子,聽我給你講屈原的真實故事,帶你遊屈子文物。每到端午節吃粽子,我們都會有條件地想起屈原,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比許多人幸運得多古聖先賢,至少每年都會有人提到他的名字,但很多人只是提到這個名字,他們對真正的屈原知之甚少卻,所以讓我和宗祥談談屈原。
  • 【010號•水泊梁山】《懷念辭賦之祖屈原》
    在今年端午節即將來臨之際,為緬懷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華師祖」、「辭賦之祖」——屈原,特舉辦「定風波•屈原」杯詩歌賽。
  • 歷史上的異端,思想升華的先驅,屈原的愛國精神需要傳承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楚辭之祖」,楚國有名的辭賦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響。屈原作品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獨創的新時代,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
  • 讀了《楚辭》,你會知道中國人有多浪漫
    我們都知道。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但和《詩經》齊名的《楚辭》,你了解多少呢?
  • 經典誦讀《離騷》作者:屈原 | 朗誦:方明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忳鬱邑餘佗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