漵浦的山水風情、流風民俗成就了屈原的代表作《離騷》,更成就了作為偉大詩人的屈原
◇ 舒新宇
古往今來,凡是中國讀書人,只要一提起屈原,首先想到的便是他的代表作《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一家喻戶曉的經典名句,冠絕古今,與日月齊光,鑄成了中國的民族魂。作為中國第一首長篇抒情詩,《離騷》,凝結著詩人的審美理想和生命激情,是古典詩歌的高山幽谷。它以神奇的語言和浪漫的音律,用悽婉、沉鬱、柔綿、曠達、灑脫、迷狂、悲哀、痛苦、欣悅、華麗、空靈、豪放等多重的情緒和風格,吟唱出千古不朽的絕句。
清代吳世尚贊道:「實情虛景,意在言外,無限憂愁,一時都盡,而遂成天地奇觀,古今絕調也!」
著名美學家李澤厚先生說:「它開創了中國抒情詩的真正光輝的起點和無可比擬的典範。兩千年來,能夠在藝術水平上與之相比配的,可能只有散文文學《紅樓夢》。」
然而,《離騷》作於何時何地,至今尚無定論,幾成千古之謎。除了作品本身以外,屈原沒有留下任何有關作品的片言隻字,我們只能從創作的時間和作品本身去尋找有關的蛛絲馬跡,發現其中隱藏的秘密。
首先要在時間段上有個大體的界定,然後再從作品本身尋找突破口,正如曹雪芹在《紅樓夢》裡隱藏著大量家族及個人的秘密和寫作的動機,屈原也會有意或無意在內容上留下諸多創作的秘密。
1、「屈原放逐,乃賦『離騷』」
首先在時間段的界定上,前輩研究家們,除了極少數人外,大體上都己認定《離騷》作於第二次流放江南時。
司馬遷在「史記自敘」中說:「屈原放逐,著『離騷』。」在《報任少卿書》中也說:「屈原放逐,乃賦『離騷』。」
劉向《新序》中《節土》篇也說:「屈原逐放於外,乃作『離騷』。」
《漢書:賈誼傳》也說:「屈原,楚賢臣也,被讒放逐,作離騷賦。」
鄧國基先生說:「《離騷》作於頃襄王時,是現代一般研究『楚辭』的學者共同的見解。」
大家公認《離騷》是放逐於江南所作。這樣就排除了作於第一次流放的可能性,這在屈學界己成為定論。
屈原第一次流放是在漢北,時間是在楚懷王時代,只有三年。楚懷王被秦國扣押至死,其子頃襄王繼位,召回屈原,旋即又將其放逐江南,這一放就是整整十七年,屈原踏上了不歸路。
前面己經論述過,屈原第二次流放,一開始就選擇了漵浦作為他流放的棲息地,且是車船相間,馬不停蹄,一門心思奔往漵浦,一住就是整整十六年,直至郢都陷落才離開漵浦。其間只北返過一次郢都,且是來去匆匆,未做幾日停留。那麼,歷來專家學者認定《離騷》作於第二次放逐江南之時。而屈原第二次放逐一開始,就心情急切地趕往漵浦,那麼也就只有作於漵浦一種可能。
還有郭沫若和俞平伯兩位大家,認為《離騷》是屈原晚年的作品,這就更是在漵浦所作無疑了。
2、神奇的漵浦山水激發了屈原的文思
漢代王逸在《楚辭章句》中指出:「『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闢喻。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修美人,以媲於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虯龍鸞鳳,以託君子。飄風雲霓,以為小人。」
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篇》說:「若乃山林皋壤,實文思之奧府;略語則闕,詳說則繁。然屈平所以能洞鑑《風》、《騷》之情者,抑以江山之助乎?」
屈原的作品中的香草花卉、蟲魚禽獸、虯龍鳳凰、山水泉石、日月星辰、雷電雲霞等等意象,客觀上受到了南國楚地的自然條件的決定,自然氣候、山水景物對楚辭的藝術風格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劉勰獨具慧眼,明顯地看到了這一點。因而清代周拱辰說過:「『騷』中山川人物,草木蟲魚,一名一物,皆三閭之碧血枯淚,附而著其靈。」
南宋進士吳仁傑在其《離騷草木疏》中,指出屈原作品裡「以譬君子」的芳草嘉木共計44種,「以比小人」的惡草臭木計11種。而這55種花草植物,在漵浦都能找到。尤其是用的最多的蘭、芝、芷、菊、蒿、艾、薺、茅、葛、芙蓉、菖蒲、木蘭等,漵浦的山山野野、溪澗河谷,隨處可見。漵浦女子自古素有戴野花的習俗。三月三,主婦們都要頭戴薺菜花,越是年老的婦女越喜愛,還要用薺菜花煮雞蛋,用以明目。即是現今,每到三月三,縣城大街上,便擺了一籃籃出售的薺菜花;梔子花也是女子們喜愛之物。
品賞屈賦,字裡行間,無不滲透著南楚大地神妙的煙雨霧嵐,奔瀉著湍激的瀑布澗流,噴射出奇幻的雲霓霞彩,迴蕩著狂野的巫風儺韻。
縱觀屈原到過的地方,唯有他的棲息之地漵浦完全具有這種客觀條件。深林冥冥,猿狖所居,山峻蔽日,幽晦多雨,霰雪無垠,雲霧霏霏。更有那深不可測的江潭,鬼斧神工的山洞,令人激起奇妙的遐想。屈原的筆下,似乎只有漵浦的山水才有這等的奇妙神秘和瑰怪之觀。
請問,屈原兩次流放,經過那麼多的地方,除了漵浦,又有哪個地方的山水被他如此濃墨重彩地描繪過?沒有!即是他出生的秭歸和投江的汩羅,也沒有享受到如此殊榮。而很多人認為是懷念長沙的那首絕命詞《懷沙》,全詩也沒有一句寫到值得留戀的長沙風物,連起碼的點題詩句都沒有。(「懷沙」實際上是懷抱沙石自沉的意思,筆者將有專門的論文探討。)只有漵浦詭異靈秀的自然山水才使三閭大夫如此鍾情,如此迷戀。
身處這樣古木森森、雲纏霧繞的深山之中,耳聞野獸的吼叫和鳥雀的鳴囀,目睹蛟龍的出沒和山水的暴漲,恍如到了神界仙地,最易使人與神奇的大自然溝通,在心靈上與神靈連結,生出無限的神秘玄想和思古的幽情。所以說,是漵浦奇妙神秘的山水和雄麗瑰怪的風情激發了詩人玄妙的靈感和魔幻的遐想,最終成就了華彩絕倫、意象萬千的千古絕唱一一《離騷》。
3、《離騷》的神遊來自《涉江》的神遊
《離騷》共373句,總計2503字,全詩圍繞3次飛天神遊,4次與神靈對話,創造了一個幻美浪漫的世界。而這3次神遊,就是飛往舜帝葬身的崑崙縣圃;4次對話就是以舜帝子孫的身份與舜帝及其神靈對話。屈原在詩中寫道:
我以先聖行為節制性情,憤懣心情至今不能平靜。
渡過沅水湘水向南走去,我要對舜帝把話講清。
鋪開衣襟跪著慢慢細講,我已獲得正道心裡亮堂。
駕馭著玉虯啊乘著鳳車,飄然離開塵世飛到天上。
早晨從南方的蒼梧出發,傍晚就到達了崑崙山上。
屈原明白地告訴我們,在他第一次飛天神遊之前,特地來到南方,鋪開衣襟,跪著向舜帝陳辭,訴說自己的怨苦,抒發畢生的理想,請示今後的行止,得到舜帝的認可或許可,然後才能開始第一次飛天神遊。
我們驚喜地發現,《離騷》中的第一次神遊與《涉江》裡的神遊何其相似。屈原在《涉江》裡寫道:
世道混濁沒有人理解我啊,
我要奔向遠方不再回顧。
駕起青龍白龍車啊,
我與舜帝同遊天帝的玉園。
登上崑崙山啊,把玉樹花美餐。
悲哀啊南方並沒有人了解我,
清晨我將渡過湘水沅江。
渡過湘水沅江到哪裡去,詩中緊接著便是「朝發枉陼兮,夕宿辰陽」,迫不急待地奔向漵浦。為何如此著急?因為要向舜帝陳辭和請示,開始心儀已久的飛天神遊。屈原自認自已是「帝高陽之苗裔」,高陽正是太陽神舜帝,因而他是太陽神的子孫,他就可以向祖先舜帝(重華)陳詞,訴說自己遭受的不白之冤,請示今後的行程,爾後與舜帝乘龍御風,登崑崙,遊縣圃,折若木,望崦嵫,在美妙的西天縱情翔遊。屈原在《涉江》中寫道:吾與重華兮瑤之圃,登崑崙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
正因為他是太陽神的子孫,得天地高陽之正氣,所以他在《離騷》中的三次神遊,能夠指揮天宮、天體諸神,命令日御羲和駕馭太陽龍馬金車,飲馬鹹池,總轡扶桑,叫「前面為月神駕車的望舒作為先驅,讓後面的風神飛廉緊緊跟上」。你看,這多麼象小太陽神東君的「駕龍輈兮乘雷,載雲旗兮委蛇」。蕭兵在其《楚辭的文化破譯》中進一步指出:
這「神遊」是《離騷》形象結構的中心層,是組成「想像飛行」這個「形象群」的基本要素,是《離騷》追求真善美的浪漫詩思的「情節」基礎。這個「神遊」是屈賦裡相當強大的「動機」或「母題」……《離騷》是「神遊」的大展開,而《涉江》號為「小離騷」。可見二者在《楚辭》裡佔舉足輕重的地位。
現在我們已經看出來了,屈原在《涉江》中說的與舜帝神遊崑崙天庭,只是心中的想法,要等到了漵浦請示舜帝之後才可以進行。到了《離騷》中,神遊的願望才得以全部實現,並且神遊了三次。
通過三次神遊,四次與舜帝等神靈的對話,更加堅定了詩人到天國去實現個人的理想的夙願。他在詩的「亂曰」即「尾聲」中最後說道:算了吧!
國內既然沒人理解我啊,
我又何必懷念著故鄉?
既然無法實現理想的政治,
我將效法忠臣彭鹹去投江!
這又和《涉江》中的「尾聲」驚人的相似:
腥的和臊的都被重用啊,
芳的和香的卻不得近前。
陰的和陽的都顛倒了位置,
這世道真是失常大變。
懷抱忠心的上反失意彷徨,
我將從此飄然而逝!
一切都是早有想法,早有計劃,早有準備。只是在「離騷」中,作者把「飄然而逝」具體化了:「象彭鹹那樣投江而去」。
4、一條清晰的創作時間表
一條清晰的創作時間表呈現在我們面前:屈原寫完《涉江》、《卜居》、《遠遊》之後,憋悶的心情舒展了許多,便用絲帛抄好,託人帶去郢都,也許頃襄王能夠看到,有所感觸,翻然悔悟,重新召回他,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雁去雁回,春去秋來,那邊毫無消息。也許是楚王沒有看到吧,屈原依然滿懷希望。隨後又寫《抽思》和《思美人》照樣用絲帛抄好,託人直接帶去朝廷,找到可靠的人轉呈到頃襄王手中。花開花謝,依然泥牛入海無消息。也許是詩的內容過於單薄,
力度不夠,忠貞不二的屈原還是痴心不改,尋思著再寫一篇。
他從那些長長的巫儺唱詞和民間歌謠裡,看到了草木禽獸都獲得了人格化的象徵意義,具有上天入地、包羅萬象、呼風喚雨、翻江倒海的無邊神力,於是決定傾一腔心血再寫一篇。全方位地圍繞舜帝來寫,從自已出生寫起,申明自已是舜帝的子孫,然後與舜帝一同對話,並表明自己投江赴死的決心,以此喚醒頃襄王能象賢明的舜帝那樣,舉賢讓能,重振雄風,實現楚國的強國之夢。於是,千古絕唱的《離騷》便從此誕生了。
5、神遊的目的就是離憂
「離騷」應是「離開憂愁」之意,這樣才能與詩中所表達的意思相吻合。詩中描繪了屈原三次飛行,四次與神靈對話的經歷,這就說明屈原一心只想離開這個混濁顛倒的社會,擺脫內心的憂愁和痛苦,所以太史公司馬遷才說:「離騷者,猶離憂也」。王逸也說:「離,別也;騷,愁也。」
描繪自已三次上天神遊的壯觀而絢爛的情景,全詩充滿理想、激情和幻想。正如蕭兵先生所說:「它是偉大詩人尋求光明、追求理想、希冀美政、反抗現實的一種華美而充實的表現。」屈原將詩題為「離騷」一一「離開憂愁」,是最為貼切了。古代士大夫幻想神遊和隱居深山老林,就是為了擺脫人間的苦悶,尋求精神的寄託。如果將「離騷」作「牢騷」解,顯然與詩中描寫的內容及表達的意思不符。故太史公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說道:「離騷者,猶離憂也。」
將「離騷」作「離憂」解者,還有當代著名學者錢鍾書先生,他在傾其畢生精力完成的《管錐篇》中說道:
王逸釋「離」為「別」,是也;釋「離騷」為以別離而愁,如言「離愁」,則非也。「離騷」一詞,有類人名之「棄疾」、「去病」或詩題之「遣愁」、「送窮」;蓋「離」者,分闊之謂,欲擺脫憂愁而遁避之,與「愁」告「別」,非因「別」生「愁」。猶《心經》言「遠離顛倒夢想」;或道士言太上老君高居「離恨天」,在「三十三天之上」,乃謂至清極樂、遠離塵世一切愁「恨」,非謂人間傷「離」傷別怨「恨」之氣上衝而結成此天也。
「遠離塵世一切愁、恨」,這和詩人在《離騷》中三次神遊西天極樂世界也是十分吻合的。
作者通過三次神遊,雖然獲得了暫時的愉悅跟快樂,但最終仍然未能擺脫遭受群小誣陷、打擊和君王猜疑、放逐的痛苦和悲憤。
明代學人汪瑗在其《楚辭集解》中指出:「篇內曰:『餘既不難乎離別兮,傷靈修之數化』,此《離騷》之所以名也。」以《離騷》詩中的話「餘既不難乎離別兮,傷靈修之數化」斷為《離騷》命名的依據,這是汪瑗卓有見地的發現。筆者認為這也是屈原在詩中的點題之筆,點睛之筆。
褚斌傑先生也說:「我們認為《離騷》作為屈原長詩的標題,應是與詩的思想內容有直接聯繫的。一般說來,屈原作品大都傾向於有標題,如《哀郢》、《天問》、《桔頌》、《懷沙》等等,無疑是其思想內容的概括。《離騷》之『離』作『離別』解,是在詩中可以找到內證,而且平實可信的。」
屈原在《離騷》中7次用到「離」字,是該詩中使用頻率最多的一個詞,你看:
1、餘既不難夫離別兮
2、進不入以離尤兮
3、判獨離而不服
4、飄風屯其相離兮
5、紛總總其離合兮
6、紛總總其離合兮
7、何離心之可同兮
而這七次使用,都是將「離」作為「離別」、「離開」、「分離」之意。這就極其明白地告訴了我們,標題「離騷」中的「離」就是「離別」、「離開」的意思。如果還要認為「離騷」是什麼「畔牢愁」、「牢騷」、「遭遇憂愁」的意思,那麼我們不禁要問,身為古代第一個語言大師的屈原,為什麼要故弄玄虛,偏偏要用一個跟詩中七次使用過的「離」意相悖的意思作為標題,豈不是連起碼的寫作常識都不懂嗎?何況那個年代還不興文字獄,根本用不著象曹雪芹那樣去搞「假語村言」。
詩中描繪的神遊,是詩人的最後神遊,境界更顯壯闊,氣勢更見恢宏,時空的自由度也更為博大,有樂舞相伴,雲旗委蛇,八龍駕御,屯車千乘,極盡帝王的排場,達到了至尊神的禮遇。這是詩人遭受沉重打擊和官場失敗之後的自我幻想和自我安慰。詩人意識到自己鬥不過那幫奸佞小人,也沒有能力使君王翻然醒悟,那就只有遠離都城,想方設法擺脫這般錐心的愁苦,屈原特地選擇了遠離郢都千裡之外、山重水複、雪峰深山的南蠻之地漵浦,作為自己流放的棲身之地。這種選擇的本身就足以應證了「離騷」的題意一一離別憂愁。而這種離別憂愁的神遊,在《涉江》裡,在《遠遊》裡,都一再出現,可見屈原對「離憂」之迫切到了何種強烈的程度。
6、一段現實的描寫
《離騷》雖說是一首充滿靈幻的抒情詩,但作者突然插進一段現實的描寫:用江離和芷草披在肩上啊,把秋蘭結成素佩掛在身旁。光陰似箭我好象跟不上啊,擔心歲月不肯饒人。清晨攀折小山上的木蘭啊,採摘水邊的香草是在黃昏。日月不停地運轉啊,春天去了緊跟著秋天來臨。草木經秋便要凋零啊,我為自已逐漸衰老而擔心。
這不是屈原描繪自己在漵浦的日常生活嗎?細膩而又親切,逼真而又生動,你看他的生活多麼富有詩情畫意!
詩人每天採摘香草佩帶在身,前去參加村子裡的祭祀和娛樂活動,玩的十分開心。詩中描寫的環境,有小山,有溪水,山上有木蘭,水邊有香草,正如《漵浦縣誌》上所說「山有幽蘭秀,溪多杜若香」,這與他居住的明月洞何其相似!
7、緬懷楚之先君
《離騷》中寫道:
昔三後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從前三後公正德行完美,所以群賢都在那裡聚會。)
王逸在其《楚辭章句》中認為「三後」是指「禹、湯、文王」;朱熹認為「三後」是指「少昊、顓頊、高辛」。
惟有明嘉靖汪瑗在他的《楚辭集解》中獨具慧眼,汪瑗說:「以理揆之,當指祝融、鬻(讀於)熊、熊繹也。」
在汪說的啟發下,後世注家如王夫之、戴震、馬其昶等都主張「三後」為「楚之先君說」,只是具體所指不盡一致而己。
我認為「楚之先君說」較為合符情理。前面已講過,漵浦是苗蠻集團的主要聚居地和主要活動中心,亦是楚國建國之前的大本營和根據地的一部分,而屈原前來漵浦也正是帶有尋根問祖之意。相對郢都來說,漵浦當然遙遠而又偏僻,但作為緊靠沅陵崇山的苗蠻集團的主要活動中心,這種遙遠和偏僻,往往更容易激起一個人對遠去的祖先的好奇和冥想,從而生發出強烈的懷念之情。所以,屈原來到漵浦後,拜訪了善卷隱居的盧峰山和大禹治水的聖人山,必定耳聞目睹了許許多多有關驩兜、鬻熊、熊繹等先祖在崇山(也包括漵浦)的傳說和故事。
古老的《苗族史詩》和《苗族古歌》,在當時是廣為傳唱,逢年過節和紅白喜事,都要挑選男女若干人,進行對唱,往往一唱就是幾天幾夜。這樣的盛況,想必屈原也不會放過的。
那麼,歌中對苗族先祖(亦即楚國先祖),率領苗民從北到南歷盡艱辛、七次大規模遷徙的壯觀情形以及篳路藍縷,開發崇山、創建有苗國、都主國的史事,有著詳盡而熱烈的敘述和歌頌。
從史詩中知道,崇山是龍和麒麟的故鄉,是東海神仙聚會的地方,在那裡「泉水潺潺,綠樹茵茵,伸手可以撓月,張嘴可以咬星,驢馬自由奔跑,男女歌舞不停。」是苗族有史以來的第一個美好的樂園。(詳見《湘西苗族》)
對先祖們如此親子愛民的美好德行,屈原一定深為所動,再聯想到奸佞橫行、楚王昏昏的朝廷,屈原更是愈加懷念楚之先祖,於是將先祖們寫進了詩篇中。
8、女嬃實有其人,屈原曾探訪過
屈原在《離騷》中的三次神遊之前,碰到一個神秘的女子,她以長者的口吻親切地責備、規勸著屈原,焦慮不安地關心著屈原的命運,詩中寫道:
女嬃之嬋嬡兮,申申其詈(音厲)予。
曰:「鯀婞直以亡身兮,終然殀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紛獨有此姱節?
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獨立而不服。
眾不可戶說兮,孰雲察餘之中情?
世並舉而好朋兮,夫何煢獨而不予聽
意思是:
姐姐對我遭遇十分關切,她曾經一再地告誡我。
她說:「鯀太剛直不顧性命,結果被殺死在羽山荒野。
你何必忠言無忌愛好修飾,還獨有很多美好的節操。
滿屋堆著都是普通花草,你卻與眾不同不肯佩服。
眾人無法挨家挨戶說明,誰會來詳察我們的本心?
世上的人都愛成群結夥,為何對我的話總是不聽?」
這個名叫女嬃的女子是誰呢?她是屈原的什麼人呢?她與屈原是什麼關係?竟然敢於責備屈原?而且又是反反覆覆責備,反反覆覆規勸?這個女子到底是虛構的神靈?還是現實生活中的真人?
自《離騷》問世後,兩千多年來眾說紛紜,王逸認為「女嬃,屈原姊也」;鄭玄認為女嬃是屈原之妹;朱熹《楚辭集注》更以嬃為「賤妾之稱」;周拱辰《楚辭草木史》進而說女嬃是女巫;後來還有郭沫若的侍女說;遊國恩的保姆說;近來更有情人、女兒、媽媽及處女星神之說。人們絞盡腦汁,將女嬃的各種可能具備的身份幾乎全都予以了猜測,皆難以自圓其說,經不起推敲。在這眾說之中,舊時多依王逸注以「女嬃」為姊的代稱佔多數,後以郭沫若的侍女說佔多數。郭沫若在抗戰期間創作的話劇《屈原》,將女嬃虛構成侍女嬋娟,後來拍成電影,倒使人們真的相信屈原身邊有個美貌多情、善解人意的侍女嬋娟了。
那么女嬃到底是何人呢?最近我有了一個極其重要的發現。
據《湘西苗族》一書記載,屈原在漵浦期間,曾到瀘溪縣一個村子探望親友。瀘溪縣在沅江中遊,離漵浦不過兩三百裡水路,又是下水船,兩三天即可到達,方便得很。該村位於瀘溪縣上堡鄉白沙村境內,後來改叫屈原村,又名屈望村、屈訪村,就因屈原當年到此探親訪友而得名。該村現有人口八百多人,說的全是湖南西南城步苗族自治縣的苗語方言。這是研究屈原與苗族關係的一個重要地方。
屈原自稱是顓頊的後裔,而顓頊又是苗人和瑤人的先祖,《山海經·大荒北經》清楚地說明了顓頊與苗民的關係:「顓頊生驩兜,驩兜生苗民。」
在《苗族史詩》中,苗族在沅陵崇山建起了有史以來第一個樂園,曾經在那裡舉行過好幾次鼓社鼓會,繁榮轟動一時。但是苗族的歌聲、鼓聲又引起了黃帝的嫉妒和不安。後來有一個野心勃勃的帝王,又派兵去攻打崇山,殘害苗民,大部分苗民又被迫遷出崇山。詩中的笫六大段,講的就是苗族的第六次大遷徒,即從崇山遷到瀘溪的情況。這一次大遷徙,隊伍浩浩蕩蕩,史詩著重描寫了苗族隊伍遷出崇山及其行程中相互依存的動人場面,詩中最後寫道:
七宗一齊上劃,
七房一齊上遷;
從霧嶺霧溪上來,
從霧坪霧衝上來,
從白河白水上來,
從辰河辰水上來,
水路沿著河壩河灘上來,
陸路順著懸崖峭壁上來;
男女相跟來行瀘溪峒,
老少相隨來到瀘溪峴;……
史詩告訴我們,瀘溪峒瀘溪峴是苗族遷徒到湘西以後的第二個主要根據地。
所以,屈原來到漵浦猶如來到了祖先們的聚居之地,如魚得水,自然安心落意。
當地傳說,在屈原探望的親友中,有比屈原年紀大的長輩,如嬸嬸、叔母、伯娘、姨娘之類的直系親戚。這一發觀足可解開困繞人們兩千年的女嬃之謎,女嬃就是嬸嬸、叔母、伯娘、姨姨中的一個。只有她們幾個人才會以長者的口吻親切地責備、規勸著屈原,焦慮不安地關心著屈原的命運。詩中寫道:
眾人無法挨家挨戶去說明,誰會來詳察我們的本心?
在《離騷》中,這是最為現實、最為世俗的一句話。這句話給我們透露出許多的信息,女嬃為什麼要挨家挨戶去說明屈原的冤情?這句話己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女嬃所居住的村子裡(即瀘溪縣上堡鄉白沙村),有很多的親友,有很多的村民,他們都很關心屈原命運,但對屈原遭受的冤情不但不了解,反而有著許多的誤解,身為長輩的女嬃,多麼想挨家挨戶去上門解釋,可是能說得清嗎?一個賢慧慈愛的女長輩的形象呼之欲出,躍然紙上。
瀘溪之行,長輩們的關愛深深觸動了屈原,尤其是女嬃的一番情真意摯的話語,使他銘記在心。我們現在可以推定,屈原從瀘溪探望親友回到漵浦之後才開始醞釀《離騷》的寫作,從而也可斷定《離騷》的「女嬃」就是屈原的直系長輩:嬸嬸、叔母、伯娘、姨娘中的一個。「女嬃」是這個長輩的名字。
如果照王逸的說法,「嬃」是楚方言「姐」的意思,那麼屈原就不必在「姐」前面再加上一個「女」字。在漢語裡,「姐」本身就表明是女性,我們平時說話寫文章,從來就不會用「女姐」、「男哥」的稱呼。身為古代語言大師的屈原斷不會愚蠢到這個地步。而在傳說和古籍記載中,遠古時代的女性名字類似「女嬃」的卻特別多,如:
女媧:相傳為人類的始祖;
女登:相傳為少典之妃,生炎帝;
女娃:炎帝之女;
女樞:生顓頊:
女英:堯帝之女,舜帝之妃;
女志:鯀妻,生禹;
女嬌:大禹之妻;
女歧:夏代澆之嫂。
這些都是遠古時代的女名人,她們的名字也與母系社會的女性祟拜一脈相承。
屈原出身貴族,他的直系女長輩取「女嬃」這樣的名字也就不足為怪,亦在情理之中了。
9、《離騷》與《涉江》的諸多描寫驚人相似
一九七二年湖南長沙東郊馬王堆一號漢墓發現的前漢帛畫和一九七三年從長沙東南子彈庫楚墓出土的戰國帛畫的主題有相通之處,都是為死者的靈魂升天而畫的。而《離騷》《涉江》中關於「神遊」的描寫、關於人物服飾、行為的描寫,都與長沙出土的楚帛畫極其相似。《離騷》《涉江》對崑崙縣圃、春宮西海等理想世界的描寫也是極其相似的。
蕭兵先生在其《楚辭的文化破解》中指出:
戰國楚帛畫的發現只能證明屈原作品的可信性,因為《離騷》《涉江》等關於「神遊」的描寫、關於人物服飾、行為的描寫,都與楚帛畫本質相通。而且《離騷》三次「神遊」都與屈原(他是《離騷》歌主的原型)在笫一次流放時的思想感情相通,從中還可以尋找出詩人經歷,特別是與楚懷王關係發展的蛛絲馬跡,無論就「生活」還是從「藝術」看都是相真實的。曲解往往緣於「誤解」或「難解」。只要平心靜氣、實事求是地把這三次飛行的經過、目的及其前因後果理出頭緒來,許多「混亂」和「模糊」都可以迎刃而解。
前面己論述過,屈原到了漵浦之後,是漵浦的民間巫歌、祭歌、情歌、樵歌、漁歌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找到了一種全新的表現形式,從而創作了有史以來笫一首現代派詩歌《涉江》,這才有了後來的「離騷」。而《涉江》和《離騷》在人物、服飾、內容、思想等方面的描寫又是一脈相承、驚人的相似,因而自古以來《涉江》有小《離騷》之稱。這一切明白無誤地告訴了我們,《離騷》寫於漵浦也是合符情理的。
《漵浦縣誌》上有一首詩,特別值得我們注意,詩中寫道:
《離騷》著成後,此地賦才多。
蔡或逢焦尾,歐應識太阿。
樹須宜性種,鏡藉苦工磨。
媿乏明珠贈,芻言謂苦何?
我亦承聲教,官衙即講堂。
相期化蠻語,漫擬溯前芳。
山有幽蘭秀,溪多杜若香。
盧峰相望好,歌詠共時昌。
這首縣誌上的古詩,尤為重要,詩中為我們後人提供了兩個極為關鍵的信息。一個是「山有幽蘭秀,溪多杜若香」,這與前面提到的《離騷》那段現實的描寫,其環境是何其相似;一個是「《離騷》著成後,此地賦才多」,這是最明白無誤地告訴了《離騷》是在漵浦寫就的。你看,《離騷》在漵浦寫成後,影響了一大批漵浦子弟,以至造成「此地賦才多」的現象。
《漵浦縣誌》還記載:「恭惟國家誕敷文教,洋溢遐邇,漵雖僻遠,應試者二千餘人,文業之盛,甲他邑。」漵浦文化之發達,名列整個大湘西之首。1978年10月,筆者在北京採訪沈從文先生時,這位一度被瑞典皇家學院提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的大作家,一提起漵浦就讚不絕口:「你們漵浦是出人才的地方,婦女領袖向警予,出版學家舒新城,歷史學家向達,國際貿易學家武堉幹。」說一個人就大拇指一翹,如數家珍,欽佩之情躍然眉梢。
縣誌上還記載:「士簡而質,魚魚雅雅,蓬窗草閣,書聲琅然,應童子試者二千餘人,無論辰、瀘、即沅陵弗逮也。文少根祗而尚辭氣。」這裡的「辭氣」無疑指的是「屈賦之辭」。